《湘夫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夫人》

《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1)芈姓,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杰出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2)作品23篇《离骚》:代表作,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道家色彩《九歌》(11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是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过的,诗中有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神人恋歌。

《九章》(9篇)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招魂》: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具“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湘夫人教案(精选8篇)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湘夫人》优秀《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建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建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本人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始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按照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征询》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方式上,屈原作品打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过失落,灵敏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崎岖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宏大的制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立的一种具有浓重地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公开课课件29p

湘夫人公开课课件29p

湘夫人公开课课件29p.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学国文》第二章《楚辞》部分,详细内容为《湘夫人》。

该课文描绘了湘水之神湘夫人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以及她内心的哀愁与期盼。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楚辞的艺术特色,感受古人对自然与爱情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湘夫人》的基本内容,理解并运用生僻字、词;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楚辞的魅力,理解古代神话传说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楚辞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湘水之神湘夫人的传说,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楚辞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生僻字词,解释疑难句子。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讲解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并进行小组讨论。

7.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从文学、艺术等多角度赏析课文,感受湘夫人的情感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湘夫人》2. 主要内容:课文朗读课文解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分享课文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湘夫人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楚辞》其他作品,如《离骚》、《九歌》等,加深对楚辞艺术特色的理解。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学课件

《湘夫人》教学课件

《湘夫人》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湘夫人》这篇课文。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楚辞鉴赏”的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湘夫人》的作者背景、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探讨以及文化内涵挖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屈原的历史地位和创作特点。

2. 理解并背诵《湘夫人》全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探讨《湘夫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湘夫人》的深层内涵,把握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湘夫人》的作者背景,熟读并背诵全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湘江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湘夫人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2. 作者背景介绍: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揭示艺术特色。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体会诗中的爱情主题。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湘夫人》意象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屈原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湘夫人》2. 作者:屈原3. 创作背景:战国时期,楚国4. 诗歌意象:江水、秋风、落日、美人5. 艺术特色:抒情、浪漫、含蓄、优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诗中的“江水”、“秋风”等意象,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

2.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鉴赏诗歌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主备教师王登伟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湘夫人(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湘夫人”指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祭神曲,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之情。

其核心内容是湘水男女水神神会难期、思而不见的故事,隐喻了诗人自己不被楚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理解它的关键是运用史实资料,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背景以及人生经历、人生理想进行解析。

学生已经学过《离骚》,对于屈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进一步理解屈原的处境遭遇及内心的忠怨之情,进而为全面理解屈原人生理想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及其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对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进而对景物中的意象进行理解与把握,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以及他的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1、了解屈原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理解《湘夫人》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中反映的人间淳朴真诚的爱情和楚国人民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思想。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有关图片,因为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或者链接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

还要运用到课文朗读录音,采用播放朗读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他曾经寄予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他曾经傲然于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但他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于是,他矢志不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这,就是屈原——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离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九歌》组诗中的一首诗——《湘夫人》。

问题一: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明确:(一)关于屈原1、屈原的生活时代及地位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进入到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波兰的哥白尼)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屈原的人格理想及影响(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3 、屈原作品及特色(1)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问题二: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明确:1 、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

(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5)《离骚》为其代表作。

3 、“楚辞”的地位《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问题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把握难以读准的的字音。

师生活动:由学生指出难以读准的字音,师生共同完成字音的校对。

问题四: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并且思考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师生活动: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由学生来对照课文下的注解来进行翻译,老师指正翻译不到位的地方。

小问题1: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2: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3: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4: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问题五: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明确:湘君和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

问题六: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明确: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起的悲剧。

问题七: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幽怨、哀婉。

问题八: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明确: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小问题: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示例:“帝子降兮北渚,木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凄清杳芒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小问题:第一段中“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示例:“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运用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却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渔网被挂在树上。

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小问题: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请找出来。

示例:“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象,来比况自身尴尬的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小问题: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

请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示例: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问题九:“搴汀州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给姑娘?提示: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问题十:这首诗是否反映了屈原的处境与遭遇以及人生理想呢?小问题: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明确: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

小问题: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明确: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似乎呈现着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的形象。

小问题: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明确: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

小问题: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明确: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融入了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问题十一: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明确:⑴细腻的心理描写⑵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⑶苍凉的格调(“爱”与“怨”)⑷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问题十二: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明确:同意。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

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

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

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

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

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六、【本课小结】本诗一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思而不见而在不断彷徨迷惘中产生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屈原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