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
高中语文 湘夫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某某省某某第五中学高中语文湘夫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答案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2.诗歌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为什么不能说本诗是一首写景诗呢?答案《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
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评价湘君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
整个画面是秋某某上景色。
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
在湘君的心目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渚)等待过自己。
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
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的影子,心中忧伤万分。
“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从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失落感。
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
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细部探微1.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案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湘夫人导学案附答案

《湘夫人》导学案【学习目标】以鉴赏屈原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屈原,名平,字原,战国中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
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
《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
包括《国殇》、《湘君》等十一首诗歌。
《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
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妇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以舜二妃为湘夫人。
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
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
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
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
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
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发追念湘夫人的情怀,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
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
作品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屈原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2、屈原精彩语言辑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湘夫人 导学案

湘夫人导学案湘夫人,即出自南朝宋梁潘安的戏曲《湘子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美人形象之一。
她以聪慧美丽、机智灵巧、独立自主、忠贞不渝而著称于世,成为了后人追捧和学习的对象。
通过学习湘夫人的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女性的坚韧和智慧,也能汲取她身上的优秀品质和人生态度的启示。
一、湘夫人:聪慧美丽湘夫人被形容为聪慧美丽的典范,她通晓经学,熟读论语。
对于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领域也有着非凡的天赋。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知识水平往往受到限制,而湘夫人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一位才女,并且被赞誉为“能弹琴,趋丝”,展现了与世间女子迥然不同的风采。
二、湘夫人:机智灵巧湘夫人在《湘子传》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智慧的形象。
她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善于推理解难题,更能善于处事应变。
在与湘子的亲情交往中,她展现了高超的智谋,帮助湘子脱离了险境。
在古代女性的家庭地位较低的情况下,湘夫人的机智灵巧成为了她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三、湘夫人:独立自主湘夫人以她的独立自主闻名于世。
她在面对困境和考验时,从不畏惧,反而选择勇敢站出来,主动承担起责任和挑战。
她的自尊和自信使得她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引发了湘子对她的深深倾慕。
湘夫人的独立自主给后人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更多的人去勇敢面对生活,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四、湘夫人:忠贞不渝湘夫人的忠贞不渝也是她的一大特点。
她对湘子忠心耿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人生的选择上,她都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湘子的一边,成为了湘子的坚强后盾。
她的忠诚和坚定,让人为之动容,也成为了湘夫人永恒的魅力所在。
五、湘夫人:人生态度的启示通过湘夫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生活中的积极向上态度,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拥有着积极进取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她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启示,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守初心,勇敢面对,不断提升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追求进步和成功。
总之,湘夫人作为古代女性的典范,展现了聪慧美丽、机智灵巧、独立自主、忠贞不渝的优秀品质,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作品概述《湘夫人》是张爱玲的小说,曾经是影响彼岸文学的经典之作,现在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峰之一。
该小说以女性为主题,刻画了一个女人的悲情和苦闷,也表现了张爱玲对大时代下女性处境所产生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传递的是对中国社会现实和生存处境的思考和反思。
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1.小说的背景2.小说的地点3.小说的情节4.小说的人物5.小说的主题三、课堂教学1.引言了解张爱玲在当时的文学界的地位,分析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小说的价值;简单介绍小说的背景和地点,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情节解析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小说动人的核心之一,因此情节的解析是了解小说内涵的重要渠道之一。
具体方法为先梳理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找出小说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分析。
3.人物塑造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元素,因此学生需掌握小说中关键人物的特征、性格、形象等方面,从而了解小说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度,以及张爱玲对女性处境的关注。
同时,还可以探讨张爱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其独特的文学技法。
4.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是学生掌握小说内涵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具体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小说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度,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说明小说中的哪些主题和华人文学理论存在关联等。
4.思考拓展除了课上的内容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探讨小说中的重要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探讨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有哪些,以及如何才能走出传统婚姻观念的限制等。
五、结语通过本次学习,学生需要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小说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深刻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完整版)湘夫人导学案(附答案)

(湖南卷)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注] ①归:出嫁。②蕡 (f 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
的样子。 ③蓁蓁 (zh ēn): 草木茂盛的样子。
2. C “原形” 有成语“原形毕露” ,高思经常说现出 “原 形”,指本来面目,含贬义,而原型可特指文学艺 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 人,放在此处,可认为是专业术语类的名词,必 选“原型”;“处置” 事件, 强调解决问题, 而“处 治”强调治理、惩罚,在此选项,交通事故属于 “事件”,必选“处置” ;“融化”,一般只指冰、
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 把我的单衣留 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
15:42:04
1
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轻易得到,姑且
欢乐自在与共。
名题精演练
( 一 ) 语言运用
1.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 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
体接连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
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
违法行为的查处。
2.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
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 创作而形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
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
并做出了紧急
。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
)
5 . 洞庭波兮木叶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导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1读课文,注字音。
薠 罾 沅澧葺荪椒擗芷嶷袂
2解释词语
眇眇骋望荒忽
潺湲腾驾骤遗
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ﻩ
《湘夫人》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比兴手法的运用
3、大家注意数数第三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用到了那些建筑的术语?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答: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ﻫ思考: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导学案学生版

湘夫人导学案学生版导学案是指由老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编写的辅助教学材料。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导学案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湘夫人为主题,为同学们编写一份关于湘夫人的导学案学生版。
一、导学目标1. 了解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掌握湘夫人的经历和成就。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二、导学内容1. 湘夫人简介湘夫人,又称杨贵妃,唐代宫廷美女之一。
她生于广西柳州,美丽动人,才情出众。
她曾被唐玄宗招入宫中,成为其宠妃。
她以其美丽和聪明才智,深受唐玄宗宠爱。
2. 湘夫人的贡献湘夫人在唐朝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她对唐朝文人墨客非常开明,鼓励他们创作诗词,并且亲自参与文学创作。
她的美貌也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之源。
同时,湘夫人还积极推动唐朝的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
3. 湘夫人的经历和成就湘夫人在宫廷中经历了许多风波,她曾多次被贬为普通妃子,然而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修养。
湘夫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她对唐朝文化艺术的推动上,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让人们铭记于心。
三、导学要点1.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分析湘夫人的经历和成就,思考她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领会湘夫人形象在文学中的描绘。
四、导学活动1. 阅读材料《湘夫人传》,了解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湘夫人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背诵唐代名诗《春江花月夜》,领会文学作品中对湘夫人形象的描绘。
4. 分析湘夫人的经历和成就,撰写一篇文章,展示对湘夫人的理解和评价。
五、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了解了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湘夫人以其美貌和才智赢得了唐玄宗的宠爱,她在文化艺术的推动和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湘夫人的经历和成就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湘夫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湘夫人》导学案.doc

《湘夫人》导学案课题《湘夫人》课时分配3课时(1节预习,2节探究、展示)班级姓名组别时间【学习目标】1、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
3、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4、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学习重点】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 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在文章中的作用。
【学时安排】3学时【使用说明】预习案:通过30分钟阅读课本,仔细思考自主学习问题用10分钟时间完成它。
(安排预习课)1、探究案: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并在展示中交流合作、质疑。
老师对出现的问题答疑解惑。
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3、通读文章,概括文章故事的梗概。
【学习重难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
2、通读文章,概括文章故事的梗概。
【学时安排】1学时一、(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19 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追溯背景: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 之名即由此而来。
(3)屈原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关于《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荡》、《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一一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二、屈原作品及特色(对应学习目标1)(1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 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湘夫人导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湘君》和《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
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
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
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为斑竹,又称湘妃竹)。
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2)“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衷”指内心。
“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3)“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4)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5)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6)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7)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诗歌总集。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北渚.(zhǔ) ②眇.眇(miǎo)③袅.袅(niǎo) ④白(fán)⑤罾.(zēng) ⑥沅.(yuán)⑦澧.水(lǐ) ⑧潺湲..(chán_yuán)⑨麋.鹿(mí) ⑩江皋.(gāo)⑪西澨.(shì) ⑫葺.(qì)⑬荪.(sūn) ⑭兰橑.(lǎo)⑮薜.荔(bì) ⑯庑.门(wǔ)⑰九嶷.(yí) ⑱褋.(dié)⑲搴.(qiān) ⑳汀.洲(tīng)2.词语解释(1)袅袅..兮秋风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2)与佳期.兮夕张期:约会(3)鸟何萃.兮中萃:聚集(4)夕济.兮西澨济:渡水(5)播.芳椒兮成堂播:散布(6)合百草兮实.庭实:充满(7)捐.余袂兮江中捐:丢弃(8)遗余褋.兮澧浦褋:汗衫(9)将以.遗兮远者以:用来(10)时不可兮骤.得骤:轻易,一下子(11)聊.逍遥兮容与..聊:姑且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3.通假字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编织)4.古今异义(1)洞庭波兮木.叶下古义:树今义:木头(2)蛟何为兮水裔.古义:边缘今义:后代(3)捐.余袂兮江中古义:抛弃,扔弃今义:捐献(4)辛夷楣兮药房..古义:用白芷装饰卧室今义:出售、供应药品的商店,医院或诊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①与佳期兮夕.张(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②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名词作状语,在清晨;在傍晚) ③芷.葺兮荷屋(名词作状语,用芷草) ④目.眇眇兮愁予(名词作动词,举目)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名词作动词,翻起波浪) ⑥桂.栋兮兰.橑(名词作动词,用桂木当(屋梁);用木兰当(屋椽)) ⑦罔.薜荔兮为帷(名词作动词,“罔”通“网”,编织) (2)形容词活用①目眇眇兮愁.予(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忧愁) ②合百草兮实.庭(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6.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蛟何为兮水裔(宾语前置,应为“蛟为何兮水裔”)②罾何为兮木上(宾语前置,应为“罾为何兮木上”)③缭之兮杜衡(状语后置,应为“(以)杜衡缭之”)(2)省略句①麋何食兮庭中(“兮”后省略介词“于”)②朝驰余马兮江皋(“兮”后省略介词“于”)③将以遗兮远者(“以”后省略代词“之”)三 古今对译湘夫人帝子 降兮 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发愁。
袅袅 兮秋风, 洞庭 波①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湖扬起微波啊树叶飘下。
登白兮 骋 望,与 佳期 站在白芊芊的地方纵目远望,与佳人相约在黄昏,已张兮 夕 张。
鸟何②萃 兮 中, 罾③ 何为设罗帐准备好。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中?鱼网为什么兮 木上?挂在树梢之上?⎣⎢⎢⎡⎦⎥⎥⎤①波: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起波浪。
②何:为什么。
③罾(zēn ɡ):鱼网。
段解:写湘君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北洲之上,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
又见到世事颠倒,担心约会要失期。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 公子兮未敢言。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直言。
荒 忽④ 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④荒忽:迷迷糊糊的样子。
段解:进一步写湘君的思念之切。
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盼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起兴,写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麋何食兮 庭 中? 蛟 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朝 驰 余马 兮 江皋, 夕 济⑤兮西 澨。
闻清晨驾着我的马奔驰在江边,傍晚我渡水到西面的水湾。
听佳 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 偕逝。
筑 室 兮说湘夫人正在召唤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去。
我要构筑宫室水中, 葺 之 兮 荷 盖。
荪壁 啊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兮紫 坛, 播 芳 椒 兮 成堂。
桂 栋紫贝铺砌庭院,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当屋兮 兰橑, 辛夷楣兮药房。
罔⑥薜荔兮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为帷, 擗蕙櫋 兮既 张。
白 玉 兮做成帐幕,剖开蕙草做的帐顶啊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为 镇, 疏 石兰兮为芳。
芷 葺兮 荷 席的东西,各处散布石兰啊一片芳香。
用芷草覆盖那荷叶 屋, 缭 之 兮杜衡。
合 百草兮 实⑦庭, 建屋顶,缠绕屋宇啊用那杜衡。
汇集百种花草啊栽满庭院,建造芳馨兮庑门。
九嶷 缤兮并 迎, 灵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纷纷来欢迎湘夫人,神灵之来 兮 如云。
们一齐降临啊多如彩云。
⎣⎢⎢⎡⎦⎥⎥⎤⑤济:渡水。
⑥罔: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⑦实:充满。
段解:写湘君在久等不至的焦急中产生了湘夫人召唤他的幻觉。
湘君在幻想中,似乎听到湘夫人的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
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捐余 袂⑧兮 江中, 遗 余 褋 兮到江中去抛我那衣袖啊,到澧水旁抛下您赠送我的澧浦。
搴汀洲兮 杜若, 将 以 遗⑨兮远者。
单衣。
我在汀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远方的人。
时 不可兮骤得, 聊 逍遥兮容与⑩。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轻易得到,我姑且悠闲逍遥,从容自在。
⎣⎢⎢⎡⎦⎥⎥⎤⑧袂:衣袖。
⑨遗:赠送。
⑩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段解:写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了无限惆怅之情,但仍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深情。
湘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于是,他将湘夫人赠送的衣物抛入江中,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够看到,又采摘杜若准备赠送给对方以寄托相思。
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湘夫人二|文本探究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我的答案:提示: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此处环境气氛十分耐人寻味: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种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之情。
2.作者在第三段连续罗列了荷、荪、椒、桂、辛夷等十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列举它们的目的是什么?[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我的答案:提示:(1)这些植物都非常美,极力表现湘君和湘夫人两人相会处的华美艳丽。
(2)目的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着和如海深情。
3.“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考点:表达技巧的作用]我的答案:提示:比喻。
“沅芷、澧兰”都是以美丽而芬芳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
4.[技法探微]结合诗句,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我的答案:提示: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比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很好地将景物与人物的心境结合了起来,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5.[创新表达]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命运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我的答案:提示:同意。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都不忘为国家出力,为楚王分忧。
他为了实现理想,虽饱受打击,还是不忘初衷,九死未悔。
这一切在《湘夫人》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比如湘君为了追求理想和爱情,是那么执着,那么痴情,即使遭受挫折也绝不退缩。
在不断失望的过程中,湘君也流露出不可抑止的哀怨、愁思、焦虑。
这些正好折射出屈原不为楚王所用的经历和情感。
教材迁移讲练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景物描写的特点描写出景物或事物怎样的特点(有时要考虑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写出了雄鹰的矫健和力度,“翔”运用拟物写出了鱼儿如鸟儿一样在水中自由和顺畅的特点。
有时候用字不一样,刻画的事物特点就不一样,比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出”字刻画了鱼儿的可爱,“斜”刻画了燕子的轻盈。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会这样来问: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对此,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也衬托出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
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
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