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与通俗小说中的冒籍

合集下载

《清实录》科举冒籍资料论析

《清实录》科举冒籍资料论析

《 清实录》 是清朝历代 皇帝 统治 时期 的编年体大事记 , 四千四百 共
八十 四卷, 记载 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 国故 , 内容 包含上谕 、 朱批奏折 , 起居 注及其他一些原始档案 , 是经过整理编

官、 出结 官 、 臣 、 方 官 、 官 一并 议 处 ” 学 地 教 。
俗” 的影 响 而无 所 作 为 了 。
举 冒籍者在《 清实录》 中比比可见 , 对于严惩 冒籍 的奏请也多批“ 从 之” 有清二百余年 , 。 科举制度能够始终比较平稳地运转 , 与统治 阶
级严禁包括冒籍在内的各种作弊行 为不无关系。
二、 多种 多样 的 冒籍 形 式 :
之侠” 身上 , 从而使侠与“ 侵凌孤弱 , 恣欲 自快” 豪暴” 了明显 的“ 有 的区别 。 司马迁所推重的侠的民间性 , 正是与都市诸多背信弃义的 “ 俗人 ” 相对照的。第三, 侠必须是有正义感 的正面人物。侠的正义 性是侠的立身行事 的准则 。 在司马迁看来 , 侠最重操守 , 讲求信义,
四圃 圃嗣 8i , F{ A iA ㈨t L
口 贵州 民族 学院文 学院 王
摘 要

关键词
“ 冒籍” 意即假 冒籍贯, 是科举分区配额时代的作弊方式之一。作为原始档案的《 清实录》 中就有百余条 冒籍 资料, 从 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这一影响选才的行为高度重视 , 而屡禁不止的冒籍也花样百出, 并呈现 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 清实录》 科举 冒籍 不准其捐复 , 一起送 冒考之州县教 官。本有应得处分 , 仍照旧例办
亦不为过。若未经查 明, 遽准与试 , 必至仍多弊混 。 著将 冒籍各生 ,
停乡试一科 , 以便通行清厘 , 永杜 冒滥 ” 而《 。 实录》 道光三十年九月 更有吏科给事 中赵东昕疏请严禁 冒籍跨考等弊 , 赵用语甚为激烈 , 中有“ 冒籍跨考之人 , 两籍均不准其应试。 嗣后凡因跨考斥革者 , 并 得已的谦恭姿态也是 比较成功的 , 否则任安也不会指责他受 了“ 流

明朝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

明朝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

明朝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明朝是一段历史长河中非常瞩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成就。

明朝是中国第一个采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的朝代,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而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实行过程中对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渊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武帝时期。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变得完善,而在宋朝时期更是达到了全盛时期。

但是在明代时科举制度被完善为现代形态,成为官僚社会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的基本要点明朝科举制度的具体实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是嘉靖年间开始的中央一次选拔,接下来就是区县的第二次考试,最后是在省级政治中心进行的最后考试,称为殿试。

科举制度的社会阶层流动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制度,人们的优秀表现可以获得提升,而这种提升最终可以带来更好的社会地位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一是通过科举制度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非常明显。

由于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优秀表现获得提升和认可。

这样,那些背景不好或者出身较低的人通过考试得到官职的机会就变得很大了,这样就打破了封建时期的统治阶层对于官吏的严格控制,为社会的阶层流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是科举制度对于全民的普及化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全国各地会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设置改进教育体制,这样名校就相继产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样社会整体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得到了提升,也为社会阶层流动创造了更为宽广的机遇。

三是科举制度的民主和公正面向也创造了更好的官僚社会环境,避免了官僚权力的滥用。

由于科举制度能够真正反映人才和能力,在官僚任用上也能够为社会阶层的流动创造机遇,从而为避免权力的滥用提供了一个制约,避免了官僚阶层的腐败和作风上的弊端。

总之,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官府民主以及教育提高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明朝的繁荣和进步创造了一种新的环境和机遇。

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的科举制度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 场,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 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 率),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 宽四尺,高八尺。 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 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 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 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 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算是很差的环境。 当然如果能够考中进士,那也是值得的。
明朝的科举制度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 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 自隋唐开始 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 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 ,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人多了,科举进 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 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 影响,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 怕。在此,介绍下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

明朝的科举制度


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 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 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 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 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 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 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 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 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 。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 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 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 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 。也就是所谓清流。

明清会元状元科举文墨集注

明清会元状元科举文墨集注

明清会元状元科举文墨集注明清时期的会元是指通过科举考试中的状元,取得科举考试最高成绩的考生。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该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科举考试的设置为了选拔人才,以保证政府官员的能力和才干,同时也是社会上升的关键途径。

会元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荣誉,状元更是代表了最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会元们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在文学、文墨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和贡献。

他们的文学作品被后世称为经典,影响深远。

明清会元们的科举文墨集注中,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才华和见解,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明代会元文墨集注:明代是科举考试制度兴盛的时期,会元们的文墨集注主要涉及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

其中包括考生们的策论、文章、诗词等作品,以及对经书、典籍的注释和评述。

这些作品体现了明代学者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2. 清代会元文墨集注:清代会元们的文墨集注内容相对多样。

除了涉及经学、史学和文学等传统领域外,还包括了新兴的学科如理学、哲学、数学等。

同时,清代会元们的文墨集注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社会状况、政治制度和时事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3. 明清会元的文学作品:明清时期的会元们在文学方面也有着较高的造诣。

他们的诗词、散文等作品被后世称为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的会元如文宗、文德皇后、陈继儒等人的诗词作品多以表达自己的感慨、抒发情怀为主题;清代的会元如纳兰性德、袁枚等人则更加注重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4. 明清会元的文化活动:明清时期的会元们不仅饱读诗书,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他们组织文学讲座、诗会、书画聚会等,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对会元们的学术成就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明清会元们的文墨集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会元们的智慧和才华,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明代的科举

明代的科举

明代的科举1、明代科举概述明代科举是指明朝政府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包括文科举和武举。

本文只论述文科举。

一般认为明代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一行,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北直隶在北京,南直隶在南京,各省在当地布政司考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或乙科,乡试分地区规定取解人数。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等。

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中式者就可以参加殿试,会试自洪熙元年开始实行南北卷取士,后来又演化为南北中三卷取士。

殿试实际上就是对会试中榜者排定名次,定为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殿试取中为进士也称为甲科、甲榜。

乡试和会试考的内容一样,都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

殿试只考策一道。

规定用八股文作答。

通过乙榜中为举人,再通过甲榜中为进士就称为两榜出身,一个人兼为解元、会元、状元称为“三元及第”,有明一代只有洪武时的黄观和正统时的商辂“三元及第”。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乡试前的科考也为一级考试,认为明代科举是四级考试。

辽宁师范大学的郭培贵教授则把殿试之后的庶吉士考试也看作是科举考试的一级,认为明代科举考试是五级考试。

2、明代科举的特点明代的科举相对于宋元科举更为成熟。

首先明代科举实现了科举与官办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科举成为官办教育的轴心和导向,不论是中央的国子监,还是地方儒学,都是以科举考试为导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定的府州县学教官的考核标准也是以所教生员中式人数作为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

明代科举应试考生也以官办学校里的生员为主体,到明后期甚至几乎完全来源于各级官办学校,以清初修《明史·选举志》时开篇就说:“科举必由学校”。

另外,官办教育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

明代官办学校还具备收容科举落第者的功能,国子监生更是可以直接入仕,这就成为科举功名的重要补充,从而大大缓解了明代科举录取率低的社会矛盾,增强科举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沈登苗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

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①。

王毓铃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②,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一一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

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

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

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

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

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帖、黄册上登记的地址。

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帖”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③。

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

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的划分④,或称封建役籍⑤。

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

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

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

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

我与王毓铃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

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中国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又称明代的九品官制,是中国明朝时期社
会推行的一种科举制度,自贞观十二年(1378年)起至仁宗康定元年(1621年)止,历经了243年的时间,成为五代十国以来,中国最为完
善的官职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在明朝主流的思想品德中产生了强有力的积极影响,并形成了一套长期有
效的考试制度。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三个主要程序,即考前程序、考中程序和考
后程序。

考前程序包括各地的招官令、入学审查、评定报告、末查院审查等,考中程序主要由殿试、县试和会试组成,考后程序包括举人出令、追
擢等。

举人出令是指在考试结束后,官府考官对会试中答对的人数进行判定,只有答对的人数超过给定的一定数量才称之为举人出令,并宣布举人
的名单。

追擢则是指在考试结束后,按照考试结果,从优秀考生中选拔出
最优秀的人员推举神宗,由神宗核定部及时追擢,这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
的最后一个程序。

按照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考试中考生的综合表现,均分为九等,分
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成士、贡士、秀才、乡试、百家。

明代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

(三)明后期科举
科举创立以来,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至 公”的制度,明代科举至公主要通过八股 文和贡院规制来实现,二者发挥作用是在 明中叶以后。
会试的考试内容和乡试一致,首场的经义、 《四书》文,必须以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
含义: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这四个部分必须用排比 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宣宗即位后,开始对会试南北分卷进行实施,即实行南 卷占60%,北卷占40%的比例取中。
后来,明政府又对南北卷进行了调整,南卷取中55%, 中卷取中10%,北卷取中35%
意义
从政治上看:南北分卷可以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安抚笼络北方士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
从文化上看:调动了落 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 性,促进教育水平的提 升,维护了中华民族的 统一。
明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目录
一、明代科举概况 二、明代科举分期 三、明代科举特征 四、明代科举评价
一、明代科举制度概况
盛极则衰
科举之盛
▶ 明代之所以处于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一个 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就是全面继承了前代科举制度发展 的积极成果。
— — 《 中 国 科 举 制 度 通 史 ·明 代 卷 》
南北榜案:唯才是举vs区域公平 背景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录取宋琮等51名,全 部为南方考生。
三月举行殿试,因为殿试并 不淘汰考生,所录51名均为 南方人,故称“南榜”,北 方考生一名未取,引起北方 考生强烈不满。
过程: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三吾等南人,私其乡。”
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经复阅后发 现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 代 科 举 中 的 冒籍
明 代 科 举 冒籍 现象 的产 生 和 科举 取 士制 度 息 息 相关 。早 在 洪 武 三年 首 次进 行 乡试 时 .就 规 定 了 每 省 的解 额 即 中 举 人
数 ,此 后 ,除 了英 宗 正 统 二 年 及 景泰 元 年 两 次 规 定 开科 不 拘 额 数 之 外 ,历科 乡试 根 据 不 同 的地 域 ,都 有 解 额 的 限制 会
行 一 次 更 为 不 易 的 “ 试 ” 可谓 难 上 加 难 。而 中卷 、北 卷 的取 士 比例 虽 然 不 及 南 卷 ,但 由于 避 开 了应 天 、浙 汀 、汀 西 乡 ,
诸 省 单 独 取 士 ,其 举 子 中进 士 的 几率 大 增 因 此 ,无 论是 乡试 和 会 试 ,南 方 的士 子 ,尤 其 是 应 天 、浙 江 、江 西 等 文 化教 育 发 达 地 区的 士 子 ,都 必 须 要 面 对 人 数 众 多 且 实 力 强 劲 的 同考 者 ,很 难 有 杀 出重 围 、获 得 科 名 的机 会 。而 与 之 形 成 对 比 的是 ,其 他 地 区 ,特 别 是 北 方 以及 边 远 省 份 的 士 子 ,虽 然 总体 水 准 远 在 南 方 士 子 之下 ,却 不 必 在 考 场 中经 历 如 此 激 烈 的 搏杀 , 即可 较 轻 松 地 获 得 举 人 、进 十 的
和其 他 的舞 弊行 为一 样 ,不 仅 会 被 时 人 严 厉 指 责 ,还 理 应 受 到 法 律 的 严 惩 。 但 从 明 代科 举 的 实 际来 看 , 却 又 并 非 如 此 冒籍 作 为 一 种 特殊 的舞 弊手 段 ,可 以让 我 们 对 明 代 科举 有一 个 更 为 清 晰 的把 握 。
受到 严 惩 。现 实社 会 中 对 于 冒籍 的 宽 纵 也影 响并 反 映 在 通俗 小说 中 。 小说 作 者往 往 并 不 将 冒籍 看 作 一 种 舞 弊
手段 ,而是 将 其 视 为 小说 人 物 考 取 科 名 的科 场利 器 ,并 由此发 掘 出 冒籍在 人 物形 象 与 小说 情 节 方 面 的诸 多功
名 号 。也 就 是 说 ,看似 公 平 合 理 的 科 举制 度 ,却 在 制 度 设计 上产 生 了 明显 的 漏 洞 :某 一 地 中举 、 中进 士 的士 子 ,实 际 的
作者简介
叶楚 炎 , 中 国艺 术研 究 院助 理 研 究 员 ( 京 , 10 2 ) 北 009 。

1 2— 4
试 也 是 如 此 。 洪 熙 元年 “ 九月 令 会试 分南 北 取 士 ” 2p3 德 、正统 间又 分 为 南北 中卷 ,各 有 录 取 名额 。正 是 南于 在 乡 ,1 6 宣 12 (
试 和 会 试 中都 按 照 地 域 规 定 取 士 名 额 ,才 直接 导 致 了 冒籍 现 象 的 产生 。虽 然 正 统 以 后各 省 的 额 数 都 有 大 幅度 增 长 ,但 远
远 不 及生 员 增 长 的速度 。而更 为突 出 的矛 盾在 于 ,由于 各地 的教 育水 平 并 不 一致 ,各 省 乡试 的激 烈 程度 也 大 不 相 同 。在 明 代 ,以江 苏 、江 西 、浙 江 省应 举 生员 的 材质 最 优 ,南 直隶 、江 西 、浙 江 三处 的 乡试 也就 自然 成 为竞 争最 为 惨 烈 的考 场 。 而 到 了会 试 ,南 卷 虽 然 中 进 士 的 比 例 最 高 ,并 且 与 其解 额相 比 ,其 会 试 份 额 略 有 提 升 ( 下 表 ) 见 ,却 几 乎 荟 萃 了 所 有 最 擅 举 业 的 省份 ,属 于 南 卷 的 生 员 首先 要 从 竞 争 激烈 的 乡试 中胜 出 ,再在 与其 他 诸 省 举 子 的 比拼 中出 头 ,相 于 再 进
能 ,使 之 成 为 小说 中非 常重 要 的 一 个 结 构 元 素 。通 过 冒籍 ,我 们也 可 以 体 察 到 小说 作 者对 于科 举 的 矛盾 心 理
和 隐秘 需求 。
[ 键 词1冒籍 关
明代 科 举
通俗 小说
人物 形 象
Hale Waihona Puke 情 节结 构 [ 中图分类号]I0 . [ 26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6 (0 2 0 4 — 5 0 0 7 2 2 1 )1— 12 0 1
所谓 “ 冒籍 ” ,是指 考 生 冒 充行 政 户籍 所在 地 去 参 加 科 举 考试 。 《 明史 ・ 举 志 》在 谈 到科 场 弊窦 时说 :“ 贿 买 钻 选 其
营 、怀 挟 倩 代 、割 卷传 递 、顶 名 冒籍 ,弊端 百 ,不 可 穷 究 。 P S可 见 冒籍 和 贿 买 、怀 挟 、请 代 等 一 样 ,部 属 于科 场 ”…(Q I) 7 舞 弊 ,都 是 寄 望 于 非法 手 段 获 得 非 分 的科 名 ,与 科 举 制 度所 标 榜 的公 平 、公 正原 则 是 根 本 抵 牾 的 。 从 这 个 角 度说 .冒 籍
莩未拜 亩 21年第1 期 ’ 01 2
明代科举与通俗小说中的冒籍
叶 楚 炎
f 摘 要 】在 明 代 科 举 中 , 冒籍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科 场 舞 弊 行 为 。从 制 度 层 面说 .它 与 其 他 舞 弊 手 段 没 有 区
别 ;从科 举 所 标 榜 的 公 平 、合 理 的 角度 看 ,冒籍 又是 对 科 举 制度 不 甚公 平 、有 欠合 理 的一 种 反 抗 和 弥补 因 此 ,朝 野上 下对 冒籍持 有 充分 的理 解 和 同情 , 虽 然有 严 格 的 处 罚规 定 ,但 冒 籍 者 不会 被 轻 易指 发 .也 很 少会
正 统 间 乡试 、会 试 取 士 比例 对 照 表
会 试 卷 别 省 份
解 额
人 数
南 卷 应 天
1o 0
北 卷 广东
5 0
中卷 陕 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