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合集下载

明清文学课件

明清文学课件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
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伯奢一家的三种说法: • 正当防卫(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 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 数人。) • 过失(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 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 杀八人而去。) • 过失+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 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演义作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遂行。
宋代“说话”的繁盛
宋代坊市制打破,勾栏瓦肆的繁盛 “说话”的家数: 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 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 儿,谓士马金鼓之事。短篇幅,现实题材,普通 市民为主角,一般一次讲完,最受欢迎。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 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讲 史有说有评,又称评话。每说一次叫一回,多次 才能说完,这就是章回小说的来源。讲史‚说话 人‛分工很细,有专讲五代史,有专说三分的。 合生,相声的前身。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 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 • • 智绝:“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诸葛亮 义绝:“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 奸绝:“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 二、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种种矛盾, 尤其善于战争描写。 • 战争之间详略互济虚实相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如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同 与异 • 笔墨主要在战争背后的内容,注重斗智,写战争的 目的在于写人。继承《左传》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 传统。 • 注重场面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驰结合,动静结 合手法。

明清小说第一节概述

明清小说第一节概述
等。
明太祖朱元璋
(二)社会经济背景
明初统治者注重恢复农业生产,恢 复社会经济,从而使社会经济特别是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 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城市经济成为主导。
明中叶后商业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变化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在这些市民中, 商人们经济实力雄厚,对于社会生活具有 重要影响。 ☆文人与商人交往密切,两者之间在思 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相互影响。 ☆ 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从
5、心学思潮对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影响
◇“主情”的文学观念席卷文坛。 ◇作家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作品虚 构性增强,《西游记》的出现。 ◇肯定人性、放纵个性、追求世俗的享受 和欢乐,《金瓶梅》、“三言”、“二拍” 的一些作品。 ◇向往个体人格的自由与平等成为鲜明的 审美理想,孙悟空、杜十娘。
二、明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分类
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创作符合 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 文艺成为风气。
☆负面影响。
二、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与心学思潮
王阳明像
1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其 思想实质与意义 心学把外在权威的“天 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 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 知”,鼓励人们用自己的 本心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 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 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 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3、长篇白话小说 分类:历史演义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喻 世明言》、《警世通言》、 《三国演义》、英雄传 《醒世通言》,凌濛初的 奇小说《水浒传》、神 “二拍”《拍案惊奇》、 怪小说《西游记》、世 《二刻拍案惊奇》是最重 情《金瓶梅》,被称为 要的作品。 明代四大奇书。 其他还有《鼓掌绝 影响:才子佳人小说 尘》、《石点头》、《西 青楼小说、讽刺小说、 湖二集》、《欢喜冤家》、 谴责小说等类型,都是 《 十 二 笑 》 、 《 幻 影 》 从世情小说分支出来的。 ( 又 名 《 三 刻 拍 案 》) 、 武侠小说与英雄传奇小 《一片情》、《九云梦》 说联系密切。 2、白话短篇小说

5明代小说

5明代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共120篇,多来自“家藏 古今通俗小说”(《古今小说序》),而凌濛初 的“二拍”则是作者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 佐诙谐者,演而畅之”(《拍案惊奇序》)。
前者多为编选改订,后者则着力创作。从中 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看,将小说由书场带 到案头成为读物的功臣是冯梦龙;而将短篇小说 由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转为作家个人创作的功臣则 是凌濛初。




1、长篇章回小说的诞生、发展和繁荣。 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成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 小说、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对明中叶以后同类小说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短篇白话小说成熟,并达到高峰。 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 以又称拟话本。“三言”“二拍”等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 的成熟,并代表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3、文言小说出现复兴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 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 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 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 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怯者勇,淫者贞, 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 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 而能之乎?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 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 闾里小民的欣赏。
•有人曾说古今文人别名笔名之多者,无一人可 比得上冯梦龙。
•冯梦龙明万历二年(1574年)生于一个书香 世家。弟兄三人都是文坛名人,哥哥冯梦桂是 画家,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 •年轻时,他除了像一般读书人一样,准备应 考以入仕外,也出入青楼酒馆,并已开始收集 及编辑了一些民经流行的歌曲小调、博戏笑话 等,可见他很早便对通俗文学有兴趣。

明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及其文化社会背景

明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及其文化社会背景

明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及其文化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小说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小说逐渐走向现实主义,并带有浓厚的白话味道,这就是明代白话小说。

那么,为什么明代白话小说会出现?它又受到了什么样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呢?下面我将为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一、明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明代,小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小说泛滥成灾,分为正史、野史、小说、说话、话本等多种不同的品种。

其中,以明代白话小说最为突出。

白话小说的出现,与明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明代以前,文学作品一般以文言文为主,这是因为文言文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而在明代,白话文开始兴起,白话小说也应运而生。

二、明代社会经济背景对白话小说的影响在明代,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白话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日益重视百姓文化,白话成为主流语言,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白话小说成为了满足普通百姓文化需求的重要文学形式。

三、明代思想文化背景对白话小说的影响除了社会经济因素,明代思想文化背景也对白话小说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明代,封建礼教逐渐式微,各种思想文化逐渐涌现出来,如道教、佛教、儒教等。

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为白话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土壤。

四、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在明代,白话小说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并具有某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的语言有明显的口语化和白话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其次,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令人倍感生动。

最后,它的写作技巧独具匠心,许多成名作品便是在这个时期陆续问世。

总之,明代白话小说的兴起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社会经济变化和思想文化渐趋多元,使白话文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白话小说自然成为了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之一,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

虚实之间: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审美价值一、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小说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而明代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虚实交融的文化世界。

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二、明代小说及其特点2.1 小说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在明代,小说逐渐获得了广泛传播与阅读,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方式。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需求。

2.2 明代小说题材与类型明代小说以纪实性和虚构性并存为特点,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类型。

其中包括志怪小说、传奇、笔记体小说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展现出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

2.3 文人士大夫与坊间流行明代小说既有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也在民间流传。

文人士大夫的小说追求高雅审美与文学品味,而民间小说则更关注娱乐性与通俗趣味。

三、明代小说的历史背景3.1 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土壤。

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变革,为小说中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2 士人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明代士人知识分子渐渐从传统官吏角色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由创作和对现实社会进行揭示。

他们以小说为表达工具,描绘当时社会风貌、谋求自我表达。

3.3 社会思潮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明代特定的社会思潮也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无声之音”的理念与“道古文”,诞生了志怪小说;儒家思想导致了一些以修身治家为主题的传奇故事。

四、明代小说的审美价值4.1 独特的叙事与艺术表达方式明代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魅力。

通过对虚幻世界和真实社会之间转换使用,使读者体验到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情感共鸣。

4.2 对社会风貌与人性问题的揭示明代小说以其对社会风貌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揭示,呈现出一种反映时代矛盾与社会变革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探讨了贫富差距、女性地位、道德观念等议题,引发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绪论: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

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

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

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

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

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古代明清小说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

古代明清小说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

古代明清小说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古代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迅速发展,并成为文人士大夫们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明清小说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明清小说的创作背景。

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小说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加剧,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

这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使得小说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也越来越追求深度和细腻,这也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古代明清小说的时代特点也是其独特之处。

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以艳情和家庭琐事为主要题材,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作品通常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转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英雄豪杰,也有平凡的百姓,塑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

同时,明清小说也注重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讽刺,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另外,明清时期的小说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明代小说以杂剧和说话的形式为主,以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为重点,注重对话的表现力。

而到了清代,小说逐渐发展成为以叙事为主的形式,注重情节的展开和推进。

同时,明清小说也注重对于细节的描写,通过对于细微之处的刻画,使得作品更加鲜活和生动。

此外,明清小说还常常运用夸张和夸张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得明清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古代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而闻名,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同时也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明代盛行的小说及其文化表达和作用

明代盛行的小说及其文化表达和作用

明代盛行的小说及其文化表达和作用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大批小说在这个时期诞生并盛行于民间。

这些小说承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文化表达和社会作用。

一、小说的兴盛与背景明代是一个宽松而繁荣的时期,国家制度比较完备,社会经济大体稳定。

这种稳定的环境为文化兴盛提供了条件。

小说的盛行也是这个背景的一部分。

此外,明代底层的人们受过的教育较多,他们接受的文化知识也更丰富。

流行的话本、志怪小说以及出现的笔记小说等形式,更具民间味,更贴近底层生活。

当时社会自由度大,商业发达,出版业也比较发达,因此这些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二、小说的文化表达每个时期的小说都承载着部分社会文化的表达。

明代小说也不例外,它们在小说情节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1. 表现人性明代小说主要表现了人性中的欲望和贪婪。

这里的欲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一些肉欲方面和猜忌妒恨等情感。

这些欲望和情感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经常体验到的。

这样的小说无疑是一种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

2. 情感催化剂明代小说中不仅仅只有腥风血雨的情节,还有很多佳话,成为底层人们交流情感的催化剂。

这些佳话能够让大众在看书时沉浸其中,便于分享和传达,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发展。

3. 人情深淡的改变在明代小说中,人情深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表达。

当时,社会等级非常明显,但是人情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比较平等,这种文化表达在小说中表现的尤为深刻。

三、小说的社会作用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们不仅仅是情节的积累,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它们在社会中具有很强的作用,特别是对文化传承和社会思考方向的推动。

1. 文化传承明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被广泛流传和传承。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口传,而且还有书籍传承。

在没有印刷术的那个时代,这些小说传播与保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书写和手抄,它们得以广泛流传,这为文化的传承拉了一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第一节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从朱元璋在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的1368年起,到1644年崇祯皇帝因李自成攻入北京而上吊煤山,明王朝历十七代帝王共277年时间。

不过把年代算得太清楚是有问题的,因为元明易代和明清易代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政权易手、江山换主需要时间,如北元在塞外坚持约20年,还时常扰边,南明小朝廷在江南也坚持了约20年,至于人心的顺逆向背,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

也许由元改明,恢复汉族封建政权,人心较容易收复,甚至作为人口主体的汉族人民还欢欣鼓舞,而由明改清,汉族朱姓江山又改姓满族爱新觉罗,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到了晚清,社会革命还常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进而讨论文学的发展历史,讨论小说的变迁,僵硬地划分朝代就会碰到更多的麻烦,但为了方便醒目,本书还是分了上下二编,别为明清两大段落,这固然会简单化地处理一些问题,但明清两朝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及小说自身的演变情况,还是各有区别的,故其不当也没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下面我们就着眼于小说的发展变迁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来作一番历时态的描述。

元明易代之际,社会动荡,风云变幻,战火硝烟中,一批有志文人对元末弊政及腐败社会,进行了充满政治雄心和富于思想智慧的反思与批判,并且气势恢弘地构思社会变革的政治蓝图,充满政治激情的写作,一时蔚为风气,刘基、宋濂不但积极地思想并大量写作,还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恢复了汉族封建政权对全国的统治,罗贯中、施耐庵等则在英雄崇拜的文化激情中,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塑造乱世英雄和绿林好汉的群像,表达“有志图王”的雄心1。

刚健的英雄主义精神里面,浸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理想豪迈,结尾却转为令人扼腕的悲哀,于是元末明初的两部奇书,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蕴涵。

明初,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一时鼓舞了汉族民众的精神,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重新受到推崇,社会也获得了一种振作的力量,经济复苏,社会趋于安定。

但一到天下太平,统治者迅速开始巩固和完善专制制度,实行愚民统治,并对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奴役。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大开杀戒,株连15000余人,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实现了高度集权专制,并辅以特务手段。

而在洪武元年(1368年)建国伊始,朱元璋即命开设学校,实行八股选仕的科举制度,并陆续开始乡试、会试、殿试,以功名富贵吸引读书士子,以“英雄入彀之术”,牢笼天下人才。

朱元璋还删《孟子》中有碍君权话语,下令禁止小民使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取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在最高统治者两手政策的控制下,士人的政治变革激情和社会忧患意识开始萎缩,逐渐陷入八股取仕制度的精神泥潭,英雄崇拜与阳刚美的追求为雍容典雅华丽文弱所取代,明初一度雄奇雅健的诗文作风,转为“台阁体”平庸浅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字,曾经朴实本色的戏曲创作,变成了《五伦全备记》那样的伦理教条,小说创作更受到轻视和压制,成为一种低贱的“君子弗为”的文体。

于是文坛近百年滑落平庸,而小说则达百年间长时期地沉默,造成元末明初《三国》、《水浒》的高峰却接下来是近百年几乎空白的奇怪现象。

明初,朱元璋重农抑商,城市经济受到一定限制。

进入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经济成为主导,隆庆后海禁废除,海外贸易也开始发展,以商品集散为契机,一批商业都市涌现出来。

在这个背景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市民阶层广泛扩大,文人与商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商业对文艺的影响愈趋明显,进入市井的读书人和本来就出身市井的读书人,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为市民受众创作符合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文艺成为风气,市井商人走进文学作品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以白话为媒体的通俗小说及民歌时调受到欢迎,加之印刷业发展很快,书商的谋利活动也客观上促进了商品化的通俗文艺的繁荣。

商业资本对文艺的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帮助了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使一批进步文人以职业作家艺人的身份专事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得以印刷出版,并迅速走遍千家万户,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使进步的思想得以传播,例如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在嘉靖、万历年间才被书商刊刻而广泛流传;但另一方面,书商射利之心及对市民群众低级艺术趣味的迎合,也诱使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胡编滥造,低级下流的色情文艺于是一定程度地泛滥成灾。

小说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盟,使小说文化既有了物质条件而得以繁荣发展,但又常常被玷污出卖而丧失自己独立的品格,这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现象,不宜简单评价。

甚至就其涉性的方面来看,也有的属于下流,有的却是表达了开放进步的新观念。

过去强调书商影响通俗文艺和小说创作负效应的方面较多,看来需要重要论定。

明中叶以后,直到晚明,封建朝廷愈益腐朽,世风也深受影响,专制统治相对松懈,在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活跃起来,一股进步的文化思潮开始涌动。

弘治、正德间,王守仁倡扬“心学”,提出“良知”之说,主张“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冲击了程朱理学对思1王圻《稗史汇编》:“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想界的控制。

此后“王学”广泛影响读书人,并形成多个学派,其中“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经由王艮、罗汝芳、何心隐等人,再到李贽,越来越走向文化的叛逆。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出现的一位文化伟人,是封建专制文化处于强化期时横空出世的一个“异端之尤”,他以大无畏的思想勇气,挑战历代封建统治者塑造起来的文化偶像,致力于精神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为市井细民、商贾、女性拓展生存空间,为进步学术乃至异端言论拓展思维空间,为性灵文学和市民文艺拓展审美空间,为文化人个性化地生存争取权利,总之,为新人物、新思想、新文艺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2。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进步的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诗人相互应合,推波助澜,酝酿出一个追求个性解脱和浪漫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人文思潮,徐文长、汤显祖、冯梦龙、凌濛初、公安三袁等,都是这个风气中的重要人物。

这个波澜宏阔的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文学乃至文体的解放,白话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最重要的品种,获得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李贽、汤显祖、三袁、冯梦龙等人,通过序跋、评点、杂谈、书信、日记等各种写作方式,倾心呼唤俗文学,提高小说、戏曲的文体地位。

他们把《水浒》、《西厢》,与《庄子》、《离骚》、《史记》、《汉书》这些正统文坛已经奉为经典的诗文和史书相提并论,努力扫除通俗小说发展的障碍,开创了一片崭新的艺术时空,终于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三言二拍”等名著所代表的创作实绩,创造了以小说为“一代之文学”的文体新时代。

第二节明代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变明代小说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从语言媒体的角度,可以分为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从篇幅长度来看,又可以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都是白话小说,而短篇小说则有文白之分;而从题材、内容与创作方法来分,则可以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种主要类型,而本书还把描写家将英雄的那一批作品独立出来,命名“家将小说”。

世情小说内部到明末也出现了一些分支。

要比较清晰地描述明代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变,分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三条路线比较方便。

唐传奇的高峰以后,宋辽金元明文言小说的总态势是走下坡路,但明初文言小说中最具小说风采的传奇类小说一度恢复生机,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并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李昌祺的《剪灯馀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合称“三灯”)、《花影集》等作品,但此后又冷落下去,直至明中叶以后思想界文化界文学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浪漫思潮,才又稍微振作,出现了《九龠别集》、《情史类略》、《艳异编》等或创或编的传奇作品集。

此外尚有一些单篇杰作,如《中山狼传》等。

志怪小说也有成绩,明中叶以后,出现了祝允明的《志怪录》、《语怪四编》、陆粲的《庚巳编》、洪应明的《仙佛奇踪》等。

轶事类小说则以梅鼎祚《青泥莲花记》、陆奎章《香奁四友传》等比较有价值。

明代笑话丰收,江盈科的《雪涛谐史》、冯梦龙的《古今谭概》、《笑府》,成就都很高。

明代的文言小说,总体上成就不高,未能前与唐后与清相提并论,但其创作实绩不宜轻视,创作方法也有创新。

如以传奇笔法写志怪题材,实已开启《聊斋志异》“用传奇而以志怪”的先河;又如小说语言方面讲究诗词与散文的配合,骈散相间,追求文采,反映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另外,明代文言小说为话本拟话本小说提供了很多故事的蓝本,很多作品被改成白话短篇小说,而且产生巨大影响。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宋懋澄《九龠别集》中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是《剪灯新话》中的《翠翠传》改编而成,《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是《剪灯新话》中的《金凤钗》改编而成,等等。

除了一些好的创作之外,明人对文言小说历史的清理和分类编纂,也是一个成绩。

而且编纂与创作共同为文言小说在清代的复兴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成就十分突出,达到这种文体的最佳状态,“三言二拍”成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重要的代表,冯梦龙和凌濛初也成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重要的作家。

在体制上,他们承继宋元说话艺人的传统,沿袭并规范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常常入话加正话的结构模式,而故事的构思及所追求的审美效果,则是“常中出奇”。

在内容方面,白话短篇小说主要以市井细民的生活为反映对象,集合起来构成一幅连绵不绝的市井众生相,很多作品表达了进步的思想,反映了市民文化在生活观、婚姻观、性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渐渐疏离。

此外,这些作品还注意在反映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时,总结市民生活的经验教训,为市井细民提供生存智慧。

“三言二拍”先后刊刻于天启和崇祯年间(1624—1644年),随之出现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鼓掌绝尘》、《石点头》、《西湖二集》、《欢喜冤家》、《十二笑》、《幻影》(又名《三刻拍案》)、《鸳鸯针》、《笔獬豸》、《壶中天》、《一片情》、《九云梦》等。

风气所及,清初继续出现大量这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以豆棚下聚会轮流讲故事的方式串连作品,这种结构方式与外国古典名著《天方夜谭》、《十日谈》类似,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史具有开创意义。

长篇小说的起点是历史。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意识的国家,史书在典籍的殿堂里占着重要的位置,而实录与传信是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稗官野史虽有补于正史,但与正史的正统地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所以,早期的长2参看拙文《论李贽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空间的拓展》,及拙文《精神世界的文化生态平衡与李贽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前文载《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后文载《李贽论丛》,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