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增强高校道德建设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标签:高校;高校道德建设;大学精神;引领作用一、当前高校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呈现“雪崩式、指数级增长”的新时期,知识的积累量已不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永久性的作用。
因此,加强人才的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道德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挑战。
未来的社会是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民主法制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1]。
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长期存在着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教师、学生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错误认识,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缺失,因此加强高校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冲击高校道德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市场因素介入大学校园日益增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高校。
为了缓解办学经费不足,不少学校过分市场化、大众化,培育了大量工具性人才,不再关注高深知识的探究和传授,尤其是对人文学科和基础性研究的淡化,导致高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和功利主义的泛滥;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教师不但难以集中精力教书、学习、育人,甚至不惜牺牲学术之道、教育之道追求过分膨胀的利益;而这些直接导致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不健全,行为失范,学风浮躁,因而为高校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度在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分析制度对大学精神的影响,探讨了制度如何构建和培育大学精神,并深入讨论了管理、教学和评估制度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也着重强调了制度层面的改进对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制度对大学精神的发展和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大学精神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制度在大学精神中的关键作用,为大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大学精神、制度、建构、培育、管理、教学、评估、改进、发展、影响、未来、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概述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涵的核心理念和核心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它承载着学术自由、民主精神、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多重价值观,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大学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特色和精神标识。
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树立学校品牌形象,也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和资源。
大学精神是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具有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可以激励师生投身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促进学术成果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大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树立正确的大学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备自信、创新和责任感的精神品质。
大学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加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介绍制度对大学精神的重要影响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和引导,制度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度是大学内在规范、管理和运作的体系,它不仅影响着学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魏佳王秦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作者简介:魏佳〔1981-〕,女,汉族,天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秦辉〔1972-〕男,汉族,西安人研究员,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摘要: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揭示了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从弘扬学术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三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从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机制创新。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承发扬现代大学制度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确定的任务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因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从它出现开始,就和其它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特别是一些大学,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以其自身的特色和对社会的奉献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始终是其发展不能分割的两个定点,“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互为表里,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超拔的大学精神附丽于坚实的大学制度才得以薪火相传”。
①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只有传承和发扬大学精神,培养出自身的风骨才能使大学制度历久而弥新。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是其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要素,并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本质和特色。
所谓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特指,一般而言是指启蒙运动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
②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精神的传承需要制度的培育,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达。
浅谈大学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杜绝学术和科研 的不端行 为 , 正是这 种求 实求真 的精 神 , 维
护着学 术规范、 学术尊严和学术 道德 。所 以说 , 大学之高深 、 大学之涵阔、 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求真求实的大学精 神。
( ) 二 传承创 新的精神
传统和价值理念 , 全体大 学人 一贯持久 认 同的文化 品质 、 是 精神气质 、 意识 和文 明成 果 , 群体 是整个 人类社 会文 明的高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 大学 是大学精神 的载体 。大学 精神藏于大学之 中 , 又游离 于大学 之外。我们 知道 , 大学精 神不 仅体现在一所大学的一草一木 中和各种建筑 中 , 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大学人所具有的气质、 品格 、 思想 和价值观念 中, 体现在一所大学对 于人类 的智 力贡献 和智慧创 造 当中。 目 前 , 于大学精 神的涵 义和概 念很多 , 关 因为大学精 神不是 与
人类文化 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 , 只能通过传 递方式 继承
* 作者简介 ] ( 甘德荣 ,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 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研究员 。
・
6 ・ 4
并 发展下去 。一方面 , 大学承担着传 承人 类文化 知识成果 的
功 能 。另 一 方 面 , 学 还 要 发 展 和创 新 文 化 知 识 。 大 学 不 仅 大
2 1 年 5月 02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o ur
— —
Ma.02 y21
Vo.8No3 1 . 3
第 3 8卷
第3
n f n e n oaUnvri r ai a ts(oi Si cs N o n r I Mo gl ie t f t nli Sc c ne) i s y o N o ie  ̄ e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它承载着学校的使命和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大学精神包括追求卓越、创新精神、民主精神等,但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制度化的建构和培育,成为当前大学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度层面对大学精神的影响至关重要,它能够规范学校的运行和行为,激励师生参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深入研究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对于促进大学的发展和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可以加强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字数: 206】1.2 研究意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所在。
它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大学师生共同信仰和追求的目标。
研究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对于推动大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弘扬大学精神,凝聚师生共识,激发师生活力。
大学精神是塑造大学形象和品牌的重要因素,一个有明确大学精神的大学更容易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形象和品牌,吸引更多优秀师生选择入学。
大学精神是大学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坚守大学精神可以促进师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的动力,推动大学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研究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探讨制度层面对大学精神的影响,分析制度建构大学精神的途径以及制度培育大学精神的方法,从成功案例分析中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存在问题与挑战,旨在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前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培养学生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包括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学风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
2.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校园精神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不仅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培养学生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性,做到内外兼修。
2.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诚信、批判精神、严谨求实等学术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弘扬大学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培养基地,大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1.构建有序的教育体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规范严谨的教育系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学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自身的情感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考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考》2023-10-26contents •引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困境与挑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优化与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话题。
背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与方法02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1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23现代大学是以学术为核心的机构,追求高深学问和知识创新。
学术性现代大学应具有自主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保持学术自由和办学自主。
自治性现代大学需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并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社会性大学管理应依法依规进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依法治校大学管理应体现民主原则,尊重师生参与和权益保障。
民主管理大学管理应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确保公正公平。
公开透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则历史沿革现代大学制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从西方古典大学到现代研究型大学,再到当前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形态。
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化倾向、学术腐败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与现状03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03推进民主管理与监督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等民主管理机制,加强师生参与学校决策和监督的力度,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01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治理体系明确学校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提高治理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魏佳王秦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作者简介:魏佳(1981-),女,汉族,天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秦辉(1972-)男,汉族,西安人研究员,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摘要: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揭示了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从弘扬学术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三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从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机制创新。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承发扬现代大学制度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确定的任务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因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从它出现开始,就和其它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特别是一些大学,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以其自身的特色和对社会的贡献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始终是其发展不能分割的两个定点,“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互为表里,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超拔的大学精神附丽于坚实的大学制度才得以薪火相传”。
①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只有传承和发扬大学精神,培养出自身的风骨才能使大学制度历久而弥新。
1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是其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要素,并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本质和特色。
所谓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特指,一般而言是指启蒙运动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
ii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精神的传承需要制度的培育,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
没有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就不足以凝聚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期才逐渐出现的,官方认定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学。
“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并且开始致力于建立一种具有自治权和学术精神的现代大学。
以蔡元培、梅贻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使我国大学完成了从封建大学到现代大学的转变。
蔡元培开创的中国大学制度即现代大学制度与学术制度:一是阐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在培养学术人才,而非变成求官发财之门梯。
故学生之志趣必以钻研学术为指向,教师聘用也应视其才学为原则,这是对官办学堂的一次重大改革;二为发展学术,给学术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特别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三是在校内实施“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调整北大学科,确立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iii他将西方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的核心思想融入北京大学的改革中,开始了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性探索。
在这一时期,大学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又减弱了浓厚的“官办”色彩,现代大学制度才真正在我国形成并得以延续、发展。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悠久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这使得传统大学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弘扬大学精神的时代紧迫性近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日新月异,科研经费逐年攀升,学科专业与日剧增……然而,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大学过分的求全图大、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对传统大学精神内涵的诠释却微乎其微。
各大学之间存在互相攀比、片面追求学生数量而忽略教学条件承受能力和教育质量,各种各样学术腐败的事件层出不穷、官本位充斥着学生头脑,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教育信念和学术诚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的特色和个性在缺失,大学精神和文化在衰微。
教育问题已经和医患关系、住房紧张并成为三个最突出的社会矛盾。
“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总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
”iv在我们的大学里,倡导平等自由、勇于提出质疑的人文主义和追求真理、尊重理性的科学主义精神渐渐被世俗和功利气息所淹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让教育回到育人这个根本的初衷上来,使受教育者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
正因为大学拥有人文精神,大学才多了几分正义和正气。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障。
因此,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使之成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支撑就成为了当前一个时期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弘扬大学精神,推进现代大学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互补的,精神文化的渗透,增强了大学制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弘扬大学的优秀传统,发挥对师生员工的激励、教育和引导作用。
如果说现代大学制度是促进大学健康发展的强壮筋骨,那么大学精神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只能是行尸走肉。
追求卓越的愿望、淡泊名利的心境、成人之美的胸怀弥补了大学治理结构中正式制度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 这种大学理念也只有在与之相容的现代大学制度下才能使包括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的大学精神得以存在和发展。
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公共需要,要求人们有高尚、善良、纯洁、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生活态度。
二战时期,德国优秀的科学家服务于纳粹的军事工业当中,成为战争中的刽子手,这使人们意识到一个科学研究者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关怀,很容易成为一种残害生灵的工具,不仅不会造福社会,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这也是爱因斯坦在晚年格外重视对学生的人文价值的培养,关注社会民生的原因所在。
所以有人把知识分子和专家的区别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能够研制原子弹的专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是敢于在改革宣言上签字的专家一定是知识分子。
所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他有没有价值准则选择和社会道义的承担。
”2.学术自由精神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中的永恒主题,是大学富有生命力的根基所在。
自中世纪以来,学术自由这个术语就意味着教授有在专门领域不受外部控制的教学的自由,也包含着学生学习的自由。
在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当研究变成学术使命的一部分时,学术自由的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
在教室和实验室里,教授被赋予了几乎是绝对的研究和表达的自由。
温家宝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学术自由精神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密切相关。
我国建构现代大学制度, 就要在避免政府干预的同时,强化学术自由这个重要方面,既要完善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外部机制,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
在社会上逐步形成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在学校里树立以教学和学术为本的管理理念,依靠专家学者在大学里开展的研究性工作来进行大学的内部治理。
3.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在知识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持续创新能力将是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所追求的最优目标。
创新精神引领着大学的运行、制度构建和具体工作的实施和安排并且贯穿于大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创新精神逐步形成了引领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明成果。
每一所大学都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提倡和强调创新精神,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夯实基础。
结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科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的理念,既放眼于大学未来的发展又兼顾大学自身的特点,传承历史,开拓创新,形成大学精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安排和部署,将有力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发扬也必将与现代大学制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the Vision of Proagating University Spirit Abstract: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is born and cultivated from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nd the system supplies insur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In this paper, the rich meaning and nature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are analyzed. And its decadency phenomenon is researched. It is proposed to develop the university spirit depending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free academic spirit, human spirit and innovation spirit which will promote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Key Word: University spiri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System innovation参考文献:1、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2、黄方,蒋莱.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综述[ J].复旦育,2002(4).3、叶隽.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J].德国研究, 2003, 4.4、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