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在圈子外的可怕事情

合集下载

PM | 刀头剑首!产品经理是个危险的职业!

PM | 刀头剑首!产品经理是个危险的职业!

实习期间出了很多产品方案,总以为完美无缺以及不可挑战的方案总会被设计、开发以及测试同学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实习早期方案评审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要挂掉的感觉。

一方面会有懊恼的情绪对自己有所不满,自己怎么这么挫为什么想到更好方案是其他非产品同事而不是我自己,另一方面总会下意识的为自己的方案找出各种体验方面的借口,总之我的是对的你的是不对的,总之我的方案体验最好的你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有时候跟一个基友聊天的时候,他说到其实很多时候产品拿着所谓体验的大旗作产品决策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清楚,有点皇帝新衣的意味,只是不说破而已,但比较可气的是拿着别家产品现成的方案来这边给我叨逼叨体验的问题,让我弄不清楚干着急,对付这种人办法是单刀直入,直接对产品开喷,就别给我叨逼叨什么体验的问题了?你就说吧,你抄哪儿的?3、真正的产品经理需要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在知乎上关于产品经理是否需要懂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争论此消彼长不绝于耳,我觉得问题已经不用讨论了,真正的产品经理必须懂技术懂交互懂设计懂市场懂营销,原因在于腾讯从13年开启的产品培训生招聘的条件就可以得知,这个岗位要求的技能必须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最好拿过国际ACM 大赛的奖项,也需要大学期间做过运营组织类的工作,综合言之要求综合能力极强的人面向全球招聘。

而同龄人当中,比较出名的两位产品经理也基本都是技术出生,开发出猛犸浏览器的季逸超,开发出Fuubo的汪超俊,除此之外自己也会接触交互设计方面的知识。

话虽这么说但真正能做到以上几点的真的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职位是面向全球招聘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打算封培结束之后开始学习Python的原因所在,而要成为一个被众人所认可的产品经理,任重而道远。

4、产品经理是一个危险职业之前看过一本书,序言很有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喜欢杀人,他必须成为一个将军、开个煤矿或者研究核物理学,但是今天你只需要当工业设计师就可以了,因为设计得不完全的汽车,通过制造全新式样的永久性垃圾破坏风景,通过选择材料和工艺流程污染我们要呼吸的空气,工业设计师们已经成了一群危险分子。

产品经理锤爆老板的狗需求

产品经理锤爆老板的狗需求

产品经理有三大头疼瞬间:程序员说:需求做不了!设计师说:你要抄那个?老板说:我有一个想法...程序员的话最让人无fuck说,设计师的话最伤人自尊,而老板的话,往往最有惊喜。

比如前几天,社群里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很简单,老板想要APP端显示中英双语菜单,就像这样:很明显,老板的这个想法挺扯淡,但是看在他每个月给发工资的份上,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

老板的目的其实是彰显产品国际化,双语菜单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明确这一点很关键。

然后,我们尝试窥探一下老板的小心思。

老板的出发点其实很难猜的,有可能觉得国际化=高大上=先进,这在上点年纪的老同志的认知里是很普遍的。

也可能是投资人认为国际化的产品价值更高一些。

甚至可能是老板一厢情愿的为将来产品踏出国门作准备。

如果仅仅是让产品看起来有点“国际化”,有比双语菜单更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比如开屏页请个老外尬舞:再比如多放几家外国餐厅等等。

如果老板非要觉得双语菜单更加实用,那我们就给他分析一下这个需求本身。

很多餐厅的菜单都会有双语甚至多语菜名,方便外国友人点餐。

而之所以把那么多文字挤在一起,原因是纸质菜单就只能是白纸黑字,没得切换展示。

手机应用就智能多了,即使你想显示多种语言,也没必要挤在一个页面里,最好的方式是APP做多套语言包,然后自动跟随手机系统的语言即可。

理论上就是这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让人抓狂。

中国有八大菜系,无数个菜名,挨个动手翻译基本不太现实。

即使能找到菜名翻译的接口,可能也不太实用。

因为商家录入菜名时可能加一些定制化。

比如简单的东坡肉,在不同的店里可能有不同的名字:滚肉、东坡焖肉、招牌东坡肉、外婆的东坡肉…所以双语菜单这个方案不太靠谱,我们可以有理有据的锤爆它。

这时候我们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国际化”的本质。

所谓国际化,是让所有人都能够无门槛的快乐的点菜。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而文字更是副产品的副产品,都是抽象的、不符合人类天性的。

产品经理十宗罪-看看你犯了几宗

产品经理十宗罪-看看你犯了几宗

【干货】产品经理十宗罪第一罪:画原型带颜色我看到过不少产品经理,觉得自己色彩搭配的感觉不错,然后就开始给原型「大刀阔斧」的上色了,花花绿绿的,而且还满世界的截一些跟自己想法相近的图,放到原型上,好是精彩,让人哭笑不得。

这样的结果,却是让视觉设计师痛不欲生。

为什么?因为这样做会干扰视觉设计师的思考,相当于给视觉设计师加上了枷锁,限制了他的发挥;因为这样做会无形中增加产品经理与视觉设计师的沟通成本,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因为这样做还可能会招来不必要的鄙视。

所以,产品经理输出的高保真原型请用「黑」、「白」、「灰」这三个基础色,优先级通过「色彩饱和度」来区分,色彩的部分请放心的交给视觉设计师来完成吧。

第二罪:画原型过度追求动态效果网上有好多类似「Axure7天速成」、「Axure深入浅出」这样的教材,也有在线的培训,导致不少产品经理在学习之后,愣是在Axure上「痴迷」的追求控件各种各样的出现、消失、切换的动态效果,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痴迷」。

任何动作都想着在Axure上模拟出来,哪怕是一个手势。

很明显,「痴迷」=「过度」。

这样的动态效果能给自己加分吗?能,但是能加多少分?只能说很少。

但是相反,产品经理为此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却远远超过这个加分的价值。

说白了就是用了很大的价值投入做了一件产出价值很低的事,二者完全不成正比。

但是并不是说就一点动态效果都不做了,这里需要自己衡量一下。

所以产品经理需要遵循「产出高效」、「不易出错」、「逻辑清晰」、「界面展示完整」这几个原则来制作原型,其中,复杂的动态部分用文字描述即可,简单的动态效果可以做一下,我们则需要使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产品的现在和将来。

噢,对了,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除去颜色之外,输出的产品原型95%以上的界面布局和交互过程都与最终产品保持一致」。

第三罪:只提需求变更不更新需求文档产品经理平时都很忙,经常不在座位上,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往开会的路上,十分匆忙。

看似风光的填坑史:产品经理背后的心塞

看似风光的填坑史:产品经理背后的心塞

看似风光的填坑史:产品经理背后的心塞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产品获得了成功,产品经理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吹捧,仿佛产品经理一出场就自带BGM一样。

而今,很多人走在产品的路上或者在准备走向产品的路上,也有很多人和我分享了他们在产品这条看似风光路上的填坑史。

产品经理风光背后的种种心塞,我们坐下来慢慢聊。

想多了,你只不过是执行经理经常听到很多产品经理抱怨,诸如“老板一定要求我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吵到快掀桌子了,老板还是不同意”“算了吧,省的以后给我穿小鞋”。

老板是“强攻”,产品经理为“弱受”。

老板说:如果我是用户,我就会有这个需求。

并且我去问了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有这个需求。

比如我们说老板的朋友,“朋”两边相同的才是朋友,老板朋友的级别有极大可能在我们之上。

例如公司制造个2000元左右的硬件小产品,老板的朋友不假思索就买的起,我们凡夫俗子就要综合考虑许久了。

再来,老板的朋友就算同意老板的想法,或许也是卖你个人情,是否真正有需求可能另当别论了。

三来,老板或许问了有引导性的问题,导致得到有倾向性的答案。

就像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网易系擅长做产品》。

都说网易产品做的好,然而网易擅长做产品,与丁老板没太大关系;丁老板在产品上的贡献就是高度分散的权力结构。

高层做决策,然后由年轻的、熟谙业务的中层来主导和推动产品;而不是高层来提需求,中层做执行。

热情、兴趣加创造力,产品自然做的好。

之前我们做一个toB的产品,客户为了让用户清楚直观地做出选择,要把两周的所有时间点在一个手机页面中展示出来,方便用户点选。

然而这样子把一堆时间点展示出来,密密麻麻,用户看起来只会头疼,而且还极易出错。

但是没办法,客户如此地坚持,我只好先喊UI设计师把客户要的展示方式设计出来,拿给客户看。

客户看了以后,自己用着都感觉头疼,放弃了他要的这种方式。

其实客户提这样的需求,只是一个表象的需求,他的目的是让用户看起来更清楚直观,不要隐藏得很深,让用户难找而已。

产品经理是青春饭吗

产品经理是青春饭吗

产品经理是青春饭吗圈子里出现“产品经理都是吃青春饭”的论调,这也导致有些人在听到这样的一些观点后,开始出现了对于这个岗位的焦虑心态。

那产品经理是吃青春饭吗?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点就像前面所说,这种观点,从开发这个岗位蔓延到了产品经理岗位,本质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岗位在市场当中更加火爆了而已,随着大家对岗位关注度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断涌入这个赛道。

在北京产品经理招聘需求量相对最高,占17.3%,在全国中排名第1,其次是上海占15.6%,深圳占12.5%,广州占6.8%。

也正是如此大的招聘量,很多人由于“焦虑”于岗位的竞争,担心自己是否能在这个岗位长期的做下去,于是自然而然出现了这种观点。

但实际上,据一份最近的报道显示:在产品经理岗位上从业达10年以上的,一个月的平均工资能达到32K,其中30K-50K工资的占比最多达到了 54.1%,这其实反而说明了这个岗位越“老”越吃香。

2.产品经理岗位的发展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就应该知道了,这个岗位其实不是吃“青春饭”这个事了。

但,依然要说明的一点,如果在岗位上一直处于“划水”,没有对自己有职业上的规划,没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话,也是很难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的。

所以,对这个岗位的发展,需要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才能更好的为自己做好规划,才不至于只吃所谓的“青春饭”。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随着年限和能力的增长,岗位的级别也会随之变化。

一般而言,会存在产品助理、产品经理、高级产品经理、产品总监。

刚入行的人,一般就是从产品助理做起,更多做一些相对基层的工作,由上级领导分配任务负责执行即可。

所以薪资也相对比较低。

产品经理比助理做的事情更深入,一般会需要独立完成产品的规划,负责某个产品中业务的全流程规划和功能的相关设计。

3年到5年经验的人,一般处于这个级别,此时薪资也会比助理有了较大的变化。

高级产品经理需要负责的工作事项会更加全面,甚至有时还需要负责一部分团队管理的工作,此时薪资又会比之前上升到一个新的级别。

我对产品经理的认识和理解

我对产品经理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次接触产品经理这个名词,是源于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是苏杰——阿里巴巴的一位产品经理。

我是做对日软件外包出身,在那个接项目干,为了满足小鬼子需求而起早贪黑的行业里,根本没机会接触产品是什么?当然,个人对产品也没有任何概念。

也许是厌倦了枯燥的软件外包工作,也可能是我和产品的一个缘分,在工作了五年之后,我选择了辞职,离开这个我第一家服务的公司,从此开始了我接触“产品”的新生活。

新的环境、新的同事带来了新的思维,在这个半创业团队中,我开始了解到了什么是产品,我的地盘我做主,不需要再看甲方的脸色,需求我来定,设计我来出,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作为传统软件项目出身的我们,并不知道也不了解产品经理,甚至我们根本没听过产品经理这个词汇。

由于是小团队,职位职责往往没有界定,有些活干着干着就“越界”了,相同的事情出现不同的对策,谁来评判、谁来决定,慢慢的,个人责任划分出现在了我们的团队中,而我负担起了下面这些内容:o需求收集、整理、分析o同类型产品的功能对比o用户使用习惯调查o开发过程管理o开发、生产环境搭建、部署及数据库管理o系统测试o上线部署及后期运维o救火队员……在创业团队第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我接触到一本书,就是开头我说过的,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看完后,我突然发现,我干的这些活,有很多不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范畴吗?从此,我给自己贴上了PM 的标签,正式开始了产品狗的生涯。

有些产品,是用来改变世界的,但是绝大部分的产品,只是来满足用户需求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出现,一定是要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需要,一个不能解决用户需求、需要的产品,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说,产品的核心在于需求。

很多时候,用户的需求并不明显,往往表露出来的仅是表面需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挖掘这个需求,把表面需求中的隐含需求找出来,形成可以用于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的文档,而我们需要的这个人,就是我们文章的主角——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产品设计-也来谈谈,产品经理的七宗罪

产品经理产品设计-也来谈谈,产品经理的七宗罪

也来谈谈,产品经理的七宗罪每个副职都有自己的原罪,端正你的态度,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在我的产品经理从业经验里,认识过形形色色系列产品的产品经理,因为这个岗位的特殊性,它很容易把一个人的各种问题无限放大,并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人分所以不少人对于产品经理的不屑一顾,并不来自于对这个军职,而是对从事岗位的这些人。

本文就细数一下产品经理的七宗罪,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产品经理们,能做到有则改之内栅。

我在一家做得好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公司任职,当时职级很普通,就是一个产品经理,我本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精神,只想默默地打怪升级,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

事情所以对于除其他工作以外的事情,我基本不会去高度关注。

但是大概大约在我入职一个多月以后,不知道从哪招来了一个产品经理(听说是国企出来的),一来就非常高调,咋咋呼呼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产品经理。

成天拿着PPT去忽悠公司的高层,大不了高层也不懂互联网,听着他那些在我看来可笑的言辞,居然也能对他表示赞赏。

三个月以后,他顺理成章暂任“产品负责人”一职。

我心想着,负责人就负责人吧,只要能给产品部门作出好的规划和方向,让大家能够好好的把工作做好,我会全力支持。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位“负责人”接下来的做法大跌眼镜让我哭笑不得。

他升任“负责人”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能想到的部门负责人全部怼了一遍,包括运营部、市场部、开发部、测试部、设计部,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XXX部门做不好,那就让产品部来做就好了”,这是肆意的树敌行为,被他这么一闹,基本上所有部门都与产品部门在了对立面。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部门都等着看产品部门的热闹,只要产品部出现明显任何问题,就会在周例会上用拿出来怼;直接导致产品部门每天最多的时间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则。

产品经理们,你们的这个岗位确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但是请不要过分自我为是,要知道公著有专攻,一山还有一山高;你们的高调除了能引来非议以外,是对你们的组织工作和成长起不到任何帮助的。

产品经理辣眼睛的人性,身为运营的你见过多少?_2

产品经理辣眼睛的人性,身为运营的你见过多少?_2

到目前为止,我创建的微信群大大小小应该有10个左右,记得第一个是电子商务交流群。

那是2011年,我大二的时候,刚开淘宝店没多久,就联合在网络认识的其他开淘宝店的人,组建了这样一个群。

后来接触到淘宝客,想到群里通过推广产品链接获取佣金,就又创建了一个减肥交流群。

随后,因为卖出了一些产品,又搞了个售后交流群,为了促进再购买。

在玩这种群聊的过程中,与各种网友的长时间接触,我一直觉得网上的人和现实生活里的人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不过,由于这两年从事运营工作对用户心理的把握探索,再加上泡互联网的时间累积,让我严重感觉以前的想法都错了!同一个人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差异很大。

互联网对人性的“恶”有着天然的推动作用。

6月底,我创建了“恒聊运营交流群”,这是一个微信群,初衷是我想基于我的公众号粉丝,打造自主互动学习的小社区。

群人数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已经有215人。

前前后后大概也有几十人被踢。

这段时间,我很真实的感受到网络群体里的行为,有鲜明的5大特征。

1. 意见领袖群体中总有一到两个活跃分子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在我的群里,就有两个这样的热心肠,其中一个我邀请他做了群管理。

基本是当其他群友提出关于新媒体运营方面的问题时,冒泡次数最多的就是这两个。

2. 大群体衍生小团体在群里经过一番交流后,聊天比较投缘的人就会更加亲密,进而形成一个小团体。

在“恒聊运营交流群”中,之前有一个主做运营活动的女生,在群里很活跃,每天都会在群里说早安,尔后,就有另两个女生跟着附和。

这三个女生逐渐因为聊得比较合口味,进而组建了自己的小群。

3. 伸手党不经过思考,不自己查询,总是依赖别人,指望别人能直接告诉自己答案。

在群里,总会突然弹出其实随手百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人很多,基本都是随手扔到群里,坐等答案。

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几个伸手党,后来看着烦,我就把问这种问题的人都踢出了群。

4. 捣乱鬼这种人扰乱群体正常秩序,违反规则。

不止出现在我的群里,很多微信群,都是群主不停的宣布群规则,然后还是不停地有人发广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在很多地方看到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以及必备技能、必读书目。

我的私信里,也躺着很多「请问到底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做产品经理?」这样的疑问。

过去我其实还是年轻的,也以为,产品经理的能力是普适的,都写在一本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书里了。

后来渐渐明白,不同的公司里要做的事情未必一样。

甚至有的完全没有交集。

有的产品经理要画交互做体验,有的产品经理还要给开发安排具体任务。

电商产品经理关注客单价、留存和用户产生价值,社区产品经理则关心优质内容如何发掘、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关系。

大公司产品经理在准备出差谈合作,创业团队产品经理在考虑第一版本用公众号还是 APP。

既然术不能统一,那就统一道呗。

我在跟新人产品经理沟通时,会提出四方面的能力基础,分别是数据处理、逻辑分析、沟通和责任心。

显然,这些既不能囊括所有产品经理的能力,也并非所有产品经理所需。

如果再进一步,把这些处理信息、逻辑分析、沟通、协作、审美、责任心等等的能力抽象出来,只能说,都属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切能力都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可是解决问题算哪门子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这不是所有职业的能力模型吗。

好尴尬啊。

最近,我体会比较深的是,所见到的很优秀的产品经理,都有两点共性。

一是落地实操的能力。

他们可以把讲起来很虚的、说得好听但很难做的需求分析和用户体验做得很漂亮。

二是他们都称得上行业专家。

就是在咖啡馆里,可以滔滔不绝跟你讲三个小时他的行业、他的产品以及他的愿景。

未必是那种经常走穴做讲座的,但他必定肚里有货。

前者指的就是大家所说的那些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不过,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产品,产品经理需要点亮的技能点必然不同。

你是野蛮人,她可能是武僧。

你是德鲁伊,他是法师。

你既可以一直做团队的雷同角色,也可以在换了工作后重新洗点。

而后者是大家经常忽视的、并没有太在意的。

成为专家,意味着大量的后天学习,和经验积累。

这些很难产生快速的效应,当然就不会引起大家重视。

比如你懂不懂外卖行业,都能做一个叫餐的工具。

但你是行业专家,再反过来看,你是有机会撬动这个行业的很多规则的。

只是,要实现叫餐的功能几乎不需要太多积累,而要能「撬动行业」不花个把年头是做不到的。

总结下来,我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尚未在第二点上做到优秀。

过去三年在三个行业,积累了很多技能树,也了解过浅显的行业知识,不过尚未找到笃定的成长方向。

毕竟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究竟是学得更深,还是学得更广,还是学得更
杂,还是学得更精细?究竟是要点面前 100 个技能点里的哪几个?现在才终于想得清楚了一些。

行业专家大概不是指可以做全栈,代码也行、设计也可以。

而是要懂所有的背景和逻辑,以及可能要:
∙关注众多行业情报和意见领袖,认识很多同行业的人
∙纵向,知道行业上下游的所有浅层知识
∙横向,知道自己所涉及产品关联的商业逻辑、技术实现特点、业务和运营的方法论
或者可以用这两点检验:
∙跟同行业的人可以谈笑风生
∙跟不懂的人能讲三天三夜不重样的行业知识
如果作为产品经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总结和抽象自己手头的那点事,却不知道行业内已经有类似的解决方案,也不明白整个行业中自己产品的核心价值链,就会认为自己接触到的就是全部,然而全然不知已经在主流之外。

在圈子之外,是做产品经理最可怕的事之一。

总之,就我目前的感受,要确保自己做产品稳住脚跟,就要成为行业的专家。

我有预感,未来各行各业都信息化后,产品经理将更多由行业内的人转来。

毕竟,要扎根行业需要的是多年磨炼,而要做好产品...
跟各位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