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根本要 求与落脚点 。以山地城 市宜昌市为例 , 运用 G I S空间分析技 术 , 建立土地集约利 用空 间评 价模型 。通过土地 建设适 宜性 评 价、 安全格局构 建、 经济性建设 用地 识别等空间与 网络分析技术 , 评价识别城 市发展 优先利 用的建设 用地 。最后 , 依据城 镇和 经济发展 趋势 , 构 建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 , 提 出人 1 : 7 与用地规模建议 , 从 空间上构 建与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格局 。
一
、
引言
间规划等改革思路提出, 在城镇、 农业与生态空间基础上 , 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优化布局、 集约高 效、 合理控 定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界, 空间开发与
制城镇开发边界, 预计 2 0 2 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 0 % 。 生态保护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城镇空间作为人 口与产业的
关键 词 : 土地 集约 利 用 ; 新型城镇化 ; 空 间评 价 ; 宜 昌市 ; G I S
中图分 类号 : F 2 9 3 . 2 6 3 7 ( 2 0 1 7 ) 0 2— 0 0 1 7— 0 6
D O I : 1 0 . 1 3 4 8 3 / j . c n k i . k f y j . 2 0 1 7 . 0 2 . 0 0 3
三、 基于空间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空间 分析核心 技术, 将城市建设适宜性、 生态约束性、 经济引
1 7
开发研 究
2 0 1 7 年第2 期
I S 网络分析技术, 在评价城镇吸引力基础上, 建立基于 域适宜建设 , 哪些 区域必须保护, 哪些区域可以优先开发, 以 基于 G
期为区域城镇发展格局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湖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展望

土地类型
1987 年详查
90 年代初遥感调查
1996 年统一 变更调查
全省土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1 859. 0 520. 6
34. 3 763. 4
牧草地
城镇居民点 和工矿用地
5. 3 89. 2
1 842. 4 533. 8 ,其中 :水田 :254. 9
旱地 :278. 9
908. 6 ,其中 :有林地 :331. 8 灌木林 :281. 6 其他林地 :295. 1
乡村 集市
农民 建房
总人口 人均耕地 (万) ( hm2/ 人)
401. 59 417. 23 423. 99 396. 40 382. 20 376. 81 373. 85 358. 46 354. 50 351. 80 349. 85 348. 66 347. 68 345. 85 342. 16 339. 27 337. 56 335. 80 334. 93 334. 25 332. 72
187. 66 194. 51 196. 63 198. 22 199. 62 195. 96 192. 95 186. 42 184. 76 174. 52 183. 84 185. 83 187. 18 186. 92 184. 53 181. 58 180. 54 178. 04 180. 00 179. 61 178. 90
1978
376. 807
537. 082
0. 117
1994
337. 560
497. 835
0. 087
1980
373. 851
534. 126
0. 114
1995
335. 801
496. 076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高效利用 城市 土地 .
必 须综合考 虑其 经济 、 会和 环境 意义. 社
1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1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 组 织 体 系 .
土地 集 约利 用 的经 济 意义 主 要体 现 在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上 , 根 本 上 改 变 消 耗 高 、 量 差 的 从 质 生 产 发 展 的 粗 放 方 式 , 变 成 集 约 化 增 长 方 式 以 提 转
发 展.
城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是 在综 合 考虑 影 响城 市 土
地利 用诸 多因素 的基础 上 , 现城市 土地 利用综 合 实 效益 的最优 化. 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的实 质 是 : 合 城 在 理布局 、 优化 用地 结 构 和可 持 续发 展 的前 提下 , 通 过增加 存量 土地 投入 、 改善 经 营管 理 等 途径 , 断 不 提高土地 的使用 效率 和经 济效益 . 市土地 集约 ]城 利 用不仅 与经 济效益 有关 , 与社 会效 益和环 境效 还
高 经济效益 , 土地是 人类进 行其 他物质 生产 的 ]而 基 础. 因此 , 变土地 的利用 方式 , 改 对经济 增长方 式
的转 变有重 要 的意义. 随 着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深 入 ,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城
模迅 速扩 张 , 建设 用 地 需 求不 断 增 长 , 用地 尤 其 农 是耕 地被大 量 占用 , 同时城市 土地粗 放利用 问题 也 日渐 严重. 国土 地资 源有 限 , 中 耕地 资源 紧缺 , 均 人
建设用 地规模 快速 扩张 , 口数 量激增 , 2 0 人 从 0 3年
《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利用行为对于地区经济、生态及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于农业大省湖北省而言,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更是关乎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近十年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流转加快。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土地集约化经营。
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
3.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从传统的耕种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户开始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土地多功能化利用。
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外,部分农户开始将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实现了土地的多功能化利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因素。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政策等,都直接影响了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
2.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更加注重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
3.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人口变化等社会因素也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
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转移等导致部分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
4. 农业科技因素。
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农户更愿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关于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

CASE区域治理关于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向仕淼1,洪蕙21.巴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永业行(湖北)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有关工作,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状况开展专项评价,构建新的评价工作体系,本文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关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5-0169-0002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是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上一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状况的变化情况及差异。
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基础选题背景与意义:关于土地,我国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为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基本依据。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最大的土地价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为基础,增强产品质量,降低土地管理劳动消耗和经济投入,最大限度地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由此可见,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在提升土地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就是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自然资源部先后颁布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 T1018-200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29-2010),2015年编制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我国学者在针对土地用途有所建造,他们通过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对各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制约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土地投入强度指标、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影响区域环境状况的指标以及土地利用趋势和可持续的指标等。
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变异分析

关键 词 : 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 ;集约度 ;时空 变异 ; 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F 0 . 3 1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18 2 0 1 0 1 8 X( 0 8)0- 0 3一o 4
城市土地 集约 利用度评价 是进行 城市土地 利用 区域性时空差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而评价指标体系
的研 究 是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的 核 心 工 作 。 国 内 很 多 学者 对 城 市 土 地 进 行 评 价 选 取 指 标 时 从 经 济 层 面 上考 虑 较多 , 但城 市 土 地 利 用 是 一个 自然 一经 济 一
少到 31 1 1k m 】这与城市扩张 占用耕地有很大 6 .7 h ,
关 系 。 因此 , 过 分 析 这 1 通 2个 地 级 市 的 城 市 土 地 集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要素层 , 构建 湖北 省城市 土地 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 进行湖北省城市 土地集 约利用区域性时空差异评价 。通过评价 , 探索湖北 省 城 市土地 集 约 利用 的 时 空 变 化 特 点 , 以充 分 挖 掘 城 市
投入 和产 出效 益提 高 , 还应 综合 体 现社会 与 环境效
益, 在追 求 经 济 效 益 的 同 时 实 现 经 济 、 会 和 生 态 环 社
作者简介 :罗雄飞 ( 98一) 男 , 17 , 湖南 祁东人 , 士研 究生 , E—m i 硕 ( a) l
xo g el o 1 g i. o i n fiu 2 @ ma l c m。
土 地 内部潜 力 , 现 土地 资 源 的 优 化 配 置 , 进 城 市 实 促 土地 利用 方 式 由外 延 扩 张 向外 延 扩 张 与 内涵 挖 潜 相 结合 转 化 , 大 程 度 地 发 挥 土 地 的 经 济 效 益 , 为 城 最 也
湖北省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57-07 收稿日期 2022-08-15摘 要 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能够对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研究基于湖北省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数据,对土地变化速率、空间集聚程度、土地转移方向与数量进行测算,并分层次探究驱动力差异。
结果表明:①土地变化速率上,两江流域较其他区域活跃,城镇较乡村活跃;②各类型土地空间集聚性上,城镇空间逐步增强,农业空间逐步降低;③驱动力构成上,乡村比城镇构成模式简单,不具有显著区域差异性;④区域差异性上,鄂西受区位、高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鄂中、鄂东地区受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湖北省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城乡差异Abstract The study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in Hubei Province can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for reg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data on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the study measures the rate of land change,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direction and quantity of land transfer,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driving force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land change rate, the Yangtze and Han River basins are more active than other regions, and towns are more active than villages; (2) In term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rban space gradually increases and agricultural space gradually decreases; (3) In terms of the composition of driving forces, villages are simpler than towns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pattern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bility; (4) In term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west is mo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location and elevation, while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are mo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 Land use, Hubei Provinc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 Propelling power, Urban-rural disparity湖北省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in Hube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20彭建东 | Peng Jiandong 郑景明 | Zheng Jingming 杨 红 | Yang Hong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探究其演变规律对地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2]。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通知-鄂政发[2014]24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通知-鄂政发[2014]24号](https://img.taocdn.com/s3/m/02468b5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e.png)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通知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通知(鄂政发〔2014〕24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通知如下:一、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划定城镇扩展边界,预留独立选址项目通道。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全省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二)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好而优又快则先”的原则,保障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保障节地、环保、高效、高科技项目用地。
禁止向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产能过剩项目供地。
(三)优化建设用地空间。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多种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
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稳步有序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3期2017年5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 39 No. 3May,2017文章编号:1000 2375 (2017 )03 0270 09湖北省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于婧,石雪英,周智浩(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以湖北省15个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对象,从土地投人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建立指标 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主观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对数据进行百分制极值标准化,根据系统聚类法将 综合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湖北省(除武汉、神农 架林区以外)15个地级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中部地区相对集约利用程度一般,鄂东的黄石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鄂西北的襄阳市和十堰市的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较髙,恩施州、仙桃市、天门市和咸宁市土地相对集 约利用程度偏低.其中产业结构、人口与经济城市化率、土地供给这几个因素对土地的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达到显 著水平.关键词: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组合赋权法;评价;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D0I:10.3969/j.issn.1000-2375.2017.03.011Urbanland relatively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influential factors research of HubeiY U Jing,S H I X u e y i n g,Z H O U Zhihao(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A b s t r a c t:Taking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15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as the opinion targets,w e adopted multi-objectiv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building index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intensity of land investment,the intensity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land u s e,and the index had been determined by combination weighting m e t h o d,dealing data with extreme standardized. T h e integrated value was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clustering method. Finally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m e suggestion were given. T h 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nsive use level of land in 15 prefecture-level cities (not including W u h a n,Shennongjia) was quite different. Overall,intensive use level of the central region was general. H u a n g s h i,H u a n g g a n g and Ezhou in north and Xiangyang and Shiyan in northwest of H u b e i,these cities’intensive use level were higher. S o m e cities which including E n s h i,Xiantao,T i a n m e n,Xianning City had lower intensive u s e,and in these cities,the factors,such 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population and e c o n o m y urbanization,land supply,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K e y w o r d s:land relatively intensive utilization ;combination weighting m e t h o d;evaluation ;Hubei0引言我国早在古代就有节约利用土地的思想,最初的集约利用土地针对耕地而言.例如农民实行农田轮收稿日期:2016 10 23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212)资助作者简介:于婧(1982-),女,副教授,从事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研究,E-mail:yjing@第3期于婧,等:湖北省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271作制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能;在山地开垦梯田,增加耕地面积等[1].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是人类生产 生活所必需的重要资源,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2],集约利用不再局限于耕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颁布象征着我国土地节约用地的新里程 碑,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 本国策随后《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 制指标(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2006]3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国发[2008]3号)、《关于加强对土地节约 集约利用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监发[2008]4号)等一系列文件相应出台,强调改革开 放以来,要顺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倡节约与集约用地[3].目前,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开发区和城市土地,其研究手段、方法、构建指标体 系和确定权重等是研究热点,已经运用的模型有P S R模型[4]、G A-B P神经网络模型[5]、T〇psi s模型[6]等,在确定权重时运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7]和特尔非法等单一的数学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上,提出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发展建设水平、土地投入、土地 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等各个方面,但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应 的评价方法.关于指标的标准化,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中规定的理想 值比例推算法,以指标实现度分值进行度量,理想值的确定有3种方法: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 询法[8].这些方法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方法或参照的评价标准具有差异性,导致确定的理想值因地方和技术人员水平不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差异很大,致使几乎所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都很高,这一结果显然与客观事实不符,而且测算的集约利用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无 较大可比性.从研究尺度上看,国内对单个开发区集约利用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较大区域范围,以实际 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综合比较研究较少[9].本文中以湖北省内15个地级城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的概念,在构建土 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下,借助极值标准化的方法,以最大值或最小值替换原土地集约评价中 的理想值,以增加不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可比性,针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满足在省域范围内了解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差异,为制定相关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依据.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国土面积185 900 k 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 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55.50%,丘陵和岗地占24.50%,平原湖区占20%.2015年底,湖北省总人口 5 81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 的4.24%,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7 379. 22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 30% ;湖北省人均生产总值47 124元,相当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101.01%;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 001.77亿元,占全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 88% ;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 449. 30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的4. 58% [10].本文中选择湖北省15城市(11个地级市、3个直管市和恩施州)为研究对象,由于受到 数据限制,神农架林区不作为评价对象,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其发展远高于其他地区,仅作对比,不 纳入评价.1.2数据来源本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时间节点为2013年年底,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中国城市统计年 鉴一2014》、《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一2014》、《湖北统计年鉴2014》及各地、市、州的2014年社会统计 公报和统计年鉴.2研究方法2.1数据标准化本文中对湖北省地级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是“相对”集约度,即对评价对象272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各指标中最大值而言的集约利用程度,不存在针对每个指标设定理想的标准值,在数据标准化时采取“百分制极值标准化即将不同评价对象的同一指标(正向指标)值的最大值定为100,然后将原始 数据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00]区间,详见公式(1)、公式(2).正向指标:x100(1)1max负向指标:H O00(2)其中:Z为指标原值;Z'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Z max为指标最大值.2.2权重的确定2.2.1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数据序列变异程度确定权重系数.信息论中,系统的熵 值越大,它所蕴含的信息量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大.其基本思想是某项属性的数据序列的变异程度越大,其相对应的权重值越大[12].2. 2.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 H P)是一种主观赋权法,将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 分解为多个层次,再将各层次分解为各个指标,通过一定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通过两两比较 它们的相互重量,得出每对物体重量比的判断,从而构成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然后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A m…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出这一组物体的相对重量即权重[13].2. 2. 3组合赋权法目前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主观赋权法有随 意性的缺陷,客观赋权法充分挖掘原始数据本身的信息,但不能反映专家知识经验对指标的判断作用,有时指标得到的权重会与其实际作用程度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本文中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组合赋权法,将客观的熵值法与主观的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13],互相弥补缺陷,提高权重确定的准确性和评价结 果的可信性.n 设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向量为,’=(加’丨,加2,…,m^)t,满足0矣<矣1,满足=1;j=1n熵值法得出的权重向量为,"=(加K,…,〇t,满足0矣加'.矣1,满足=l;j=1则最终的组合权重表示为,=咖’ +如'丨,其中a,^S彡0,且a +々=1.3湖北省地级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结合城市用 地特点,建立指标体系时从3个方面考虑,即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将土地投入 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指标,土地产出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反映指标.理论上土 地投入与土地产出强度、土地利用效益成正比例关系.土地投入强度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3个方面,选 取3个指标;土地产出强度主要考虑经济产出能力,选取3个指标;土地利用效益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 效益,选取4个指标,总计10个指标,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指标体系详见表1.3.2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综合分析根据表1中确定的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14],借助“极值标准化”的方法,以最大值和最小值替换原土地集约评价中的理想值,对湖北省15个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相 对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计算,并借助S P S S进行系统聚类(聚类方法选择组内联接,距离采用平方Euclidean)分析,分为四等,详见表2.从表2可知湖北省15个城市中心城区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中,黄石市的分值最高为82.23分,恩施州最低为21.29分,分别为相对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和最低的城市.黄石市的分值是恩施州的3. 86 倍,且黄石市总分值比排名第二的十堰市高12. 03分.15个评价对象的相对集约利用综合程度的平均值为50.27分,15个城市中有6个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土地投入强度平均分值为11.20(6个城市高于 平均水平)、土地产出强度平均分值为21. 17(8个城市高于平均水平),土地利用效益平均分值为17.89第3期 于婧,等:湖北省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73表1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组合指标权重指标指标类型A H P权重熵权组合赋权土地投入强度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h m2)正向指标0. 104 00. 098 60. 101 3 0.304 8地均就业人数/(人/h m2)正向指标0. 104 00. 093 70. 098 9单位G D 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逆向指标0. 104 00.105 10.104 5土地产出强度地均G D P/(万元/h m2)正向指标0.163 50. 099 50. 132 0 0.397 0二、三产业地均G D P/(万元/h m2)正向指标0.163 50.102 30. 133 4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h m2)正向指标0. 163 50. 098 90. 131 7人均交通设施用地/(m2/人)正向指标0.058 30.080 80. 069 4土地利用效益0.298 2人均可支配收人/万元人口密度/(人/h m2)正向指标正向指标0.04180. 047 30.105 50. 101 30. 073 20. 073 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指标0. 050 10.114 30.081 7表1中,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面积;地均就业人数=就业人口/土地面积;单位G D 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 D P;地均G D P=地区生产总值/土地面积;二、三产业地均G D P=二、三产业G D P/建成区土地面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土地面积;人均交通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总人数;人均可 支配收人=家庭可支配收人/家庭人口;人口密度=年末总人口/ 土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面积/建成 区总面积.建成区土地是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表2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分值表地区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土地利用效益集约程度分值集约程度分值排名分值排名分值排名分值排名分等黄石市20.03135.52226.69182.231一等十堰市15.87336.44117.89670.202黄冈市19.10226.22422.81268.123鄂州市13.33628.80319.16561.284二等荆州市14.99423.75620.53359.275襄阳市8.56925.40517.43951. 396孝感市14.00515.181120.18449.367宜昌市6.851423.38717.80748.048随州市10.53719.92917.54847.999三等潜江市7. 381321.25814.931343.5710荆门市7. 751217.991016.761042.5011仙桃市9. 03814.791214.821438.6412天门市8.251012.421315.311235.9813四等咸宁市8.03119. 651416.481134.1514恩施州 4. 32156.861510.111521.2915五等(6个城市高于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均为一般,基本都位于三等,武汉周边的 “1 +8”城市圈的8个城市的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相差较大,一至四等均有,我省西部的生态文化旅游圈的7个城市集中位于二、三等.3.3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影响因素分析3.3. 1城市土地投入与产出强度差异分析根据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在技术及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条 件下,在同一地块上不断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将带来土地报酬的增加,但当土地报酬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追加该要素的投入将导致土地报酬增量的递减,直到土地报酬出现负增长.土地报酬递减规律274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地收益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阶段,土地收益继续随着投入的增加而 增加至最大,边际收益开始减少;第三阶段,随着投入的增加,土地总收益和平均收益减少,边际收益负 增长.根据各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并计算,黄石市是15个城市中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城市,但是 其市辖区的指标低于武汉市,因此评价的15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处于第一阶段.从表2的数据可知,从第一到第五等级的平均土地投入强度分值分别为20. 03、15. 82、9. 18、8. 44、4. 32,平均土地产出强度分值分别为35. 52、28. 80、20.52、12. 29、6. 86.土地投入与土地产出强度的单个 指标分值详见表3.表3 土地投入与土地产出强度的指标分值表地区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就业人数单位G D P能耗地均 G D P二、三产业地均 G D P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约程度等别黄石市10. 139.890.1013.209. 1513.17一等十堰市 5. 168.06 2. 6512.0313.0211.39黄冈市9.63 5. 64 3.839. 59 4. 4512.19鄂州市7. 06 5. 02 1.258.7113.346.75二等荆州市7. 10 2. 96 4. 936.328.119. 32襄阳市 3. 61 1.93 3.027. 5612.03 5. 81孝感市 5. 156.642.21 4. 89 4. 60 5. 69宜昌市 3. 55 2. 13 1.186.4211.23 5. 73随州市 3. 79 1.73 5. 01 5. 129. 19 5. 60三等潜江市 3. 03 1.99 2. 36 5. 4212.39 3.45荆门市 3. 19 1.69 2. 87 3. 9410.64 3.41仙桃市 2. 40 2. 36 4. 27 4. 386. 13 4. 29天门市 1.97 1.35 4. 93 3. 07 5. 29 4. 06四等咸宁市 3. 44 1.57 3.02 3. 04 3. 67 2. 94恩施州0. 560. 37 3.390. 78 5. 180. 89五等均值 4. 65 3. 56 2. 99 6.308.566.31根据表3,15个城市中心城区的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分值达到4.65,地均就业人数平均分值 达到3. 56,单位平均G D P能耗分值为2. 99,地均G D P平均分值达到6. 30,二、三产业地均G D P平均分 值达到8.56,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分值达到6.31.位于第一等的黄石市作为工业城市,其投入产出强度均为第一,从表3可以看出其中心城区地均各 项投入产出指标强度远高出其他城市,可能的原因是黄石市作为城市圈的副中心,其资源禀赋、经济基 础等各方面条件较好,社会再投资力度较大,中心城区的土地面积小,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较慢,单位 投入力度大,因而其单位产出高;但是考虑生态投入指标单位G D P能耗,用高能耗取得高产出,黄石市 的单位G D P能耗并不集约,总体上黄石市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城市.位于第二等的4个城市,从表3可以看出,投入与产出的排位相差不大,城市发展较为均衡,其中十 堰市和鄂州市土地产出强度排位高于土地投入,产出强度的3个指标均较高,推断与当地产业结构和效 益较高存在一定关系.黄冈市和荆州市,在土地投入强度方面较为突出,结合表3的计算结果,主要是土 地投入强度的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就业人数这2个指标的分值较高,这2个城市的土地产出 强度要低于十堰市和鄂州市.位于第三等的6个城市,从表3可以看出,随州市和荆门市在投入产出方面排位相当;襄阳市、宜昌 市、潜江市通过投入产出排位对比,发现这3个城市虽然土地投入强度较低,但是其产出强度分值较高,特别是宜昌市的投入强度排在14位,但是其产出强度排在第7位,结合表3的计算结果,其二、三产业第3期于婧,等:湖北省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275地均G D P和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2个指标较高,表明城市经济发展较好,推断与城市的产业 发展有关,宜昌市、襄阳市作为湖北的老工业城市,城市产业基础好,发展时间长;孝感市与宜昌市正好相反,投入强度排在5位,从表3可以看出,主要是地均就业人数较高,推断与城市化率存在一定关系,一般城市化率越高,城市的人口越多,相对应的就业人数也会上升,但是其产出强度排在第11位,特别 是地均G D P和二、三产业地均G D P都较低,推断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发展不成熟有关,例如 城市一方面经济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展较快,虽然投资加大,但是新开发的土地短时间内难见效益,同时产出低.位于第三、四等的城市中,仙桃市投入强度在15个城市中位于中等水平,但是产出强度过低,与孝 感市相似,城市土地发展及利用情况较差,只能将部分投入转化为产出;天门市和咸宁市由于受到投入强度的限制,产出强度也不高.位于第五等的恩施州,投入产出各个方面均低,所以综合分值也较低.3. 3. 2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差异分析从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层来看,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反映土 地的持续发展状态.根据表2,从第一到第五等级的平均土地利用效益分值分别为26. 69、20. 10、17. 44、15.53、10.11,与土地产出和土地投入强度相比,各等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平均分值差距较小即发展差异较小.土地利用效益的单个指标分值详见表4.表4 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分值表地区人均交通设施用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集约程度等别黄石市 6.946.377. 39 5. 99一等十堰市 1.60 5. 01 3. 148. 13黄冈市 5.74 5. 046.78 5. 25鄂州市0. 637. 32 4. 746.47二等荆州市 1.197. 09 4. 927. 32襄阳市 1.206.50 3. 77 5. 96孝感市 2. 276.296.49 5. 14宜昌市 1.256.76 2. 057. 74随州市0.586.182.608. 17三等潜江市0.266.41 3. 28 4. 99荆门市0. 656.701.957. 47仙桃市0.216.40 3. 22 4. 99天门市0. 15 5. 19 3. 396.58四等咸宁市 1.01 5. 66 2. 856.96恩施州0. 33 4. 911.41 3. 46五等均值 1.606.12 3.866.31结合表4,从第一到第五等级城市的人均交通设施用地平均分值分别为6. 94、2. 29、1.04、0. 46、0. 33,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分值分别为6. 37、6. 12、6. 47、5. 75、4. 91,人口密度平均分值分别为7. 39、4. 89、3. 15、1.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分值分别为5. 99、6. 79、6. 58、6. 18、3. 46.可见,人均交通设施用地和人口密度随城市集约程度变化一致,第三等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第一、二等级城市,黄 石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低于第二、三、四等的城市.位于第二、三等级的10个城市中有 6个城市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这6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平均分值分别为6.41和6.94,剩余4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分值分别为6.21和6.26.第四等级城市中,咸宁市的土地效益高出天门市和仙桃市,第五等城市恩施州整体偏低.276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3.4小结根据以上对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分析,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现状表观上看,导致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的主要是投入与产出方面,可据此将15个城市划分为四 类,第一类型为土地投入和产出相均衡的6个城市(黄石市、十堰市、黄冈市、荆州市、随州市和荆门 市);第二类型为土地较高投入和低产出的2个城市(孝感市和仙桃市);第三类型为土地低投入和较高 产出的4个城市(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和潜江市),表明该类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高,城市土地发展 较为成熟,能将相关要素投入后,快速转化为经济产出;第四类型为土地低投入和低产出的3个城市(天 门市、咸宁市和恩施州).然而,从宏观经济背景与土地管理的角度看,推断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与产 出取决于区域的经济规模、城市化率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土地供给速度等宏观经济和管理政策的影响.4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中测算15个城市的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对比发现各城市发展现状差异较大,城市土地发展过程可能受到经济、产业、城市化率、土地供给 表5基于经济规模分类统计表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本文中从这几方面入手,采用系统分类城市G D P 总额/亿元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聚类和方差分析相结合的定量方法验证这些影响 因素.4.1经济规模与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分析湖北省由于区位及资源条件禀赋差异,经济规模呈现 不均衡分布,以G D P 总额代表经济规模,根据《中国城 市统计年鉴》获取2013年各个城市中心城区的G D P 总额,采用聚类分析法将15个城市划分为3类,详见 表5.在此基础上借助方差分析法,分析3类城市之间 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的差异情况,分析结果详见表6.由结果可知组内与组间均方值相差不大,且显著 性为0. 383 >检验水平0. 050,表明基于经济规模分类 的各类城市之间的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差 异性,即经济规模这一宏观指标对于相对集约利用程 度无太大影响.4.2区域产业结构特征与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分析本文中统计15个评价对象的2009—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 D P ),选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得表6基于经济规模分类的方差分析结果到15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R ),并根据产业------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显著性结构偏离分量的正负将15个城市划分为2类,详见表组间516.2342258.117 1.039 0.3837.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方差分析法分析2类城市之间相组内2 980.31112 248.359对集约利用程度的差异情况,分析结果详见表8.总数3 496.54514表7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城市分类表产业结构分类城市尽>0 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襄阳市、随州市、荆门市、潜江市、黄石市、宜昌市、荆州市尽<0仙桃市、天门市、咸宁市、孝感市、恩施州表8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城市分类的相对集约利用程度方差分析结果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 显著性组间1 551.39911 551.39910.3680. 007组内1 945.14613149.627总数3 496. 54514黄石市1 142.0382. 23高宜昌市1 248.6248.04襄阳市1 424.5151. 39平均1 271.7260. 55十堰市651.5370. 20鄂州市630. 9461. 28荆门市427.6942.50荆州市449.6159. 27中随州市307. 2847.99仙桃市504. 3638. 64潜江市492.7043.57天门市365.1935.98平均478.6649.93孝感市226.3849.36黄冈市157.6168. 12低咸宁市208.3334. 15恩施州141.5021. 29平均183.4543.23第3期于婧,等:湖北省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277根据表8的计算结果,同一组城市的组内平均方差为149.627,组间差异远高于组内差异,组内各个 城市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显著性为0. 007,远小于检验水准0. 050,组间2类城市之间差异性十分明显,表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对相对集约利用程度有显著性的影响.4.3城市土地供应与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分析一般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中根据2008—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 相关数据计算得到15个城市的G D P的增长率和建设用地的增长率,取两者的比值得到G D P用地弹性 系数,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将15个城市划分为3类,详见表9.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方差分析法分析3类城 市之间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的差异情况,分析结果详见表10.表9基于G D P用地弹性系数分类表 表10基于G D P用地弹性系数分类的分类城市弹性系数 平均值高弹性系数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荆门市、荆州市、随州市 7.89相对集约利用程度方差分析结果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显著性组间 1 564.096 2 782. 048 4.857 0.028中等弹性系数 鄂州市、潜江市、黄冈市、襄阳市 4.58 组内1 932.065 12 161.005低弹性系数 天门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恩施州 2.23 总数3496. 161 14根据表10,组间平均方差为782.048,组内平均方差为161.005,组间差异高于组内差异,城市之间 的组内差异相对不明显,显著性为0.028小于检验水准0. 050,组间差异性显著,表明在不同G D P用地 弹性系数水平下,同类城市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具有均一性,而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G D P用地弹性 系数对各城市的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影响.4.4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分析城市化不仅简单地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同时还表现在由前者带来的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城市化.本文中在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化率 分为人口城市化率和经济城市化率(二、三产业产值/总产值)这2个指标.通过《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城市化的2个指标,根据聚类分析法,结合15个城市的2个城市 化指标分别将其划分为3类,详见表11和表12.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方差分析法分析城市之间相对集约 利用程度的差异情况,分析结果详见表13和表14.表11人口城市化率分类表 表12经济城市化率分类表类别城市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类别城市经济城市化率平均水平高鄂州市、黄石市62.82%高十堰市、黄石市90.50%中十堰市、荆州市、襄阳市、孝感市、52.86%中襄阳市、黄冈市、随州市、鄂州市、85.50%宜昌市、荆门市、黄冈市宜昌市、荆门市低随州市、仙桃市、潜江市、45.67%低仙桃市、咸宁市、孝感市、潜江市、79.86%咸宁市、天门市、恩施州天门市、荆州市、恩施州表13基于人口城市化率分类的相对集约表14基于经济城市化率分类的相对集约利用程度方差分析结果利用程度方差分析结果平方和 自由度均方F显著性平方和 自由度均方F显著性组间 2 185.343 2 1 092.67110.003 0.003组间 2 091.121 2 1 045.5608.930 0.004组内1 310. 819 12 109.235组内1405.041 12 117.087总数3496.161 14总数3496.161 14根据表13和表14,表明在不同人口城市化率下,同类城市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具有均一性,而组间 有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得出人口城市化率对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城市化率下,同类城市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具有均一性,而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得经济城市化率对相对集 约利用程度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