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14首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14首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14首【原文】和乐天春词⑴新妆宜面下朱楼⑵,浅门锁春光一院恨⑶。

行到中庭数花朵⑷,蜻蜓飞上玉搔头⑸。

【注解】⑴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⑵宜面:脂粉涂抹得与容颜最宜,给人一种规整人与自然的美感。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风流女子的居所。

⑶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⑷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分中庭。

”⑸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白话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跑到庭中查数Duras的花朵,蜻蜓有情飞至了玉簪底下。

【原文】乌衣巷⑴朱雀桥边野草花⑵,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⑶,飞进寻常百姓家⑷。

【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坐落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似。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立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穿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表示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定居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进唐后,乌衣巷变成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位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败无人知晓其处。

⑷寻常:平常。

【白话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原文】酬1乐天2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巴山楚水4悲凉地,二十三年5弃置身于6。

怀旧7空吟8闻笛赋9,到10乡翻似11烂柯人12。

沉舟13侧畔14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15,暂凭杯酒长精神16。

【注解】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刘禹锡的诗及翻译

刘禹锡的诗及翻译

刘禹锡的诗及翻译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刘禹锡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朝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全集:《竹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

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乌衣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潭面上没有一点风,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

远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

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个小青螺。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秋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诗地理志——宜城

古诗地理志——宜城

古诗地理志——宜城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注释:乐府清商曲词,初创于南北朝宋梁时期。

唐杜佑《通典·乐五》:“常林欢者,盖宋、梁间曲。

宋代荆、雍为南方重镇,皆王子为之牧。

江左辞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

故宋随王诞作《襄阳》之歌,齐武帝追忆樊、邓。

梁简文乐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遂别岘山头。

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

’又曰:‘宜城酘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

’桃林在汉水上,宜城在荆山北。

荆州有长林县。

江南谓情人为欢。

‘常’‘长’声相近,盖乐人误谓‘长’为‘常’。

”[宜城酒]宜城所产酘(dòu)酒,经九酝重酿的美酒。

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宜城,汉邔县,属南郡。

宋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

后魏改为宜城郡,分华山、新野置阳立、率道县。

周省宜城郡县。

武德四年,率道属邓州。

贞观八年,改隶襄州。

天宝七载,改为宜城县。

”梁简文帝《乌栖曲》:“宜城酘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

”陈阴铿《侍宴赋得竹诗》:“夹池一丛竹,青翠不惊寒。

叶酝宜城酒,皮裁薛县冠。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宜城九酝酒曰酘酒。

”《和思归乐》:“江陵橘似珠,宜城酒如饧(xíng)。

”宋祝穆《方舆胜览》:“宜城县东一里有金沙泉,造酒极美,世谓宜城春,又名竹叶酒。

”。

刘禹锡最好的十首古诗

刘禹锡最好的十首古诗

刘禹锡最好的十首古诗1、《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5、《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8、《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桃花》唐·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9、《秋词二首》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0、《蜀先主庙》唐·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首诗歌被誉为他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下面将围绕“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为主题,详细探讨这些诗歌的背景、艺术风格以及影响。

第一首:《陋室铭》《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性诗作之一,采用了古文简洁明快的风格,旨在探寻人生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在短短的十九句话中,描绘了作者的住所、职业和心态。

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句为亮点,告诫读者只有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下,才能有所成就。

第二首:《竹枝词》《竹枝词》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节令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与读者分享春天的美好。

其艺术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音乐元素,将诗句与旋律紧密结合,使得整首诗句易于记忆和传唱。

该诗在唐宋时期曾广泛流传并被谱成歌曲,至今仍是文坛经典之作。

第三首:《玉台体》《玉台体》即“乐府诗集序” 是刘禹锡的一篇经典文学理论著作,该文对乐府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旨在建立一种官方语言,使得文学的艺术风格更加统一、大众化,其思想内涵至今仍为文学理论派的研究者广泛引用。

第四首:《竹枝词二首·其二》《竹枝词二首·其二》是刘禹锡创作的另一首节令诗,与《竹枝词》类似,也是描写春天的景象。

该诗与1号诗相似,以青年人为代表,借助春天的雨和竹子作为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该诗曾被多位古代名家所推崇,并多次被改编成为歌曲,并且至今法舞台上仍是非常流行的曲目之一。

第五首:《汉宫秋·金风送秋波》《汉宫秋·金风送秋波》是一首唯美的乐府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借景手法,具有深刻的含义。

诗歌从婉约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把古代的凄美情调与现代情感融为一体,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唯美主义的理念,给读者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感受。

第六首:《咏怀古迹五首·昭陵碑》《咏怀古迹五首·昭陵碑》是一首史诗风格的长篇诗歌,通过对建筑文化进行探究,向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六句古诗词 六句古诗词名句唯美千古绝句

六句古诗词 六句古诗词名句唯美千古绝句

六句古诗词六句古诗词名句唯美千古绝句1、《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代刘长卿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白话译文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夕阳向西落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东忽西。

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一千里一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的溪水山后的溪水。

从长沙又遭贬谪离开那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像江岸潭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2、《怨歌行》南北朝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白话译文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少年。

回首故乡双泪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边。

战争何时能完结,明月何时能再圆?吟成这首怨曲向君弹唱,不觉心凄弦也断。

3、《隔汉江寄子安》唐代鱼玄机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白话译文滔滔江水将我们分隔开来,我在此岸,你在彼岸。

我们隔江相望,内心满是思恋之愁。

想当初我们相互爱慕,相互吟诵喜欢的诗歌,如今却只能对着江水独自吟诵。

看着一对鸳鸯在江边的沙滩上卧在一起,相互依偎、相互取暖。

又看见一双鸂鶒悠闲地飞翔在橘林上空,嘻戏鸣叫,让我怎能不想起身在他乡的你。

傍晚,江边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江面上也是烟波浩淼。

这烟里隐隐有倾诉相思的歌声传来,你是否也能听见呢?这时江上已然升起了沉沉的月色,像我此时晦暗的心情。

相恋的两个人哪怕近在咫尺,若是无法相见,仍然如相隔千万里。

更何况又听见家家户户做棉衣的捣砧声,从远处传来。

4、《自适》唐代王维山南结其蔽庐,林下返吾初服。

宁为五斗折腰,何如一瓢满腹。

白话译文:在山南盖起了茅舍,在林中穿上了布衣,人人都在为五斗米折腰,辛辛苦苦,其实每日只要有一瓢米果腹就可以了呀。

《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淮南杜佑表管__,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

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全唐诗】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诗选

【全唐诗】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诗选

【全唐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诗选【全唐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诗选王军下楼来到宜州,金陵的皇室精神黯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过去在世界上已经被伤害了好几次,山形依然沉睡在寒流中。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的句子:当时,吴的状态在河中央锁了一条铁链,王俊用一根大火炬把它烧了。

千寻:在古代,千寻被称为千寻。

这只是描述它的长度。

3、降幡:降旗。

4.石城:石城旧址位于南京的清凉山。

它由吴孙权建造,唐武德弃置。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旧基地:指西塞初,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译文金朝的王军从成都到东方造船,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千寻的铁链也被烧到了河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世界上有几件悲剧性的盛衰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那时起,全世界的家庭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欣赏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整首诗充满了深邃而博大的意蕴和优美的语言。

然而,诗中没有诗人的真情,也没有多少挫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城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宜城歌》的作者是刘禹锡,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54卷第2首。

【原文】
宜城歌
作者:唐·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注释】
①宜城:县名,本名率道,天宝七载更名。

唐属襄州,在今湖北宜城西北。

汉代古宜城则在今宜城东南。

此诗疑元和十年春作于返京途中。

②孤骤:宜城驿。

韩愈《纪宜城驿》云:“此驿置在古宜城内。


③荒台:驿旁有楚昭王庙及殿城。

全诗校:“荒,一作花。

树,一作柏。


④石碣:石碑。

阳:碑的正面。

⑤靡靡:迟缓。

《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⑥宿麦:隔年才熟的麦。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刘禹锡的诗全集栏目。

()
刘禹锡的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
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54_2【宜城歌】劉禹錫
野水繞空城,行塵起孤驿。

荒台側生樹,石碣陽镌額。

靡靡度行人,溫風吹宿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