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鉴赏表达方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1 散文阅读 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1 散文阅读 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主标题: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副标题:把握好结构安排,才能更好地答题哦!关键词:命题形式,解题方略,典型示例难度:4重要程度:4内容:一、命题形式:高考对于“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题”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写×××(事或物)?2.文章要表现的不是×××,却又从×××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4.作者在写某一事(物)时插入了×××(事或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解题方略:要有意识地运用以下答题模式续表三、典型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候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散文思路分析概况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散文思路分析概况

主标题:散文思路分析概括副标题:此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要足够重视!关键词:命题形式,解题方略,典型示例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

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

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

“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

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

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1段内的结构层次;2 •全文的结构层次;3 •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 •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散文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

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一、命题形式:此类题型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1) 本文的线索是XX,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据此梳理文章脉络;(3) 文章是围绕XX展开的,请就此梳理作者的思路;(4) 文章主要写了XX,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解题方略:把握文章结构思路“4步走”通过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散文的“题材”不同,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具体我们可以通过“4步走”来解答: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内容它可以使考生在宏观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增加答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是哪类散文,内容方向是什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答案要点全面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答案要点全面方法指导

主标题:答案要点全面方法指导副标题:只有让答案要点全面,才能得到高分哦!关键词:二注意,一意识,失误分析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一、方法归纳:“答案要点全”需“三注意一意识”1注意筛选的范围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是遵循“就近”原则。

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

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

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 •注意内容的层次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发生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

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

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

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一意识”要有“因分赋点”意识这种题不像其他题一点两分,而多数情况下是一点一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

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寡来大致确定要点的数目。

二、失误分析:(2012 •安徽高考)阅读《往事(二)》,完成后面的题目。

试题:“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1、考生答案:製身育疸也27屯緡确乙上药傣g苑摩'm可心可门複芳,心徉豹眄,久星月为兀像财墊助冰" *%2、失分缘由:此考生缺乏整体把握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前两点是看守灯塔的理由,不是“诗意的生活”的理由,只有第三点概括符合要求,只得2分。

3、满分要点:先阅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 的具体语段一一在我和父亲谈话部分,然后根据“我”的话语,将“我”的观点分出层次,加以概括就是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如何从不同角度发消息句子的丰富含意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如何从不同角度发消息句子的丰富含意

主标题: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句子的丰富含意副标题:把握好分析角度,才能准确地答题哦!关键词:关键词,内部结构,因果关系难度:4重要程度:4内容: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

下面四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一、分析角度: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的主要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

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

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这样,就能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

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高考考查所选的句子一般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或是修饰、限制成分较多的单句,或是层次较多的复句。

结构层次的复杂决定了表意的丰富。

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其内部结构层次关系,做到合理、有条理的切分,也会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

如在理解转折类句子的含意时,既要关注“转折”的前一层面,又要关注“转折”的后一层面。

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很多句子,自身含着一层意思,但如果从它的外部环境看,又有着另外一些意思,这就叫“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既要立足于句内,又要从相邻、段意、主旨甚至写作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句外因素去分析,内外结合,才能锁定其丰富含意。

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有些句子因位置的特殊性或自身的结构特点,在分析其含意时要从其原因角度出发,尤其是注意其多因性,这样才能掌握其丰富性。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鉴赏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鉴赏表现手法

主标题:鉴赏表现手法副标题:表现手法有一定的复杂性,要特别留意哦!关键词:命题范围,答题方法,答题范式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一、命题范围:高考“鉴赏表现手法题”主要包括以下的考查范围: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分析其作用。

二、答题方法:明晓表现手法的种类及其效果表现手法表达特点表达作用联想想象联想,就是由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想象,就是凭借文字、符号、标记的示意,在脑海中建立起与这些示意相符的形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全篇比喻即为象征,即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使某种抽象化为具体,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表达含蓄,给读者以回味;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衬托不直接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情节。

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

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使文章不平铺直叙,形成起伏对照,突出喜欢或批评的感情。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所见为实,回忆、联想、想象、梦幻是虚。

突出事物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点面结合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

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散文物象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散文物象的作用

主标题:如何分析物象的作用副标题:物象的作用在复习时常被忽略,导致得分偏低,要注意哦!关键词:主体物象,次要物象,典型示例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一、如何分析主体物象的作用主体物象(又名“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容主旨作用。

主体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二、如何分析次要物象的作用对次要物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典型示例:(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散文表达技巧知识构建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散文表达技巧知识构建

主标题:建立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的知识系统副标题:有了完好的知识系统,才能更好的答题哦!要点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艺术难度: 3重要程度: 4内容: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宽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存心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想精良,构造谨慎,擅长睁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衬着、衬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应生活,表现主题。

不论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陈说或阐发的道理,理解清楚地告诉读者。

所以,散文全部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要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一定理解的一个根来源则。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较 ( 含拟人、拟物 )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频频,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成效以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或衬着,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易常有的事物对高深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庸为生动,化高深为浅易,化抽象为详细,深入浅出。

(2)比较:使被描摹的物( 拟人 ) 或人 ( 拟物 ) 生动形象,表达和蔼,有情味,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短明快,常收到新奇新奇、风趣风趣等成效。

(4)夸张:突失事物的实质和特点,给人以启迪;表达感情更激烈;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构造齐整,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照,或两两映托,或两两增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对比鲜亮。

(6)排比:一呵而就,节奏鲜亮;突出重申,擅长抒怀;内容集中,加强气概。

(7)频频:写景抒感情染力强;承前启后,分清层次;多次重申,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重申,惹起思虑,使自己的回答拥有说服力,加强表达成效。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对策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对策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对策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散文阅读,由于其篇幅短小,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喜爱,继1998和2000年之后,2001年又一次考查了散文阅读。

正是基于此,高考复习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散文的阅读应该引起广大备考师生的重视。

可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备考者存在以下两种错误做法:一种是泛泛对待,把散文和小说、诗歌等放在一起,只就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或《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另一种是以练代讲,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以期达到提高的目的。

这两种做法,前者是由于对散文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或者是对散文阅读的复习觉得难以下手,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后者是对散文阅读缺乏必要的研究,只是寄希望于学生在练习中的自我领悟,另外训练题的针对性也不可能很强,结果自然事倍而功半。

那么,到底散文阅读的复习怎样才能做好呢?通过近几年高考复习的亲身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参考:一、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结合以往高考试题,引导学生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

很多应试者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人手。

例如1998年高考散文阅读《报秋》,无论是当时的考生还是现在备考的学生,做起来都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文章,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看出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玉簪花,其主旨是从玉簪花极强的生命力和芳香的气味中得到启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鉴赏表达方式
副标题: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技巧之一,因此要特别注意哦!
关键词:命题形式,答题方法,答题模板
难度: 3
重要程度:4
内容: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即考虑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一、命题范围:高考“鉴赏表达方式题”主要包括以下的考查范围: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二、答题方法:明晓表达方式的种类及其效果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两种人称交错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

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本讲[例五]就是对第二人称的作用方面的考查。

考题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人称表达效果如下:
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如《记念刘和珍君》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目的就是想表现中心: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
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3)记叙的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在小说部分(小说专题第1讲)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2.描写
描写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点。

散文中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手法和小说中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例四]考的就是议论这一表达方式。

4.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法:在叙事散文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1)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②触景生情。

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如:刘白羽的《急流》中作者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触景生情作铺垫: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③融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挚感人。

如:《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中,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怀:“惨象,已使我……”
三、答题模板: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

在回答具体效果时,要答出对主旨或作者情感的作用,或者在结构形式上的效果。

后两个环节要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