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6.22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6.22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交流的情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构想香港的回归“九二共识”难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及实践【教法、学法】1.教法:引导、提问、讲解、分析2.学法:预学、阅读、活动、展示、练习【预学单】1、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的“自主梳理”部分,在书上标注出相应的内容。

2、理解《自主学习与测评》的“史论共享”部分。

并用红笔划出重点。

【研学单】主题一:检查预学回答下列问题(1)《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和内容?(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间、提出者是谁?“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首先成功运用是在哪里?(3)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5)简述“九二共识”的内容和意义?主题二:祖国统一大业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1)它们反映的问题分别是怎么样造成的?它们本质一样吗?(2)材料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材料二的问题准备如何去解决?【续学单】主干知识构建一、祖国统一大业基本方针的提出1、和平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2、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洗血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解决提供成功范例)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1、问题由来: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2、20世纪80年代,历史性变化: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1987)3、20世纪90年代,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21世纪初,新发展:连战“和平之旅”、2008年实现“三通”课堂小结:1、一国两制指在大陆实行制度,港澳台实行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1)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学习目标】(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统战等诸多因素。

三【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随堂笔记【导学1】“一国两制”的构想辽朝时期契丹人就曾经实施过“一国两制”制度,设北面官、南面官,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草原民族,南面官统治汉人(包括后来被太祖征服的渤海人);南面官采用汉法统治,北面官用契丹旧法统治。

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阅读教材75页,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

①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品味对方自研成果,讨论各自自研问题并用红笔给对子评定等级。

②六人共同体:教师给出分组抽签。

拿到抽签顺序后,组长主持本组成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各成员的展示任务,完成展示准备,进行组内小展示。

完成本组议题的板书方案设计。

展示单元一:1、讨论“一国两制”内容及现实意义,小组派代表进行阐释。

展示单元二1、小组进行讨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相关情况?2、将本组讨论总结后的自研成果呈现于黑板。

(要求:板书工整,字体美观)展示单元三:1、小组搜集中国历史上有关分裂与统一的情况,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的必然性。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提出的时间、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由提出。

2.基本内涵:“,”。

3.历史意义: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的稳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

2、过程与方法:⑴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⑵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重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难点:海峡两岸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

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一)背景1、《告台湾同胞书》: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

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提出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二)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

“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知识链接】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 略澳门:1512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广东从事人口贩卖活动;1535年,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力;1553年,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并长期霸占澳门半岛;1840年,乘机巩固和扩大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占领凼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音乐和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启发导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个体探究等活动方式相结合,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

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较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海峡两岸问题;但我也发现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4、“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B .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 、香港人的勤劳5、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5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7、右图为1992年“汪辜会谈”的历史照片。

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无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无答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香港回归祖国
三、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流程: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自主学习:
(1)历史之源:
香港问题的由来:
澳门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由来: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背景:①


“一国两制”形成过程表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一国两制”的实现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合作学习:
(1)香港、澳门为何能够回归祖国?(2)港澳台的回归有何历史意义?3、知识整合。

高一历史必修一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吉林敦化高级中学任军【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课堂导学】◎“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49年,国民党退往()。

此后几十年,台湾海峡像一道鸿沟,隔开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1979年元旦,()发表《()》,宣布采用()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

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大陆十亿人口(),()。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要顺利收回(),还必须实行()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1982年,英国首相()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问题,可以用“()”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解决香港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①。

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9年12月20日,()两国政府在(),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进驻澳门。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新的重大历史意义复习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复习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复习难点:“一国两制”的内涵自主习1.新中国成立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原则,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伟大的指导思想。

3.“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的呼吁;邓小平访美讲话1981年叶剑英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成为国策;中、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1992年“会谈”达成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主张年月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年月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大陆访问合作探究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材料1 “亲爱的台湾同胞:……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1979年),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上述材料摘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由此可见,从1979年起,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有何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材料 2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
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伟大意义:
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过程:(2)意义:
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准备工作:。

2、澳门的回归:
探究思考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1、二者的联系:都享有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1)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制度。

(2)享有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特别行政区有;
(3)设立的区域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聚居的地区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在设立的。

(4)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
的愿望而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而设立的。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缓和:
2、打破隔绝壮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突破:
4、两岸关系新发展:
探究思考五: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有利因素:
阻碍因素:。

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
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A.《联合声明》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C.《告台湾同胞书》 D.《中美联合公报》
3、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
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4、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
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5、“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
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6、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
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7、“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在那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9、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
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0、2005年4月29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握手,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
领导人的再次历史性握手。

60年前握手的两党领导人和地点分别是()
A.孙中山、陈独秀,北平 B.蒋介石、毛泽东,重庆
C.周恩来、张治中,北平 D.李宗仁、毛泽东,重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