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讲义

合集下载

资本论全课件

资本论全课件
m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资本论全ppt课件

资本论全ppt课件
17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
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 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
18
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 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8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 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 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 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 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9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 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 商品的分析开始。”
10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历史起点:
(17)

通俗易懂的《资本论》讲义250页PPT

通俗易懂的《资本论》讲义250页PPT

《资本论》第1卷介绍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 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 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 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 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 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 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 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 本等问题。
二 《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
四 怎样学习《资本论》
1、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两千多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第一个研究价值形式的学 者)算起,到马克思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价值形式讲清楚,从而阐明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价值性质
的研究毫无结果,而对比价值形式更复杂和更富有内容的其他性质的研究却取
2、资本论研究对象和任务 5-9 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10-11 4、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12-13 讨论内容:1、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2、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不能跳跃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1-4
二 《资本论》的伟大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 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 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 光辉的哲学著作,在一 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著作。
2、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3、是分析当代西方资本
主义的理论基础。
4、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基本理论指导精 髓。

资本论选读讲义(全)

资本论选读讲义(全)

经济学的功用配置资源而非获取资源基于人群而非基于个人基于多次选择而非单次选择经济现象远远不是社会的全部,不要试图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每一个社会现象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与自然科学比较,自然科学可进行重复实验,一般可精确量化自然科学中也有可控性不强的学科如天文学经济学在不可控、无法重复的前提下又是以追求最优和均衡为特征的●与管理学的比较类似于物理学(理科)与建筑学(工科)的关系实证方法●更符合“科学”特性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逻辑一致性经验一致性规范方法《资本论》的结构及授课思路●一个起点:商品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剩余价值论三个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货币理论比较(替代价值率的争辩)●资本的流通过程●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比较(古典、马克思、新古典及前沿)●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产权、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等价交换的矛盾及其解释)●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各种成本理论比较(剩余价值的分割)第二章货币理论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商品之间按照其所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实质:商品货币理论●某一个特定的商品之所以能够充当交换媒介并实现其它的货币职能,恰恰因为它们是商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产物●不考虑短期波动,总价格水平长期内取决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黄金开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之间的比例(如果黄金是货币商品)●纸币是一种代表一定量货币商品的货币符号,政府可以任意发行纸币,但更改不了商品之间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所以在劳动时间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超发货币会导致总价格水平上升,但其它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不变。

(注意:马克思的纸币公式与货币数量论的公式外形极其相似,但不能认为马克思是货币数量论的倡导者,因为马克思根本不认为纸币发行量会影响相对价格水平、会影响经济增长动力)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目的:证明流通领域产生不了剩余价值●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完全竞争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不能产生剩余,而货币参与的交换也无法产生剩余。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出现,形成了以货 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的职能发 展起来。正因为货币职能的发展同商品流通分不开,所以本 章标题为“货币或商品流通”。 前两章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章进一步从货币职能 上阐明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包括三节,论述货币的五种职能:第一节论述货币 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第二节论述货币的第二种职能: 流通手段;第三节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货币贮藏、支 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的次序不是任意排列的,是与 货币各种职能的现实的历史发展次序相一致的。
平均数规律: 在价格围绕价值运动中,由于变动着的价格与价值的离差会在它们 的总和中相互抵消,这又同变量和它们的平均数的关系的规律一样。在 平均数规律中,变量以平均数规律为中心,它们与平均数的离差也相互 抵消。所以,本来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的运动,通过平均数的规律,又 表现为以平均价格为中心的运动。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 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 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 值量的指数”。
商品价格从形式上看,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指数,如100斤米 的价格是20元,这个价格20元就是商品100斤米和20元货币的交换比例 的指数;从内容上看,是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价 格又是作为价值量的指数,如100斤米凝结了200小时劳动,20元货币也 就凝结了200小时劳动,商品100斤米和20元货币这一交换的比例,是等 量的200小时的凝结物,即价值量的交换。
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资本论》提及的唯一中国人
王茂荫(1798-1865),清嘉庆三年出生于一个徽商家庭。幼年入 私塾,之后就读于县城紫阳书院。徽州人具有商业头脑,家里人也反对 死读书 ,于是在道光十年(1830),长辈决定,让他去潞河管理茶庄店 务。他边管理边读书。第二年,王茂荫即以监生资格应京兆试,中了举 人。过了一年再参加考试,又高中进士,备官户部。但在此后长达15年 的时间内,他都是在户部任“主事”、“行走”一类的徽职官吏。直到 50岁才被升补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其后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发堂事 务,成为清廷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重要官员。值得一提的是,王茂荫 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一直没有携眷属随任, 在京城里,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第一节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主要内容:确定剩余价值率,说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由剩 余价值率来表现。 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第1-13段); (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第14-19段)。
第二节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 的表现
主要内容: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方面看,分析 产品价值的各个不同要素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的表现,从而 说明了剩余价值表现为剩余产品。 第二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主要内容:在前面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剩余价 值来源的基础上,确定和说明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的剩余价值率。 第七章包括四节。第一节,确定和说明剩余价值率;第二 节,说明产品价值的不同构成要素在产品中的相应部分上的 表现;第三节,批判为资本辩护的“西尼尔的‘最后一小 时’”;第四节,说明剩余产品上如何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一)从工作日完成的结果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 的表现(第1-12段);
(二)从产品的生产过程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 表现(第13-14段)。
第三节 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
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斗士西尼尔反对缩短工作日,为 资本剥削作辩护的谬论。 第三节包括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西尼尔抛出“最后一小时”的目的(第1-2段); (二)对西尼尔“最后一小时”谬论的批判(第3-5段)。
第四节 剩余产品
主要内容:从实物形式上考察段,由剩余产品分析到剩余产品的水平,由 剩余劳动谈到工作日。

《资本论》讲义

《资本论》讲义

•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生产部门的利润 率首先会随着资本 有机构成的变化而变化。一般 说来,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部门的资本, 由于 同一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因而利润率也较 高;投在资本有机构 成较高部门的资本,由于同一 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小,因此利润率也较 低。 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实质 上是由可变资本推 动的剩余劳动决定的。可变资 本所占比重越大,推动的剩余劳动就越多, 因而 剩余价值和利润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
概述
• (一)三个决定 • 上一篇讲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这一篇分 析利润转 化为平均利润。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以利润率 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而且,利润转化为平均 利润以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这一篇中 心是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的形成,实际上又分析了 三个转化:第一,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第 二,利 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 三个转化并没 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进一 步说明了三个决定: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 值;第二,剩余价值决定平均利润;第三,价值决定生 产 价格。
• (二)研究顺序 • 要分析平均利润,先要了解什么是平均利润 率;而利 润率的平均化,是由于不同生产部门利 润率存在着差 别。所以,要研究平均利润率,就要先研究不同生产 部门利 润率的差别问题。这一篇由第八章到第十二章 组成,第八章先分析‚不同 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 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这是提出问 题。第 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 转化为生产价 格‛,是回答前一章提出的问题,分析 各部门不等的利润率如何平均化为 一般利润率,利润 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 格。 第十章是在上一章分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 础上,进一 步分析‚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 润‛,所以,这一章的 重点是关于价值和价格的理论。第十一章‚工资的 一 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和第十二章‚补充说明‛, 都是对生产价格 的补充说明,都反复强调平均利润是 由剩余价值决定的,生产价格是由 价值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生产价格的形成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 价格。所以,生产价格是价值转化形式, 它等于 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商品的生产价 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第3卷 第176—177页)商品的生产价格是怎么形成的, 请看下表:
• 从上表可以看出: • 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 2、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无论从个别 生产部门和全社 会来说都是这样。例如,上表(1)的 生产价格(92) =成本价格(70)+平均 利润(22),合计的 生产价格(422) =成本价格(312)+平均利润(110)。 •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差额同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 差额,二者是一 致的。如上表(3)生产价格与价值之 差是-18,平均利润(22)与剩余价值 (40)之差也是- 18。 •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在商品市场上,价格就不再直接 围绕价值匕下波 动,而是直接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 (三)全面辨析、分析的结果 •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起來的平 均利润 理论,是他对社会经济全面、辩证分析的 结果。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 格是价 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和价值是本质,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是现象。马克思根据普遍的 经济现象、而不是从个别偶然现象出发,根 据全 部社会经济的本质、而不是竞争的表面现象得出 了以下结论:生产价 格的出现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平均利润的出现并没有违背剩余价值规 律,从而 把政治经济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第二,从个别部门看,虽然一些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 高于它的价值 (如前表(5)生产价格比价值高17);—些部 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它的 价值(如前表(3)生产价格 比价值低18),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的总 和等 于价值的总和(都是422)。‚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 产部门的总体 来看,社会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 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 和。‛(第3卷第179 页)‚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把商品的 成本价格看作和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 值相等,那就总可能 有误差。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 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第3 卷第185页) •
• (一)资本的构成不会引起利润率的差别 •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不同生产部门实际上 利润率是 不等的,而造成各生产部门利润率不等的因素是很多 的。一般说来,造成个別资本在不 同时间利润率发生 变化的因素,同样也是造成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生产部 门利润率出现差别的因素。但是,有的因素在考察不 同生产部门利润率 时意义不大,如剩余价值率和价格 变动的差别。‚它们作为只是表面的暂 时的差别,在 研究一般关系时不应加以考虑。‛(第3卷第159页) 有的因 素对考察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意义较大,如 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差别和 资本周转时间上的差别。 ‚我们以前当作同一个资本在时间上相继发生 的变化 来考察的东西,现在要当作不同生产部门各个并存的 投资之间同 时存在的差别来考察。‛(第3卷第161页)
• (二)研究顺序 • 要分析平均利润,先要了解什么是平均利润 率;而利 润率的平均化,是由于不同生产部门利 润率存在着差 别。所以,要研究平均利润率,就要先研究不同生产 部门利 润率的差别问题。这一篇由第八章到第十二章 组成,第八章先分析‚不同 生产部门的资的不同构 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这是提出问 题。第 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 转化为生产价 格‛,是回答前一章提出的问题,分析 各部门不等的利润率如何平均化为 一般利润率,利润 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 格。 第十章是在上一章分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 础上,进一 步分析‚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 润‛,所以,这一章的 重点是关于价值和价格的理论。第十一章‚工资的 一 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和第十二章‚补充说明‛, 都是对生产价格 的补充说明,都反复强调平均利润是 由剩余价值决定的,生产价格是由 价值决定的。
•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生产部门的利润 率首先会随着资本 有机构成的变化而变化。一般 说来,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部门的资本, 由于 同一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因而利润率也较 高;投在资本有机构 成较高部门的资本,由于同一 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小,因此利润率也较 低。 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实质 上是由可变资本推 动的剩余劳动决定的。可变资 本所占比重越大,推动的剩余劳动就越多, 因而 剩余价值和利润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利润 转化为平均利润‛
•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之间的关 系、资本家阶级和工 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有这 样一句精辟的话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 现出彼 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 成真正的共济会 团体。‛(第3卷第221页)要懂得 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资本家在瓜分剩 余价值的 过程中尔虞我诈,互相争斗,是‚虚伪的兄弟‛; 但是在对付工人 阶级时,他们却狼狈为奸,和衷 共济,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就要学习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
概述
• (一)三个决定 • 上一篇讲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这一篇分 析利润转 化为平均利润。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以利润率 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而且,利润转化为平均 利润以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这一篇中 心是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的形成,实际上又分析了 三个转化:第一,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第 二,利 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 三个转化并没 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进一 步说明了三个决定: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 值;第二,剩余价值决定平均利润;第三,价值决定生 产 价格。
• (三)利润率的差异与等 量资本获取等量利 润的 矛盾 • 利润率的差异与等 量资本获取等量利 润的矛盾 • 根据以上所述,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 周转 时间不等,会有不等的利润率。但是,现实 的运 动却是等量资本在相等时间内提供等量利 润。在 这里,价值理论好像同现实的运动不一 致,同生 产的实际现象不一致。 • 但是,‚不管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么不同, 成本价格对投在不 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来说总是一 样的。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不同 投资竞 争的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争确定 的。‛(第3卷第172 页)这就是说,平均利润要在 成本价格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才能形成。
一、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 由于资本构成和周转时间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但是,客观上资本却要求等量资本得到等 量利润, 这是一个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才构成平均利润和 生产价格形成 的出发点。马克思在第三卷第八章 就分析了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 构成和由此 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 要解决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不等、与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 矛盾, 就要进一步研究各部门不等的利润率如何平均化为一般 利润率,利润怎 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 价格。这是马克思在第三 卷第九章分析的。 • (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 那么竞争是怎样促成利润率平均化的呢?例如:社会上有食品、 纺 织、机械三个工业部门,食品工业利润率为30%,纺织工业 为20%,机械 工业为1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食品工业利润 率最高,最有利可图,因 此,其他部门的资本家就千方百计把 资本转移到食品工业。这样一来,食品工业由于资本大量增加, 生产突然膨胀,就可能产生供大于求、食品价 格下降、利润减 少、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使它成为无利可图的部门。而机 械工 业由于资本减少、生产下降,又可能供不应求、价格提高、利 润增加, 变成‚大有油水‛的部门,因此食品工业的资本又可 能转到机械工 业。……就这样,资本家为了追逐最有利的投资领 域,通过资本的不断转 移,进行着激烈的竞争,造成利润率有 一个平均化的趋势,使等量资本大 体上获得等量利润。
• (二)周转时间不同也会引起利润率的差别 • 各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不等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 是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在资本构 成相同、其他条件也相同时,利润率和周转时间 成反比。也就是说,周转时间长的资本利润率低, 周转时间短的资 本利润率高。‚周转时间的差别, 是等量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在相等时间 内生产出 不等量利润的另一个原因,因而也是这些不同生 产部门利润率 不等的另一个原因。‛(第3卷第169 页)
• (四)并非‚科学的自杀‛ • 一些庸俗经济学家抓住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 动这一事实,大肆攻击马克思。有的说, 生产价 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破产;有的说, 《资本论》第三卷的 论断与第一卷的基本原理是 矛盾的,是‚科学的自杀‛。然而,无论怎样, 庸俗经济学的攻击都是徒劳的。 •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 润不等,价值和生 产价格不等。但是,从全社会 来说,剩余价值总量和利润总量相等,价值 总和 与生产价格总和相等,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生 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 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 家获得的平均利 润高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如前表(5)平均利润比剩余价值大 17);资木有机构成低 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 余 价值(如前表(3)平均利润比剩余价值少18)。但从全社 会来看,平均 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都 是110)。‚如果我们把全国商品 的成本价格的总和放 在一方,把全国的利润或剩余价值的总和放在另一 方, 那末很清楚,我们就会得到正确的计算。……从总的 计算来看,只要 一个生产部门的利润加入另一个生产 部门的成本价格,这个利润就已经 算在最终产品的总 价格一方,而不能再算在利润一方。如果这个利润算 在利润一方,那只是因为这个商品本身已经是最终产 品,它的生产价格不 加人另一种商品的成本价 格。‛(第3卷第179—180页)‚不过这一切总是 这样解 决的: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 商品的剩余价 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 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会互相抵销。‛ (第3卷第1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