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资本论全课件

资本论全课件
m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资本论全课件

资本论全课件
〔1〕我们的研究,必需从商品的分解入手 下手
〔第1天然段〕 “本钱主义临盆体例安排着的社会财富,
体现为‘复杂年夜的商品聚积’,而以单个 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 需从商品的分解入手下手。”
商品是研究本钱主义临盆关系的逻辑 出发点和历史出发点:
第1、本钱主义临盆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展开而来的。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 种不成思议的神秘性,致令人对商品象对宗 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1、马克思揭穿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 及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临盆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 形式本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 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包庇。
第2、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独 有的现象。
〔17〕
互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别的一种使用价值互相换 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价值实体: 价值就是常人类劳动的凝固。 价值实体就是常人类劳动。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 在社会正常的临盆前提下,用平均的劳动谙练水
平和强度,临盆同一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候。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决意商品的价值量。
决意劳动临盆率的各成分: 工人的平均谙练水平 科学及其手艺利用水平 临盆历程的社会连系 临盆资料的范围和效能 天然前提
1、《本钱论》第一卷共七篇25章, 根底内容是在科学地说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根底上,提醒残剩 价值理论和本钱堆集理论。
第一局部:第一篇,商品和泉币。 重要论说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局部:第二篇至第六篇。重 要论说残剩价值理论。
第三局部:第七篇,本钱的堆集 历程。重要论说本钱堆集理论。
2、方式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式
相对价值 形式
等价形式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第二部分:资本论基础概念
1
资本的概念与本质
深入探讨资本的定义和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
资本主义的特征与本质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3
资本循环的过程
阐述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揭示资本运作的机制。
第三部分:资本的产生和积累
怎样产生资本
深入剖析资本的产生过程,解释 为什么资本可以不断积累。
资本的积累与扩大
第五部分:资本的历史演变
1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追溯资本主义起源并解读其历史演变过
资本主义危机和发展的波动
2
程。
探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和危机。
3
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展望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未来走向。
第六部分:资本论与现实社会
1 资本主义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探讨资本主义对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资本论教案》PPT课件
“资本论教案”PPT课件将帮助您深入了解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社会意义。本课 程将以清晰的大纲和精美的图片展示给您。
第一部分:导言
引言和背景
介绍资本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引发学习兴趣。
目标和意义
探讨学习资本论的目标和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内容概述
简要概述本课程将涵盖的主题和内容。
探讨资本如何积累和扩大,以及 其中所存在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
深入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 内在矛盾和困境。
第四部分:资本的运动和危机
资本的运动
阐述资本在市场中的运动规律 和路径。
资本的市场和竞争
分析资本主义市场和竞争对于 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危机的内在 原因
探究资本主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批判并寻求改造之道。

资本论讲义

资本论讲义

资本论的特色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一、《资本论》的写作及其伟大意义(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巨著《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实际上是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直到1883年3月14日为止,用整整四十年时间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历尽艰辛的成果(三)《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研究和出版的著作(四)《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五)《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六)《资本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经典《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哪些原理呢?第一,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第二,劳动力特殊商品原理,剩余价值规律,工资变动规律第三,协作、分工原理,机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动原理第四,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积累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第五,资本循环原理,资本周转原理,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危机周期性规律。

第六、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原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原理,土地价格变动规律第七、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循环规律。

(七)《资本论》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南(八)《资本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二、《资本论》诞生的历史背景(一)《资本论》是以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前提而诞生的(二)《资本论》是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

(三)《资本论》是为实现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而诞生的。

第一版序言(一)《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第7页第1段—第2段)(二)《资本论》把最难理解的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起点的原因(第7页第3段—第8页第2段)马克思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但要完成它的研究目的与任务,还必须首先确定突破口,也就要确定从什么地方开始研究。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有许多,在众多生产关系中资本是统帅一切的核心范畴。

资本论全课件ppt

资本论全课件ppt

2、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即从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最简单的元 素、最微小的细胞,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逻辑与历史辨证结合的方法
即理论顺序与历史顺序辨证结合的方法。逻辑关 系源于历史并反映历史关系,历史关系决定逻辑关 系并接受逻辑关系的安排。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意义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 深刻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 系的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 析,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 析,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 范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相对价值 形式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种 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 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一、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及 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 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第二、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特 有的现象。
在孤岛上生活的鲁滨逊,他的个人劳 动和物的关系,是极其简单明了的,不具备 任何神秘性。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劳动中社会关 系也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不为物的 外客所掩盖。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一、《资本论》第1卷总体介绍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 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这里的生产过程是指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1、《资本论》1卷的中心内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或称1卷研究对象)(1)资本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生产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科学抽象法要求总要撇开流通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始。

(3)为说明直接生产过程,要从再生产过程抽象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从商品货币始2、《资本论》1卷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体系:(1)导言:商品和货币(第一篇)(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篇到第六篇)(3)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七篇)用符号表达的形式化为:1.W—W—G—W,G’=G+△G?商品W的内在矛盾运动—→W矛盾外化为W—W(简单价值形式)—→W—W再发展为W—G货币形式—→货币G形成W—G?G—W为环节的流通过程,即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从先买G—W后卖W’—G’,引出G′=G+△G,△G何来?2.——引出劳动力商品W被购买,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带入买卖之内的直接生产过程:W…P…W’。

展开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G—W…P…W’—G’资本总公式,(中心内容展开式,一卷就为此而写,一切全为此)3.—→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形式:G—W…P…W’—G’,G—W…P…W’—G’,…—→展开G—W …P …W’—G’ ?剩余价值资本化为G’’(C+V+部分m—W’…P’…W’’—G’’?………3、特点(1)每一部分都和它物质内容生产力一发展分不开。

(2)着重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揭示资本生产力的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以生产力发展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获取更多的m矛盾,1、商品四对内在矛盾: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一对矛盾)——商品二重性矛盾;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矛盾;商品包含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深层次矛盾商品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根源性矛盾。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 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2、《资本论》的中心和结构: 3、《资本论》的方法:基本方
法是唯物辩证法;还有研究方法 和叙述方法、典型分析法和抽象 法。
中心和结构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 要内容。《资本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 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是指价值形式和更有内容、更 为复杂的资本、工资、地租等形式相比较,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 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 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3、《资本论》的传播:冲破资产 阶级的沉默围墙,在全世界的传播, 在中国的传播。
动因
1、是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 究,并走向社会主义。“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 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 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政 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和化学试剂。抽象里是指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包括才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
简单,也包括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分析能力。
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 (公 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著 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从 简单商品经济出发提出了 “5张床=若干货币”这一 等式。他说:“5张床=1间 屋,无异于, 5张床=若干 货币”。

资本论全ppt课件

资本论全ppt课件
17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
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 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
18
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 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8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 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 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 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 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9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 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 商品的分析开始。”
10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历史起点: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工作日
主要内容:分析工作日,论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围绕工 作日长度所展开的激烈斗争。在这一章里,一方面,深刻地 揭露了资产阶级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残酷地剥削、压迫无 产阶级的历史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榨取剩余价 值的实质;另一方面,鲜明地描述了无产阶级争取正常工作 日,展开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情景,揭开了无产阶级最终 必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序幕。 第八章包括七节。第一节,说明决定工作日界限的因素, 指出了围绕工作日的长度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 斗争;第二至四节,揭露资本家千方百计延长工人的劳动时 间,残酷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第五至七节,以英国为典 型,详细论述无产阶级为争取正常工作日而进行斗争的历史 过程。
(三) 1844 年的补充工厂法案开始限制成年工的工作日以 及对换班制度作了一些规定,都是长期阶级斗争的结果(第 14—21段)
第六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 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四)1847年的工厂法的实施又受到资本家的阻挠(第22— 56段) (五)1850年新的补充工厂法是工人阶级反击资本家阶级进 攻所取得的胜利(第57—68段)

第五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 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
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建立,无产者还没有 形成一个强大的阶级的时候,资产阶级如何利用国家政权制 定延长工作日强制性法律,榨取劳动力。 第五节包括2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在处于发生时期,要依靠国家政权确保自己榨 取足够剩余劳动的权利(第1-13段);
背景资料
“二律背反”:康德哲学的术语。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 义者。他所说的二律背反是指两个相互排斥的,而又被认为是同样正确 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在他看来,当人类理性想去认识世界时,必然会遇 到不相容的矛盾。他举出四对矛盾: (1)世界在时间上有起点,空间 上有限制;世界在时间上无起点,空间上无限制。(2)世界上一切都是 简单的,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简单的东西,一切是复杂的,可 以分割的。(3)世界上存在自由,世界上没有自由。(4)世界的始因 是存在的;世界的始因是不存在的。二律背反包含了辩证法因素。但康 德利用此说明世界是不可知的。 马克思用此说明:资本家和工人双方都是根据同一商品交换规律, 但得出了两种相互对抗的权利要求。资本家根据交换规律坚持作为买者 的权利,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而工人根据交换规律,坚持作为卖者的 权利,要求限制工作日。所以“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起作用”。意 思是说,工作日在一定限度内可长可短,无经济规律可循,工作日的长 短完全取决于双方的斗争。
第六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 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第六节包括70段,从几个不同时期叙述了围绕工作日长度 所展开的阶级斗争和工厂立法的情况: (一)1802-1833年工人阶级斗争赢得的五个劳动法都是一 纸空文(第1—3段)
(二) 1833 年的工厂法仍被资本家用新的换班制度来规避 (第4—13段)
(二)英国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叶,甚至到十八世 纪中叶,一直推行强制延长工作日的劳工法(第14-26段)。
第六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 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后,无产者发展成 为一个阶级,并以阶级的力量反抗无限延长工作日,从而迫 使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通过工厂立法限制工作日的延长。
第三节 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 国工业部门
主要内容:以大量事实材料,揭露英国工业部门毫无拘束 地延长工作日,压榨劳动力。 第三节包括46段,以花边生产、陶器业等生产部门为例, 揭露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压榨。
第四节 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主要内容:揭露资本家为了使不变资本无间断地吮吸剩余 劳动,残酷地实行换班制度,以延长工作日,压榨劳动力。 第四节包括20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的换班制度,是资本家过度延长工作日的 手段(第1-5段); (二)资本主义的换班制度,暴露了资本家不顾工人生命 一味榨取劳动力的欲望(第6-20段)。
第一节 工作日的界限
主要内容:说明工作日及其延长的界限,阐述工人阶级同 资本家阶级在工作日问题上的斗争。 第一节包括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作日及其变动的界限(第1-4段); (二)工作日及其长短取决于阶级斗争力量的对比(第5-8 段)。
第二节 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 和领主
主要内容:历史对比揭露工厂主无限制地对剩余劳动的贪 欲。 第二节包括2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历史上剥削阶级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因社会生产性 质不同而不同(第1段); (二)对比说明工厂主和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第 2-7 段); (三)英国工厂主对剩余劳动的无限贪欲(第8-21段)。
(六)1860年以后,工人阶级团结同盟军不断增强斗争力量, 使工厂法的推行,有了较快进展(第69—70段)
第七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 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主要内容:总结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指明英 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七节包括10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斗争的结论(第1-3段); (二)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第4-6段); (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8小时工作日,为谋求工人解 放创立先决条件(第7-10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