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任公
梁任公

梁实秋(1903—1987),浙江 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留 学美国。回国后,曾与徐志摩、闻 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 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 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 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 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 》、《看云集》、《偏见集》、《 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 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 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 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 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 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 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 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 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 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 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 《桃花扇· 哭主》 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 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 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 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 稷苍生。
《桃花扇》的结局是一个道士对男女主 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 看国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 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 双双入道。梁启超讲到这里,自然联想到 国家此时动荡的现状,怎能不痛哭流涕呢? 这段话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凸显个性;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少于800字。
hóu)
2.释词语 精悍:(人)精明能干。 谦逊: 谦虚恭谨。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博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
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简写

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简写凿壁偷光这个词源于《史记·伯夷列传》中的一句话:“伯夷、叔齐之不忍食人而饿死,在今之世,犹有凿壁而食者。
”在现代语境下,这个词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学习而付出巨大努力、忍受困苦的行为。
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有很多,下面就介绍一些著名的故事来说明这个词的含义和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和勇气。
1.梁任公梁任公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任何读书的条件。
但他却有着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为了解决看书的问题,梁任公便整天在庙里苦学,晚上则常常去旁边的一家茶楼凿壁偷光读书。
为了不打搅店家的生意,梁任公凿的洞很小,伸手和头都难以进入,只能把脑袋贴在墙上,才能看清楚那点光亮的书。
梁任公因此得到了“凿壁读书”的称号。
最后,他的才学被人所发现,当上了一名官员,成为了后来一位进步的改革者。
2.陈涉陈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民间英雄,在秦朝末年起义,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建立政权的人。
在陈涉年轻时,他家很穷,没有学问,但他有一颗渴望学问的心。
于是他常常深夜来到一位读书人的家里,偷听他念书的声音。
有一天,那位读书人发现了陈涉的行迹,便帮助他出资买了一些书。
从此,陈涉开始刻苦自学,终于在将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领袖。
3.白求恩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中国生活了8年,曾经主治许多疑难杂症,深受中国人民爱戴。
据说,当白求恩在中国读书时,他必须在钻进被窝之前,用手电筒读书。
而且这只手电筒是非常昂贵的,加上当时的电池价格,白求恩的一周用电费要高于其当时的一个月收入。
白求恩的这种故事证明了凿壁偷光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凿壁”,但这也反映了在传承学问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
这三个故事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点:为了追求知识和精神文化的价值,人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劳动。
他们凿壁偷光的行为,虽然其方式和方法不同,但其背后的信念和勇气是共通的。
他们相信这些知识和精神文化的价值超出了他们常规的劳动所代表的初等的现实价值,而且这些知识和精神文化的价值也会让他们日后的人生轨迹发生巨大的转变。
梁任公

人物描写的方法
对梁先生的肖像、 神态、 语言、动作 (细节)的描写
写作者的感受评 论、听 众 的 反 应
正 面 描 写
侧 面 描 写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 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 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 少倍。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 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 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 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 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 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 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 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 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 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 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 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 以化解为零。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 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 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 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 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 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 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 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 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 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 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 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 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 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 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 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 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 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梁任公

“热心肠”是对梁启超人格的评价。 热心肠”是对梁启超人格的评价。 热心肠 明确: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 明确: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 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 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 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 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 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 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 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 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 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 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 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 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威力极大。 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常指文章绘画,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 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 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
字词正音 (wùxū) 戊戌 叱咤 (chìzhà) 风云 (jiǒng) (lì ) (hàn) 异 莅校 精悍 迥 激亢(kàng) 箜 篌 (kōng) (hóu) 酣畅 (hān) 蓟北 (jì)
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 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 个精彩的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 一些特点,表达对老师的崇敬赞美之情。 一些特点,表达对老师的崇敬赞美之情。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咏歌之不足 之也。 之也。”
你了解梁任公先生吗?

你了解梁任公先生吗?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
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是可以遏制的,对华侨小姐何惠珍的断丝割爱便是明证。
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任公在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
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是地道的性情中人。
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眼噙泪花,俯首低回。
在康梁师徒间,梁颇有主见,并不是完全惟命是从。
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有为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仍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
康氏谢世时,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披麻戴孝,痛哭失声。
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梁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
1926年,他不幸患尿血症,又被误诊,割除右肾。
为不因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他坦然接受事故,劝慰家人,把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引起的风波化解为零。
手术后三年,他就撒手尘寰,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于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原则始终不变,他重感情,轻名利,坦诚待人。
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
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
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问题上与之相比试者不太易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后作业:
1、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 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2、课外阅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 说》全文,也许你们能从这篇文章中找 到力量。
1895年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9月,政 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 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 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 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 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 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 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 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 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十六个字的诗,诗里诗外却有双重悲剧。而透过浓厚的悲剧 色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首诗朴素得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全诗十六字,简而又简,一字难 删。当时的天气怎么样?面前的河水怎么样?旁边有没有围 观的群众议论纷纷?女子的心情又是如何?这些内容,诗中 竟无一字提及。只有一个女子从胸腔中迸发出来的最直白的 呼喊,绝望而无助。这毫无润色的痛苦,恰是痛苦至极至深 的最真实的写照。也正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作多余 的渲染,男主人公的故事才能表述得如此干脆,女主人公的 悲哀才能宣泄得如此彻底,整首诗的魅力才能绽放得如此饱 满。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 。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
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 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 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 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 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 史》、《莎士比亚全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的一次演讲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演讲中,梁先生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人生
感悟和慈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梁先生首先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他在演讲中提到,创业并
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他曾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而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他强调了坚持和勇气的重
要性,让我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除此之外,梁先生还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
他认为,人生最重
要的是要有梦想和追求,要有信念和毅力。
他强调了自律和自我提
升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和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
生目标。
最让我感动的是梁先生的慈善理念。
他在演讲中提到,成功的
人应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他强调了慈善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明
白了慈善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梁先生的慈善事
业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做一些公益活动,去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我受益良多。
他的成功经验、人生感悟和慈善理念都让我深受启发。
我会牢记他的教诲,努力奋斗,追求梦想,同时也会多做一些公益活动,回馈社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感谢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梁启超人物介绍

学研究。 享年89岁。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
活动。 享年74岁。
梁思宁(1916年-2006年),四女,投奔新四
军参加中国革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际联络部副
部长、顾问。享年90岁。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
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 老年照
南开渊源
他晚年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 建树甚丰,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 而其与南开大学的一段旧日渊源,也颇值 得称道。
南开大学授教
1921年9月,受南开大学邀请,梁启超开始 在南开讲授《中国文化史》。当时就读于 南开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曾亲笔录写《梁任 公先生演说词》洋洋四千余言。周恩来在 文章中描写当时见到的梁任公“气度雍容, 言若金石”,对梁氏所讲“青年今日之责 任,其重大百倍于他人”等振聋发聩之语 感触深刻,铭记于心
梁启超故居
地址:
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
饮冰室
天津的梁氏旧居和饮冰室,还记录下了梁 启超家学深厚、传承有方的佳话。梁氏九 个子女皆学有所成,其中更有三位成为声 名卓著的中科院院士——他们是:著有 《中国建筑史》、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中国科学院首届院士、 建筑学家、梁氏长子梁思成,考古学、人 类学专家、梁氏三子梁思永和1924年出生在 天津饮冰室故居的火箭制造、宇航科学专 家、梁氏五子梁思礼。
梁启超对南开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抱有
极大希望,曾有意亲自主持南开文科,并
在南开创设“东方文化研究院”,虽因故
未能如愿,此拳拳之心、耿耿之志,已为 南开深深铭记。2000年,南开大学东方文化 研究院成立,梁启超先生的宏愿得以实现。
卓如在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原名:梁治华(1903--1987)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 《雅舍小品》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 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 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 断来刻画人物。 ——苏振元
梁 实 秋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 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 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 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 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 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 《雅舍小品》、《雅舍谈吃》、 《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 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思考:任公先生在这嗣同 白发狂夫
爱友
内容二:《桃花扇》(孔尚任,描写的是 明末才子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串 联南明王朝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 这里的高皇帝指明末哪一个 皇帝? 明确:崇祯帝
思考:任公先生在讲到高皇帝时 竟然痛哭流涕,原因何在?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 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 有时狂笔,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 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 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对梁任公全身心投入演讲时的动作和表情的 描写,写出了梁任公性情中人的表现,让人 不觉中为之感染。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 声音: 内容: 表情: 肖像: 独特(谦逊、自负)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 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 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 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 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 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 (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 (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 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 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 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 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 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 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 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 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 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写梁任公演讲的开场白,写出了其独特表情 特点和既谦逊又非常自信的性情。 他的声音沉重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 对梁任公声音特点的描写,状其演讲风神。
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 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 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写梁任公演讲中引证背诵的情景,敲头的动 作描写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梁任公的博闻强 识、才华横溢,又写出了他的投入与现场的 氛围。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语言:
动作: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来 总结一下梁启超的形象:
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 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 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 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 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 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Flaubert) 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 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 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 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 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 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 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 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 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 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 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的字容 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 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 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 所应当注意的。
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 演讲稿? 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
本文选材? 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 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 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 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 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 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 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明确: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763年,安禄山、史思明发 动兵变,朝廷节节败退,全国处于 混乱和惶恐之中,在全国一片混乱 和惊恐之时,听到了郭子仪、李光 弼 收复河南河北等地消息,杜甫满 怀欢喜,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想想:梁启超为什么在读杜甫 的诗歌之时有哭有笑呢?
明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自况 爱国
这里所痛哭的是自己所跟随 多年的光绪帝。 明确: 桃花扇 崇祯帝 光绪帝 爱君
内容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考:为什么梁任公说起的《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时泪流满面又张口大笑?
小结
梁任公先生由《箜篌引》说起与自己一起 并肩作战的朋友谭嗣同,表达了对故人的 敬佩和思念之情。接着通过《桃花扇》, 由崇祯帝想起自己跟随多年的光绪皇帝, 内心充满了痛苦,传递了对君主的感激和 思念之情。最后,以杜甫自况,希望自己 能够和杜甫一样,看到国家强盛的一天, 表达了梁任公先生一腔爱国之情。
思 考
?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 些情况?他的演讲给听众 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 可以看出来?
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 右顾盼,光芒四射。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简练传神。先写身材 肖像衣着,后写稳健潇洒的精神气质。既遵 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表达学生对 教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 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 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 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 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 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 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 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 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 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 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 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 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 (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解题 主要是记演讲还是记人 ? 通过演讲表现人。通过写一次演讲
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 个精彩的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 一些特点,表达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的情景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 史学家 文学家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 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 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 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 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 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 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 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 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 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 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 以化解为零。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将奈公何!
选自《古今注》
内容梗概: 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 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 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 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 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 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 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 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 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 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 梁启超先生简介 ]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 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 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 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 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 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 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 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 “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 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 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 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