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合集下载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1. 情感需求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导致孤独感和焦虑感。

2. 价值观的扭曲: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督,一些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3. 社交障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4. 学习压力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临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家长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同时,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3. 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 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留守儿童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方法,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结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与城市的留守儿童相比,面临更严峻的心理问题。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情感问题。

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和亲密关系,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和安抚,没有安全的依靠,这可能导致情感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也面临教育问题。

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他们可能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

他们可能没有充足时间和资源学习,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学习厌倦和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社交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家人分离,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有限,导致他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他们可能感觉自己与外界隔离,没有朋友,容易产生自卑和孤独感,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

建立留守儿童关怀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提供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感和亲密关系,缓解他们的孤独和失落感。

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通过家长的教育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情感和家庭关系,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

通过组织家庭教育课程、家庭辅导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

通过组织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

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诸多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关怀中心、加强家庭教育、提供教育支持和培养社交能力,可以有效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可能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分离焦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

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导致情感上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2. 自卑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自卑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缺乏自信心。

3. 忧虑和焦虑留守儿童常常会面临对未来的忧虑和焦虑。

他们担心父母在外工作受到欺负或遭遇意外,担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4. 社交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会缺乏朋友,有时甚至会被同龄人孤立或排斥。

5.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可能缺乏引导和约束,导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诱惑和负面影响。

二、对策1. 提高大众的关注和关心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关心,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的处境,并且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健康。

2. 家庭教育对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保持和孩子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

3. 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政府和社会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怀。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缓解焦虑和忧虑。

4.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积极支持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比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中心,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辅导,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5.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导致大量农村儿童被迫留守在家,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本文旨在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1 孤独与孤立感农村留守儿童经常长时间没有父母的陪伴,缺乏亲情的关怀,导致他们感到孤独与孤立。

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长期以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抑郁和自卑情绪。

1.2 人际关系问题留守儿童的社交圈子受限,很难与同龄人建立深入的友谊,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

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问题,如沉默寡言、社交焦虑等,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挫折和困境。

1.3 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督,学业成绩往往较差,造成他们在学校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挫折。

这些学业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挫败感和焦虑,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2.1 家庭关爱和支持为了缓解留守儿童的孤独与孤立感,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保持沟通,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

此外,家长还可以安排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经常回乡探亲,给留守儿童以家庭关爱和支持。

2.2 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建立起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师、教师关心小组等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这样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解决学业和人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社会关怀和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成立志愿者组织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怀和帮助。

此外,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娱乐和心理疏导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在农村留守,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浅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与无助感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界的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

2. 情感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的情感,容易产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3. 情绪不稳定长期的孤独和无助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4. 社交问题由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表现为内向、孤僻等。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关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亲回乡创业或就近务工,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分离时间,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2. 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共同合作,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

3.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组织志愿者进入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4. 扶持教育扶持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技能。

5. 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长期外出务工,留下未成年儿童独自生活在农村的现象。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可能原因出发,探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

他们常常感觉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易出现情绪波动。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往往对父母的离开产生恐惧和焦虑,担心父母不再回来。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常常受到姐弟欺凌和家庭暴力的伤害,导致他们形成自卑心理。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正常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情感支持。

留守儿童长期独处,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游戏,而缺乏社交经验容易导致孤独感。

一些留守儿童身处农村基层环境,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儿童的心理需求了解不足,无法提供适合孩子的心理支持。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辅导对策: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包括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和培养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通过开展心理援助活动、组织心理课程等方式,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并找到应对的方法。

加强对家庭和学校的心理教育,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为留守儿童创造更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还可以采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服务。

社区组织可以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和关爱。

学校、家长、亲友等也应积极参与,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一系列心理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及全社会的参与来帮助他们。

这不仅能够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城市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他们常常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孤独、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心理问题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心理问题分析1. 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

他们经常担心父母在城市的工作是否顺利、自己是否会被遗忘、是否会变成无父无母的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让这些孩子无法真正享受快乐的童年。

2. 情感缺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关怀,他们难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很难找到其他人在心理上的支持,这种情感上的空虚和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3. 学习压力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留守儿童家庭条件较差,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

他们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和鼓励,自主学习能力有限。

加之留守儿童通常需要独自完成家务和学业,这种学习压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自卑感缺乏父母的呵护和成长环境的良好条件,留守儿童往往感到自卑。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不被社会接纳,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封闭。

5. 人际关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亲友和同学间,他们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交流不畅而形成闭塞,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二、对策建议1. 家庭关怀和支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爱心回家”活动,鼓励父母经常回家团聚。

可以鼓励乡村开展“留守儿童之家”项目,提供家庭式的温暖关怀。

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成长环境,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2. 心理辅导和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改善情感和人际关系。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乡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寄宿在他人家中照料的儿童。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从离别焦虑、孤独感和自我认同等方面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离别焦虑是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当父母离开时,孩子会感到无助、不适应新环境,产生离家恐惧。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传达父母的关爱和关心。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逐渐适应离别,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孩子缺乏亲情和陪伴,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学校可以组织同伴关怀活动,建立留守儿童互助组织,让他们找到可以交流的伙伴,缓解孤独感。

社区可以成立志愿者团队,定期探望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问题也值得关注。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缺乏对自我的认同。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家庭和学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离别焦虑、孤独感和自我认同等心理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家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保持联系;学校要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提供情感支持;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专业:数学学院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学号:13020304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

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

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1、认知偏差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

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

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

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

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

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2、情绪消极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

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

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

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

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行为障碍
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

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

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

4、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

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

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

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

5、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

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

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

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

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

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

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

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

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2、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说学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

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

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

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

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

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

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

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

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

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

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

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

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

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

没有一个良好
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

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

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黄艳萍.不同留守儿童类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王晓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
曹家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