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经济史专题三 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

经济史专题三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1、自由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2、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1、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1.历史背景(1)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2)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3)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主要内容: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1)政府对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干预。
(2)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3)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6.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
7.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2)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3)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理论来源和目的: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目的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
2.发展3.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在二战后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丁长发 信箱:cfding@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 一、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更迭
原始社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
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场 繁荣发展的景象
国家财政的作用由满足国家政权机构本身活动的需要转变为国家参与再生产过程的手段。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
– 社会福利开支(包括用于社会保险、卫生保健和公共教育);国防费用;国债利息;各种补贴
⑶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资产阶级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和一系列其他金融机构,控制整个国家的货币信用体系。 ★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影响:
4.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 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 – 垄断资本对外输出资本的规模迅速增大,其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输 出增长迅速; – 国际垄断同盟得到了发展; – 采用新的方法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掠夺.四、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及其新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9
科技革命
自由竞争
经济危机
生产 集中
股份公司 兼并、联合
垄断
垄断:是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对某些 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实施独占或控制。 生产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为垄断提供了技术上的必要性 和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积极关系下这种必要性和可能 10 性转为现实性。
2.垄断与金融资本的统治
– 工业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 银行垄断资本迅速发展,控制工业企业乃至国民经济 – 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金融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本运行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本运行特征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定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资本家所有,并通过雇佣劳动来进行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由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组成的社会经济体系。
在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通过投资资本获得利润,劳动者则通过出售劳动力换取工资。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2.1. 私人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
这包括工厂、土地、设备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拥有。
私人所有制使得资本家可以自由支配生产资料,并通过这些生产资料获得利润。
相对于公有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可以更加激励资本家积极投资和创新。
2.2. 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通过劳动合同关系进行雇佣劳动。
劳动者所出售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由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购买。
在这种雇佣劳动的关系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剥削现象。
2.3. 利润追求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投资和运营生产活动来追求利润。
资本家投入资本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为劳动力支付工资,生产出的商品再以更高的价格销售,从中获得利润。
这种利润追求的动力使得资本家有动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
3. 资本的运行特征3.1. 无限追逐利润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它通过不断的循环运转来实现增值。
资本家在追求利润的驱动下,不断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通过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的运行特征之一就是无限追逐利润的动力。
3.2. 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不断积累资本来扩大生产规模。
利润的再投资使得资本不断增加,进而支撑着经济的发展。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
3.3. 周期性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运行不是一帆风顺的。
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通常是由产能过剩、投资过度和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的经济衰退。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易错点1 不能全面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爆发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5.影响(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另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战。
处于不利地位的德、日等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扩张,使世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易错点2 不能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新理论: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新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4)新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
2.影响(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发展路径的对比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发展路径的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社会运行模式,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理念。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发展路径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差异和影响。
一、经济制度的不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国家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和资源的公有化,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通常对重要的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并通过计划经济来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控制。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注重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的保护,鼓励个人或私人企业的竞争和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主要由市场价值和供需关系决定,国家干预相对较少。
二、资源分配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中,资源分配主要依靠计划和政府决策。
政府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经济计划,指导各部门的发展和资源配置。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市场失灵,但也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创新不足。
相反,在资本主义发展路径中,资源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
个人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利润动机进行决策,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活力和创新,但也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和市场垄断。
三、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强调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更关注收入分配的平等和社会保障的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通常实行普惠政策,提供教育、医疗和福利等公共服务,以减少社会阶层的差距。
然而,过分追求公平可能导致个人动力不足和创新的压抑。
资本主义发展路径注重市场经济的自由和个人努力的奖励。
市场机制激发个人的动力和创业精神,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和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公平问题也可能加剧。
四、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发展路径更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国家对资源和环境有更大的控制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以更灵活地调控和规范发展活动,以保护环境和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路径则更加侧重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
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1)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三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b) 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力极大;来势迅猛。
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和目的——(b)(1)时间:1933~1935~1939年。
(2)直接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b)(1)整顿银行业: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通过《紧急银行法》,加强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和全国工业复兴署干预调节工农业生产。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4)保护劳工权利: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以缓和劳资矛盾。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1)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全面干预。
(2)采取了一些改善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3)行政和立法手段相结合(700多个法令和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
(4)控制生产和扩大市场相结合。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1)从实质看,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从现实影响看,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42必修2 第十单元 第27讲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政府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
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7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①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普遍推广,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
资本家被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也刺激了资本家盲目和无限制生产。
②由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表现(1)1929年10月下旬,华尔街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专题1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
知识整理
一
30年代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 年 世 界 经 济 大 危 机
原因 爆发 特点 影响 ①经济上: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剧减,农产品 生产过剩 ②政治上:激化社会矛盾,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不 断高涨 ③国际上: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之间矛盾
知识整理
一
30年代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背景 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通过《紧急银行法》, 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 罗 业复兴法》,以行政手段调节工农业生产,促进工农 斯 业生产复苏 福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 新 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政 ④保护劳工权利: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 劳动标准法》,以缓和劳资矛盾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法》,到1939 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保险制度初步形成
疑难突破
一、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二、对罗斯福新政中“新”的理解 1、“新”的理论: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 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 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 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 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资 本主义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 度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D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B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路漫漫其悠远
D
高福利让经济沉沦
•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D
路漫漫其悠远
国家复兴管理局 领救济的队伍
•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D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路漫漫其悠远
A
•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C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D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 的变化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6
本课栏目开关
第14讲
•
路漫漫其悠远
本课栏目开关
第14讲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主干Biblioteka 合·考点突破第14讲A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考向预测·仿真押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路漫漫其悠远
图一
图二
图三
•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真题实战·学会解题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A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
本课栏目开关
•
路漫漫其悠远
主干整合·考点突破
第14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