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启动范式下显性水平对N200的影响

合集下载

双语语义表征及通达机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

双语语义表征及通达机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

双语语义表征及通达机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赵雪艳随着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广泛普及双语教育和教学,很有必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者学习第二语言汉语的现状进行了解,深入探讨其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特点和内部动态联系机制。

文章系统地对国内外有关双语表征及语义通达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回顾。

这不仅是双语知识表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和补充双语知识表征的研究理论和框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双语教育及教学研究提供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自1960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们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对双语心理词典表征及语义通达问题的相关假设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渗入,传统的实验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双语表征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也逐步多样化和科学化。

近几十年来,为了验证相关的假设,研究者们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翻译任务和图片命名任务翻译任务是要求双语者把一种语言词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词汇,而图片命名任务是要求双语者用不同的语言说出同一图片的名称。

通过比较两种任务条件下反应时间长短来考察两种语言与共享概念表征层的关系。

该实验范式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两种语言间的转译是由词汇联结的方式进行的,那么词汇翻译任务所用的时间就要少于图片命名的时间,因为将Ll(母语)翻译成L2(第二语言)的路径是直通的,而图片命名则包含着较为复杂的语义通达过程,即由语义概念等通达到Ll的词汇表征层,再由L1转译到L2的过程;但是,如果两种语言的转化是通过概念中介进行的,那么词汇翻译和图片命名的时间应是相等的,因为词语翻译和图片命名都要经过语义概念,由概念到L2等过程。

这两种实验方法通常结合在一起并被广泛运用于双语语义表征研究。

Kroll(1988) 等人就是采用词汇翻译和图片命名任务对双语语义概念表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不熟练的双语者,词汇翻译的速度明显快于图片命名的速度,而熟练双语者,两个实验任务的速度没有差别。

掩蔽启动范式中的负相容效应_知觉阶段的交互还是反应阶段的抑制

掩蔽启动范式中的负相容效应_知觉阶段的交互还是反应阶段的抑制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8, 1222–1230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掩蔽启动范式中的负相容效应——知觉阶段的交互还是反应阶段的抑制*李倩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西安 710062)摘要掩蔽启动范式中, 当掩蔽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达到100~200ms时, 出现负相容效应。

负相容效应是指相容条件的反应时大于不相容条件, 错误率高于不相容条件。

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来解释负相容效应的发生机制, 分别是自我抑制理论、目标更新理论和掩蔽抑制理论。

三种理论探讨了负相容效应发生的机制, 即负相容效应发生在知觉阶段还是反应阶段, 涉及自我引发抑制还是刺激引发抑制。

有关负相容效应发生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视觉掩蔽; 阈下启动; 负相容效应分类号 B842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 有机体经常需要快速而灵活的对新颖刺激做出反应, 一般认为, 这种行为控制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刺激被意识觉察之前就能迅速引发动作反应, 其二是一旦感觉信息不再支持当前行为时, 立即中断并改变当前的行为(Bowman, Schlaghecken & Eimer, 2006)。

无意识条件会怎样影响人类行为, 一直是心理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

早期的盲视实验(Weiskrantz, Warrington, Sanders & Marshall, 1974)和神经受损被试的视错觉实验(Agliotti, DeSouza & Goodale, 1995; Bridgeman, Kirch & Sperling, 1981)等已证实阈下刺激可通过直接的感觉-运动联结影响动作反应过程。

近年来, 研究者对掩蔽启动范式中负相容效应的深入研究, 支持了阈下刺激除了能被动增加相应的神经激活水平外, 还可能受到抑制过程的控制。

掩蔽启动范式考察启动刺激在不被意识觉察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反应, 其做法是在瞬间呈现(50ms以下)的启动刺激之后、目标刺激之前加入一个掩蔽刺激。

图—词干扰范式下义符、声符和语音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图—词干扰范式下义符、声符和语音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图—词干扰范式下义符、声符和语音对汉字产生的影响马利军;祁伟强【摘要】采用图—词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以图画命名为被试任务,探索汉语单字产生中义符、声符和语音的作用.选取与目标图名具有“义符同”、“声符读音同”、“声符同”、“读音同”或“无关”等五种关系的干扰字,分别在三种SOA条件下呈现在需要被命名的图片中央.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受干扰字的影响:当SOA为100ms时,存在显著义符促进效应.当SOA为-100~100ms时,存在显著声符促进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研究结果与传统的独立两阶段模型的预期存在明显矛盾,倾向于支持交互激活理论.【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5(008)002【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图-词干扰范式;图画命名;汉字产生;义符;声符【作者】马利军;祁伟强【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系,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系,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言语产生(Language Production)是指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过程,将思想代码转换成语言代码再转换成生理的、运动的代码,最终利用发音器官发出指代某种意义的声音[1]。

通常包含概念化过程、言语组织过程、发音过程三个阶段。

人类表达语言的过程非常迅速,上述阶段大约在600~700ms之内完成[2]。

目前关于词汇通达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以Dell等建立的交互激活模型为代表,另一类以Levelt等提出的独立两阶段模型为代表。

交互激活模型认为从语义到语音水平经历了两个步骤:语义特征节点将激活扩散到相应的单词或词条节点,再扩散至音素(Phoneme)节点。

两个阶段的激活在时间上存在重叠,激活方式是交互的,由于是双向联系,激活将沿两个方向进行扩散,最后选择激活程度较高的目标项,发音计划针对目标项进行[3]。

而独立两阶段理论认为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通达经历了两个分离的阶段,彼此没有重叠。

论文范文:中日双语跨语言语音类似效应及表征

论文范文:中日双语跨语言语音类似效应及表征

论文范文:中日双语跨语言语音类似效应及表征第一部分理论综述1 引言语音类似现象,在语言的学习与教学中很常见。

如单语中的音韵现象,中-英双语中的“位-way”、“坦克-tank”等,中-日双语中的“日本-にっぽん”、“梅-うめ”、“爱人-あいじん”等等都是语音类似现象。

这种语言现象究竟是何种作用?它在头脑中的加工机制又是怎样的呢?De Bot,patrbakht & Wesche(1997)说:“词汇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获取需要对心理词典的结构和语言加工机制的思考。

”因此,语言的学习与教学需要对语言的加工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本研究以中-日双语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日跨语言词汇识别加工过程中语音类似效应的作用方向及语音的表征与存储。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2.1 相关基本概念2.1.1 语音类似效应语音类似,又被称之为元音押韵、辅音押韵或同音词(Perfetti et al.,1988)。

在语言学中,语音类似的概念早有涉及,在语言心理学研究中是指两个单词之间存在相同的音素或音位(如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Meyer et al.,1974)。

语音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汉语中的音韵现象(如“迢”和“凋”)就是一种语音类似现象,中日跨语言的语音类似现象如“爱人-あいじん”等、中英跨语言有“坦克-tank”等。

语音类似效应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存在很大的争议。

Baddeleyet al.认为,语音相似效应是指语音相似的词在回忆任务中的成绩更差,如PGDCTV 要比RHWYXK 更难被记住。

有人采用同样的实验范式,以汉字为实验材料,也发现了这种抑制效应,即被试对同音词的回忆显著差于对非同音词的回忆。

然而,在拼音文字中采用启动的实验范式,语音类似效应起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浅的正字法塞语。

在采用词汇决定任务的实验中,语音类似效应的实验结果并不是一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语音重叠的类型和词汇加工的水平(Lukatela et al.,1990)。

长时语义记忆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

长时语义记忆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

长时语义记忆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
任爱荣;水仁德
【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
【年(卷),期】2006(012)004
【摘要】本文通过检测启动刺激的词频对阈下启动效应的影响,探讨了长时语义记忆在阈下语义启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阁下启动刺激的感受性d'上,词频和练习的交互作用显著(p<O.05),高频刺激即使没有练习过的启动刺激也会产生启动效应,而对低频刺激只有练习过的启动刺激才会产生启动效应,说明长时语义记忆是影响阈下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页数】7页(P326-332)
【作者】任爱荣;水仁德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实验中心,上饶,33400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3
【相关文献】
1.阈上/阈下呈现OH投射卡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 [J], 张家甄;蒋欢;黎光明;张敏强;霍紫莹
2.阈上/阈下呈现网络表情符号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 [J], 黄琼;谢腾
3.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网络信息冲动分享行为阈下启动效应研究
——以自我效能与认知失调为中介 [J], 阳长征
4.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阈下安全启动效应 [J], 张卫花;陈秋萍;李娇;邓敏;马会梅
5.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影响因素述评 [J], 伍姗姗;谭金凤;王丽君;陈安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启动效应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反应时缩短和准确率提高等。

启动效应常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两种。

重复启动效应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试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而在间接启动效应中,启动刺激与测试刺激有所差别。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启动效应分为知觉型启动和语义型启动。

所谓知觉型启动指的是发生在所谓材料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与它相对的是语义型启动,指的是发生在语义的或概念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1]。

1.无意识启动启动效应常用来作为内隐记忆的指标,但必须是在被试没有使用外显提取策略的前提条件下。

为了弄清楚被试在内隐记忆测验时是否使用了外显记忆的提取策略,在实验中必须考虑下列三个关键部分:(l)给做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的被试提供同样的名义上的线索;(2)只改变测验指导语的内隐/外显性质;(3)区分产生内隐作业成绩和外显作业成绩分离现象的实验或被试变量。

有研究发现,无意识信息不仅能够得到低水平的特征分析层次的加工,还能得到高水平的语义层次的加工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了“看不见的”刺激的语义启动效应。

此外,大量的来自ERP 方面的证据也表明“看不见的”刺激存在语义启动。

研究中发现,即使被试看不见启动刺激,但在ERP 上却能观察到N400 成分受到启动项与目标项关系的调节,即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引起一个更负的N400 成分。

目前以往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分开地研究无意识信息加工中刺激的不同属性,比如位置、大小、形状和语义等[2]。

2.掩蔽启动掩蔽启动范式是引发信息的无意识自动加工的重要手段之一。

视觉掩蔽是指一个快速呈现的刺激(即目标刺激)在另一个快速呈现的刺激的作用下(即掩蔽刺激)可視性减弱或消失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当掩蔽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很短,(SOA 为0-60ms),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反应倾向相同时(相容条件),相比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反应倾向相反时(不相容条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产生正相容效应。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比较:来自行为与脑电的实验证据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比较:来自行为与脑电的实验证据

心理学报 2024, Vol. 56, No. 5, 542 554 © 2024中国心理学会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https:///10.3724/SP.J.1041.2024.00542收稿日期: 2023-01-17* 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BJS2024082)资助。

通信作者: 王汉林,E-mail:********************.cn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比较:来自行为与脑电的实验证据*任维聪1 杨 婷2 王汉林1(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河北美术学院, 石家庄 050700)摘 要 通过行为与脑电实验技术, 比较外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词汇记忆编码与再认的影响过程, 从而考察语义表征对词汇习得的影响机制。

行为结果表明,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条件下被试对词汇学习效果的主观判断无显著差异, 但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词汇再认正确率。

脑电结果表明, 对于词汇编码阶段, 相较语言符号表征, 知觉符号表征在编码晚期诱发更正的LPC 成分; 对于词汇再认阶段, 知觉符号表征条件诱发更大N400成分, 且脑电时频分析表明该条件下出现更为明显的μ波抑制及θ波功率增强现象。

研究结果综合表明, 与语言符号表征便捷但非模态化的语义加工相比, 知觉符号表征加深了词汇晚期编码的深度, 并通过知觉模拟, 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了词汇的形象化再认, 从而推动了再认阶段的语义检索, 最终内隐性地提高了词汇学习效果。

关键词 语义表征, 外语词汇习得, 语言符号, 知觉符号, EEG 分类号 B8421 引言1.1 语义表征及其理论发展语义表征是指人脑将文字等信息编码并提取意义, 以服务于言语、记忆等活动的认知过程。

在外语词汇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需先通过语义表征完成对词汇意义的通达, 以实现进一步的记忆学习, 因此语义表征是进行词汇理解记忆的前提(Hulstijn, 2002; Schwartz et al., 2008)。

学习与记忆试验试验二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学习与记忆试验试验二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 进一步明确词汇加工和知觉启动间的关系
❖ Newel在词干补笔任务中通过对测试时目标项目问题位置的操作,考查 了加工深度对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在标准的浅加工 编码任务中,词汇加工的程度是通过把编码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前或者后 来控制的。实验结果,外显任务中把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后增加了浅编码 任务中词汇加工深度,但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没有出现对启动产生影响的 加工水平效应,这表明词汇的加工并没有对启动效应产生影响。要想更 好地理解自动的知觉信息提取的基本过程,还需要把问题-位置的操作 和其它更加可靠的内隐记忆测验结合起来。 有研究进行了加工水平对残 词补全和词干补笔两类任务启动效应影响的研究。研究者把加工水平分 为知觉、词汇两类浅加工,另外还有语义的深加工。研究结果表明,加 工深度对两类内隐记忆测验的启动效应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词干补笔条 件下,语义和词汇加工的启动效应是相同,都比知觉学习加工下的启动 效应要大;但是在残词补全测验中,不同加工水平下的启动效应没有显 著的差异。这个研究结果和传统的认为加工深度只和有意识的回忆相联 系的看法相反。Fay 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了词干补笔任务具有词汇的成分, 它需要最初的注意加工。当解释加工深度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时,词 汇加工应该是被深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在他看来,补笔测验的方法 学需要重新界定,这样有利于那些内隐记忆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解决。
❖ 结论:不同年龄对两类内隐记忆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异。两类任务的重 复启动效应在老年时还保持着,而词干补笔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可能是由 于老年被试可能执行功能存在缺陷。
❖ 问题:内隐记忆本省问题,一些概念和定义混淆,提出保持基线操作避 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同时,通过保持编码和测验过程的一致来减 少过程的污染。从而:
❖ Stuart使用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概念驱动和知觉驱动任务,去除了传统的 测验类型(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与提取过程(概念驱动和知觉驱动) 的混淆。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测量的记忆类型,在概念驱动的提取中存 在显著的年龄效应,但是知觉驱动的提取中没有年龄效应。特别是在知 觉驱动的外显记忆任务中发现了年龄的不变性,支持与年龄有关的是概 念加工损伤而不是知觉加工损伤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4286-88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7卷第4

J.ChangchunInst.Tech.(Soc.Sci.Edi.),2016,Vol.17,No.4ISSN1009-8976

CN22-1322/C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22

语义启动范式下显性水平对N200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6-08-0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B04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2134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JJ3070)作者简介:周海波(1982—),男(汉),湖南益阳,博士,讲师

主要研究认知心理学。

周海波(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411201)

摘要:为探讨显性水平对N200的影响,选择高、低不同显性水平的隐喻与直义材料,采用启动词—目标词语义启动范式呈现双字词对,结果发现,高、低不同显性水平诱发的N200无差异,语义网络远、近距离的隐喻与直义材料也导致了无差异的N200。这些结果说明显性水平不影响N200,同时也证明,N200对语义加工不敏感。关键词:N200;显性水平;字形加工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976(2016)04-0086-03

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以中文双字词为材料,采用重

复启动的范式,发现了中文视觉词汇加工特别的脑电成分———N200,即汉字双字词呈现后200毫秒出现的一个负成分,它广泛分布于大脑的顶中央区。当采用完全重复的启动范式时,会出现显著的N200增强,这一现象在西方的拼音文字及朝鲜文材料中未见报道[1]。

这一发现在提出之后,受到学界众多的关注,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中文词汇加工可诱发稳定的

N200[1]。在经典的双字词范式下,无论是采用单个

双字词呈现的模式,还是采用启动词—目标词模式,都能在顶中央区发现N200效应。N200的生理机制研究中指出N200反映的是词形加工或正字法层面上对词汇视觉表征的加工,与音及意加工关系不大。这些论据主要来自于从音、形、意三个方面采用重复启动范式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N200重复增强效应主要来自于字形启动,而在音及意启动范式上差异不显著[1]。真词重复(字形完全相同)

比真词对

照(字形不一致)诱发了更大的N200[1],或是真词

第二次呈现的N200比第一次呈现要大,而当以重

复模式呈现刺激时,除了整词重复之外,首字重复、尾字重复等因素也使N200效应增强[1],这些都充

分说明N200与字形加工相关。参照语言加工经典成分如N400、P600,人们开始寻找影响N200效应的相关因素,如词频、熟悉度、笔划数等因素。但结果发现,与刺激材料属性相关的一些因素似乎并不影响N200效应,如在整词词频方面与熟悉度方面,结果发现这些因素不影响N200[1]。

影响N200效应的材料属性需要进一步细致地

深入研究,也需要借鉴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对语言现象研究的成果与模式。在探讨语言加工的相关因素中,Giora提出,无论是比较大众的直义语言还是相对比较“特殊”的隐喻材料,都应该综合刺激的各种属性,如熟悉度、频率、约定性、典型性等方面,以“显性度”来作为影响语言加工的一个因素,高、低不同显性水平甚至可以成为直义材料与非直义材料的区分点[2]。不管是行为学还是电生理学,

一系

列的实验为显性度的影响力提供了证据[3-4]。这种

语言材料属性相关的高、低显性水平是否会影响N200效应?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重点。

二、方法(一)被试

16名母语为汉语的本科生(其中男生9名)参

加了本次实验。所有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无精神或神经病史。实验完成后给予被试适当报酬。(二)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来源于国家语委语料库、Google与百度。全部采用“A是B”的形式。选取60名大学生(不参加脑电实验)对获得的隐喻句(134条)、直义

句(129条)原始语料进行显性度评定。即对语言材料的熟悉度、约定性和典型性三个特性进行五点量表评定。分别选取显性度处于高、低等级的语料各40条。(三)实验程序

被试坐在隔音脑电室的椅子上,两眼注视屏幕中央点,距离屏幕75cm,垂直与水平视角均小于4℃。让启动词—目标词词对随机呈现。首先在屏

幕中央呈现“+”,800ms后是一个200ms—500ms的随机空屏,然后呈现启动词,呈现时间为1000ms,在500ms后呈现目标词,被试完成目标词与前

面启动的语意关联程度判断(强或弱),紧接着600

ms空屏,呈现“+”,进入下一个词对的测验。实验

中被试休息三次,每次二分钟。正式实验开始前呈现一个练习实验以便让被试熟悉任务操作。

(四)脑电记录与ERP数据分析

采用Neuroscan脑电记录与分析系统,使用64导电极帽采集脑电,电极导联参照10—20国际脑电记录系统,将参考电极置于左侧乳突(离线分析时转换为双侧乳突参考),

垂直眼电置于左眼上下眼

眶,双眼外侧记录水平眼电。带通滤波范围为0.05—100Hz,采样频率为500Hz,头皮电阻小于

5kΩ。

三、结果通过观察总平均波形图,我们发现目标词诱发

了显著的N400、P600,具体结果见稍前文章的分析[4]。同时,

我们还发现了前文中未提及的在中央

区及项区的刺激后200ms左右达到峰值的N200。选择选取160—220ms时间窗的平均波幅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语言类型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5)=0.205,p>0.05,高低显性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1,15)=0.394,p>0.05,二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1,15)=0.670,p>0.05。具体结果见图1。

图1BIM素质通选课课堂四、讨论在本研究中,主要从熟悉度、约定性与典型性三

个方面评定高、低显性水平。显性水平因素看上去更像一个对刺激材料属性的“综合”考虑。通过控制隐喻与直义材料的高、低显性水平,我们发现了明显的N400、P600与N200成分。前面文章已阐述了语义相关启动范式下,显性水平对语言加工的影响。直义与隐喻材料加工差异不显著,而显性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低显性材料诱发的N400更负,P600更小[4],其具体影响本文不展开论述。

而在本研究

中,我们将目光集中在N200成分上。在目标词诱

发的N200成分上,高、低显性水平差异不显著,无论是对于隐喻还是直义材料,高、低显性材料诱发的N200波幅没有显著差异。在N200的已知研究中指出N200反映词形加工[1],如使用非重复启动范式的单个词呈现,高、

词频,甚至假词(中文假词可视为低熟悉性材料),N200都没有差异

[1]。在张学新的研究中,采用对照

条件、尾字重复、首字重复与完全重复的启动范式,发现N200波幅呈现依次增大的趋势,部分重复时,启动词与目标词在词形上相似性较小,N200波幅也较小,而完全重复时N200波幅最大,在认知加工的早期200ms时间段,便已能分辨出两个词的差异,

78周海波:语义启动范式下显性水平对N200的影响直观地反应了N200与词形加工相关,其重复效应,不仅来自首字,尾字也是如此。本研究中显性水平因素涉及的熟悉度、约定性、典型性,均不涉及刺激的字形因素,不影响N200表现,本文结果支持张学新提出的N200不与双字词整词频率、熟悉性相关的论断[1]。

另一研究也发现熟悉性因素不影响N200。Du的研究中,采用延迟重复启动范式,分别以全词重复与构成重复呈现启动词与目标词,发现首次与重复呈现及两种重复情境都诱发了N200,两因素的主效应差异都不显著,验证了熟悉性对N200无影响[5]。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也未发现N200的差异。Zhou的研究,选择不同字体,采用全词重复范式,结果发现,不同字体间N200差异不显著[6]。

在前人关于N200影响因素的探讨中,结果并

非都是阴性。也有研究发现在某些实验情况下,会影响N200。Deng的研究考察单个中文动词的名法激活特征,结果发现,各类情境均诱发N200,在CPz,发现中文及物动词诱发的N200显著大于不及

物动词[7]。而在另一个研究中发现,

正常呈现刺激

诱发的N200显著大于镜像呈现、镜像词较小的N200[8]。

综合本研究及上述的前人研究,中文词汇加工

过程中诱发了较为稳定的N200效应,N200确实反应中文词的加工。但具体其内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及具体如何影响还不是很明确。目前我们已知刺激材料的词频、熟悉度、显性水平对N200效应影响小,影响N200差异的其他因素,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同时,本研究在另外一个维度对N200的机制提供了佐证,即N200对语义加工不敏感。本研究选择隐喻与直义材料作为考察对象,二者在语义关系上有差异。隐喻加工是由喻体构成的源域向本体所构成的目标域推进的过程,喻体与本体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在语义网络中,二者相距较远,而直义材料相对应的两个部分,是同一范畴内种与属的关系,语义网络中相距较近。实验中发现隐喻与直义材料诱发的N200不存在显著差异,对语义加工不敏感。这一结果与众多实验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9]。如Du采用语义启动范式,结果发现

重复情境诱发了N200增强,而相关与控制情境差异不显著,即语义启动有关与无关没有差异,验证了N200对语义加工的不敏感。在实验二中,使用高语

义相关、低语义相关、语义不相关三种词对,这种设计与本研究类似,所结果也类似,三种启动条件下

N200差异不显著,即N200对语义加工不敏感

[10]。

五、结论本研究采用语义启动范式,分别使用高、低显性

水平的隐喻与直义词对作为启动词与目标词,四类刺激材料均诱发了稳定的N200,结果表明中文词汇加工确实存在N200,但语言材料的显性水平因素不影响N200效应。同时结果发现,N200对语义加工不敏感。N200效应作为中文加工的独特性脑电成分,可能存在着某些因素影响N200效应,这需要将来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1]张学新,方卓,杜英春.顶中区N200:

一个中文视觉词

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J].科学通报,2012,57(05):332-347.[2]GioraR.Onourmind:salience,context,andfigurativelanguage[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40-57.[3]刘正光.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语义处理新理论[J].

现代外语,2002(2):211-220.

[4]钟毅平,周海波,周路平.显性度对隐喻加工的影响: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心理科学,2011(3):527-531.[5]DuY.,HuW.,FangZ.,ZhangJ.X.ElectrophysiologicalcorrelatesofmorphologicalprocessinginChinesecom-poundwordrecognition[J].FrontHumNeurosci,2013(7):601.[6]ZhouAibao,YinYulong,ZhangJuan,ZhangRonghua.DoesfonttypeinfluencetheN200enhancementeffectinChinesewordrecognition?[J].JNeurolinguist,2016(39):57-68.[7]DengY.,WuQ.,WangJ.,FengL.,XiaoQ.Event-relat-edpotentialsrevealearlyactivationofsyntaxinformationinChineseverbprocessing[J].NeurosciLett,2016(631):19-23.[8]HuWei,LuYong,RenChangling,ZhangJohnX.ERPev-idenceforthetimecourseofmentalrotationinthemirrorreadingofChinesewords[J].NeurosciLett,2013(552):151-155.[9]JiaX.,WangS.,ZhangB.,ZhangJ.X.Electrophysiolog-icalevidenceforrelationinformationactivationinChinesecompoundwordcomprehension[J].Neuropsychologia,2013,51(7):1296-1301.[10]DuY.,ZhangQ.,ZhangJ.X.DoesN200ReflectSe-manticProcessing?-AnERPStudyonChineseVisualWordRecognition[J].PlosOne,2014,9(3):e90794.(下转第9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