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习中级会计中的所得税

合集下载

中级会计实务讲义-第16章-所得税(历年考点分析)

中级会计实务讲义-第16章-所得税(历年考点分析)

第十六章所得税本章历年考点分析建议考生,以题带点的方式掌握本章内容。

就本章内容而言重点属于应用的层次,比如教材直接给出的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负债与之相反。

近年考试特点是计算分析题方面考得很简单,客观题部分涉及部分特殊业务的考点,不过也不是很多,建议考生紧跟良善步伐即可。

【说明】本章涉及概念源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注]2023年注意计算题。

考点年份1.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概念2022年单选题、2021年单选题、2021年多选题、2021年判断题、2020年单选题、2017年部分计算、2010年多选、2009年单选、2012年多选2.应交所得税的计算、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2022年综合题、2020年综合题、2019年计算题、2018年计算分析题、2015年计算分析题、2011年计算分析题、2016年计算分析题、2012年单选、2013年计算分析题、2014年综合题3.合并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2021年综合题结合合并报表、2018年判断、多选、2011年判断、2012年判断2023年大纲主要变化文字性调整,无实质性变化。

本章解题思路点拨及实战演练名师点拨一、所得税核算的最终目的和处理思路一、所得税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二、利润表所得税费用的构成1.当期应交所得税(根据税法确定本期应交纳的税金)具体计算=应纳税所得税×当期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属税法概念非会计概念=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纳税调整减少。

具体调整依据税法确定。

利润总额不等于应纳税所得额,源于税法与会计有差异。

具体哪些方面有差异需要掌握。

2.所得税费用的分录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计算)3.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差异内容纳税调整类型1.国债利息收入属于免税收入;(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收益)调减永久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会计上-成本法-确认为应收股利和投资收益)调减永久差异内容纳税调整类型3.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会计上-权益法-确认为应收股利和长期股权投资)不影响利润不影响利润不影响利润4.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税法规定未实现收益不纳税)调增调减暂时5.税收滞纳金,不能扣除(会计确认营业外支出);调增永久6.罚金、罚款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不能扣除(会计确认营业外支出);调增永久7.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能扣除(会计上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调增暂时8.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会计职称-中级实务-专题一、所得税的相关知识(5页)

会计职称-中级实务-专题一、所得税的相关知识(5页)

二、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或者: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一)不征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二)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三)税前扣除项目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提供劳务、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包括技术转让)的成本。

2.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及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已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四)禁止扣除项目
1.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2.企业所得税税款。

3.税收滞纳金。

(★★★)
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
5.国家规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以外的捐赠支出。

(★★★)。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一、概述所得税是指针对企业及个人所得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制度。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

所得税法规范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和纳税行为,其中包括纳税人的识别、所得的界定、税款计算方法、减免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级会计实务中的所得税问题展开论述。

二、企业所得税1. 纳税主体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是指依法设立并在国内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等。

纳税人应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纳税义务,并按照纳税申报表真实、准确地填报相关信息。

2. 应税所得的界定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所得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额。

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税所得主要包括企业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资本升值收益等。

税法还规定了一系列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特殊规定与计算方法。

3. 税务申报与税款计算企业应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根据税法的要求填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并结合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税款的计算。

在申报和计算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准确。

4. 减免政策与税收优惠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对部分企业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减免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投资方向引导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利用这些政策,降低纳税负担,增加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三、个人所得税1. 纳税人的划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非居民个人是指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或者住所在境外的个人。

不同类型的纳税人适用不同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2. 适用税率与计算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制,具体税率及级距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需要进行调整。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包括综合计算与分类计算两种,个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的计算方式。

中级会计实务 第14章 所得税(历年考点分析)

中级会计实务 第14章 所得税(历年考点分析)

第十四章所得税建议考生,以题带点的方式掌握本章内容。

就本章内容而言重点属于应用的层次,比如教材直接本章历年考点分析给出的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负债与之相反。

近年考试特点是计算分析题方面考得很简单,客观题部分涉及部分特殊业务的考点,不过也不是很多,建议考生紧跟良善步伐即可。

[注]2023年注意计算题。

考点年份1.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概念2022年单选题、2021年单选题、2021年多选题、2021年判断题、2020年单选题、2017年部分计算、2010年多选、2009年单选、2012年多选2.应交所得税的计算、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2022年综合题、2020年综合题、2019年计算题、2018年计算分析题、2015年计算分析题、2011年计算分析题、2016年计算分析题、2012年单选、2013年计算分析题、2014年综合题3.合并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2021年综合题结合合并报表、2018年判断、多选、2011年判断、2012年判断2023年预计教材主要变化无实质性变化。

本章考点及真题讲解考点一、所得税核算的最终目的和处理思路一、所得税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二、利润表所得税费用的构成1.当期应交所得税(根据税法确定本期应交纳的税金)具体计算=应纳税所得税×当期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属税法概念非会计概念=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纳税调整减少。

具体调整依据税法确定。

利润总额不等于应纳税所得额,源于税法与会计有差异。

具体哪些方面有差异需要掌握。

2.所得税费用的分录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计算)3.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差异内容纳税调整类型1.国债利息收入属于免税收入;(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收益)调减永久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会计上-成本法-确认为应收股利和投资收益)调减永久3.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会计上-权益法-确认为应收股利和长期股权投资)不影响利润不影响利润不影响利润差异内容纳税调整类型4.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税法规定未实现收益不纳税)调增调减暂时5.税收滞纳金,不能扣除(会计确认营业外支出);调增永久6.罚金、罚款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不能扣除(会计确认营业外支出);调增永久7.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能扣除(会计上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调增暂时8.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中级会计实务课件:所得税

中级会计实务课件:所得税

第一节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 =300-300÷10=27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 =300-300÷20=285(万元)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7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 285万元之间产生的差额15万元,因其在未来期 间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一节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讨论】
如果20×6年l2月31日,该项权益性投资的市 价为700万元,则此时的暂时性差异为多少?属于 何种性质的差异?
此时账面价值为700万元,而计税基础仍为 800万元,则暂时性差异为100万元,属于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
【思考】 第一节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20×6年11月8日,甲公司自公开的市场上取得一项基金 投资,按照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将其作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 产核算。该项基金投资的成本为600万元。20×6年12月31 日,其市价为63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 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节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 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
其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相关 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 金额。 例如: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2000万元, 企业对该应收账款计提了100万元的坏账准备,其 账面价值为1900万元;企业应付票据的账面余额为 100万元,其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1)20×6年10月20日:
账面价值=800万元,计税基础=800万元,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20×6年l2月31日:

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

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

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关于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所得税易错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第十六章所得税本章内容非常重要,需重点掌握。

从历年考试题型来看,本章可在各种题型中进行灵活考查,且既可单独出题,也可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前期差错更正等章节结合出题。

从内容来看,本章重点内容覆盖面较广,整章内容都很重要,比如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等的核算,都是出题点。

因此,考生学习本章,不能急于求成,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力求全面掌握。

[基本要求](一)掌握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二)掌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三)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四)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五)熟悉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易错知识点: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除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以外,对于某些特殊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其计税基础的确定应遵从税法规定,如企业合并过程中取得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对企业合并的划分标准不同,处理原则不同,某些情况下,会造成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有关资产、负债的人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易错知识点:存在税率变化时如何计算递延所得税发生额:(1)计算递延所得税发生额,最常规、实用的方法是通过“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发生额”来计算,存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2)另一种方法是分别计算税率变动的影响和本期新增暂时性差异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较小,一般只有在能单独算出本期暂时性差异增加额、期初暂时性差异未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才适用。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2012年1月1日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买价为240万元,2012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260万元,企业当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5万元。

中级会计实务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中级会计实务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中级会计实务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企业利润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是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税收之一。

在中级会计实务中,正确处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进行论述,并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

一、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过程包括两个环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计算应纳税额。

1.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以营业利润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应缴税额。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规则进行计算和调整,如加差异化应纳税所得额调整、加计扣除项目等。

具体计算方法可参照税法和财务报表的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2. 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是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按照预定税率计算出来的应缴税金额。

企业应根据国家税务部门公布的适用税率的规定,按照相关税法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作为企业所得税的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应予以准确披露。

二、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确认所得税负债和确认所得税费用。

1. 确认所得税负债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企业需要确认所得税负债,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金额计入负债项目中。

一般来说,所得税负债是当前会计期间所得税费用与已缴纳税款的差额。

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和财务报表要求,按照准确的计算方法计提所得税负债。

2. 确认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是指当前会计期间内所得税负债的变动,包括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和减少。

所得税费用应根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进行计算,并在财务报表中按规定予以披露。

三、企业所得税的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为例来分析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某公司在2021年度的会计期间内取得了营业利润为100万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该公司需要按照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税法规定的加计扣除项目,该公司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20万元的研发费用。

首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 营业利润 - 加计扣除项目= 100万元 - 20万元= 80万元其次,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80万元 × 25%= 20万元某公司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确认所得税负债为20万元,并在财务报表中准确披露。

第十五章:07《中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所得税)

第十五章:07《中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所得税)

第⼀节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掌握) 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

⼀、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额。

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价值。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额。

⼆、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其中,账⾯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的⾦额。

由于资产、负债的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在这些暂时性差异发⽣的当期,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额影响的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某些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未作为财务会计报告中资产、负债列⽰的项⽬,如果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该计税基础与其账⾯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应税⾦额的暂时性差异。

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即在未来期间不考虑该事项影响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由于该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会进⼀步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

在该暂时性差异产⽣当期,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于以下情况: 1、资产的账⾯价值⼤于其计税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观念,轻松学习中级会计中的所得税
新的所得税是采用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是站在资产负债表日这个时点来看以后的(有的会问,
为什么不看以前,以前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在提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不要在提那伤心的
事情了,要往以后看),资产表示将来能收回的资产是多少。负债表示将来要支付的是多少。需要说明的
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都是余额,因此计算出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也是余额,
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期发生额就等于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
首先,说一下在资产负债观下的资产。
1、资产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
这里先说有下概念:
资产的帐面价值就是资产的帐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或摊销),再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数。
计税基础就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来的数字,可以理解为在计算所得税时可以扣除的数。
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收回的资产比计税基础多,那说明在以
后收回资产时要多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收回资产时要多纳税,以后要多纳税
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负债,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是要进行确认计量的,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负债”
科目中。
2、资产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
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收回的资产比计税基础少,那说明在以
后收回资产时要少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收回资产时要少纳税,少纳税对企业
来说就是资产,以后要少纳税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资产,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中。
其次,再说一下在资产负债观下的负债。
1、负债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
在资产负债观下,负债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支付的负债比计税基础多,那说明在以
后支付负债时要少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支付时要少纳税,少纳税对企业来说
就是资产,以后要少纳税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资产,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中。
2、负债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
在资产负债观下,负债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支付的负债比计税基础少,那说明在以
后支付负债时要多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支付时要多纳税,以后要多纳税这里
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负债,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是要进行确认计量的,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中。
以上讲的是暂时性差异,不包括非暂时性差异。
第三、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对应科目
1、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的,计入“所得税费用”科目
2、不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的,但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原来计入什么科目对应的也计入什么科目,如
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对应的也计入资本公积。
3、不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的,也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第四、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前面已经讲过,在资产负债表观下,计算出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也是余额,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或
负债本期发生额就等于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
因此,当期(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
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和“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都是在贷方,而“当期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和“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都是在借方。
这样上面的公式可以变化为:
递延所得税=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
你可以画个“T”字帐户汇总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对应科目是“所得税费用”的本期发生额。这样上面
的公式就变成“T”字帐户下的贷方数字减去借方数字了。
这样不是更简单了吗。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汇总时不要包括不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教材上也是不
包括这些的)。或者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对应科目不是“所得税费用”科目的不要进行汇总。
最后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这样所得税就轻松学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