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
历史时期中国交通

南岛路:九州大津浦博多—多袱(种 子岛)—夜久(屋久岛)———奄美(大 岛)—东海—扬州或明州(今宁波)。
大洋路:大津浦—长崎县的平户岛— 五岛列岛—黄海—长江口。 径渡日本的航线:九州—壹岐—对 马2岛—朝鲜海峡—黄海—渤海—山 东半岛。
隋唐时期的远洋航线
南海航路:广州——马六甲海 峡——至伽兰洲(尼古巴群岛)— —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天竺— —波斯湾——茂门王(大食王号) 所都缚达城(今巴格达)。 贾耽:《广州通海夷道》
3、西汉时,朝鲜和日本的联系增 多,并且同东南亚、南亚等许多 国家也有了海上往来。
至朝鲜: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派 遣海陆军攻灭卫氏朝鲜。其中海军5万 人由今山东出发,过渤海前往。
至日本:据《汉书· 地理志》载: “乐浪海中有诿入,分为百余国,以 岁时来献见。”
南海线:日南部(今越南会安附近)—— 徐闻(今雷州半岛南端)——马六甲海 峡——都六国(今苏门答腊北部)——邑 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湛离国(伊 洛瓦底江沿岸)——夫甘都卢国(今缅甸 卑谬)——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东南 部的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 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4、东汉时,利用信风横渡孟 加拉湾或印度洋,与天竺(印度) 有着更加频繁的往来。 《后汉书· 西域传· 天竺国》 载:“至桓帝延烹二年(159 年),四年(161年),频从日 南微外来献。”
5 、魏晋时期 至日本:洛阳——辽东——朝鲜 带方郡沿海岸南——对马、壹岐2 岛——九州肥前的松浦——怡 土——矮女王国。
2、秦直道
又名直道,驰道之一,从咸阳 (起点为今淳化县)经过上郡(今 米脂县)到九原郡(今包头附近)。 全部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 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10 万人修建。《史记· 卷006· 秦始皇本纪》
【交通科普】知网带你看交通:中国古代的交通——秦汉时期的道路

【交通科普】知网带你看交通:中国古代的交通——秦汉时期的道路中国全国陆上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朝。
早在秦国出兵扫灭六国的同时,秦王就在着手平毁各地私筑的高墙壁垒,拆除妨碍交通运输的关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
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
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进的,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图片来自于网络)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又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
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秦朝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幅宽为50步,约合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铁锤把路面夯实;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除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作为区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邮传交接处。
我们还是以北通九原的北方直道的国防工程为例看看秦朝驰道的实际状况。
据古书记载,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20万大军,边驻守边关,边修直道。
这条大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
建成后的直道宽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12辆大卡车。
最宽处甚至可以当作现代化中型飞机起飞降落的跑道。
其沿途各支线星罗棋布,每条支线都有容纳并排行驶两辆卡车到四辆卡车的宽度。
这条直道正式使用以后,秦始皇的骑兵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
据考古发现,至今,内蒙东胜县境内仍有90里长的直道遗迹明显可见。
秦始皇直道起点辨正

秦始皇直道起点辨正∗王子今【摘要】关于秦始皇直道的起点,有不同的意见。
多数学者认为“直道以云阳为起点”,亦有起点为“甘泉宫”、为“咸阳”等不同表述的形式。
这一认识基于秦帝国的交通道路网以“咸阳”为中心的成见。
其实,按照司马迁的记述,直道以“九原”为起点,而以“云阳”“甘泉”为终点,即所谓“除道,道九原,抵云阳”,“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
澄清对于秦始皇直道起点的认识,有益于还原交通史的真实,也有益于理解秦帝国交通规划的格局确定。
对于秦代社会的方位意识和方向意识中“北”的地位,也可以因此得到进行深入考察和说明的基本条件。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9页(P96-104)【关键词】秦始皇;直道;起点;九原;方位;方向【作者】王子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3秦始皇直道的开通,是中国古代交通建设历程中最重要的工程记录。
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秦直道也表现出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子今:《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关于秦始皇直道的起点,史家曾经发表不同的意见。
多数学者认定“云阳”是秦直道的起点,或说起点为“甘泉宫”或“咸阳”。
这一认识的基础,是秦帝国的交通道路网以“咸阳”为中心的成见。
其实,按照司马迁《史记》的明确记述,直道是以“九原”为起点,而以“云阳”“甘泉”为终点的,即所谓“道九原,抵云阳”,“道九原,通甘泉”。
澄清对于秦始皇直道起点的误识,有益于还原秦交通史的真实,也有益于理解秦帝国交通规划格局的实际意义。
秦代社会的方位意识和方向意识中“北”似有特殊地位,因直道起点的讨论,可以得到就此进行深入考察和说明的基本条件。
史念海发表于1975年的学术论文《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是第一次予秦始皇直道以真正的学术重视,并提出了重要的学术判断,其中若干意见对于秦史、秦交通史、秦代历史地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启示。
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与社会繁荣

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与社会繁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
这段时期不仅见证了统一大一统的秦帝国的诞生,还孕育出了汉朝这一永恒的历史时代。
此时,交通的畅通和社会的繁荣成为秦汉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首先,由于秦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交通建设措施,交通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贯穿了整个中国北部边境,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还成为后世的旅游景点。
而在距离长城不远的地方,秦国还开凿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运河,称为秦运河。
这条运河使得北方和南方的货物互通有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秦始皇还实施了统一度量衡和道路系统的政策,使得交通更加规范和便捷。
其次,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也有助于社会的繁荣。
经济的繁荣往往与交通的畅通息息相关。
秦朝统一中国后,商业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货物的流通更加便利,商人的利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秦汉时期还兴起了一批互市,如彭城、中山等地的市场,这些市场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和农民。
通过秦运河和蜀道这样的交通要道,南北之间的商品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随着商品流通的频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农民不再为生存发愁,城市居民亦享受到大量的商品和文化的带来的温馨。
再次,交通的畅通也改变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方式。
在交通不便的时代,文化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十分有限。
但是在秦汉时期,由于交通的畅通,书籍的流通范围更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
儒家思想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儒家经典也得以广泛传播。
同时,秦汉时期还发展起了汉字书写系统,使得文字的流通和传播更加方便。
这样,人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和社会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交通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和知识也得以广泛传播。
正是这样的畅通交通才使得秦汉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致力于发展和改善交通网络,使之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秦汉时期东西交通

秦汉时期的东西交通
一、丝绸之路
始自长安,经兰州到达敦煌后,分两支,北路沿天山到达大宛、康居,再经安息至大秦,南路沿昆仑山到达大月氏,再经安息至大秦
二、汉文化传播
1.日本:东汉光武帝赠倭奴国“汉倭奴国王”金印(后在日本出土)
2.朝鲜:汉初,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武帝灭卫氏朝鲜,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东汉时朝鲜半岛北部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南部有马韩、辰韩、弁(bian)韩三个部落联盟,三韩在东汉影响下,跨过奴隶社会,直接走上封建化道路。
3.南亚
1)越南:武帝灭南越赵氏政权后,在越南北部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沿置。
2)海外交通:番禺、徐闻
三、异域文化传入
1.汗血马,石榴,芝麻,核桃,蚕豆,胡萝卜
2.魔术等西方艺术,汉代石雕上出现西方特产狮子图像
3.西汉通西域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汉哀帝时佛教传入的记载正式见于史籍。
桓、灵二帝时,中国正式翻译佛经。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王子今内容摘要:秦汉时期,‚北边‛是重要的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民族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念,也是重要的交通地理概念。
由于在与匈奴长期战争中意义显著,‚北边‛交通成为当时全国交通结构建设的重心。
而九原作为重要枢纽的作用,治秦汉史者及关心九原地方历史文化的朋友不可以忽视。
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77级毕业。
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
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闻人肖像》、《秦汉文化风景》等学术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26篇,发表其他学术文章260篇。
秦直道九原“度河”方式探讨王子今刘华祝内容摘要:秦直道通过黄河的方式,尚缺乏直接的资料可以说明。
以交通史的视角考察秦的桥梁建造技术,可以推知当时应当已经有黄河浮桥沟通南北,而使得九原与云阳实现高效率的交通连接。
汉武帝诏称卫青‚梁北河‛,这一记录在交通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明当时北边因军事需要‚度河‛,已经有常设的梁桥以为便捷的条件。
即使卫青‚梁北河‛如一些学者判断,确实在朔方地区,那么,有理由推想,九原服务于直道的河桥营造,应体现更典型的国家级交通设施的标准。
王莽时代更改地名,五原郡五原县改称‚填河亭‛,也有可能与‚度河‛方式有关。
作者简介:刘华祝,1974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香港珠海学院讲座教授。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古汉语,古代文化史,社会史等;汉代皇帝的个案研究,古代文化史,社会史诸问题研究。
九原:秦汉时期的北边军政重镇孙家洲内容摘要:九原——五原郡,在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原秦汉王朝与匈奴政权集中角力之地。
论九原与秦汉时期北方民族交融

固 阳县 、土 右旗 ,伊克 昭盟 的东胜 市 、达 拉 特 、准 格 尔 旗便 属 于农 作 物 种 植 区 ,巴彦 淖 尔 盟 的 乌 拉 特 前 旗则 属于 半农 半牧 区 。[ ](聊 。 关 于秦汉 时 期 九
广 阔 的温 带 草 原 ,为 历 史 上 游 牧 民族 的活 动 提供 了理 想 场 所 。在 阴 山 以南 ,今 包 头 市 东 郊 西 园村 附 近 ,考 古工 作者 发 掘 了 7座 春 秋 时 期墓 葬 ,
· 58 .
南 ,已进入农 业 区 。 自然 植 被 多 已破 坏 ,仅零 星 见 是 内蒙古农 业 发达地 区”[ ](n叭,其 中 ,今 包 头市 的
于 山坡 、低滩 地 或农 田间 隙地 ,但 仍 明 显 可见 其 属 于草 原植 被类 型。如耕 地 撂 荒 ,约 6—8年 可 以恢 复 为草原 ”[ ]( 。
基 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 青年项 目“生态环境 史视 野下的秦汉 ‘北边 ’社会研 究”(16CZS02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 介 :刘俊 (1990一),男,河南信 阳人 ,渤 海 大学 历 史学 系硕 士研 究 生 ,主要 从 事秦 汉 史研 究 ;王 海
(1981一),男,河北秦皇 岛人 ,历史学博士 ,渤海大学历史学 系副教 授 ,主要从 事秦 汉史研 究。
一 、 九 原 的 生 态 环 境 与 北 方 民 族 交 融
据研 究 ,“内蒙 古 地 貌 在 阴 山 以北 、大 兴 安 岭 以西 ,主 要 是 海 拔 1000~1500米 的 高 原 ,地 面 起 伏 微缓 ,没 有 显 著 的 山脉 与谷 地 ,这 就 是 ‘内蒙 准 平 原 ’。这种 单调 的地 貌结 构 ,使 温带 草 原 在 辽 阔 地 面上 连 续 分 布 ,一 望 无 际 ,形 成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的 典 型 的 大 草 原 景 观 。”[6](P315)而在 阴 山 以南 地 区 ,即 “内蒙 古 高 原 的 南 部 ,大 致 在多伦 、太 仆 寺旗 、化 德 、大青 山一 线 以
秦朝的交通

秦朝的交通直道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南由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
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子午岭西侧已有萧关古道通往北边,可秦始皇又为何要在子午岭山巅之上新修一条直道呢?之所以要将直道修在山巅之上,也可能是承袭了“古人喜行山路”(沟壑、河谷需要架桥,易涨水、暴发山洪)。
由于“直道”修建在鄂尔多斯草原中,特别是还行进在子午岭主脉上,子午岭处于洛河流域河谷大道和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河谷大道之间,因为它居高临下,对其两侧的河谷大道有扼控作用,子午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族奴隶主入侵中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子午岭地势险要,是延州、庆州以及关中的屏障,扼控着东西两侧的河谷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子午岭两侧的河谷大道:即著名的延川道(由长安通向延州(今延安),再北行通向内蒙古)和马莲河道(由贺兰山下和内蒙古南下,经环县、庆阳、长武、彬县,直达关中)。
河谷地带水草丰盛,游牧族习惯来往于河谷大道,因此,它们成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延川道河谷比较狭窄,北方游牧部族南下时困难较多,因而往往从马莲河道南下。
从马莲河道南下,不仅距关中路程较近,而且多为土山丘陵地,险阻不大,容易攻掠。
这条路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环县和灵武间俗称“旱海”,水草缺乏,扎营行军有所不便,不过这段路程不远,影响不太大。
另外还有一条道路,在马莲河道之西,六盘山下的萧关道。
这条道路,比较平坦,水草也比较丰盛,更利于骑兵活动,缺点是距离关中较远,但在延川道、马莲河道受阻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族也常由此道南下。
马莲河道、肖关道、延川道都关系着关中、延州、庆州的安危。
特别是马莲河道和肖关道,自古以来,发生了不少的战争,有的还很激烈。
延川道、马莲河道、萧关道这三条河谷通道,马莲河道居其中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王子今内容摘要:秦汉时期,‚北边‛是重要的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民族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念,也是重要的交通地理概念。
由于在与匈奴长期战争中意义显著,‚北边‛交通成为当时全国交通结构建设的重心。
而九原作为重要枢纽的作用,治秦汉史者及关心九原地方历史文化的朋友不可以忽视。
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77级毕业。
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
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闻人肖像》、《秦汉文化风景》等学术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26篇,发表其他学术文章260篇。
秦直道九原“度河”方式探讨王子今刘华祝内容摘要:秦直道通过黄河的方式,尚缺乏直接的资料可以说明。
以交通史的视角考察秦的桥梁建造技术,可以推知当时应当已经有黄河浮桥沟通南北,而使得九原与云阳实现高效率的交通连接。
汉武帝诏称卫青‚梁北河‛,这一记录在交通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明当时北边因军事需要‚度河‛,已经有常设的梁桥以为便捷的条件。
即使卫青‚梁北河‛如一些学者判断,确实在朔方地区,那么,有理由推想,九原服务于直道的河桥营造,应体现更典型的国家级交通设施的标准。
王莽时代更改地名,五原郡五原县改称‚填河亭‛,也有可能与‚度河‛方式有关。
作者简介:刘华祝,1974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香港珠海学院讲座教授。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古汉语,古代文化史,社会史等;汉代皇帝的个案研究,古代文化史,社会史诸问题研究。
九原:秦汉时期的北边军政重镇孙家洲内容摘要:九原——五原郡,在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原秦汉王朝与匈奴政权集中角力之地。
除去开拓性‚郡县‛机构的设臵之外,‚直道‛的北端选定在九原、‚光禄塞‛与‚光禄城‛以及‚稒阳塞‛的筑设、标志着九原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九原不仅是南北交战的百战之地,也是‚款塞‛议和的枢机之地。
汉朝经略北方的重要支柱——度辽将军也曾经以五原为屯驻之地。
两汉之交割据北方的卢芳,定都于此,自有其原因可寻。
该地在秦汉时期的北部缘边诸郡之中,确实具有军政重镇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简介:孙家洲(1955—)教授,男,汉族,山东人。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出版了《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等多部著作。
发表史学论文七十余篇。
曾经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建构秦直道研究的大视野侯海英徐卫民内容摘要:秦直道自秦建以来,就成为学者研究的问题,至今不衰。
本文以为:在目前情形下,秦直道之研究的视野有重新构建之必要。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其一,从线路到区域研究的扩展。
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区,把直道从单纯的线路研究拓展为整个区域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化直道的研究;其二。
从建造时代到使用时代的延伸。
直道的建立虽短短几年,但作为道路的使用却绵延近千年,梳理其资料,从更广阔的视野对秦直道在历代的使用进行研究,可使秦直道更为清晰地呈现于历史的视野中。
其三,直道相关联的关系、影响研究;如直道与长城的关系研究,直道与秦汉民族关系研究、直道与黄河中上游地理环境变迁研究等等。
作者简介:侯海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副编审,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曾在西安市文物局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97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文史类图书,出版专著《史记三题》,发表出版专业、历史文献专业论文多篇,目前承担西安市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徐卫民,男,1960年1月生,陕西华县人。
历史学博士学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秦汉帝陵制度研究‛和教育部‚秦汉长城研究‛等项目。
多年来主要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等的研究。
已出版了《秦都城研究》、《秦公帝王陵》、《秦汉历史地理研究》、《文景之治》、《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等二十多部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二十多部,在《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多项奖励。
汉末地望景观下的并州势力——以九原吕布为中心的考察赵凯内容摘要:在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中,向来被边缘化的并州势力一度主宰朝廷,成为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
地望观念在并州势力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九原人吕布是并州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
以吕布为代表的并州豪杰和以王允为代表的太原世族之结合,缘于他们是‚州人‛。
吕布与凉州董卓、幽州刘备的结合,缘于他们是‚边地人‛。
吕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地望观念。
他的先成后败,也与这种地望观念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赵凯,男,生于1970年10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
史学博士。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成员,《中国史研究》兼职编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史、简帛学。
发表《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西汉‚受鬻法‛探论》、《秦汉律中的‚投书罪‛》、《汉代匿名文书犯罪问题再探讨》等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秦汉时期九原战略地位考察宋超内容摘要:秦九原郡,以及在九原郡基础上分臵的汉朔方郡与五原郡,由于地处河南地,是秦内史及汉三辅最重要的北边屏障。
在秦汉王朝与匈奴对峙的数百年间,九原郡所在河南地的归属,是影响中原王朝与匈奴强弱态势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秦汉时期九原郡的战略地位,大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秦始皇三十三年,遣蒙恬北逐匈奴,‚悉取河南地‛,始臵九原郡(治九原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其后修长城、筑直道,在尚没有出现匈奴任何侵扰迹象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一个新臵的北边郡,显然是着重于九原对内史的屏障作用。
随着秦末九原郡的废臵,以及匈奴势力重新进入河南地,对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则构成现实的威胁。
特别是汉初匈奴的几次大规模入侵,尤以通过河南地的侵扰威胁最巨。
因此,重新夺取河南地,成为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在武帝时期决定汉匈形势转变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先展开的就是发生在元朔年间的河南与漠南之战。
元朔二年,汉军将匈奴势力逐出河南地,在秦九原郡的基础设臵朔方与五原二郡;元朔五年,为确保河南之战的成果,汉军又发动漠南战役。
经过河南、漠南二役,不仅确保了京畿的安全,而且断绝了匈奴单于主力与占据河西地区的休屠王、浑邪王之间的联系,为尔后的河西战役奠定胜利的基础。
其后汉军数次出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多次都是通过位于河南地的朔方、五原二郡发动的,显示出汉廷控制河南地之后,已经掌握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
同时,以九原为北端起点的直道,也成为呼韩邪单于南下附汉的通道。
三、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中原腹地洛阳,九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然由于卢芳等割据势力依托五原等北边郡,联合北匈奴不断扰边,汉军虽连年在北境防御作战,但功效不著,无法遏制卢芳与匈奴日益猖獗的侵扰势头。
建武二十四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单于比仿效其祖父呼韩邪单于入五原附汉,移单于庭于五原,与汉合击北匈奴,不仅稳定了北边局势,亦为最终击溃北匈奴创造了条件。
作者简介:宋超,男,吉林长春人,1951年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史编审、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主要学术成果有《汉匈战争三百年》、《昭宣时代》,以及《‚匈奴人‛与‚胡虏‛:两汉时期匈奴称谓变化考察》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东汉时期的五原郡赵国华内容摘要:东汉时期的五原郡,沿袭秦朝创设的九原郡,承继西汉改臵的五原郡,是北部边区的重要行政区域。
全郡下辖十县,依次是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郡府设在九原。
据永和五年统计,全郡有4667户、22957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5‰。
与同期其他边郡相比,五原处于中等水平,与内地一些大郡相比,五原就显得非常薄弱。
通检有关历史文献,近两百年间见诸于记载的五原太守,仅有随昱、耿夔、陈龟、郭鸿、崔寔、王智、督瓒七人而已。
透过这些太守的施政举措,结合其他历史资料,可以窥见五原的区域特征:一、五原作为东汉王朝的边郡,与其他边郡如朔方、云中、定襄、代郡一样,处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点,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主要区域,无论汉人的北移抑或匈奴人的南迁,都有助于北部边区的开发和发展。
二、五原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处在长城与直道的交接点,是东汉王朝抗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掠的战略枢纽。
北匈奴、乌桓、鲜卑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政权,在一定时期内与东汉王朝相抗衡。
东汉王朝为了维护北部边区的安全和稳定,与北匈奴、乌桓、鲜卑进行长期的军事较量,把五原当作军队集结和后勤供应基地。
因此,五原的政治和军事情势,就与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密切相关。
三、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五原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社会文明相对滞后,故在崔寔任太守期间,仍要从因地制宜入手,积极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众基本生活。
但从客观历史来看,五原社会和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北部边区的稳定,关系到东汉王朝的治乱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中国通史、中国兵学史、秦汉史、史记研究、孙子兵法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中国兵学史》、《赵国华史学论文初编》、《秦汉史十五讲》(合著)等,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秦汉时期的民族互动与九原郡的历史地位雷依群内容摘要:秦汉时期中原和北边各民族的交往是学界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
这种交往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确切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这个时期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是中原定居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剧烈互动的时期,这种互动常常表现为战争掠夺和贡赐贸易。
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其实质则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排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