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3_作业媒体选择分析表
冀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8Lesson45说课稿

3.语法:掌握一般现在时态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掌握与购物相关的词汇;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进行购物场景的交流;
-了解并运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商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困难以及语言实践机会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来提高参与度,使用直观的示例和图表来解释语法规则,并增加课堂实践环节以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获取他们的学习反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练习量、改进教学方法等,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2-1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具有以下特点: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兴趣广泛,但可能缺乏持久性;学习习惯正在形成,但自律性有待提高。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型,对于英语交流有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在实际语境中加强运用。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首先,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其次,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如角色扮演购物对话,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接着,通过小组竞赛或个人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最后,在总结阶段,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这些互动方式旨在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
模块3 作业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附:本课教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泰县实验小学王勇智一、概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本课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能应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长泰县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新课教学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学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围一围,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第二层次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全体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找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
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节课是在本校多媒体电教室进行完成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为本课制作的flash 8课件;•预备的相应学具: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性评价指标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过程性评价指标2011年基于远程全员培训模式的实际需求,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北师大版•初级)过程性评价指标依照培训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同时遵照项目办指标体系标准,最终数据可映射到项目办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
根据本项目的基本要求,考虑到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全员培训的实际条件,评价指标以简单、可操作、反映实际情况为原则,依照培训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以阶段成果、合作学习情况、培训作品展示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项,最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培训平台设有学习综合评价功能,针对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记录、数据,辅导教师对作业、专题研讨、作品展示进行审核并给予定性评价,系统汇总过程性评价结果自动生成参考成绩,最终成绩由辅导教师参考系统评价成绩,结合学员参与培训的总体情况和最终作品展示完成情况,给予综合人工评定。
下面是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标准:说明:1、阶段成果阶段成果评价项包括5项作业,即作业1、作业3、作业4、作业5、作业6,作业2“媒体素材加工”在本地完成,不计入成绩。
辅导教师在批改学员作业时,须按照作业评价量规或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出针对性的评语。
作业6的评价比较特殊,不采用量规,其要求是:作业无错误评为优秀,有一处错误评为合格,有两处及以上错误评为不合格。
2、主题研讨主题研讨要求针对“主题研讨”区内的12个主题回复12个帖子,且每个主题只能回复1次。
辅导教师注意提醒学员发表主题帖时不要灌水,避免科学性错误。
评判标准如下:优秀:认真完成专题研讨,回复内容紧扣主题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映自己的原创观点,真实且言之有理。
●合格:能够完成专题研讨,回复内容与主题有关,没有原创观点但引用他人观点得当。
●不合格:没有完成专题研讨,专题帖不符合以上标准的即为不合格。
3、共享互评共享互评要求在“发表文章”区内至少发表2篇文章,对其他学员的文章回复2个帖子。
模块3_作业媒体选择分析表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 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9X( 37+63) 9X 37 + 9 X 63(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冈財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X( 37+63) =9X 37 + 9 X 63(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 **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
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
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师板书)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150=150评讲:算式(28+ 22)X 3和28X 3+ 22X 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35+25 )X 3=35X 3+25 X3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9X ( 37+63) =9X 37 + 9 X 63(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 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1) 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
167-电子教案-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分析(人教版)

模块三 第二单元 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分析(人教版) 教案二、教学设计第一节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材分析(人教版)1●本节知识点:三年级教材结构●本节能力点:分析三年级教材Step 1 Warm-upTask 1 BrainstormPEP三年级上下册教材的整体结构是怎么样的?翻开书依次看到扉页,版权页,致同学,目录,人物列表。
共有六个学习单元,两个复习单元及词汇表,有用的英语表达。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PEP三年级教材的学习单元结构•学习单元由主情景图、A、 B、C四部分构成,共10页•主情景图(蝴蝶页)• A Let’s talk,Let’s learn,Letters and sounds (必学)• B Let’s talk,Let’s learn,Start to read (必学)•Let’s check+Let’s sing• C Story (选学)是滚动递进式的新颖单元结构Task 2 Brainstorm❝小组合作:❝请从三年级教材中找出其他不同材料来举例说明各个板块的功能。
第二节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材分析(人教版)2●本节知识点:三年级教材学习单元●本节能力点:分析三年级教材Ste p 1 Wa rm-upTask 1 B r a i ns tormPEP三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提倡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编写思路:话题---功能 ---结构 ---任务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
提倡任务型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做事\完成任务去习得语言.Ste p 2 Pre s e n t a tio n and p r ac ti c ePEP三年级教材学习单元的重点板块教学建议:(一)主情景图(选学)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知语用环境,导入新语言的学习,也可以根据图的提示复习单元所学语言;结合话题,渗透中西方文化知识。
《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电工技能训练二、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三、参考课时64四、课程性质与项目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需要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与《电工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等课程密切配合,互相衔接,其项目是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电工基本知识的能力和电工工作的技能。
本课程为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可以在企业里从事安装、操作、维修电工等岗位。
五、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常用配电设备、电工仪表、电工工具、照明电路的安装等电工技能训练项目,能正确进行导线的连接、恢复绝缘以及照明灯具、开关与插座的安装;具有初步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能力;初步掌握电工基本操作工艺和基本安全知识;能识别常用低压电器元件和一般设备的型号:规格与功能;初步掌握电气照明和内线工程的安装、维修及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安装与维修;能按照电工技能有关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方法能力目标:1 .信息查询、收集与整理;2 .分析、总结;3 .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
(二)情感能力目标:1 .容忍、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2 .团队合作;3 .批评与自我批评;4 .劳动组织与实施;5 .遵守劳动纪律。
(三)专业能力目标1 .能进行安全用电及触电急救;2 .会熟练地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器仪表;3 .能熟练掌握导线的连接与绝缘修复;4 .会识别、选择、使用、调整常用低压电器;5 .能读懂电气控制原理图及接线图;6 .能按图样要求进行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能检查、排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电气故障7 .遵守《安全生产法》的基本要求,掌握维修电工作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1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以适应电工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vip专享]Ittools3使用帮助【图文全】
![[vip专享]Ittools3使用帮助【图文全】](https://img.taocdn.com/s3/m/98911ff61a37f111f0855b49.png)
Ittools3使用帮助文字版【系统说明】ITtools3.0版权声明网站目录说明【帮助目录】一、平台环境安装设置流程1、IIS安装2、.Net支持环境安装3、SQL安装和设置(重要)4、配置Ittools3数据库5、配置ITtools网站(IIS)6、ITtools3故障解决流程7、平台的超级后台简易配置8、Ittools3简易使用实例(我的PS第一课)注:ITtools3是一个网站形式的平台,可以使用普通机器安装2003当服务器使用,教师机器尽量和服务器分开,学生机器只要通过IE访问服务器即可。
二、Ittools3功能详细说明(一)超级后台设置1、系统参设的设置的实际应用①学校名称修改②网盘设置③工作模式设置④文件过滤设置⑤图标和媒体展示设置⑥软件参设设置⑦学生作品、学生站点设置⑧学期维护设置⑨作品课后补交设置⑩代理控制⑾web编辑器切换管理⑿绑定教师设置2、数据库的删除、备份和还原3、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模块的管理(添加、删除、重置、模块模板)4、机房IP和模型的建立和设置①机房IP的批量导入②机房模型的建立③机房模型的使用(分组模型和班级绑定)5、教师和超级用户的建立6、学生的管理①学生名单批量导入②添加、删除和修改学生③重新分班和批量改名、批量改学籍号④学生毕业设置⑤学生头像采集(二)教师模块的使用(由林超琴老师撰写)1、课堂教学的使用①分组模型的管理②课堂教学的初始化③学习情况的评价2、课程管理①课程的添加、删除②课程的编辑简③课程的打包和导入3、教案管理①教案的添加、删除②教案的编辑③教案的打包和导入4、课程表管理5、课后作业管理①添加、编辑课后作业②课后作业批改③课后作业成绩查询6、课后阅读资料管理7、作业课后批改管理8、成绩查询管理①成绩查询②成绩综合查询③作品打包9、教师网盘和学生网盘管理10、作品评价量规的设计11、固定学生座位设置12、【异常】强制下课处理(三)学生模块的使用(由梁智老师撰写)1、登入平台2、修改个人信息3、登入当前课堂4、查漏补缺(错题集锦)5、课后作业补交6、课后学习心得的使用7、学生个人站定的使用8、查看学习记录(课堂、作品、测验记录)(四)课堂教学模块的使用帮助1、课程的基本属性设置2、课程栏目的添加、删除和编辑3、课程作业的设置4、引用已有模块的使用5、课程模块的应用和介绍⑴首页的使用⑵文本页面⑶调查的使用⑷学生作业提交及互评的使用⑸评价量规的使用⑹课堂测验的使用⑺引用外部页⑻座位表的使用⑼MHT模块的使用⑽课堂学习情况监控⑾自由分组的使用⑿组长的推选的使用⒀分组讨论的使用⒁作品循环展播的使用⒂菜单管理的使用⒃小组合作的使用⒄课内BBS的使用⒅操作题阅卷模块使用教程⒈Flash操作题阅卷详解⒉Access操作题阅卷详解⒊WAVE操作题阅卷详解⒋VB操作题阅卷详解⒌FrontPage操作题阅卷详解 6.阅卷后成绩分析7.学生课后操作题成绩查询三、常见问题集锦1、平台的升级方式2、班级被死锁解决方案3、平台无故退出的解决方案4、文件类型转换失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5、阅卷失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6、学生作品展异常解决方案7、功能模块异常及解决方案8、平台使用中的一些小技巧9、服务器安全设置建议ITtools3.0版权声明(返回)系统开发:ITtools3.0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 温岭二中陈斌原创开发功能模块辅助开发:广西宜州一中罗毅(592163950) 浙江黄岩东浦中学池广祥(847893032)技术支持:温岭中学-陈良夫之江高中-林仁蛟网友-温州水乡(QQ33112897)乐清中学-李署强黑龙江-陈战美工设计:温岭信息教研员-安维琪系统测试:温岭二中-林超温岭二中-梁智-------------------------------------------------------------------------------软件授权:免费、半开源、自由传播前提条件:1.操作系统:推荐window2003服务器版2.IIS6.0或以上2.0+AJAX2.04.SqlServer Express2005(兼容sql2000)5.内存512MB或以上(如开启阅卷服务,内存至少1G)常见问题:请看ITtools3故障解决流程.swf免责申明:仅供个人研究与学习使用,任何由使用本软件引起的纠纷一律与开发作者无关。
模块作业媒体选择分析表

模块-作业媒体选择分析表————————————————————————————————作者: ————————————————————————————————日期: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激趣导入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动画+图形+文本9 ×(37+63)9×37+9×63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演示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9×37 + 9×635 自制课件+下载2、发现乘法分配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图形+文字分析比较直观,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探索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12 自制课件3、应用加强应用、深化理解展示习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找朋友、对口令、脑筋急转弯等游戏形式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有趣的应用与演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很有趣10 自制课件实践,使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乘法分配律》媒体选择分析表《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9×(37+63)9×37 +9×63(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媒体选择分析表
.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 37+63)9×37 + 9×63
(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 =9×37 + 9×63
(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
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
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 .
板书:(28+22)×3 28×3+22×3
=50×3 =84+66
=150 =150
评讲:算式(28+22)×3 和28×3+22×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 35+25)×3=35× 3+25×3
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9×( 37+63)=9×37 + 9×63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
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 .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例的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
】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引导学生发现:字母表示的式子简洁、明了,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
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进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瞻前顾后填一填。
. .
(10+7)×6=□×6 + □× 6
8×(125+9)=8×□+ 8×□
7×48+7×52=□×(□ + □)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师小结: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
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
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找朋友
(10+6)×4 10 ×4+6
10 ×4+ 6 × 4
5 ×(7+9) 5 ×7+ 5× 9
5 ×7 × 9
. .
3 ×25+7 ×25 3+7×25
(3+7)×25
5、对口令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
看谁反应快。
6、脑筋急转弯。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木×(1+3+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找朋友、对口令、脑筋急转弯等游戏形式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有趣的应用与实践,使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
四、总结:
1、回忆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