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优质课教案2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八桂绿城小学李映南【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同学们观察常见的物质:小苏打和白醋,增进对他们的了解,为进一步观察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反应做好准备。
之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悬念:猜测把两种物质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让他们讨论怎样进行这一混合。
通过猜测、讨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了本课教学的探究活动。
当同学们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时,就会很容易想到这是什么气体?就有了查明气体身份的欲望,这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一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入杯中;二是将这种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上。
(这也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同学们对这种气体的特性有了了解,这时教科书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这种气体进行了阐述,同时还把之于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气体联系起来,以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概念。
当同学们的一个好奇心得到解决之后,会马上想到:小苏打还在吗?剩下的液体还是醋吗?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了解二氧化碳具有的特殊性质。
3、组织学生经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的探究过程。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5.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研究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1、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的观察和阐述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2、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教学准备】小苏打11瓶、白醋11瓶、集气瓶11个、勺子11个、玻璃片、蜡烛11支、火柴11包,小黑板1块两面用、废弃存放的小烧杯1个,实验记录表11张。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两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知道它们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容器、导管、气球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苏打和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阐述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步骤包括:将小苏打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醋,观察现象。
4.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的原因。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知道它们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容器、导管、气球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苏打和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阐述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步骤包括:将小苏打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醋,观察现象。
4.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的原因。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原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4 小苏打和白醋的 变化|教科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目标:学生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
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注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感知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用的教学课件、一套实验材料。
2.学生用的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瓶、玻璃片、药匙、火柴、细竹签、蜡烛、烧杯)按实验组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厨房里的物品(出示:小苏打和白醋),你们见过吗?谁来说说对它们的了解?(生说)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摸)【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识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课件温馨提示(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正确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观察记录表一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小组汇报(小苏打:白色、粉末、颗粒白醋:无色、酸味、液体)4.教师小结:馒头吃起来的蓬松,非常的柔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小苏打。
白醋呢?它是一种无色的透明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我们一般可以用作烹调的作料。
白醋可以作为简单的清洗剂,可以除垢。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优质课教案2 (1)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变化”的范畴。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三部分,主要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反应过程来认识化学变化,明确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的物质,并在进一步验证的基础上,寻找证据判断新物质。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但没有一个学期是系统的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还不成熟。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的概念基本掌握,两者物质混合会产生变化的观点也已经涉及,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
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
尽管上学期在实验室实验要求方面经过一些常规的训练,然而,课堂学习的常规还是不够好,实验操作还不够规范,有待进一步改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广口瓶、木条、药匙、毛玻璃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同学们看过刘谦的魔术么?什么感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小的魔术。
2、要表演这个魔术,你特别想说的想问的是……(指名回答)(想知道这个魔术要什么材料……)看看这是什么?(手拿小苏打和白醋)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包白色的粉末和一种液体,问:同学们它是什么呢?2、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取出材料,开始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物质。
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2、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感知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
学法指导: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手段,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白纸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刘青是什么人、你喜欢他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刘青)其实,老师也会魔术,大家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教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在混合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和变化。
2.学习如何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原理。
2.能够用实验观察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规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科学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现象。
2.如何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小苏打和白醋。
2.透明的试管或小瓶子。
3.纸巾或毛巾。
4.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常见用途,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小苏打和白醋在混合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实验操作:将小苏打和白醋倒入透明试管中,并观察实验现象。
3.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观察点,如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
4.实验结果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和发生颜色变化。
5.分析化学反应原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和发生颜色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小苏打中的碱性成分和白醋中的酸性成分在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产物。
6.拓展学习:介绍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有趣反应,如小苏打和白醋溶液的密度变化、溢出现象等,并引导学生猜测这些现象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和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思考,提高了科学观察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我们也拓展了学习,并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有趣反应。
八、作业:1.回家观察家中是否有小苏打和白醋,并尝试进行混合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思考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气体的原因,并完成一篇关于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原理的小论文。
九、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两篇)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两篇)第一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2. 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量筒等。
2.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酚酞指示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反应。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阐述它们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5. 总结:概括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特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第二篇: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2. 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量筒等。
2.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及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阐述它们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苏打和白醋物理变化的原理。
5. 总结:概括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特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以及这个反应产生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反应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能够观察和描述反应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反应产生的现象。
2.难点: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理解反应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将小苏打加入白醋中,观察产生的气泡。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应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反应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烹饪、清洁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学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