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曲五首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曹魏)。 • “二乔”代表东吴 的命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暗 含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 • 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 风”的不平。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 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 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 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 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 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 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 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课堂训练
背诵全诗,巩固检查
默写:《赤壁》 1._________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赤壁》中表示议论,以二乔的命运 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 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 叹之情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 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 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 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 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用典
辛酸、愤懑
悲痛、怅惘
八语下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家作品
刘禹锡( 772 年 — 842 年),字
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
学家,有“诗豪”之称。 和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 后失败遭贬谪。 诗风刚毅,饶有豪猛之气。
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答: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 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 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 答:“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家作品
张养浩( 1270 年 — 1329 年),
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
济南,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 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
写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
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
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合作交流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
25《诗词曲五首》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 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 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 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 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 限悲痛怅惘之意。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什么是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与宋。 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 诗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 此,也叫长短句。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 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 《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 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 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 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 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 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 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 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 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 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 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 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 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 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 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25.《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
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里的三多奇葩二、粗读,感知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生齐读。
2.学生自读并思考:A.画出押韵的字。
B.分析这五首诗是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押韵的字体裁对偶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身人春神七言律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赤壁销朝乔七言绝句过零丁洋经星萍丁青七言律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水调歌头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词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坡羊潼关怀古路躇土苦曲三、教学《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
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
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二)写作背景: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25课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目标明示】1、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2、研读五首诗词曲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品味诗意。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侧畔(pàn)折戟(jǐ)铁未销(xiāo)干戈(gē)寥落(liáo)飘絮(xù)宫阙(quâ)琼楼(qióng)低绮户(qǐ)踌躇(chóu chú)潼关(tóng)婵娟(chán)【目标导学】第一学时一、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3、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4、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5、齐读背诵这首诗。
二、品读诗歌《赤壁》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3、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问题探究:(1)《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第25课_诗词曲五首》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 规律,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 发展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自己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 抑郁不平之气, 借史事以吐其 怀才不遇之感 的意思。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 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 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 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 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 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 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 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 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 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 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 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 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 象?
“如聚”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雄伟。
“如怒”写出了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往日辉煌繁 华的长安,如今却是一片荒凉。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5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齐读古诗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5、诗词曲五首中考复习要点

25、《诗词曲五首》学习要点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流露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的诗句是。
3、用典故暗示贬谪时间之长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心情的句子:4、点明题意,表明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诗句是。
5、《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过零丁洋》用比喻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句子:10、一语双关,巧借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危苦的句子:11、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的句子:(主旨句,千古名句)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遣责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听的角度写潼关雄伟险峻的气势的诗句是:主旨句是:14、《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5、《赤壁》中通过古代战争中的兵器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赤壁》中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的句子是。
17、《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潼关险要的句子是2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写作者感慨昔日景象与今日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谷县高石崖九年制学校“四学一测”高效课堂语文学科学案
府谷县高石崖九年制学校 FUGUXIANGAOSHIYAXUEXIAO “四学一测”:“四学”即学案导学、课前自学、合作互学、教师助学,“一测”即达标检测。
“四学一测”教学模式核心理念: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测为主评;“四学一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层次化。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
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
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答案:第一课时 3.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4.A: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
B:用典。
一是“闻笛赋”典故,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二是“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1::“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D: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二,3.1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3.2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3.3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4诗歌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3.1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起兵抗元。
3.2“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运用比喻的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3.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4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第二课时一 4.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5.2——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5.3——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
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5.4——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
极的人生态度。
5.5“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5.6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6.向往——矛盾——赞美——怨恨——感悟——祝愿7.表达了作者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二.3。
①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时“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②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③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4.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5.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烂柯kē人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折戟jǐ寥liáo落
惶huáng恐宫阙quâ绮qǐ户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名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
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使君,称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