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
2013年4月
1
2
作者与本诗:
刘禹锡:字梦得,现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柳宗元合称“ ”,与白居易合称“ ”, 曾任太子宾客,加检较礼部尚书,称“ ”。
著有《刘梦得文集》。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 改革,失败后被贬外地做官二十多年,为答谢在 扬州白居易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作的 “酬”赠,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16
*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今山东人。元散曲作
家,为官正直敢言,为权贵嫉恨,因办理赈灾积 劳病卒,封滨国公,谥号文忠。散曲多写田园隐 逸生活,也触及社会现实。有《云庄休居自适小 乐府》《云庄类稿》。
15
诗结构:
潼关 山河 (景) 怀古 (情)
*“兴 ……亡 ”句概括、批判历史。兴建苦,战乱苦。(议) (同情劳动人民)
诗结构:
感性之由 折戟 磨洗
借题发挥 东风 二乔
* 非凡的史识 豪爽的气度 * “东风”与否胜败可能易位,历史将改观;也表露了只要有机会,自 己会有所作为。
7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诗结构:
望月 问天 情景相交融 怀人 问月 议论富有哲理 * 圆月衬托离情 *“但愿”句意:只希望人平平安安,虽隔千里,也能 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3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 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 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 姓苦 亡百姓苦
14
作者与本诗:
8
作者与本诗:
文天祥:字履善、宋瑞,自号文山,今江西人。元兵南
25古诗五首

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 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叙事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 对偶 双关 躯的豪情壮志
抒情 言志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 调 歌 头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资料: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 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 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 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 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 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 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 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 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 ‚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 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 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 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 乐观精神。
赤壁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资料: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 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 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 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 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 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 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 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 达情怀作结。
25诗词曲五首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国运的惶恐, 如今被俘虏,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 零。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 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 对抗战局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 自怜和哀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 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回应题目,共勉,虽遇挫折而意 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如何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一句?
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作者自比像一只 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又像 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前面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 荣。在“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的 对照中,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两句诗 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给读者以新的意境,说明事 物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春” 字是整句乃至整首诗的亮点之一。“春’与“病树”形成 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整句诗于惆怅之中展现了诗人豪 放、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思想感情内容
本诗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既表现了作 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辛和愤懑不 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 念和乐观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 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 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这两句诗 因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 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 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
古诗词25首

古诗词25首古诗词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这25首古诗词的分享,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情感、思想及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以下是25首古诗词的欣赏:1.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静夜思》白居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 《七步诗》曹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 《早发白帝城》杜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4.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5.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5词五首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① 形象刻画 ②
景物烘托 ③ ④ 情感抒发⑤ Nhomakorabea动态 静态
切盼重逢之情。
凭栏远眺望心上人归。
千帆过尽,不见心上人船归 望穿秋水,夕阳西下,令人 失望 令人感叹悲伤,肝肠寸断
主题:本词描写一女子登楼
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 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作者介绍
温庭筠 , 唐代诗人、词人。他是唐初宰相 温彦博的后裔。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 拔,工为词章小赋,与李商隐齐名,称“温 李”。屡试进士不第。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 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 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是文人中第 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 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 活 ,〔梦江南〕两首写商妇的相思尤为出色。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倚( yǐ )( 凭靠 ) 斜晖( 夕阳的斜光 ) 脉脉( mò )( 静默的样子 ) 悠悠(形容极为伤心 ) n )洲 肠断白蘋(pí
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 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 。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第25课诗词五首

第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篱笆下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庐山。 •赏析:展现诗人悠然自 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 界的千古名句。
诗中“见”字用得好,为什 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不 经意间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能否把“见”字改为“望” 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 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 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 眼帘的状态。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 以抒发情怀。
陶渊明,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被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365-427)名 潜,字 渊明, 一字 元亮 , 东晋 时期著名 的山水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曾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
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
第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成群结伴而还。 •赏析:南山暮景图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万物自由自在,随 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世俗的束缚, 回归田园,悠然自得。 •借飞鸟知倦而归喻自己
的辞官归隐。
第九、十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 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 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散文首推《 桃花源记 》
写作背景
•《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 这组诗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 兴抒怀,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并非单咏饮酒。
•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是历来传诵 的名篇,写作时间大约是诗人归田后十二 年(417)。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5《诗词曲五首》

4.请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借用“东汉窦宪大败匈奴,勒石燕然、记功而返”的典故,写将士们 既思念家乡,又不想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表现边塞将士爱国、卫国 的精神。 5.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故乡的感情。
6.本词下片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深夜里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此句渲染了一种凄 清悲凉的氛围。
5.“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变化过程:“闻说”,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拟”,诗人 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 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不过, “只恐”,怕的是 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而最终打消了念 头。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 触摸的实体,目的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
5.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上片火热的军营生活。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赏心爱的宝剑,醉梦中仿佛又回到了号角声回 荡的军营。将士们分食着烤牛肉,有人翻奏的塞外乐曲声不绝于耳。 沙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6.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拉弓射箭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令人 心惊。词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 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英雄形象。
3.词中的“脉脉”“悠悠”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词所表达的感情进行 简要赏析。 “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将夕阳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妇人 对亲人的思念。“悠悠”写夕阳西下,江水东流的自然景象,表达了 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连绵不绝以及她的孤独失望 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学习八年级语文书知识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欢迎大家阅读!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3、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
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
领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诗词曲五首
一、整体感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意志坚定,精神乐观,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2.赤壁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抑郁不平之气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
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
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苏轼之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问题研究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2.《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句子赏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