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

合集下载

岳麓版(2007)高中必修三历史-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设计)

岳麓版(2007)高中必修三历史-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设计)

高一历史课时学案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 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审批:知识训练点识记理解应用四大发明1.2 3 5 6 7 8(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衰落的原因及启示 4 8(2)(3)笔记学案内容(利用20分钟完成训练展示题,要求:先自己展示、再小组讨论。

)一、知识体系构建展示(黑板默写)二、基础知识巩固与互查1.熟记四大发明的发明、发展、外传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中国古代天文学、农学、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3.中国古代科技先进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三、习题训练(限时20分钟)1.《金史》记载:“声如雷震,势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2.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实质上反映了A.古人对天象的好奇B.统治者对改造自然的重视C.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D.古代封建迷信的盛行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姓名生卒年著作李时珍1518-1593 《本草纲目》徐光启1562-1633 《农政全书》徐霞客1586-1641 《徐霞客游记》宋应星1587-?《天工开物》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所介绍的古代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的贡献;3、培养学生从中国古代优秀科学家成长经历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在天文、数学、农学、医学方面的成就2、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归纳提高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东汉,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后人称为“蔡侯纸”。

2.印刷术(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

(2)北宋时期,平民发明了,作用(3)此后出现木活字,至13世纪出新金属活字,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最早关于炼制火药的方法的记载见于唐初著的[来源:],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14世纪初,火药由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①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 ,此后出现②北宋发明使用人工磁体的,并应用于航海。

③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中起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1.中国古代的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

[来源:]2.战国时期的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天文学专著。

书中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方面:东汉科学家发明了,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

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位,曾测出陇西地震。

4.唐代:与共同创制了,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在世界上是首次。

他还主持实测了。

5.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三、数学成就(算经与圆周率)[来源:]1.春秋时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到元代又发展成为简便高效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教学课件(共2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教学课件(共22页)

候风地动仪
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 柱”就发生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 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 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 方向。侯风地动仪侯曾成功记录了138年的陇西 的一次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欧洲直 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
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 传播: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3. 影响: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 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大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尤其是推动人类社会 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在 甲推骨动、欧青铜洲器从、封竹木建简社、会缣帛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缣帛
甲骨
青铜器
竹木简
缣帛
2. 纸的发明过程: (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
(一)造纸术
3. 传播: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 又传到越南和日本,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 ,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 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水运浑象仪
张衡:它用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使浑象仪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 周。 浑象仪就能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漏水转浑象仪) 僧一行:用水力驱动的能模仿天体运动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这种水运浑象 仪比张衡的水运浑象更加精巧、复杂。另外水运浑象(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用 齿轮带动,一个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每辰(合现在两小 时)自动撞钟。可以说它是现代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要早 六个世纪。(水运浑象仪)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08版岳麓版必修3)2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08版岳麓版必修3)2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四大发明的成就。 2..总结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 教学疑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缺陷。 (二).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通过制作表格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分时间、科技成就、原理说明和世界地位几方面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列表归类。 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调查访问现实生活中仍然在使用的古代科技成果,说明其工作原理,学写此类方面的调查报告,进行拓展性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来拓展学生知识面。

一、天文学成就 1.天文学主要成就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地球是圆的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黄道游仪 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元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原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3.古代政治与天文学发展的关系。 封建统治者重视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原因有二:一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统治者推动天文观测和历法修订,“观象授时”的精确度满足了农业社会的需要。二是受古代哲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用特殊的天象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进行观测和研究,并取得一些显著的成绩。但是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重视天文研究的同时,往往对天文观测和研究进行严格的限制,以确保自己的“天子”的地位,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因此,严重制约了天文学的发展。 二、算经与圆周率 1.古代数学的主要成绩。 时 间 发明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阅读P23-24页)1.造纸术(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2)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3)传播: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阅读P24-25页)三、算经与圆周率(阅读P25-26页)四、古代农书(阅读P26页)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五、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阅读P27页)[知识点拨]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实用性:大都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强化大一统君权。

(2)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巨著多局限于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规律现象的直接描述,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整理古籍和总结经验,注重个人认识经验,不注重科学实验。

(3)技术性: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通的社会生产力。

岳麓版必修三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学案

岳麓版必修三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学案

第6课学案:
一、中国科技之回顾——四大发明的发展应用
二、李约瑟难题
阅读学案上的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6世纪后,为何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近代科学?
材料一:“历史告诉我们,是英国率先进入了工业社会,而不是中国。

为什么?通过对比中英历史,就可以得知,原因在于中英两国制度知识能力的差异。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英国农业社会,产生了议会和选举制度,充分显示了英国人制度创新的知识能力。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中国农业社会,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议会和选举制度的。

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导致中国人制度创新知识能力的低下。


——蒋志青,《制度变革与科技进步是国家能否领先于世界的关键》材料二:“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

......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
皇上,住在这里
多安全。

老百姓
这幅漫画反映
了当时政府的
什么政策?
材料五:“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三、中国科技之展望
请你发挥想象,结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附答案:
一、中国科技之回顾——四大发明的发展应用
二、李约瑟难题
阅读学案上的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6世纪后,为何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近代科学?。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08岳麓版必修3)2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08岳麓版必修3)2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识图、操作、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概括历史现象特征、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整合知识的能力;养成分享和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和组织文字、视频材料,制作幻灯片;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深深体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树立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点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也有学习、也较感兴趣,同时大多数知识点主要是识记。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为代表(一)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⑴殷商:甲骨、陶器、青铜器⑵秦汉:竹木简牍和缣帛(竹简太重、缣帛太贵,难推广)⑶西汉;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

(纸质较粗糙)⑷东汉: (105年)蔡伦用改进造纸术。

(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2、意义:⑴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术的进步:⑴雕版印刷术:(每印一页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

(课本插图)⑵活字印刷术: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单个反体字,排版印刷后可拆散,反复使用。

)(《活字版印西夏佛经》课本插图)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共37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共37张PPT)
(2)时间传播到欧洲分别是12世纪(造纸术)、 13世纪(印刷术、指南针)、14世纪(火药)。
2、西方人眼中的四大发明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 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 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 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 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3、火药:
(1)发明历程: (2)主要火器: (3)外传: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4、指南针:
(1)发明历程: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司 南(战国)
汉代司南
指南鱼
指南龟
(2)外传: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发展在世界上占绝对领 先地位,明清时期开始落后。
结合课本第28页的“阅读与思考”,分析中国古 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科技的稳定发展 提供了条件,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经济:农耕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 经济基础
(1)发明历程:
①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堆
②胶泥活字

—木活字—金属活字

(2)外传:

朝鲜(13世纪中期); 西域—欧洲
的 雕
版 活字版模型
一、古代科技的代: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识图、操作、
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概括历史现象特征、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整合知识的能力;养成
分享和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和组织文字、视频材料,制作幻灯片;采用问题教
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深深体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观点,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树立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也有学习、也较感兴趣,同时大多数知识点主要是识记。因
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殷商:甲骨、陶器、青铜器
⑵秦汉:竹木简牍和缣帛(竹简太重、缣帛太贵,难推广)
⑶西汉;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纸质较粗糙)
⑷东汉: (105年)蔡伦用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2、意义:
⑴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每印一页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
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课本插图)
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单个反体字,排版印刷后可拆散,反复使用。)(《活字版印西夏佛经》课本插
图)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清代:《今古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⑵推动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并使推广民众教育
成为可能。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古人炼丹制药偶然发明了火药
2、炼制方法:最早关于炼制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3、火药的应用
⑴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
⑵五代和宋朝时: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
发明家唐福将发明的火炮、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
⑶明 朝 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4、火药的外传: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5、影响:
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⑵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⑴战国:司南。《韩非子》中提到“司南”。(指南针在四大发明历史最为久远)
⑵北宋: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 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③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天象
观测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地球是圆的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唐朝 僧一行 黄道游仪 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在世界上是首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元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算经与圆周率
1、算经:
(1)春秋时出现九九乘法口决;春秋战国时发明了筹算计算法;元代发展成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2)《九章算术》(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隋唐时传入朝鲜、日本等)
(面积、容积计算方法;正负数加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勾股定理的运用)
①地位: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②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
2、圆周率: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
(1)成就: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
(2)地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四、古代农书
1、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作者:北朝的贾思勰)
(1)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我国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
宝贵思想
2、元代王祯的《农书》
(1)主要内容:①重点在生产工具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附有306幅插图。
②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
(2)影响:详细记载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在世界上产
生深远影响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内容:全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
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设想。
(2)成就: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
业科技实验。
(3)特点: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
(4)地位:徐光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从《黄帝内径》到《本草纲目》
1、《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

2、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东汉):
(1)内容: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2)地位:成为中医临床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3、华佗(东汉):①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
②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
③发明了五禽戏,这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4、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1)成就和影响:
①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②影响: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2)地位: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六、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繁荣
②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道路畅通
④个人作用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古
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