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的重点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世称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

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新体诗,又叫“永明体”骈文:骈,辆马拉的车,引申为偶,对偶。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文以双句为主,句子叫骈句、俪句,讲究对仗与声律,其中以四、六句相间作为固定的格式,唐中时称为四六文。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三)第七章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一、重点提示第七章的重点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20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学的重要进展。

1.关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这里,要求把涉及学科性质的三门学科的共性归纳一下。

第七章头一句话就说: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它们的科际关系十分密切。

注意“社会科学”这个范畴,以及“具有典型意义”这个提法。

如果我们补上一句“文史哲是人文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两相对照问题的关键就更加清楚了。

首先,了解这二门学科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共性。

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研究对象,不管由于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背景、学术思潮流派的不同而产生了多么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总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的社会现象,都是人的特定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其次,了解三类学科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共性。

三门学科的发展史,都出现过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对峙;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走极端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发展。

20世纪三门学科多种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综合互补,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再次,了解三门学科在思潮流派发展演变方面的共性。

一方面,三门学科在20世纪的思潮流派尽管令人眼花缭乱,但追根溯源,脉络不难把握。

这里所说“根”、“源”、“脉络”,不仅是指某一思潮流派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来龙去脉,更是指各种思潮流派与社会实践、时代精神的密切关联。

20世纪三门学科的重要思潮流派,都是应运而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社会需求和时代课题作出的应答。

就是说,二门学科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科学的生命活力源于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三门学科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又反映了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理论体系、流派、观念之间的争论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实现自身的发展。

最后。

了解这三门学科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共性。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自己根据老师的重点总结而成,可以帮助复习历史文选课。

文选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记述中国河流水道,共计137条,每水为一篇,附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60则。

大概在宋朝,原书已有散佚,今存123篇。

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

据《唐六典》记载,他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1252条,注文20倍于原书。

原分40卷,内五卷在宋时已佚。

今本《水经注》仍分40卷,乃后人据35卷本重编,约30万字。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名著。

全书以水道为纲,进而描述经常在变化中的地理情况。

注文引用书籍多至437种,并博采汉、魏碑刻,对北魏以前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制沿革、聚落兴衰以及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记载。

陈桥驿《水经注疏》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自己根据老师的重点总结而成,可以帮助复习历史文选课。

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成书于唐太宗时期。

本书是游记体。

玄奘按照见闻进行逐章描述,书中记述了中亚、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

从而使人们得以考察内地和西域、中国和南亚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可据以判断有关记录的可信程度。

玄奘传见《中国历史文选下》及唐释彦《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3、《通典》《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200卷,唐杜佑撰。

4、《通志》《通志》,宋郑樵撰。

共200卷。

编写目的是矫正断代为史之弊,恢复史迁之良法。

所叙时间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

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

自己根据老师的重点总结而成,可以帮助复习历史文选课。

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

全书共294卷。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案】/bbs/redirect.php?tid=68216goto=lastpost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案主讲人: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教学总时数:70—75节注:打有“*”号的是每节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及难点。

下同总绪论一、教学要求:从方法论上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方法,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意义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2、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过程;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参考书目和资料: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2.余冠英等主编:《中国文学史》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5.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发展简史》6.六省市十一院校:《中国文学简史》7.林传甲:《中国文学史》8.章培恒:《中国文学史》9.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0.胡适:《白话文学史》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3.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史》14.郭预衡:《中国文学史长编》15.范文澜:《中国通史》四、教学总时数:3 学时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教学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文学史”这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和“文学史学”这两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粗略了解代表中国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文学史著作的代表作。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

文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指中国古代从史前时期到清朝灭亡时期的历史。

古代中国历史主要包括夏商周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2. 世界古代历史世界古代历史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3. 近现代历史近现代历史主要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

近现代历史主要包括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中国近现代史等。

4. 文化史文化史是指各种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史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民俗文化史、宗教文化史等。

二、文学1.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指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等。

2. 世界古代文学世界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印度文学、古埃及文学等。

3.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有鲁迅、茅盾、巴金、郁达夫等文学巨匠。

4. 世界现代文学世界现代文学主要包括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等。

三、绘画1.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指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有壁画、山水画、人物画等。

2. 世界古代绘画世界古代绘画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绘画、古埃及绘画、古印度绘画等。

3. 中国现代绘画中国现代绘画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现代绘画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等。

4. 世界现代绘画世界现代绘画主要包括法国绘画、美国绘画、德国绘画、意大利绘画等。

四、音乐1. 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主要指古代音乐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有雅乐、宫廷乐、山东曲艺、京剧等。

2. 世界古代音乐世界古代音乐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音乐、古埃及音乐、古印度音乐等。

3. 中国现代音乐中国现代音乐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中国音乐艺术。

中国现代音乐有国乐、民乐、流行音乐等。

4. 世界现代音乐世界现代音乐主要包括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

文史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题模板

文史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题模板

文史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题模板一、名词解释概述名词解释时有时无,有的话是3-5个名词需要解释,最好是按照参考教材中的定义作答,准确最重要,然后扩展相关内容。

但是往往这部分题目答得越标准规矩,越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

答题时候注意写重点要点即可,如对于一个流派,写完时期、创办人、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流派的特点、消亡原因等等即可,踩点给分,不会说的适当说模糊点,千万不要把人物或者时间搞错,有错误的话扣分严重。

名词解释的考察算是有些规律的。

通常来讲,一些经典的名著,常考的如《红楼梦》《水浒传》类似的相关考题不会拿来考名词解释,而会把一些稍微偏一点的但有在硕士生考察时不好深度出题考察的,比如像明清的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这样的流派容易被考察,复习的时候需要记忆一些关键词,但无需去深度复习。

名词解释属于认知型题目,所考题的对象易于提取出来一个点,比如人物,比如作家,比如作品集,比如文学派别,比如文学期刊,而那些经典作品的深度考察或者比较探究,不会出现在名词解释当中。

总分总结构一般来说,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你需要用到"总分总"结构: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对这一名词给出一句概括性解释,截止了当地告诉阅卷老师,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对这个名词展开具体论述,往往是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时间、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原因等,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结尾句,一般涉及该名字的意义、价值、影响等,既算是一个总结,也算是一种拔高。

这三部分,完整连贯,缺一不可。

5-6分钟,150-200字正如前文所述,名词解释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论述和分析,无需长篇大论。

根据测算,一般一个名词解释用时5-6分钟,篇幅150-200字最为合适。

利用上文所提到的总分总结构,一段答下来即可,无需再分段。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规划考场上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名词解释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简洁为上,答得事无巨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反而违背了设置这一题型的初衷。

2014吉林省语文教师必备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重点

2014吉林省语文教师必备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重点

2014吉林省语文教师必备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重点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一.诗歌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地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地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地感情。

如于谦地《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地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地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地襟怀和崇高清白地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1.读诗时要"想诗"。

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重点一、时间段知识点和名词解释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发生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内容4、双簧信: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6、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7、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8、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9、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提出人道主义的文学之本。

10、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1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

会刊《新诗歌》。

诗内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12、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13、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14、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15、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17、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18、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19、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6,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

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

18,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19,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20,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21,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22,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

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23,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

24,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5,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

26,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新诗要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

27,语丝社的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鱼塘,钱玄同,孙伏元,俞平伯等。

28,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29,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

3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31,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

32,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

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33,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分析评价周作人34、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

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

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

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

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

4、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