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优秀教学案例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跳远比赛成绩的方差和标准差。方差表示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差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或相关软件进行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三)学生小组讨论
3.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成长。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使得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 反思与评价的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则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分享学பைடு நூலகம்心得,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究数据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掌握研究数据分布特征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待数据的严谨态度,认识到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将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包括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2. 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计算和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学生将激发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
2. 讲解平均差:详细介绍平均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讲解方差:详细介绍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 讲解标准差:详细介绍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5. 比较与联系:通过对比和联系,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在数据分析中的不同作用和联系。
6.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计算例子的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7. 总结与回顾:通过总结与回顾,帮助学生回顾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掌握。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学案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学案【学习目标】1.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方差、标准差; 3.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4.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学习过程】本章前面曾经有一个图,反映了甲乙丙三个选手的射击成绩。
显然,图中甲的成绩整体水平比丙的好。
那么,甲乙两人的射击成绩如何比较呢?除了平均水平外,是否还有其他直播奥反映数据的信息呢。
活动1: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1.(1)估计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2)具体算一算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并在图中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成绩的直线;(3)甲乙的平均成绩差不多,但好像稳定性差别挺大的。
你认为哪个选手更稳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4)一般地,你认为如何刻画一组数据的稳定性。
学习链接1运用•巩固2.分别求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说明选手更稳定。
甲选手:极差= ;方差= ;标准差= ; 乙选手:极差= ;方差= ;标准差= 。
选手 更稳定。
24681012345678910次数环数甲乙丙活动2:在实例中感受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关系1.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
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克的鸡腿,现有3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丙3个工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个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如下图所示:7071727374757677787980甲厂(1(2)依次求出三个工厂抽取的10进行比较。
反思•交流2.极差、方差、标准差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选择统计量刻画数据的波动水平方面,你有哪些经验,与同伴交流。
活动3:探索用计算器求极差、方差、标准差1.探索用计算器求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与同伴交流。
提示:与求数据代表类似,总得先进入统计状态,依次输入数据,只是最后选择的统计量不一样了;另外,多数计算器没有方差键,可以先算出标准差,然后再平方。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其中, 是x1,x2,…,xn的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stan darddeviation)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课中作业
先自学自研教材 第150页“做一做”和上方的例题,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环
节
二
利用图象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课前作 业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 备课
(修改人:)
环
节一
先阅读教材第150页“做一做”的内容,并完成书中设置的前两个问题
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方差(variance)是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2= [(x1- )2+(x2- )2+…+(xn- )2].
课中作业
环Hale Waihona Puke 节三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课中作业
知识模块一 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
数据的离散程度
课题
数据的离散程度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课程标准
149-151
学习目标
1.知道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新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公开课优质课导学案

6.4数据的离散程度【预习展示】1、完成课本149页引例2、一组数据中_______与__________的差,称为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探究新知】1、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标准差是方差的_______________3、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数据越_________【典型例题1】甲、乙两位学生本学年每个单元的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甲: 90 94 92 89 95 92 乙 100 87 93 99 90 89(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甲、乙的6次单元测验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3)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各有什么特点?(4)现要从中选出一人参加“希望杯”竞赛,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95分以上才能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项竞赛更合适,为什么?【典型例题2】如图是某一天A、B两地的气温变化图。
问:(1)这一天A 、B 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A 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 地呢? (3)A 、B 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讨论: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那么,是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离散程度越低?【典型例题3】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跳远比赛.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10次,他们的成绩(单位:cm )如下: (1)甲、乙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cm 就很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5)如果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610cm 就能打破记录,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巩固练习】 【A 】:1.计算下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1) 1,2,3,4,5; (2)103,102,98,101,99。
初中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教学设计】《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极差,方差,标准差本节课在学生在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并能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又安排学生怎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力图使学生在统计意识和方法上再上一个台阶。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外贸公司对几个不同的厂家鸡腿的质量进行分析,引出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相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极差的意义,掌握极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质量/g甲厂乙厂(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4.结合网络资源,了解其他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如变异系数等,并尝试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要求:撰写一份简短的学习报告,介绍所了解的统计量及其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从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6.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结合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某班级学生身高的数据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布的特点,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
2.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方差、标准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这些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师强调方差、标准差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
4.学生动手练习计算方差、标准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含有数据表格的练习纸,要求学生计算数据离散程度。
2.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发现身高数据分布较广,ຫໍສະໝຸດ 的学生身高较高,有的学生身高较低。
3.教师继续提问:“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波动情况?是否存在一个指标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4.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数据离散程度的定义,解释方差、标准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1)教学设计.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 1 课时)一、学情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但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并不了解,它们是否稳定,稳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缺乏直观和理性的认识.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2. 过程与方法: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75747476737675777774甲厂:74757576737673787772乙75787277747573797275厂:807176777378717673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质量/g 质量/g(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 )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1.了解极差的意义,掌握极差的计算方法;
2.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从图中我们可以算出甲、乙两人射中的环数都是70环,但教练还是选择乙运动员参赛.
问题1:从数学角度,你知道为什么教练员选乙运动员参赛吗?
问题2: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极差
欢欢写了一组数据:9.5,9,8.5,8,7.5,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
A.0.5 B.8.5 C.2.5 D.2
解析: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是9.5,最小值是7.5,因此这组数据的极差是:9.5-7.5=2.故选D.
方法总结:要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是关键.
探究点二:方差、标准差
【类型一】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求数据7,6,8,8,5,9,7,7,6,7的方差和标准差.
解析:一组数据的方差计算有两个常用的简化公式:(1)s2=1
n
[(x2
1
+x2
2
+…+
x2 n )-nx2];(2)s2=
1
n
[(x
1
′2+x
2
′2+…+x
n
′2)-nx′2],其中x
1
′=x
1
-a,x
2
′=x
2
-a,…,x
n ′=x
n
-a,a是接近原数据平均数的一个常数,x′是x
1
′,x
2
′,…,
x
n
′的平均数.
解:方法一:因为x=1
10
(7×4+6×2+8×2+5+9)=7,所以s2=
1
10
[(7-7)2
+(6-7)2+(8-7)2+(8-7)2+(5-7)2+(9-7)2+(7-7)2+(7-7)2+(6-7)2+(7-7)2]=1.2.
所以标准差s=30 5 .
方法二:同方法一,所以s2=1
10
[(72+62+82+82+52+92+72+72+62+72)-
10×72]=1.2,标准差s=30 5 .
方法三:将各数据减7,得新数据:0,-1,1,1,-2,2,0,0,-1,0.
而x ′=0,所以s 2
=110[02+(-1)2+12+12+(-2)2+22+02+02+(-1)2+02-10×02]=1.2.所以标准差s =305
. 方法总结: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的步骤:先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或需加减的数值),然后按方差(或标准差)的计算公式计算.
【类型二】 方差和标准差的应用
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单位:岁)如下:
甲队:26,25,28,28,24,28,26,28,27,29;
乙队:28,27,25,28,27,26,28,27,27,26.
(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
(2)利用标准差比较说明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
解析:先求出两队参赛选手年龄的平均值,再由标准差的定义求出s 甲与s 乙,最后比较大小并作出判断.
解:(1)x 甲=110
×(26+25+28+28+24+28+26+28+27+29)=26.9(岁), x 乙=110
×(28+27+25+28+27+26+28+27+27+26)=26.9(岁). (2)s 2甲=110×[(26-26.9)2+(25-26.9)2+…+(29-26.9)2]=2.29, s 2乙=110×[(28-26.9)2+(27-26.9)2+…+(26-26.9)2]=0.89. 所以s 甲= 2.29≈1.51,
s 乙=0.89≈0.94,
因为s
甲>s
乙
,
所以甲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比乙队大.
方法总结:求标准差时,应先求出方差,然后取其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越大(小)其数据波动越大(小).
【类型三】统计量的综合应用
甲、乙两支篮球队在集训期内进行了五场比赛,将比赛成绩进行统计
后,绘制成图(a)、(b)所示的统计图.
(1)在图(b)中画出折线表示乙队在集训期内这五场比赛成绩的变化情况.
(2)已知甲队五场比赛成绩的平均分x
甲
=90分,请你计算乙队五场比赛成绩
的平均分x
乙.
(3)就这五场比赛,分别计算两队成绩的方差.
(4)如果从甲、乙两队中选派一支球队参加篮球锦标赛,你认为选派哪支球队参赛更能取得好成绩?
解析:第(4)题可根据第(1)(2)(3)题的结果,从平均分、折线的走势、获胜场数和方差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解:(1)如图所示.
(2)x 乙=15
(110+90+83+87+80)=90(分). (3)甲队成绩的方差s 2甲=15
[(80-90)2+(86-90)2+(95-90)2+(91-90)2+(98-90)2]=41.2;乙队成绩的方差s 2乙
=15[(110-90)2+(90-90)2+(83-90)2+(87-90)2+(80-90)2]=111.6.
(4)从平均分看,两队的平均分相同,实力大体相当;从折线的走势看,甲队比赛成绩呈上升趋势,而乙队比赛成绩呈下降趋势;从获胜场数看,甲队胜三场,乙队胜两场,甲队成绩较好;从方差看,甲队比赛成绩比乙队比赛成绩波动小,甲队成绩较稳定.综上所述,选派甲队参赛更能取得好成绩.
方法总结:本题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的综合题.从图形中得到两队的成绩,然后从平均数、方差的角度来考虑,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的越稳定.
三、板书设计
数据的离散程度⎩⎪⎨⎪⎧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公式:s =s 2
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