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_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_朱泰峰

合集下载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与激励机制初探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与激励机制初探
( 中农业 大学土地 管理学院 , 华 武汉 4 0 7 3 0 0)
摘 要 : 究 目的 : 研 研究 农村 居 民点用 地集 约利 用 问题。研 究 方法 : 文献 资料 法 、 实地调 查研 究。研 究 结果 : 农村 居 民点用
地 集 约利 用的 主体有 中央 政府 、 方政府 和 农户 , 地 激励 机制 主要 包括 收入 激励 、 产权 激 励和 政府 管理 激 励。 研 究结 论 : 通 过 对 中央政 府 、 方政府 与 农户 在 农村居 民点用 地 集约 利 用上 的 行为 逻辑 分 析 . 示 了影 响 集约利 用 的 深层 动 因 . 地 揭
是组 织行 为管理 的关键。农村 居 民点用地 的集约利用
农村居 民点是 指建 制镇 以下农村居 民 的聚 居地 , 按其政 治、 经济地位和人 口规模 , 分为集镇和 村庄两 可 类。 本文所研究 的农村居民点是指村庄这一类。 农村居
民点用地集 约利用 是我国城市 化道路的必然选 择。在
的行为方向与状 态依赖于所追 求 目标 的动 力 。而激励
d c me tt n a d d mo sr t n we ee ly d T er s l d c t a e man b d eRu a e i e t n ec n tu t n o o u n a i n e n tai r mp o e . h e u t i ia et t h i o yo t r l sd n i l d i t o sr ci o o sn h t f h r l a a nh o f n w c n t c in a e t ec n r o e n n, o a o en n sa d fr r . n e t eme h n s ic u e c me p o e t n n e e o s u t l e t g v r me t lc g v r me t n me s I c ni c a i r o h l a l a v m n l d si o , r p r a d ma a n y g me t n e t e T ep p r n l z d t e b h v o ec n r l o e me tlc l o e me t n r r i ei t n i er rlrsd n il n c ni . i v h a e ay e h e a i r t e t v r a f o h ag n n o a v r , g n n sa d f me n t n e sv a e i e t a s h u a ln s , e e i gt ec u e f h a t f n e sv s , h s fs b / i s p o e yma a e n y t msa d oh r a s wh c a a d u e r v a n a s so ei l h t mp c t n ieu e t eu e o sde , r p r n g me ts se n t e n , i h C oi u t me n e e t ey e c u a ei t n ier r l e i e t l a d u e f ci l n o r g e sv a s n i n s . v n u r d al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概述本报告旨在针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土地集约节约的紧迫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与利用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与标准进行指导和考核。

本报告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的重要工具,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的利用效果,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土地利用效果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情况。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指的是单位土地资源投入所能产生的产出。

通过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了解土地使用者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的产出,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程度。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土地使用者的财务成本以及生态和环境收益等因素。

评价结果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估,本报告得出以下评价结果:1. 土地利用率所评估土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率为XX%,与其他地区相比,此结果表明本区域对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区域所投入的土地资源每亩产出的产值为XX元,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本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大规模闲置和浪费现象较少。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本区域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且土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模式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模式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模式初探摘要: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是国务院长期以来加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探索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的模式,可有效的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更加有效的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从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28号文),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都对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原则规定。

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区内村庄拆并和用地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笔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国内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的模式,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进行上地开发整理。

政府作为组织策划者,负责编制土地规划设计、筹措资金、监督工程执行情况,承担项目运行风险。

企业是政府意志的具体执行者,负责上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保障项目的最终竣工验收。

由政府出资建造安置社区或组建公寓,对村民进行安置。

政府回收原宅基地,进行储备或公开招标拍卖。

整理资金可先由政府财政出资或进行部分上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组成,然后通过整理后的土地增值、相关税费等收益,建立专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基金。

这种运作模式的特点是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都由政府统一安排,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调动一切人力、物力来保障工程的高效率完成,但另一方面,政府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极大。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这类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地矛盾突出尖锐,政府应当把农村土地整理当作一项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

在这类地区政府参与和组织化程度均很高,易形成市县级组织领导,乡镇级单位具体实施的组织模式。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关小克 张凤荣 赵婷婷 方 磊 朱泰峰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 生活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 化空间布局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 大都市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 要途径之一。综合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 用规划等因素,围绕中心城区构建了城乡交错区、远 郊平原区和生态山区3 个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并根 据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分区、分 模式的整理方案,该方案对于加快北京城乡一体化进 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5
平均分维数 (FRAC MN)
1.087 1.082 1.095
聚集度指数 (Al)
93.88 92.63 88.14
82 小城镇建设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城市社区化模式: 新城是中心城的职能疏解和产业 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对新 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按照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的模式,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目前,纳 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居民点面积为122km2。该类 居民点应按照公寓化或社区化的模式进行整理,将农民 转化为城市市民,将农村转化为城市。
小,该区居民点布局的散乱复杂程度是最高的,所以加 权平均值较高,同样城乡交错区由于平均斑块面积较 大,导致面积加权形状指数较高;分维数表征居民点周 长增加大于面积增加的程度,平均分维数在生态山区最 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山区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凌乱; 同 时,越靠近城区居民点之间的连接度加大,因此聚集度 指数(AI)逐步提高,团聚趋势越强。从景观尺度上对 农村居民点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大都市郊区不同 区域内居民点的分布现状。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298百家论坛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魏雅欣南宫市国土资源局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建筑用地增加,给农村的耕地维护带来了压力,也出现了人地矛盾。

同时农村居民点松散、凌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的盐碱行等问题也是现在需要关注的。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优化土地分配、合理控制城镇一体化进程。

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居民点;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我国以重工业为中心,污染了大片土地。

城市化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土地供求矛盾增加。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关系国计民生的耕地因为农民已经习惯粗犷耕种、看天吃饭、乱砍滥伐,土地利用率下降。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房产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无论现状还是发展前景,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重要的方向,也是刻不容缓的一步。

一.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的必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90年代中期之后,农民不再主要以农业为主,开展了养殖业、大棚温室种殖等产业,相对降低了农业种植的比重,布局散落,甚至有的还占用耕地盖房子,建饲养棚等。

由于农民缺乏认识,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较落后,一些基础设施使用利用率很低,从这些方面阻碍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为了减少城市与农村居民点的更大差异,我国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空前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迫不及待[1]。

二.农村居民点当前的状况(一)用地分布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从我国的地理分布上看: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区,这些地方都有居民居住,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经济作物好种植,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居住的人较多,居民点面积较大;其他地方,或是因为地区高寒,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或是地势不好,不方便大片种植经济作物,只能零星种植,人们为了方便管理,在田地附近居住,导致居民点分散,大片的土地处于浪费的阶段,因此出现了地区性的差异。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行政村层面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行政村层面

a i g i i a or tn nd c t
在 当前时 代背景下 , 如何 结 合 社 会 经 济发 展 的实 情 及 趋 势 , 足 国家 视 角 , 立 以合 理 节约 用 地 为 出发 点 , 价农村居 民点 用地集 约利 用水平 , 评 实现农 村 居 民点 用地 的集 约 利用 , 为对社 会 经济 持续 发展 有重 成
A r G I p ta u o or e a i n an l ss a he i t nsv a d u ii a i n o ur 1r sd nta r a n e S s a i la t c r l to a y i , nd t n e i e l n tlz to f r a e i e i 1a e s i X iona it i tw a v ua e y t sab ihe nd x s s e a n a a n D s rc se al t d b he e t ls d i e y t m ta dm i it a i e vil g e e . n s r tv la e l v 1 The r s t a n i po t ntsgn fc nc o r s ar h o he l nd u ii a i u a e i e i lar asi e uls h d a m r a i ii a e t e e c n t a tlz ton of r r lr sd nta e n a
大意义 的命题 之一 。
农 村居 民点用地 是一 个 内部 、 外部 相互制 掣 , 受历史 制 约 的复 杂系 统 , 集 约利用 需 要进 行科 学 的 并 其 分析 、 究 、 策和评 价 。鉴于农 村居 民点用地 的特 殊性 , 集约 利用 的内涵 无法 用单 纯 的经 济学 概念 研 决 ] 其 涵盖 。农 村居 民点用 地集 约利用 是一个 包括 经济 、 建筑 、 口、 境等 多方 面 的综 合性 概 念 。以符合 村镇 人 环 规划 、 土地利用 总体规 划及 相关 法规 为导 向 , 在某 一 发展 时 期 , 在可 以利用 的三 维 空 间范 围内 , 一 定 的 在

农村居民点综合实力评价与调控模式研究——以门头沟区为例

农村居民点综合实力评价与调控模式研究——以门头沟区为例

本 研 究 所 用 数 据 包 括 :门 头 沟 区数 字 高 程 模 型 ( D E M) ( 1 : 1 0 0 0 0 ) ;农村 公共服 务设施 数据 和农村 居 民点数 据来 源 于 2 0 1 0年 门头沟土地 利用变更调 查数据 ( 1 : 5 0 0 0 ) ; 具 有历史 人文 和景 观价值 的农村 居 民点 数据 、城镇公 共服务 设施 规划 数据 、 道 路规 划 数据 来 源于 门头 沟 区城 市规 划 ( 2 0 0 5 — 2 0 2 0 ) ; 社 会 经 济数 据来 源于 2 0 1 0年北京市 农村 居 民点用 地调 查统 计 和统计 年鉴 。利用 A eG r I S 9 . 2对各 空间数 据进行 格式 转换 和栅格 化处 理( 2 5 m X 2 5 m) , 并 通 过空 间 配准 对各 空 间数 据 进 行统 一 坐标
中 图分类号 : F 2 9 文献标识 码 : A
Th e Co mp r e h e n s i v e s t r e n g t h a s s e s s me n t a n d
i t s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c e l a n d
的综合体 现 , 也是 推进新农 村建设 的内在驱 动力 。合理 的 道路 规划 和城 镇公 共服务 设 施 的溢 出效应 有 助 于促进 城 乡 之 间资 源、 信息、 劳动 力 的流 动 , 可 为城 乡统 筹发 展 模 式 建立 空 间依 托。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 山区往往是传统文化和民俗 的保存 较 为 完好 的 区域之 一 ,在 开展 山 区农 村 土地 综 合整 治 的过 程 以门头 沟区为例 中, 要充分落 实村落 与 自然相融合 的规 划理念 , 将代 表性 民居 、 经典建筑 、民俗 和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的古村 落给 予重 点保 护 , 从 关小克 , 李 乐2 , 杨 峰3 ( 1 . 郑州 轻工业 学院社 会发展 研究 中心 , 郑州 4 5 0 0 0 2 ; 而兼顾社 会发 展和历史 的传 承性 。基 于上述理 念 , 本 研究 以北 2 . 东营 市国土资 源局 , 东营 2 5 7 0 9 1 2 ; 京市 门头 沟区 为例 , 在居 民点综 合 实力 评 价 的基础 上 , 从 历史 3 . 河 南城建 学 院测绘与 城市空 间信息 系 , 平顶 山 4 6 7 0 3 6 ) 传承 的角度划 分不 同农 村居 民点发 展模 式 , 以期 为我 国农 村居 摘要 : 本 文 以 北京 市 门头 沟 区为例 , 从 地形 地貌 、 规 划 引导 和 民点整治 和新农村 建设 提供 参考 。 自身实力三 个方 面 , 选取 8个指 标对 区域 农村居 民点综合 实力 2研 究 区概 况 和 研 究 思 路 进 行评 价 , 并划 分村 庄综合 发展 实力。在 此基础 上 , 综合城 市 2 . 1研 究 区概况

北京市门头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北京市门头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门头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1条指导思想 (2)第2条规划原则 (2)第3条规划任务 (3)第4条规划依据 (3)第5条规划期限 (4)第6条规划范围 (5)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门头沟区概况 (6)第7条区位特征 (6)第8条自然条件概况 (6)第9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7)第10条土地利用结构 (7)第11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12条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第三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10)第13条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10)第14条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1)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 (13)第15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3)第16条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13)第17条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3)第18条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19条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目标 (17)第20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21条建设生态屏障实现生态涵养功能 (19)第22条优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20)第23条切实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提高利用效益 (21)第24条推进浅山开发建设生态小城镇 (21)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22)第25条基本农田保护区 (22)第26条一般农地区 (22)第27条城镇建设用地区 (23)第28条村镇建设用地区 (24)第29条独立工矿区 (24)第30条风景旅游用地区 (25)第31条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26)第32条林业用地区 (26)第33条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复区) (27)第六章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集约用地 (28)第一节促进产业用地结构调整 (28)第34条调整目标与保障措施 (28)第35条产业用地调整思路 (28)第二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旅游主导产业 (29)第36条充分保障交通水利设施建设 (29)第37条增加旅游用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29)第三节统筹安排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 (30)第38条统筹城乡发展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0)第39条优化新城产业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30)第40条优先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保障城镇发展空间 (31)第41条稳妥推进采空棚户区整治改造 (31)第42条积极调控独立选址项目集约用地 (31)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2)第43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 (32)第44条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32)第七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34)第45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34)第46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34)第八章山区土地综合整治 (36)第一节农用地整治 (36)第47条加强农用地整理提高农田质量 (36)第二节建设用地整治 (36)第48条加大矿山关停复垦力度 (36)第49条适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 (37)第九章生态涵养区建设 (38)第一节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38)第50条因地制宜发展园地 (38)第51条保护林地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8)第52条合理规划自然保留地提升生态服务价值 (39)第二节生态建设重大工程 (39)第53条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 (39)第54条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40)第55条山区水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 (40)第56条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41)第57条城镇绿化建设工程 (42)第十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43)第一节门头沟新城土地利用调控 (43)第58条发展思路 (43)第59条人口与用地规模 (43)第60条总体建设布局 (44)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5)第61条规划调控重点 (45)第62条规划调控目标 (46)第十一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48)第63条重点公共建设项目 (48)第64条重点城镇和产业建设项目 (48)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0)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实施管理制度 (50)第65条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体系 (50)第66条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 (50)第67条完善规划实施评价监督体系 (51)第二节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 (52)第68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52)第69条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激励机制 (52)第70条探索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53)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3)第71条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臵上的基础作用 (53)第72条实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财税措施 (54)第十三章附则 (55)前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将门头沟区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又是市民休闲旅游的理想空间,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63( 2015) 01-0160-06
0 引言
农村居民点从原始社会提供遮风避雨、躲避猛兽的 原始巢穴,到兼顾生产生活、房屋加院落的“周村时社”, 再到充满现 代 气 息 的 社 会 主 义 新 村[1],其 产 生、发 展 甚 至消亡的历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呈现出诸多 阶段性特 点。目 前,中 国 农 村 居 民 点 凸 显 出 用 地 规 模 大、布局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中国广泛开 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无疑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保 障国家粮食 安 全、重 构 农 村 土 地 空 间 秩 序 的 有 效 途 径。 遵循功能需求决定形态结构这一规律的农村居民点集 约利用评价是土地整理工程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对于明确整治方向和保障整治效果都具有现实意义。
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
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 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
略规划的次中心;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
的聚集程度越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
2. 3 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农村居民点用
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表 1)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
的综合容积率( X11 ) 指标,根据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建 筑特点,以平房用地面积除以居住用地总面积求得[13]。
景观多样性( X17 ) 指标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 ( SH-
在空间分布上,邻近新城和各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集约
性,而布局效应不具有类似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具有多种途径。
关 键 词: 农村居民点; 集约利用; 层次分析; 熵值法; 门头沟区; 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F301. 24
例、基础公共 服 务 设 施 用 地 面 积 比 例、空 闲 用 地 面 积 比
例、企业用 地 面 积 比 例 等 作 为 间 接 表 征 类 型 指 标。其
中,企业用地、基 础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用 地 的 土 地 投 入 强 度
要明显优于以保障农村人口生活居住需求为主的居住
用地类型; 空闲用地在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几乎为 0,空闲 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9]。
1 研究区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辖区总面积 1 449 km2 , 下辖 9 个镇、4 个街道办事处、177 个行政村。2009 年, 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 1 167. 24 hm2 ( 数据来源于全国第 二次土地调查) ,常住人口 28 万人,户籍人口 24. 47 万 人,农业人口 6 万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 为 74. 8 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 7∶ 50. 1∶ 48. 2,农民人均纯收 入 11 475 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6. 9 亿元。地貌类型 以山地为主,海拔 500 m 以上的起伏山地占辖区总面积 的 78. 26% ,区内包含部分永定河出太行山的山前平原 区,仅占辖区总面积的 1. 33% ,是区政府所在地。为体 现集约利用评价的区域差异性,依据自然资源条件以及 区位可达性 等 内 部 驱 动 因 素[6],不 打 破 行 政 村 界 线,将 研究区划分为两类综合集评价类型区。其中,由于平
摘要: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 4 个方面选取 18
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
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
DI) ,计算公式[14]如下:
∑ I = -
m i=
1

Pi
×
lnPi )

式中: I 为香农多样性指数,I ≥0; Pi 为类型 i 在整个景观
中所占的比例。
农村居民点斑块聚集性( X18 ) 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斑 块的聚集程度( A) 表示 ,计算方法为: 求取各村的农村
居民点用地斑块的包络矩形,将包络矩形按面积归一化
intensific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 1 内涵界定 集约用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特指对农地的集约经营。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学者开 始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进行探索并达成基本共 识。但是,对集约用地的效益评价应侧重于经济效益还 是兼备经 济、社 会、环 境 的 综 合 效 益 的 问 题 仍 存 在 分 歧[6]。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权属、管理等方面异于城市土 地,但对其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依然可借鉴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内涵,并且应体现其所具有的综合承载能力。因 此,农村居民点用 地 集 约 利 用 是 指 在 可 持 续 发 展 前 提 下,遵循农村 居 民 点 客 观 演 化 规 律,以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导向,以优化用地内部结构和改变 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为目标,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土地优化配置方式[6 -9]。据此内 涵,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 效 益、布局效应 4 个方面选取指标,综合表征农村居民点 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2. 2 评价测算指标 2. 2.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指标。农村居民点用 地投入强度表 现 为 单 位 面 积 土 地 上 资 本、劳 动、管 理 等 生产要素投入的强度,是评价其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参 考。表征投入强度的指标可归为直接和间接 2 种类型。 直接表征类型指标反映农村投资强度,选取近 5 年单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投资平均额进行衡量; 间接表征类型指 标反映土地、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强度,由于难以 直接量化,其 选 取 需 要 依 据 比 较 利 益 原 则,从 农 村 居 民 点用地综合承载功能[10 - 11]出发,考虑其内部居住用地、 企业用地、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空闲地的单位面 积生产要 素 的 投 入 差 距。据 此,选 取 居 住 用 地 面 积 比
收入等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经济效益结构方面
的特点。
2. 2. 4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效应指标。实践表明,如
果农村建设用 地 布 局 不 合 理,缺 乏 稳 定 性,即 使 投 入 强
度再大,使用 强 度 再 高,也 不 能 达 到 最 佳 利 用 效 果。 农
村居民点布局效应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总体规
最显著,近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没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在综合集约利用方面,门头沟区 137 个农村居民点中非
集约、低度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的农村居民点的比例分别为 18. 25% ,27. 01% ,28. 47% ,26. 28% ,集约利用评
价平均分值分别为 45. 09,51. 70,58. 07,65. 03。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
第 34 卷 第 1 期 2015 年 2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4 No. 1 Feb. 2015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朱泰峰1,3 ,张凤荣2,3 ,李 灿3,4 ,汪 露5
( 1.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 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3. 国土资源部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4.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64; 5. 中国水利学会,北京 100053)
划设计以及规划落实方面的优劣,体现了农村居民点用 地在工程技术和布局管理方面的差异[8 -9],布局效应类
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扩充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
内涵。采用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多样性和斑块聚集度等
指标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效应,可直观地认为平均
斑块面积越大,内 部 用 地 结 构 多 样 性 越 高,用 地 斑 块 间
研究多没有考虑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所存在 的区域差异性,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 内涵,对后续整治方法不具有创新指导意义。
本研究探讨了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评价体系及 方 法,选 择 北 京 市 门 头 沟 区 为 研 究 案 例 区, 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投 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 4 个方面的 集约利用水平,诊断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存在的集 约利用问题,为 明 确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未 来 整 治 方 向、提 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建议。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分 析转向定量评价,侧重于选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并 构建评价体系,评 价 方 法 包 括 综 合 评 价 法、灰 色 关 联 分 析法、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2 -5]。已有
收稿日期: 2013 - 04 - 23; 修回日期: 2014 - 11 - 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71111; 41140013) 作者简介: 朱泰峰( 1986 - ) ,男,江西宜春市人,博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土地 利 用 与 覆 被 变 化、可 持 续 利 用 与 规 划 研 究,( E-mail) zhutaifeng@ 126. com。
通信作者: 张凤荣( 1957 - ) ,男,河北沧县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规划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E-mail) frzhang@ cau. edu. cn。
第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