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讲授环节:以PPT为辅助,讲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自转的特点。
(4)游戏环节:设计“地球自转我知道”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维发展:
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学会了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思维品质。
4. 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d.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b.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c.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d.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② 针对教学方法问题,可以增加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环节,将地球自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其实用性和趣味性。
③ 针对教学评价问题,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展示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速度,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地理现象。在解答相关问题或讨论时,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云南省石林县鹿阜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云南省石林县鹿阜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课堂
1.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方向、周期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3.测试:设计课堂小测试,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十、作业评价: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关于地球自转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向学生推荐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书籍、科普文章等拓展资源。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地球自转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学习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消除困惑。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地球自转的相关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地球自转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对不懂的问题勇敢提问,参与课堂讨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知识,为学习地球自转打下了一定基础。此外,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学习了时间的计算,这有助于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2.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心,对探索地球奥秘具有浓厚兴趣。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能力,有利于开展地球自转的学习。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也为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查询自己所在地区的经纬度,观察地球自转对该地区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的影响。
(3)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内进行地球自转实验,如制作简易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学生可以关注一些地理科学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了解地球自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地理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理现象分析;对于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耐心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人文地理现象: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时差、旅行、交通等。
(3)地理信息技术:地球自转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地球自转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
(4)科学探究:地球自转的实验方法,如地球仪实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等。
2.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如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的测量方法等,以拓宽知识面。
⑧地球自转的观察方法:观察昼夜更替、记录时间差异等。
⑨地球自转的应用领域:地理、天文、气象等。
⑩地球自转的未来发展:创新性想法、改进方向。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导入课题。

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投影仪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做简单的描述等。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南北两极观察会是怎样?学生:北逆南顺(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示范,得出本质还是自西向东)(2)极地判断经度练习(3)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3.利用手电当太阳,能观察并体会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4.通过模拟演示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动画,观察自转形成的地理现象。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起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1.在极地俯视图上画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利用它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一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曾经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出现“日行八万里”的现象呢?[板书]地球的运动二、探究过程活动一:观看演示: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观察地区公转示意图,注意观察,填写下表:地球的自转方向围绕的中心周期地理意义勇敢大方地把你们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吧!同学们的发言中,哪些是你不赞同的,哪些是你想补充的,你要有勇气站起来说哟!活动二:展示多媒体课件完成: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呈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呈时针方向旋转。

并请同学们在上面两幅图上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俯视:顺时针南极俯视:逆时针活动三:展示地球自转光照示意图和不同城市钟点图,回答:地球的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1.观察与思考指导学生观察动态图,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地球的白天和黑夜有什么变化规律?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

提问: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更替一次即为一个周期,那么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时间呢?2.继续演示①当中国北京刚刚迎来日出时,日本、英国、美国纽约处于什么状态?②你发现自转还能产生什么现象?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太阳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画面。

同学们知道刚才欣赏的是由于地球的哪种运动形式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直觉中的印象:太阳从东到西每天在我们上空转过,思考:难道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么?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为什么?(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会发现两侧的树木向后倒去的经历,)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与记录首先我们用手中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并根据要求小组内交流并演示地球的自转。

在演示的同时做好记录。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自转方向第一步:初步演示,发现错误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学生常见正确和演示地做好相应记录,并提醒步骤:第一,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第三,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演示,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从侧面及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时,方向有何不同。

在学生演示后教师在大屏幕中演示从侧面及南、北极上空看地的错误:①、方向不对;②、不是倾斜的指导纠正:地球是斜着转的)看实物,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①地轴;②运动方向结论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第二步:练习感悟: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学会简单的区时计算,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有意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其目的是降低学习难度。

可理解为学生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运动,也可理解为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即如果学生能够用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说明地球的自转,或者说学生能够说明哪些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可以说就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学过的知识,已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感悟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仍然需要克服学生空间思维的不足,通过不断地演示、观察、纠错,来克服观察视觉带来的干扰,形成正确稳定的空间认识。

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宜采用小组合作、动手画图的方式,主动交流,教师尽可能结合实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

【教学目标】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理解感悟时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出简单的区时计算和日期变更的相关技巧和方法。

3.学生能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简单工具演示地球自转,感悟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当堂评价【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读图思考、讨论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各地早晚时间的变化,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3-3 时间的差异明确:由于地球的自转,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自然过渡到地方时的话题,引出课题。

目标解读【出示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并进行解读。

【明确学习目标】看目标,聆听解读,做到有的放矢。

演示观察,追问探索。

地方时的差异【探究活动1:地方时的早晚】【演示观察】布置任务:在地球仪上的赤道上标注A、B两点。

,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2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指导点拨:1.正确演示,注意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转动的角度。

2.东早西晚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即“东早西晚”。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就称为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的地方时不同。

【合作演示】活动1:动手演示观察。

1.学生合作演示,仔细观察思考。

2.记录现象:A点比B点先看到日出,A点的时刻早,B点的时刻晚。

3.议一议:这个演示说明了什么?4.得出结论,明白规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自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

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即“东早西晚”。

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提问:如何推算地球上的时差?【探究活动2:地方时的推算】过渡提问:如何推算地球上的时差?教师点拨读图:懂得经度每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读图探索】活动2:读图。

1.学生读图1-3-5,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来推算地球的上时差。

2.合作交流,思考讨论:①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

②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小时.3.兴趣题:“小明今天6点起床,小亮8点起床,小明比小亮起得早!”这种说法对吗?通过思考,得到理性的认知。

懂得经度每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在推理过程中,使学生明确经度差异→时间差异。

问题过渡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的地方时不同。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也就有无数个地方时,这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国际上统一划分了时区。

怎样才能使全球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读图思考,探索推算。

时区区时【探究活动3:时区和区时】【阅读图文】阅读课本P14-15,读图1-3-6《世界时区图》,探究问题:1.怎么理解时区和区时的含义?2.如何计算不同时区的时差?3.解释一下“北京时间”。

指导点拨:1.明确概念:时区、区时和中央经线。

“时区”即时间的区域,重在“区”;“区时”重在“时”。

2.为了使全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0划分为一个时区。

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数是150的倍数。

3.以00经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向西叫作东时区和西时区。

每个时区均采用其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00经线为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自主学习】活动3:读图思考。

阅读课本P14-15,读图1-3-6《世界时区图》,思考后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思考讨论,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时区是怎么划分的?2.怎样确定一个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相差几小时?3.北京在哪个时区?“北京时间”是那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由图片获取知识的能力。

完成教学目标:时差的计算。

在直观的读图活动中,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指导读图。

明确概念,懂得规律。

区时的计算【探究活动4:说时区、求区时。

】认真读图,说时区、算时差、求区时。

【指导点拨】1.算时差。

同区区号相减,异区区号相加。

2.动手画图,数算区时:东加西减向西数,每跨一个时区减去1小时向东数,每跨一个时区加上1小时3.兴趣提升:公式法求区时(根据时间的情况,简单介绍,让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练习。

)【生活运用】活动4:说时区、求区时。

阅读《世界时区图》:在世界时区图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埃及的开罗、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所在的时区,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

分组合作,画“时区分布简图”,求区时:学生动手画图并思考,交流方法。

简单的求时区的方法就是:对照世界时区图,运用“数算”的方法。

突破难点。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去比较分析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画图、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所学利用“时区”图来校准“宾馆大堂里的钟”中每只钟的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运用自己所学方法,测算不同地方的区时。

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学会时差的计算。

突破难点。

衔接与过渡(小故事):有一美国孕妇乘坐轮船横渡太平洋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到达美国住地登记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出生的女儿是妹妹,后出生的女儿倒成了姐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吗?——日界线。

阅读图文,探索思考。

日界线【探究活动5:日界线日期变更规律】【知识讲解】为了避免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º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日界线”。

【指导读图】实际中,为避免日界线从某个国家或岛屿穿过,将某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实际的日界线为折线(如下图)。

(东退西进)活动5:认真阅读课本图文。

读图1-3-7,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找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判断东、西12区与180º经线的位置关系.2、分组讨论,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讨论]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解释为什么双胞胎姐妹,姐姐会比妹妹小吗?2、你能在一年中过两个生日吗?通过实例,启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构建与梳理中时区划分:24时区东时区时区西时区区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间的差异向东过日界线退一天日界线(东退西进)向西过日界线进一天学生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系统明了的知识体系。

朗诵与结束利用歌谣形式,便于知识的掌握。

【当堂达标】1.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 D.时刻相同2.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 5度,时间相差 ( C) A.1 5小时 B.15分钟 C.1小时 D.1分钟3.当北京时间是9月10日 10点时,伦敦的时间是 ( B ) A.9月11日10点 B.9月10日2点C.9月9 日2时 D.9月10 日18时4.地球上有这样一条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过此线加一天,该界线大致是以哪条经线为界的( D )A.0°经线 B.20°w经线C.1 60°E经线 D.180°经线5.20XX年的巴西世界杯决赛在巴西时间(西三区)20XX年7月13日16时举行,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时间是7月14日3时。

目标1:观察感悟目标2简单的推算目标3基本概念综合提升生活实例的补充【教学反思】本课设计主要以学生的阅读图文和演示探索活动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的产生,主要掌握地方时、区时的区别和计算方法,掌握日期判断方法。

由于重点难点较多,较抽象,难度也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内容多时间紧,应充分调动学生自学,激发探究的兴趣,简单的知识以填空的形式巩固,时差和区时的计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教师以问题引导,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利用演示演练和有趣的故事,启发探究欲望和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意即时练习巩固,在教学流程安排上对于时差的计算投入了较大时间,不断变换学习方式,读-思-议-练-证,交叉进行,对于学生的疑问尽量以启发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

实际教学中还是感到容量有点大,对区时的计算方法、日期的变更部分,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疑问,需课下适时辅导。

教案使用建议: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目标,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认知,再巡视发现问题,统一讲解,充分讨论,但最后一定有一个检查反馈,这个检查反馈一定和学习目标相统一。

个别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小组长进一步讲解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