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_0

合集下载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基于这种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设计了几种结课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这种“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篇观景之作,抒发了诗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伟抱负,其结课语就应顺应诗歌的气势采用这种激情赞颂法:这首诗以“观”为线索,从独立不倚、生机勃发的海岛写到洪波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以浪漫瑰丽的想象,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语言及诗人冲天的豪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不朽的英雄篇章。

千百年来,屹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是一个被称为“奸雄”的曹操,是令后人无限佩服又无限惋惜的曹操。

他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霸气十足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人物。

以这种充满激情的赞颂语言来收束《观沧海》的教学,既再次点明了诗中观察的顺序,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赞颂中进一步感知了曹操的英雄气质。

同时也将作者及其作品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与其独特性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使他们的心海也随之涌起了洪波。

曾有学生课下向我打听了不少关于曹操生平及作品的资料,可见,这种方式激起了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谆谆告诫,滋润幼小心田“谆谆告诫”就是以苦口婆心地劝导对文章的中心再次申述,让学生在一些容易出现失误的问题上产生警觉和反思。

这种谈话方式就比较适合于那种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的寓言类文章。

例如《伤仲永》的教学。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名篇,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仲永一生遭遇的遗憾之情,表现了他对天才的泯灭和不得其法的教育方式的无比哀痛。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摘要]: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

笔者浅谈了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功能,以及语文教学结尾的艺术的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

“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

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

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结尾的艺术功能有:(1)综合、概括。

即把所授知识经过整理归纳、提炼概括形成新概念。

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

(2)条理、系统。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学科教学内容那样集中,它需要教学后的及时整理。

一节语文课,阅读分析即要涉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又要涉及语言特色,学生的理解存在于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还来不及形成一种系统的明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小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识。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以钩其玄” (韩愈)。

按其知识内在规律,有机组合排列,形成明晰的条理,也便于学生记忆。

(3)巩固、强化。

语文教学要讲求效率,而“及时回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以后回忆,效率高出四倍。

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加深记忆。

(4)提纲、挈领。

语文教学小结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5)激趣、明智。

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新感觉、新情趣。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概括,所以课堂教学小结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相关推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一)教学结课的原则1、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课堂教学的结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到了结课,也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发展同时到了该告一段落的时候了。

教师要把结课控制恰到好处,做到水到渠成,避免生拉硬套。

2、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结课时要使结语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结语好似一条金线,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首尾相连,前后照应。

3、语言精练,紧扣中心——教学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语言一定要少而精,并且一定要紧扣中心。

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感情的作用。

(二)结束语设计艺术1、课外引活水——延伸式结课。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卒章升感情——震颤式(激励式)结课。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促人。

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寻找教学内容中能够拨动学生情思的结合点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发人深省的教学作用。

3、悬念诱思考——悬念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

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4、对照促理解——照应式(对比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概括提钩要——归结式结课。

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6、想象出创新——畅想式结课。

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到课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对课文挖掘,而要点拨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这句话的意思是,写作文的开头要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结尾要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课已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为此,我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尾的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一、总结总结是语文课堂常见的收尾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利用几分钟时间,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理清脉络顺序,将零碎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经过辨析、比较、分类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巧妙地记忆,理解文本。

比如一位老师复习鲁迅的作品时,采用这样的总结方式:他问学生:“这些作品中哪些是小说?”学生好不容易才找出《社戏》、《孔乙已》、《故乡》。

怎样才能把这三篇小说与其他体裁区分开来呢?然后教学生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回到故乡看了一场社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一连念了好几遍,记忆非常深刻,半年后再问起他们,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

再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归纳为“水深火热”,《变色龙》可以归纳为“狗仗人势”等。

教师只要多找寻找一些规律,多采用一些方法来归纳所讲的知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留白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

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结课时“留白”,余音绕梁。

在学习内容结束时,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让学生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补充这些“空白”,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设计

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设计

应当单纯是 知识 的传授 者 , 而应 当成为青 年
思想的主宰者 。作为语文教师 , 须既教文 , ” 必
又育人 ; 既是任课教师 , 又是学生生 活的导师
和思想 品德的引路人 。在指导学生 阅读一篇 篇 文质优美 的课 文时 , 自觉 地深 入挖 掘教 应 材 中内在 的思 想教 育 因素 , 入整 个教学 过 融 程 , 以熏陶感染学 生 , 用 鞭策激励学 生 。这在 教学 的结束语 环节也时有体现 。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师 看得 出 , 此时 此 刻 , 同学们 的心 已经 沸 腾, 还有什 么话能 足 以表 达我 们那份 心 情 呢?只有那一句—— 生 师 ( ) 读 我是 中国人 , 我爱 中国 ! 放声朗诵 , 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既深化了课文 的主 旨, 培养 了学 生浓 浓 的爱

( 激动地) 同学们 , 通过这 堂课 , 信你一 相
定记住 了“ 是 中国人 , 我 我爱 中国” 句 这 话 。世界上有很 多 东西 都可 以选 择 , 但 不能选择的是 自己 的母亲 、 自己的祖 国。
心, 又给学生留下无穷的 回味余地 。
二、创设 高潮, 涌动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 给教师 的一 百条建议 》 中指出 :你 作为 教科 学基 础知识 的 老师 , “ 不
或许有一天 , 你身 在 国外 , 请别忘 了今天 的这堂课 , 不能 忘 了这堂课 里你 记住 更
的“ 我是中国人 , 我爱中国 ! ” 课末 , 教师把 文本所 蕴 涵的情 感进 行 了 恰 到好处 的加工 、 提炼 , 处充满灵 性 , 处 处处
著名特级教 师窦桂 梅 老师执 教《 难忘 的

涌动激情 , 收到 了以情生情 、 以情促 知、 知情

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完美有效的结尾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再一次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在理性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进而实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激情式文章都离不开情或理:有的以情占先,有的以理为主。

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师生能真正进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其情感的浸润和熏染。

为此,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对于这类课堂结尾来说,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

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

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

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

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

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又如,《再别康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就这么悄悄地走了。

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

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作。

诗人的一生就像他的《云游》——‘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陶渊明动人的幻想,那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徐志摩美好的理想。

下面,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以此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

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

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古人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是“凤头、猪肚、豹尾”。

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像写文章一样,导入引人入胜,课的进程跌宕起伏、结尾简明有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地设计导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要精心地设计结尾。

一堂课的结尾应该是课外活动的铺垫,是下一节课的前奏,要能填补两节课之间大量的空白。

如果说开头的重要是因为第一印象在人际知觉中属于主导的性质,那么结尾的重要则在于清音有余的撞钟语将伴随学生步出课堂,在学生耳边回响,并被相当长地保持在他的记忆深处。

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会重视课堂结尾的教学。

怎样结尾,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常用的方法有:1、诵读法教师在一篇课文教完以后,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总结归纳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它对整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点及能力训练点的整理,并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化、系统化。

3、拓展法教师在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之后,通过提出一些启发学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现有掌握的知识,纵横深化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达到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让学生列表,对本课及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通过求同存异,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目的。

5、图示法教师在讲课结束时,采用图示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通过直观形象,可以产生强烈、鲜明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根据图示,学生就可以牢记这篇文章的结构,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结尾艺术还有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式。

总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文,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结尾艺术。

“课的结尾部分要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浅谈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基于这种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设计了几种结课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这种“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篇观景之作,抒发了诗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伟抱负,其结课语就应顺应诗歌的气势采用这种激情赞颂法:这首诗以“观”为线索,从独立不倚、生机勃发的海岛写到洪波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以浪漫瑰丽的想象,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语言及诗人冲天的豪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不朽的英雄篇章。

千百年来,屹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是一个被称为“奸雄”的曹操,是令后人无限佩服又无限惋惜的曹操。

他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霸气十足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人物。

以这种充满激情的赞颂语言来收束《观沧海》的教学,既再次点明了诗中观察的顺序,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赞颂中进一步感知了曹操的英雄气质。

同时也将作者及其作品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与其独特性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使他们的心海也随之涌起了洪波。

曾有学生课下向我打听了不少关于曹操生平及作品的资料,可见,这种方式激起了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谆谆告诫,滋润幼小心田“谆谆告诫”就是以苦口婆心地劝导对文章的中心再次申述,让学生在一些容易出现失误的问题上产生警觉和反思。

这种谈话方式就比较适合于那种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的寓言类文章。

例如《伤仲永》的教学。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名篇,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仲永一生遭遇的遗憾之情,表现了他对天才的泯灭和不得其法的教育方式的无比哀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多学科交*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艺术。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要演好一出戏。

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

虽然才短短几分钟,却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说句老实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结束语则重视不够。

因为短短一节课有它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有时有的老师会为了赶任务,而忘记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需品——结束语。

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悬念重重的作用;而结束语也不可小看。

平时我们写作中也强调。

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

我们既要强调导入语,也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好的结束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是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

一、课外引活水。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作为语文教育者必须既教文,又育人;既是科任教师,又是生
活导师和品德引路人。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三、悬念诱思考。

“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

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四、对照促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种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概括提钩要。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

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六、想象出创新。

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到课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对课文挖掘,而要点拨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新理解,读出新义,引出新见解。

尤其是文学作品,本人常用此法让学生对课文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批评,以此
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七、作业巩固成果。

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同时也能指导自己的教学。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轻轻地走了,思绪正悄悄地来”的感觉。

“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

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作者:召陵区青年乡砖桥小学秦少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