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

论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摘要:为了加快改变西安地区农村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通过对户县白云村多次的调研以及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建立一套适合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体系。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景观规划设计1.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意义及其定义农村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根源的主要栖息地,继承、保护与发展中国乡村风土文化遗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变西安地区农村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如何体现新农村的特色,如何把农村文化景观规划、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作为元素,合理地、科学地运用于新型的旅游型农村景观规划与建设之中,在改善了居环境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旅游型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
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的各个方面。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下文将节选西安市户县石井乡白云村景观设计课题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笔者参与了长安、户县、高陵三区(县)部分村庄的调研与规划工作,本文就是此次调研过程中对户县白云村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实践、思考和总结的成果。
白云村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因此要充分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和文化为资源吸引游客,同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次的设计规划并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而是一种“体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探究——以贵州龙井村乡村旅游景观设计项目为例

752022.10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探究——以贵州龙井村乡村旅游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刘会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系,四川 成都 610399)摘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农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研究乡村景观设计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景观设计;营造手法;产景融合1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与乡村长期落后的发展形势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而从乡村景观设计视角来说,乡村景观应该是有别于城市景观,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过多套用城市模式,导致产业与风貌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缺乏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构建格局,新农村景观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因此研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以龙井村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为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景观设计进行初探。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要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在涉及到景观设计具体的原则方面,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上,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3 乡村振兴景观设计的定位与构思3.1 拓展多样性产业模式,促进产业振兴乡村要产业振兴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落后、单一的产业模式,拓展多功能的乡村产业模式。
因此乡村景观设计要与乡村产业模式进行配套,除了要提升景观效果,还需要提升文化旅游、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收益。
第一,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种植一些特色水果、当地的农产品,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
第二,注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生态的乡村风貌,通过恢复自然风光、乡村景物,合理利用闲置的耕地与农舍,营造田园风光,凸显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一般的田园生活会给大城市的游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灵感受,同时还可以增设亲子采摘园体验区等,增加农创寻乐的体验感,协同周边景区打造旅游品牌。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摘要】乡村景观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用以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状况,提高农业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同环境的全面发展。
但是,就我国目前乡村景观建设工作而言,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速度。
本文就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展开分析和探讨,指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策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品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乡村景观建设旨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当等相关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步伐。
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景观建设缺乏本土化乡村景观建设,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创建良好生活家园,是一项丰富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的公益建设项目。
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良好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本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出传播。
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往往只在于重视景观的美化,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多度引用外来物种和西方园林建设材料,既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设计者们予以重视的。
(二)景观建设不应与政绩挂钩乡村景观建设,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以维持和谐生态环境,但是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性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公益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
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为达到现实快速建设步伐,常常不顾一切,大肆破坏地方环境,强拆强占,进行“暴力”施工,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使景观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造成了非常的负面影响。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风貌与农村建筑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风貌与农村建筑规划一. 乡村风貌的意义与价值乡村风貌是指一个地区农村特有的景观和建筑风格。
乡村风貌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农村文化的体现。
通过传统的建筑和景观元素,可以展示农村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乡村风貌也是农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吸引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乡村风貌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保留乡村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同时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打造更具活力和现代性的乡村风貌。
这样既能传承农村的历史和文化,又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乡村建筑规划应该与环境相协调。
与城市不同,农村的自然环境更为丰富多样,包括田园风光、河流湖泊等。
在规划乡村建筑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周边的环境,营造和谐的乡村风貌,使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
四. 历史文化的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
许多地方的农村都有独特而珍贵的传统建筑,这是农村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重拾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 邻里关系与社会交流新农村建设应该注重邻里关系和社会交流。
在规划乡村建筑时,可以融入一些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如广场、图书馆等,为农民提供交流和娱乐的场所,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培养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 农村建筑的功能与需求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建筑的功能与需求。
农村的建筑物应该满足农民的居住、生产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可以建设一些农民集市,提供各种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建设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科技咨询的支持等。
七. 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乡村建筑时,应该考虑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农田和生态绿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系统。
同时,要鼓励农民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农村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区域治理城市治理与规划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王芮全椒县园林绿化管理所,安徽 滁州 239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成为当下建设美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乡土景观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自然灾害、历史变迁、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浓厚的乡土景观相继衰退或被同化,生态格局遭到破坏。
而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的运用实现对乡村千百年来的风土人情和乡土资源进行更有效保护,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乡土景观;保护;延续全国各地的新农村景观设计都出现文化内涵减弱、本土特色缺失的问题。
乡土景观在全球化信息的冲击下被视作落后、过时的代名词,主要是因为乡土景观的价值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1]。
本文通过对能很好凸出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分析,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景观的保护方法、再生及发展前景。
一、乡土景观的含义乡土景观是农村经过几千年的沧海桑田、遵循本土的地理地貌、气候、人文、宗教信仰而建的,具有本土独特性的景观。
它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包含城镇、聚落、居民、建筑、水系等,但它又是地方的、相对闭塞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冲击和影响、排斥高科技的应用,不同地域间的区别非常明显。
例如福建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青瓦、湘西的吊脚楼、梅州围龙屋等就是地域风格截然不同的乡土景观。
从景观风貌角度划分乡土景观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又包括:经济景观、聚落景观、历史文化景观。
这几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景观。
二、国内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农村景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不少新农村景观都存在对城市景观盲目模仿的现象,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当中原有的乡土景观正在逐渐衰退甚至消失。
城市规划设计——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摘要:随着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景观也在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产生了破坏作用。
因而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创造宜人的具有新农村空间特色的环境景观。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
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
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1.1 生产与服务性差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宜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
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

Jn 2 0 u .,0 8
文章编 号 :6 1 62 (08 0 02 0 17 — 53 20 )2— 09— 4
新 农 村 建设 中园林 景 观规 划 与营 造 研 究
古 新 仁 刘 苑 秋 杨 承 清 刘 燕德 , , ,
(. 1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0 4 ;. 江丽水 学 院, 江 丽水 3 3 0 ; 3 3052 浙 浙 2 00 .江西农 业大学 工学院 , 江西 南昌 3 0 4 ) 3 0 5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2期
20 0 8年 6月
江西农 业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u n fJa g i r utrlUnv ri o r a o in x i l a iest l Ag c u y
Vo . No 2 1 7, .
摘要: 随着我 国新农村建设 的推进 , 村镇环境 建设 正以前所 未有 的速度进 行 , 乡村景观和 园林规划 与营造 列入 新农 村建设 总体工作 中, 如何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 乡土文化 , 创遣 出具有 乡村特 色的现 代 乡村景 观 园林 , 将是 园 林和景观规 划与营造 面临新 的挑 战。剖析我国 乡村景观现状及 其存在 的 问题 , 阐述 乡村 生态 园林 和景观 的功 能需求和特 点 , 探讨新农 村 乡村生 态园林和景观建设 中园林绿化规 划、 园林绿化与 景观 营建 关键技 术 、 乡村 景 观 结构与生态功能协调、 乡村庭院 园林绿化与庭 院经 济结合 、 村镇景观 园林建设的 区域特点表现等具体 问题 。
d n e p e .T e p a n n d d sg fr r a d a rh t cu e i n ft e i o tn o tn so e e td s e d h l n i g a e in o u a l s p a c i t r so e o mp r t n e t f w n l n c e e h a c n c u t s e c n t c o .Ho o ih r d c ry f r a d t e t d t n l o a u t r ,a d c e t e mo e o nr i o s u t n y d r i w t n e i a a r o w r r i o a c c l e n r ae t d m tn h a i l l u h r r d a e w t u a h r ce it s i e a n w c a ln e t e p a n n n e i ft e ln s a e u a l s p i r r l a a t r i ,w l b e h l g o t ln i g a d d sg o a d p l a c n h c sc e h n h c a c i cu e h i p p ra ay e e c re t i a in a d t e e it g p o lms i h n sr r a d a e, r h t t r .T s a e l s st u r n t t x si r b e C i a’ u a ln s p e n h su o n h n n l c e p u d e f n t n e u r me t a d f au e ft e r r c l gc d c p ,a d d s u s st e s e i c x o n st u c i a r q i h ol e n sn t r so a e oo i a l s a e n i s e p cf e h u l l a n c h i is e n t e c n t c o f u a a d c p ,i cu i g t e k y tc n lg ,r r a d c p t cu e a d e o su s i o sr t n o r l s a e n l d n e e h oo y u a l s a e s u t r c — h ui r l n h l n r n l gc n t n c o d n t n,c u y d l d a e a d e o o c i t g ain,r go a h a trsis o u a o i a f ci o r i a i l u o o o r a a s p n c n mi n e r t t r n c o e in c a c e t f r r l r i c l
试论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

d v lp n e eo me t
中国是个农 业大国 , 而作为农业的主要 承载地—— 乡村 的发展是整个农 业发展的根本 。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 、
较 完 善 的 基 础设 施 相 比 , 村 在 这 些 方 面 明 显落 后 。 乡
态学方面进行 的应用研究 , 目前其主要 研究 重点是针对一些 生态脆弱地区( 如黄土高 原、 西北农 牧结合带 以及 土石丘 陵
山 区等 ) 城 乡 交 错 带 进 行 景 观 系 统 分 析 和 景 观 生 态 学 方 和
目前 , 为适应我 国经 济社会发展 新阶段 的要求 , 进一 步 解决“ 三农 ” 问题 , 中央 、 党 国务 院做 出 了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
面进行的应用研究 。三是 目前 i g p a s a p r c lr mp ra t rl n Ne o n rsd o s u t n T r u h t e t d n o r s n u a ln s a e pa n n ly a t ua l i o tn e i w C u t ie C n t ci . h o g s y o u p e e t l i y o y r o h u r
行 的乡 村 土 地整 理 或 乡村 土 地 利 用 规划 方 面 的研 究 和 实 践 ,
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要按 照“ 生产发展 、 生活宽裕 、 乡风
文 明、 村容 整洁 、 管理 民主” 的要求 , 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统筹 , 城乡协调发 展的方 略 , 全面加 强农村 的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化建设 、 和谐社会建设 和党 的建设 , 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 目标 。搞好新农村 建
第l 5卷第 9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8T12:04:35.24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上作者:李涛[导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景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设计院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景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国内、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借鉴优秀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乡村景观的具体内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引言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然而,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乡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任然显得不足,其发展明显滞后。
这样一来,不仅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探讨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
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是很重要的。
乡村景观规划就是为了给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
而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进入理论研究与景观规划实践领域的。
它是在综合大地景观和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区域进行的综合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景观概念
乡村景观的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统一的定义,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
从地理学角度,“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从土地资源与环境经济角度,“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斑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
从景观环境规划角度,“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
总体来说,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聚落、乡村建筑、生态环境、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该乡村区域内所有的景观要素,其中包括一系列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景观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要素;包括一系列能组织乡村社会秩序发展的景观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要素;另外还包括维持乡村文化传承的文化要素和乡村赖以生存的自然要素。
2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关系
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和环境几个方面的内涵都是耦合的,同时,两者又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关系,无数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看出,首先要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然后新农村建设又反过来促进了乡村景观更有品质或更受到重视的规划建设。
其具体表现在:(1)经济方面。
在农村经济提升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以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各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中乡村景观中经济要素的载体作用。
实践者和研究者首先是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来推动其新农村发展模式,最后才达到经济提高的目的。
(2)社会政治方面。
在以农民与农村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过程中,不难看出以农民的行为活动与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协调分配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中社会要素的载体作用。
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为农民建构出了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交往公共空间,从而达到促进村民与村民之间以及农民之间的互相理解,了解社会发展以及党政时事,坚定信仰等目的,坚定共同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3)文化方面。
在文化层面的建设过程中,不难看出有序的乡村文化传承和切实的乡村文化保护的乡村景观中文化要素的载体作用。
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对处于不同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保护。
(4)自然环境方面。
在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的过程中,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研究乡村中的天然景观以及被人工改造的人工景观,通过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身独特性,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自然条件基础。
3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保护生态环境。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与人工群落相比,自然群落显得更有生命力,需要更多的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新农村景观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因此,在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考虑农村未来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趋势,给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留下相应的空间。
3.2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要根据当地区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立足本地的综合状况,建设具有乡村景观特色的新农村。
不同区域的乡村景观应当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关注当地人的需求和当地传统文化等方面。
3.3以人为本原则
如今的建设思想推崇“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打造宜人的乡村环境是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原则。
在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人的尺度考虑新农村的建设方法和要素选择,在为当地居民创造出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使当地居民得到相应的归属感。
4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4.1乡村景观规划模式的提出
根据前面对乡村景观的探讨,可知由于不同乡村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和景观要求有所不同,在进行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时应当根据乡村自身的状况确定相应的规划模式。
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地理条件、乡村人文条件和乡村景观要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三种模式:一是生态宜居型;二是休闲观光型;三是村镇社区服务型。
4.2乡村景观规划模式研究
(1)生态宜居型。
生态宜居型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注重对山川、河流、水塘等进行保护。
在进行生态宜居型的乡村景观规划时,其规划要点主要有:一是规划时要尊重水域、山体等自然特征,按其肌理规划居民区、公共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二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流和水塘,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形成基本的生态构架,在景观规划时融入新的功能,形成新的水系生态网。
三是在植物配置时,应当利用当地的乡土植被,综合考虑品种的多样化。
(2)休闲观光型。
休闲观光型乡村有较广的农业、林业资源,在景观规划时应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建立农业观光园、经济林果园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合理规划居民区、观光区、农业生产区,明确各区之间的联系。
同时,各景观功能区需要与生产相结合,体现当地特色。
(3)村镇社区服务型。
在进行村镇社区服务型乡村景观规划时,须注重强化服务功能,考虑到城镇化要求,分为新农村安置区、高档住宅区以及公共服务区,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此外,在植物配置时,可选择吸尘、防污的树种。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并不只是单纯的规划绿化植物种植,还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传播历史文化、建立生态农业景观、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明确乡村景观规划以人为本、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等基本原则,综合考虑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层次,才能协调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具有特色的新农村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芝兰.乡村景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农业工程,2017,7(04):75-76.
[2]杨喜生.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72-173.
[3]吴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4]许慧,彭重华,周之灿.试论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J].现代农业科学,2008(09):3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