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1、颜渊问仁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礼的规定,就可以达到仁的标准。

2、子贡问政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杰出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告诉他:“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又问如果这三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应该先满足哪个。

孔子回答:“足食为先。


3、孔子与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性格最独特的一位,他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但孔子总是耐心地回答他,并鼓励他思考问题。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以义为先,只有具备了正义感才能有勇气去做好事情。

4、颜渊之死
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之一,他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

当颜渊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痛苦地哭道:“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下葬时,孔子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去送葬,并长时间地望着他的墓穴,哭道:“吾失之矣。


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其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有哪些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孔子与学生颜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子路最先站立来对孔子说:“一个拥有千辆马车的国家,如果还夹在大国之间,还要受到军队的侵犯,接着百姓还饱受饥饿,如果让我去治理这样的国家,不出三年,我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作战,并且知道做人的礼义。”孔子听了他是话,对他微笑。孔子问:“冉有,你觉得怎么样呢?”冉有说:“一个见方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国家,如果是我去治理,那么不出三年,一定会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那就要让贤人来治理了。”孔子问:“公西华,你觉得怎么样呢?”公西华回答说:“这些不是我能说到就做到的,我愿意学习,无论在宗庙的事,或者会见同盟,我都会穿好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相。”孔子问曾皙,曾皙回答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只希望在春天的时候,能够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一起洗澡,然后再一起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评论0条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

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

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

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

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从。

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

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

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

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

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

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

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

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言行举止、故事和教诲至今仍然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学生们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十分勤奋,而且善于思考和研究。

一天,他正在庭院中讲述课程,学生们围坐在他身边认真倾听。

就在这时,天开始下雨了。

大家本以为孔子会停止教诲,不想孔子却没有理会,仍然继续讲课。

雨越来越大,而孔子的声音却异常洪亮,直到最后一名学生也听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惊讶地问孔子:“为什么你不停下来?大家都听得不清楚了。

”孔子微笑着说:“人类之所以要学习,是为了能够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雨声再大,我们也要坚持去学习。

”故事二:孔子与匡衡的故事孔子一次到一个城市去教书,他请来了一位有名的学者匡衡向自己请教问题。

孔子对匡衡说:“你能给我一个诚实的答案吗?”匡衡郑重地说:“当然可以。

”孔子便问道:“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匡衡思索片刻,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

”孔子再一次提问:“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匡衡这次更加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再次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

”孔子微笑着拍了拍匡衡的肩膀,他对匡衡说:“诚实是一种美德,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100%的诚实,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更加真实。

”故事三:孔子与公输般的故事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尊重和敬畏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叫做公输般的年轻人,他自称是个人才出众、无所不能的天才。

孔子听了他的自夸后,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孔子问公输般:“你愿意和我一起栽种菜吗?”公输般自信地说:“没问题,栽种菜很简单,我很快就能学会。

”于是,他们一起去菜园。

孔子拿起一把锄头,开始耐心地锄草、整理土壤,然后小心地种下了一颗颗蔬菜种子。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学说,在学生陪伴下,驾车周游列国。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郑国。

一个孩子在路上用碎石烂瓦堆砌着什么,挡住了孔子的车。

驾车的子路吆喝道:“喂,小孩,快让开,我们的车要过去!”那孩子没有理睬子路,仍一心一意地堆砌着瓦石。

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那孩子抬起头,望了望孔子,说:“老人家,您看看我建的是什么?”孔子低头一看,哈,地上是用碎石烂瓦堆砌成的一座城池。

孔子急着赶路,不太高兴地说:“孩子,你怎么不懂礼节?你挡住了车,误了我们赶路啊!”孔子眨眨眼睛,反问孔子:“我不懂礼节?那么,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知识渊博的孔子,一时不知怎样回答。

他想:是啊,我把孩子摆城池当成玩耍,可孩子却不是这样想,他认为这是一座真正的城池,不能说孩子不对啊。

再说,城是死的,车是活的,当然城不能给车让路,应该是车绕道过去。

我倡导礼义,可我还不如这孩子懂得礼节。

想到这儿,孔子心平气和地说:“你说得对。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我叫项橐,七岁。

”那孩子答。

孔子感慨地对身旁的学生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这孩子很懂礼节,虽然年龄小,但在这一点上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说罢,孔子告别项橐,和学生们驱车绕“城”而过。

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上“昔仲尼,师项橐”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发愤忘食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

」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而你我芸芸众生,有几个修养可与颜回比拟如此推论,「信任」似乎只是求之不可得的理想罢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
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
打出。

”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

”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

”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