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剂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合集下载

简述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简述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简述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指的是从
微生物思想和细胞质中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单独分离出来的过程。


种方法可用于确定、观察、鉴定、收集或分类微生物。

它也可以用于
研究其他微生物群体的特征和变异,以及用于发现新的微生物。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生物学分离、化学分离和物理分离。

生物学分离是基于微生物之间的生物学差异,
如生长速率、耐药性、呼吸代谢和营养特性等,来识别和选择特定种
类的微生物。

然后使用化学分离方法,如利用锚盐、胆碱、血清素、
乙醇、磷酸钠和磷酸二氢钠等,分离不同的微生物群体。

最后,运用
物理分离技术,如离心、离心凝固、沉淀、滤过或电离技术,从其他
微生物和非生物物质中把特定的微生物分离出来。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的优势有很多,如可以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
的纯度提高,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及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成本
效益等。

但是,同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可能会
污染实验样品,而且长时间利用物理法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总的来说,微生物分离纯化是一个有效而可靠的技术,它可以有
效地提高微生物的纯度,更好地满足实验所需,提高实验效率和成本
效益,从而为微生物学研究带来重大收获。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物质是指从动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出的具有一定生物学功效的化合物,如药物、植物提取物、营养素等。

由于其复杂的化学结构和高度的局部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一直是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实例,介绍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1. 色谱法色谱法是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常用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有纯化层析、逆相高效液相色谱等。

例如,天然产物柚皮素在分离纯化时,使用了硅胶柱层析、石墨化硅胶柱层析、逆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最终得到了高纯度的产品。

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有效的初步分离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分离物的纯度和检查杂质的存在。

同时,它还可以判断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区别性。

例如,由绿茶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3. 活性吸附法活性吸附法是一种分离和纯化温和的方法,适用于追求分离产物活性的分离纯化,如酶、蛋白质、生物活性物质等。

以提高空气质量的铜阳离子吸附材料为例,该材料利用胶体晶体的自组装性质,通过金属盐还原法成功地合成了高稳定性、高活性的CuO-HAc/PS@SiO2催化材料。

二、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方法1. 紫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是一种研究物质电子跃迁和吸收性质的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官能团带的测定和结构确定,如酰胺、酮、醛等。

例如,茶多酚的分析可通过扫描紫外线分光光度法进行,可以获得其分子结构中的各类官能团信息及骨架结构。

2. 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中核自旋的研究方法。

它不会破坏原料分子,且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以甲基化苯丙醚的结构鉴定为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其中CH3、OCH3等原子的共振信号,并通过信号强度和位置判断不同原子的相对位置和取代基情况。

3.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化合物分解成带电离子以便质量分析而来。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通常,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收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环境、生物体表面或其他来源
的微生物样品。

这可能涉及到采集土壤、水样、食品、空气或生物
体组织等样品。

2. 稀释和接种,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
接种。

这有助于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

3. 培养,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不同
类型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等。

4. 分离,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菌落的形成。

选择单
一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

5. 形态学特征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6.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如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酶活性、氧气需求等,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包括确定其属种和种的分类位置。

以上是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的鉴定方法,有时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手段进行鉴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一)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在这里生活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造成抑制其他菌生长而利于此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种。

(二)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含菌数。

此法缺陷:操作繁琐,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法优点: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以及食品、饮料和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土样10g,未知菌变形杆菌单菌落平板和无菌水。

取液器(5000ul、1000ul各一支),培养箱,培养皿(20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5000ul、1000ul无菌吸头,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四、实验步骤:(一)培养基的制备(第二次实验时准备):肉汤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2g蛋白胨4gNaCl 2g蒸馏水400mL琼脂8g1. 称量:按上述配方称量各类物质。

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均质法:将微生物样品加入适量的缓冲液中,然后将样品经过均质器处理,使细胞壁破碎,释放细胞内物质。

通过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可以得到不同的菌落。

2. 筛选法:将微生物样品铺在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根据对某种成分的利用能力,筛选出适应该成分的细菌。

3. 纯化法: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将一种菌落的单个菌株剔除出去,再进行单独培养,即可得到纯菌株。

4. 浓缩法:从土壤、水体等微生物来源中提取微生物样品,然后利用离心、滤网、浓缩膜等方法将细菌浓缩到一定程度,再用分离纯化方法进行分离。

5. 选择性富集法:根据特定的培养基条件,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特征在培养基中乘以菌落数量,然后利用纯化方法进行分离。

以上几种方法均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具体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目的来进行。

简述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简述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简述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微生物分离纯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从混合微生物群落中筛选出特定菌株并将其纯化。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逐步的分离、筛选和纯化步骤,最终得到单一的、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步骤包括取样、预处理、分离、筛选和纯化。

首先,取样是从环境中收集微生物样品,比如土壤、水体、食品、植物、动物等。

样品的选择应根据所需微生物的生境来确定。

随后,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微生物。

预处理包括浸泡、稀释、灭菌、酶处理等步骤。

接下来,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分离。

分离是将微生物分离成单个的菌落,以便进一步分析。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涂布法、液滴法和扩展平板法等。

在分离过程中,需要灭菌培养基和相应的培养条件,以保证只有目标微生物能够生长。

分离后,需要进行筛选,以从众多菌落中找出感兴趣的菌株。

筛选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化特征、酶活性、代谢产物或抗生素活性等指标进行。

通过筛选,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确定目标微生物。

在确定目标微生物后,最终的步骤是纯化。

纯化是将目标微生物与其他非目标微生物彻底分离,并得到单一纯净的菌株。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传代分离、单菌细胞分离、单克隆分离等。

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重复的培养、分离和筛选,以确保获得纯净的菌株。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设计要考虑一系列因素。

比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满足目标微生物的生理需求;使用适当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pH,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采用恰当的浓度和时间来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技术。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纯净的菌株,用于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代谢等特性;也可以用于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比如产生抗生素、生物降解污染物等。

因此,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是一种将复杂微生物混合物分离为纯化菌株的过程。

这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发现新的微生物物种,以及从微生物中获得新的代谢产物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1.常规分离法:常规分离方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技术。

该方法基于微生物菌落形态和特性的观察和比较,通过选取和分离菌落来获取纯化的微生物。

常见的常规分离方法包括移植法、罐培养法和环扩散法等。

2.筛选培养基:筛选培养基是通过优化微生物的培养条件,选择能够选择性生长其中一特定微生物的培养基。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离特定类型的微生物,例如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等。

常见的筛选培养基包括含有特定抗生素、特定营养物质或特定pH值的培养基。

3.稀释分离法:稀释分离法是一种通过连续稀释样品来使微生物单个分离的方法。

首先,将样品连续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上接种稀释液,并进行培养。

稀释分离法适用于稀释样品中含有少量微生物的情况,可以帮助分离纯化微生物。

4.毛细管扩散法:这是一种通过毛细管将微生物分离到培养基上的方法。

首先,将培养基注入玻璃毛细管中,并将其将培养基表面用火焰加热,使其与空气接触。

然后,将毛细管插入样品中,微生物通过毛细管扩散到培养基中。

这种方法使用较少的培养基和试剂,能够直接从样品中获得纯化的微生物。

5.细胞分离技术:细胞分离技术是通过分离微生物细胞来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细胞离心、滤膜分离和凝胶过滤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微生物细胞从细胞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纯化的微生物。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

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研究和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分离和纯化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

分离和纯化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

分离和纯化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分离和纯化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水处理和净化过程中,高效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对于保障水质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分离和纯化水中杂质和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

一、物理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是最常见的物理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过滤介质,如滤纸、滤膜等,可以有效地将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杂质分离出来。

这一方法简单易行,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2. 沉淀法沉淀法主要利用颗粒物在液体中的比重差异,通过调整pH值、添加化学反应剂等手段,使杂质颗粒迅速沉淀到底部,实现分离纯化的目的。

二、化学方法1. 氧化法氧化法是一种常用于水纯化的化学方法。

通过添加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可以迅速氧化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进而分离和纯化水质。

2. 螯合剂法螯合剂法是通过添加能够与杂质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化学物质,将金属离子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一方法在处理水中重金属离子污染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三、生物方法1. 吸附法吸附法利用生物材料对水中杂质和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通过将水流经过吸附剂,杂质和微生物可被吸附到表面,从而实现分离和纯化的效果。

2.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方法。

通过启动一种或多种特定菌群的生长,这些菌群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实现对水质的分离和纯化。

四、综合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综合方法来分离和纯化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

例如,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提高分离效率和纯化效果。

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的结合,可以发挥生物活性和化学作用的优势,实现更好的水质处理效果。

总结起来,分离和纯化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以达到理想的分离和纯化效果。

同时,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对于提高水质处理的效率和水质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要求[1]1.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二、基本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但是,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中,一般应含有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素等。

配制培养基是不仅需要考虑满足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而且应该注意各营养成分之间的协调。

此外不同微生物对 pH 要求不一样,酵母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 ( 嗜碱细菌和嗜酸细菌例外 ) 。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都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 pH 调到合适的范围。

配制培养基的流程如下:原料称量→溶解加琼脂熔化调节pH值分装塞棉塞和包装灭菌由于配制培养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容器等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内,以防止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的酸碱度所带来不利的影响。

实验室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利用高温处理达到杀菌效果。

高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大分子发生变性。

高压蒸汽灭菌是微生物研究和教学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本实验同样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2.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一般是根据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要求的不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种生长,不利于其他菌种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种。

分离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

本次毕业设计是从中EPT菌悬液中分离多种有净水功能的菌株,实验将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菌种。

3.分离菌株的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是微生物的重要内容,一般从菌落特征、形态、细菌特点及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鉴定。

各种细菌在代谢类型上表现了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细菌分解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过氧化氢的能力不同。

这些都反映了它们是有不同的酶系统。

细菌的这种生化反应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产生了两种结果:第一、使自然界所有的有机分子都有可能得到分解;第二、使不同细菌之间有了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基础。

另一方面,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细菌的生化反应的多样性也被人们作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方法来利用,可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

三、实验器材1.菌种:ETP菌悬液2.培养基及培养菌种[2]: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 ETP菌悬液B 高氏培养基-----------------------------------放线菌C 反硝化细菌培养基试管-------------------------反硝化细菌D 硝化细菌培养基-------------------------------硝化细菌E MRS培养基------------------------------------乳酸菌F 光合细菌培养基-------------------------------光合细菌G 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H 淀粉培养基-----------------------------------细菌(生理生化鉴定)I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J 明胶培养基-----------------------------------细菌(生理生化鉴定)3.溶液和试剂:配制培养基药品(附表)蒸馏水、95%乙醇、香柏油、二甲苯、卢戈氏碘液、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4.仪器和其他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秤,手提式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无菌培养箱,4℃冰箱。

250mL锥形瓶,无菌培养皿,无菌大小试管,无菌1mL移液管,载玻片,胶头滴管,试剂瓶,烧杯。

擦镜纸,酒精灯 ,接种环,试管架,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吸水纸,无菌平板,三角玻棒,玻璃棒,无菌棉塞,药匙等。

四、操作步骤1.培养基的制备与分装。

(1)称量: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地称取药品。

(2)溶化:在沸水浴锅中加热熔化。

(3)调pH :用1mol/L NaOH或1mol/L HCl调pH至培养基所需pH。

(4)分装:将溶化的固体培养基趁热加至漏斗上,装大试管时,注意管口不要沾上培养基。

大试管固体分装装量不超过试管的1/5,灭菌后倾斜放置。

分装三角瓶的量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一半,灭菌后垂直待凝。

(5)加棉塞:培养基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或三角瓶口塞上棉塞,以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内而造成污染,并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能,然后包扎一层报纸。

试管应先捆成一捆后再于棉塞外包扎报纸,贴上标签,注明培养基名称、日期、组别。

根据上述步骤配制7种培养基,分别编号A-G: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高氏培养基C反硝化细菌培养基试管D硝化细菌培养基E MRS培养基F光合细菌培养基G马铃薯培养基2.无菌水的制备。

用移液管取4mL蒸馏水于6支小试管中,塞上棉塞,包扎报纸。

3.器皿的准备。

(1)培养皿的包装:每10套一包,用旧报纸包扎。

(2)移液管的包装:首先在吸管的上端塞上一小段棉花,用长纸条包扎、打结。

(3)玻璃涂布棒的包装:方法同移液管的包装。

4.高压灭菌。

(1)灭菌:将所要灭菌物品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根据需要设定灭菌温度和时间121℃,20min灭菌(MRS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等成分,灭菌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13 ℃,30min)。

(2)斜面培养基:灭菌完毕,将试管培养基搁成斜面,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度的一半为宜。

(3)倒平板:在超净工作台将培养基冷至50℃左右,点燃酒精灯,在火焰旁倒平板。

5.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稀释平板分离法:将5支4ml的无菌水试管排列好,按1/5、10-1、1/15、10-2及1/25、10-3依次编号(由于菌悬液本身浓度不是很高,实验初期采用10-1、10-2、10-3、10-4、10-4、10-5、10-6效果不好,特别是10-5以后基本看不出长菌,。

因此实验采用1:5稀释)。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1ml的无菌移液管吸取1ml菌悬液置于第一支试管中,持移液管吹洗三次,用手摇1分钟将颗粒状样品打散。

即为1/5浓度的菌液。

用l毫升无菌移液管吸取lml 1/5浓度的菌液于第二支试管,将移液管吹洗三次,摇匀即为10-1浓度菌液。

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3。

稀释过程如图(2)平板的制作取6套无菌培养皿编号1、2、3、4、5、6,吸取0.5mL菌液于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加热融化培养基,当培养基冷至45℃左右时,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拿培养皿,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靠近火焰,将皿盖掀开,倒入培养基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0℃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3)稀释平板涂布法:由于实验的目的、所研究的微生物种类、所用的培养基及容器的不同,因此,接种方法也有多种,如斜面接种技术、液体培养基中的菌种被接入液体培养基、液体接种、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

本实验中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

稀释平板涂布法与稀释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的作用一样,都是把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分散成能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此法接种量不宜太多,只能在0.5ml以下)。

培养时起初不能倒置,先正摆一段时间等水分蒸发后倒置。

分别将培养好的细菌、真菌进行平板分离。

分别在适宜温度培养,本实验所用的培养箱的温度是35℃。

(4)菌种保藏(留作鉴定):将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斜面保藏。

每株菌保存2支斜面。

5.分离菌株的鉴定。

(1)观察菌种的培养特征。

(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记录菌体特征与染色特性。

<1>制片:制片方法与简单染色相同。

<2>初染:加适量(以刚好覆盖菌为宜)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5min,水洗。

<3>媒染:碘液媒染1min,水洗。

<4>脱色: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5>复染:滴加番红复染1.5min,水洗。

<6> 晾干:将染色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用吸水纸吸干载玻片上的水。

<7>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8>实验完毕后的处理:①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干净,a先用擦净纸将油精头上的油擦去。

B 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

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

注意擦镜头是向一个方向擦拭。

②看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净。

(3)细菌的芽孢染色。

<1>制片: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3>脱色: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结果: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4)查伯杰氏手册[3],初步对细菌菌种进行鉴定。

(5)进行以下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1>淀粉水解试验①将固体淀粉培养基溶化后冷却至50℃左右,无菌操作制成平板。

②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划成4个部分。

③将选取的各菌分别在不同的部分点一下,在平板的反面分别在4个部分标明所接种细菌。

④将平板倒置在37℃温箱中培养24h。

⑤观察各种细菌的生长情况,打开平板盖子,滴入少量卢戈氏碘液于平板中,轻轻旋转平板,使碘液均匀铺满整个平板。

如菌苔周围出现无色透明圈,说明淀粉已被水解,为阳性。

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可初步判断该菌水解淀粉能力的强弱,即产生胞外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2>过氧化氢酶试验①菌体培养:将各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28℃培养24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