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古今贤文 苏教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4古今贤文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4古今贤文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4古今贤文教案24古今贤文教材分析本课是由押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集结而成,强调修身的可贵、保健的重要,表达了人要注重修身和保健的观点。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是读书修身图,第二幅是冬练三九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共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修身篇,介绍了修身的一些具体行为。

第二部分是保健篇,叙述了如何保健。

文章每句对仗,朗朗上口,其文含义深刻,简洁明了,是启迪学生心智的好读物。

教学要求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两部分内容的大致意思,初步理解课文阐明的道理。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研究第24课《古今贤文》,课文汇集了我们中国从古到今的一些格言、谚语,它们按内容被分为两篇,这节课我们研究第一篇《修身篇》。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都将修身立德放在首位。

那为何要修身?又怎样修身呢?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

2、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提醒“逆"的声母是n。

3分组读课文。

三、理解大意1怎样修身?请同学看插图。

是的,博学XXX是修养身心,提高自我的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修身的具体行为还有很多。

2出示课文,学生思考,教师整理分类,指点朗读。

择善而交一一近朱者赤,近墨肾黑。

检束自我一一梅贵高洁,人贵自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仁爱谦卑一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深谋远虑——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真诚待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善听谏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3按分类让学生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可以间接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联系实践生活,教师补充。

四、熟读积累文章每句对仗,朗朗上口,寄义深刻,简约明了,好读易记。

1采用对对子的形式读。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贤文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贤文教案

24 古今贤文△◎跟我学课文修身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句导读:这句话是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①“朱”和“赤”是指什么?]梅贵高洁,人贵自知。

[②这句话是说明了什么道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③“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理解?]段导读:本段写人要有自知之明,学会借鉴别人,多听劝告,多结交好的人做朋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④“孰”字如何理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⑤“加勉”如何理解?][句导读:这句话是说明有错就改的道理。

]见微者著,防微杜渐。

[⑥这句话如何理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⑦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句导读:这句话是说明要善于听取忠言,分辨好赖话。

][⑧“逆耳”是什么意思?]段导读:是说应该知错就改,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多听忠言,利于行。

知识点详解:①“朱”指朱砂,“赤”指红色。

②这句话是说明“人贵有自知之明。

”③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④“孰”是“谁”的意思。

⑤“加勉”就是用来鼓励自己的意思。

⑥知微见著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洞悉大的影响或结果,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防微杜渐比喻在坏思想、坏事情和坏毛病刚冒头时,就加以防制、杜绝,不让发展下去。

所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⑦这句话是说,知道就没有不说的,说的就会全部说出,说的人没有责任,但是听的人要引以为戒。

⑧“逆耳”指不动听的语言,但是有利于我们行动,把事情做好。

保健篇食不语,寝不言。

[①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

[句导读:这句话是说明春捂秋晾,春天要多穿点,秋天少穿点。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②有节”、“有常”指的什么?]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句导读:这句话是说明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量。

]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句导读:这句话是说要经常通风透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4古今贤文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4古今贤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贤文中每句话的大意,并能灵活运用
2.能体会每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1、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板书:古今贤文)大家看到这篇课题有什么疑问吗?(生说,老师记录在黑板上或ppt上)
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去默读课文吧!说说你喜欢哪几句贤文,与小伙伴交流。
3①修身篇与保健篇中,剩下的贤文是什么含义?
②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结果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③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工协作
④任务完成后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内容
解决方式、人员
译文
效果
梅贵高洁,人贵自知
第五小组成员、查网络资料、图书、字典、询问家长
梅花的品格高贵在于她的圣洁,人的高贵在于了解自己的不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篇课文你喜欢那个篇章中哪些句子?(修身篇保健篇)
①(出示图片)你能将修身篇,第一段中的句子与下面的图片对应的进行连线吗?(重点讲解一下两句,其余句子自学为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已理解,懂得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
......
3、总结升华
古人是多么善于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呀!正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每天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结反思,才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发人深省的优秀贤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也要将这些名言谨记在心,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实践中去。
板书设计:
古今贤文
修身坚定意志自省能力善于学习
保健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状态
1.预测质疑

最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古今贤文

最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古今贤文
板书设计
有自知之明
修身以人为镜
听忠言
饮食有节制
保健重在锻炼
规范举止行为
教学反思
人不是圣人,怎能做事没有错误呢?假使有了错误就及时改正,没有错误也要谦虚不断勉励自己。
是说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在规范自己的行为。
季节转换时的养生之道,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春捂秋冻。
常常晒太阳,身体健如钢。强光底下无毒虫。屋内屋外勤打扫,开窗通气精神好。清爽的空气,是医治百病的良药。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外物的侵蚀,能经久不坏。勤奋的人,在三九、三伏这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都在锻炼。
《修身篇》讲了如何修身养性?《保健篇》主要讲了如何保健身体?
怎么理解这句话?
告诉我们什么?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一自然段,说明了几个意思?
是什么意思?
“良药苦口利பைடு நூலகம்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说明什么道理?
“食不语,寝不言。”是什么意思?
“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是告诉我们什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饮不暴食,渴不狂饮。”告诉我们什么?
(2)“梅贵高洁,人贵自知。”
(3)(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执行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了什么道理?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的是非成败,自己可以反思借鉴。
(4)这一自然段,说明了几个意思?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在说什么的重要性?)
户枢:门轴蠹:蛀虫,这里指蛀蚀;三九、三伏的解释;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外物的侵蚀,能经久不坏。勤奋的人,在三九、三伏这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都在锻炼。

2018最新苏教版24古今贤文

2018最新苏教版24古今贤文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段共有几句话?(3)每句话说明了什么意思呢?3.师生交流:(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近朱砂容易变红,接近墨容易变黑。

强调客观环境具有很大影响。

(2)梅贵高洁,人贵自知。

梅花责在具有高尚纯洁的品质,人贵在正确地认识自己。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铜做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照见衣服和帽子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

4.齐读第1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6.师生交流:(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2)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见微知著”指看到事情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刚萌发时,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7.齐读第2自然段。

8.小组内熟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指名读第1自然段。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生交流,汇报每句话的意思。

齐读第2自然段。

小组内熟读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上《古今贤文》教案设计.doc

苏教版三年级上《古今贤文》教案设计.doc

赠送以下资料《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懂得感受爱,也懂得回报爱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方法。

2、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的不解、顿悟、感念的过程。

【预习设计】1、学生需认真朗读全文,弄懂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3、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父亲和儿子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并欣赏一首小诗。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背影》,看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二、检查预习(小组之内检查)1、正音练习:给加粗的词注音。

变卖典质(diǎn zhì) 颓唐(tuí) 狼藉(jí)交卸(xiè) 奔丧(bèn sāng) 簌簌(sù)晶莹(yíng) 迂腐(yū) 琐屑(suǒ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妥帖(tuǒ)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2、根据解释填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藉失业在家。

赋闲凄惨暗淡,不景气。

惨淡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迂腐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

祸不单行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变卖典质精神不振作。

颓唐三、朗读课文,交流探讨1、刚才我已经说过,《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者产生了某方面的疑惑,那么同学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或疑惑。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名篇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名篇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名篇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竹子不知道竹子》的教学设计。

通过引入古今名篇《竹子不知道竹子》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竹子不知道竹子》这篇古今名篇;2.学生能够从古今名篇中领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学生能够初步运用一些阅读和分析技巧,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文《竹子不知道竹子》和相关的诗歌书籍;2.准备足够数量的课本和复印件供学生阅读;3.准备短语卡片和故事卡片供学生进行课文解读活动;4.准备足够数量的纸和笔供学生做练和写作。

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讲述关于竹子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竹子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竹子和自然之间的联系。

Step 2: 导读课文 (10分钟)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标题、段落和标点符号,以及内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Step 3: 研究古今名篇 (15分钟)教师逐句朗读《竹子不知道竹子》,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课文的意思。

Step 4: 分析和讨论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讨论竹子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Step 5: 阅读活动 (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解读活动。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读一段课文,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解读课文的意义和感悟。

Step 6: 写作练 (20分钟)学生完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练,如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小故事或写一封感谢信给竹子。

Step 7: 总结和点评 (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化学生对古今名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Step 8: 课后拓展 (5分钟)教师推荐相关的诗歌书籍或文章给学生进行阅读拓展,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今名篇和自然主题的理解。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箴言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箴言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古今箴言教案教案概要本文档是对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古今箴言》进行教案设计。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古代和现代的箴言,并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包括箴言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和现代箴言的比较以及运用箴言的场景。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的引入,帮助学生加深对箴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箴言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比较古代和现代箴言的异同;- 能够运用箴言表达简洁而深刻的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箴言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比较古代和现代箴言的异同;- 运用箴言表达简洁而深刻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对箴言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和现代箴言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箴言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箴言的意义和用法。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箴言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简洁、深刻、通俗易懂等特点,并与谚语、成语作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箴言的概念。

3. 古代和现代箴言的比较: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比较古代和现代箴言的异同之处。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论述。

4. 运用箴言的场景:设计一系列的情境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的箴言进行表达。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

5. 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运用箴言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强调箴言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今贤文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名言、格言地节奏美和音韵美,
使学生懂得做人应当洁身自好,善听诤言的道理。

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良好品格和爱护健康,勤加锻炼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人应当洁身自好,善听诤言的道理。

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良好品格和爱护健康,勤加锻炼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格言、警句,今天我们将集中学习由16句组成的《古今贤文》(修身篇)。

2、板书课题:24.古今贤文(修身篇)。

3、理解课题上的“贤文”、“修身”:“贤文”是指教导人们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文章,有警句、格言、谚语等。

“修身”是指修养自身,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二、整体感知,指导读通
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理解;
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全文共多少句话,分几部分,每部分大意是什么?
2、检查自学效果:
⑴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正音;
⑵画出句子,鼓励学生质疑;
⑶再让学生读读自己理解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大体说说意思。

三、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采用“读读——议议——再读读”的方法来理解。

(一)指导学习“修身篇”
1.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利用工具书,交流掌握主要词句的含义及文章大意;将不懂的字词句标记下来全班讨论。

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3.小组交流汇报,共享已经掌握的字词句的意思,互帮互助,小组间相互学习。

4.提出交流后大家仍没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预设学会提出的问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读好这一句;
○2说说“近”、“朱”、“赤”、“墨”的意思。

近:靠近,接近;
朱:矿物名,朱砂;
赤: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
墨: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
这句话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句中意思。

2、“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1指名学生读好这句话;
○2说说“微”、“著”、“杜”、“渐”的意思:
微:“见微知著”中的“微”表示隐约,“防微杜渐”中的“微”表示微小。

著:明显。

杜:堵住。

渐:自事物的开端。

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3再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用上面的方法合作学习“保健篇”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3.小组交流汇报,
相互学习。

4.提出交流后大家仍没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四、班级交流,诵读感受
1.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感”,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

2.学生放声诵读,感受这些警句、格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同时一会每句话的意思。

3.指名读。

4.学生积累。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的名言、警句、格言
板书设计
24.古今贤文
修身篇:洁身自好自我反省向他人学习知错能改接受他人的意见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保健篇:衣食住行处处都要养成好习惯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反思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应用“读读——议议——再读读”的学习方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始终把握住本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切学习活动植根于培育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另外,传统文化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读,读出韵味,读出兴趣,读出热情。

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反复地碰撞学生的记忆,在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以至背诵,从而让学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其中所含的道理,这种模糊的意识其实是最真实、最宝贵的,远比那种云里雾里的标准答案实用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