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主要有哪些种类
各种疗法概念

生物反馈疗法禁忌症主要有:一 是各类急性精神病求助者。二是有自 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 合作的求助者。三是训练过程中出现 头痛、头晕、恶心、血压升高、失眠、 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 2、 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 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有别 于普通的医学治疗是一个主动参与 的过程。 临床常用的生物反仪的分类: 1、 肌电生物反馈仪 2、 皮肤电反馈仪
(五)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 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 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 的改变。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 术(简称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 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 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 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 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需要打破行 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 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提出区分变化 过程的三个阶段:自我观察、开始一 种新的内部对话、学习新的技能。 认知行为疗法注意事项: 认知心理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一般 心理问题,并可以治疗抑郁性神经 症、焦虑症恐怖症、考试前紧张焦虑、 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对神 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 也可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心理 障碍和心理疾病很多种类,认知行为 治疗并非对所有这些障碍和疾病都 有效。 七、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 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 是:人性本善,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 的,且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 力,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 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 预;如果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 中,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求助者中心疗法工作程序: 1、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求助者的 自我变得较为开放。(2)求助者的自 我变得较为协调。(3)求助者更加信 任自己。(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 一个变化的过程。 2、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 技术。主要技术有三种:(1)促进设 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主要有关注、 用语言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非语言 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沉默作为设身 处地理解的方式。(2)坦诚交流技术。 包括:不固定角色、自发性、五防御 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3)表 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艾根将无 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并指出它是 一个高水平的咨询师的最高价值观。 3、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 律。 求助者中心疗法其咨询过程的 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 和疏远态度阶段。 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 段。 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 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行为矫正-用图表记录行为

基线
月
干预 2
3900
1
3
4100
4
4200
5
3100
6
3000
7
2900
8
3000
9
2900
千瓦 4100 (约 到 100) 100)
基线 月
千瓦 (约到 100) 100)
干预 11 12 13 14 15 16
10
3800 3900 3800 2900 2900 2800 2900
2、.温妮福莱德(Winifred)和两个具有自我伤害 温妮福莱德(Winifred) 行为(SIB)的孤独症患儿相处。 行为(SIB)的孤独症患儿相处。她记录下卡尔和 巴德两个孩子,在基线其中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 巴德两个孩子,在基线其中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 然后施行了对替,并继续收 集了一段时间的相关两个孩子的数据。 集了一段时间的相关两个孩子的数据。卡尔在基线 期的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是25,22,19,19,22, 期的自我伤害行为的频率是25,22,19,19,22, 22和23;在治疗期是12,10,5,6,5,2,1,1,1, 22和23;在治疗期是12,10, 1,0,0,1,1,0,0,0和0.巴德的基线期的自我 0.巴德的基线期的自我 伤害行为的频率是12,12,15, 13,12,12,13, 伤害行为的频率是12,12,15,4,13,12,12,13, 10,12,14和17;在治疗期时是5,3,4,2,0,2, 10,12,14和17;在治疗期时是5 0,0,0,2,0,0 和0。根据卡尔和巴德的自我伤 害行为数据绘图。 害行为数据绘图。当温妮福莱德对自我伤害行为实 施治疗时,她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方法? 施治疗时,她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方法?
REBT理情行为治疗

4、REBT的工作/介入纲要 5、REBT的认知、行为干预技巧 6、工作者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7、REBT的适用性与不适用性
后现代哲学观点与REBT
• • • REBT基本假设:人类的认知、情绪及行为功能并非完全迥异的,相反, 它们是彼此互动,整合为一的。 REBT是一种非比寻常的建构主义: 它强调人们的所思所行最好采取弹性的态度,并认为一般令人们沮丧、 僵固且绝对的“必须”,虽然是从文化里学到的,却也是人们自己的创 造力和生物倾向所致。REBT帮助当事人看清楚,它们如何发展使自己 丧失功能的核心哲学,并且通过思考,思考他们的思想及思考如何思考 他们的思想而转化那些哲学; 在处理自我价值的问题时,REBT认为人们之所以肯定自己的价值只是 因为他们选择这么做; REBT也处理造成情绪困扰但却又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潜意识及其默默进 行之过程,它相信人们天生有重塑及改造自己的能力; REBT强调运用有弹性且非教条式的科学假设法,通过实务经验检验这 些假设及价值规范,然后看结果为何。
2、REBT假设,人的主要非理性信念是彼此互动,且相互影 响的。 例如:我一定不可以失去他(爱人)——一旦失去他生 活将会变得很糟糕、很可怕——所以我绝对不能失去他—— 从而导致 一旦真正失去,情绪和行为将会难以控制。 (二)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1、绝对的“必须”和“应该”,例如:“他应该理解我、明白我”; 2、灾难化,例如:“失去他是一件糟糕的且可怕的事”; 3、无法容忍,例如:“我无法容忍他抛弃我”,这通常是指当事 人非常讨厌这件事,认为它不应该发生。如果一旦发生,当事人 对这个挫折的容忍度就会很低,从而产生令他不快的困扰; 4、责备自己和他人,例如:“抛弃我的人都是坏人,因为他们喜 新厌旧,始乱终弃”; 5、过度类化;6、全有或全无;7、放大或缩小;8、武断的推论
康复医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康复医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一个伤口肉芽新鲜的创面,为促进伤口愈合,紫外线的剂量选用()。
A、弱红斑量B、红斑量C、超强红斑量D、强红斑量E、亚红斑量正确答案:E2.常用助行器的稳定性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A、差动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B、差动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C、差动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D、差动框式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四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固定框式助行器E、固定框式助行器、四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折叠框式助行器、差动框式助行器正确答案:C3.下列属于医学伦理学的特征的是()。
A、时代性B、全人类性C、组织性D、人道性E、灵活性正确答案:A4.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时,用于运动强度的最佳指标为()。
A、最大摄氧量B、靶心率C、无氧阈(AT)D、血中乳酸浓度E、代谢当量正确答案:E5.下列哪种物理因子疗法,既可治疗银屑病,又可治疗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玫瑰糠疹及变应性皮肤血管炎?()A、毫米波疗法B、超声波疗法C、超短波疗法D、脉冲治疗法E、紫外线疗法正确答案:E6.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是()。
A、胸部X线片示浸润性改变B、血沉增快C、痰检找到结核菌D、结核中毒症状E、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正确答案:C7.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早期炎性浸润期不适宜做()。
A、蜡疗法B、短波患部无热量C、紫外线疗法D、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E、超短波患部无热量正确答案:A8.红外线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
A、深部穿透效应B、热效应C、光动力效应D、光化学效应E、电离效应正确答案:B9.关于轮椅坐姿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肘关节保持在屈曲90°左右B、臀部紧贴后靠背C、双手握住轮椅的扶手D、上身稍向前倾E、双足间距与骨盆同宽正确答案:A10.以下哪项不是减重步行训练的评定指标?()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Rivermead运动评分C、Fugl-Meyer评分D、Wolf评定E、10m步行速度正确答案:D11.抗阻运动时,最大阻力应施加于()。
心理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法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表现出幻觉、妄想、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和疏离感。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
心理治疗,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恢复正
常生活,加强社会交往。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缺乏
幸福感和自信心,甚至有自杀倾向。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
和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其他辅助治疗。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
改善情绪,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消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三、焦虑症
焦虑症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恐惧症,患者常常感到不安、害怕
和恐惧,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
为疗法,以及其他辅助治疗。
使用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问题和压力。
四、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焦虑症,患者常常有强烈的反复思维和行为,甚至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以及其他辅助治疗。
使用SSRI类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强迫症状,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引导行为和方式,以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思维和行为。
总之,不同的心理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只有在综合治疗下,患者才能恢复正常,走向健康的方向。
简述康复治疗处方的种类

简述康复治疗处方的种类康复治疗的处方是指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伤残、病痛以及运动机能缺陷。
这类处方一般由康复治疗医师或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治疗要求和目标来制定。
常见的康复治疗处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药物治疗处方。
针对许多以器质性疾病为主要病因的慢性病症,康复治疗常常会搭配药物治疗,目的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从而帮助患者达到康复的目的。
其中,常见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炎药、抗癫痫药、抗感染药、减轻神经损伤的药物等。
二、运动治疗处方。
此类处方是指在康复治疗中所使用的运动治疗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运动处方帮助患者改善身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运动治疗处方包括:功能解剖活动、训练活动(如强化训练、柔软练习、椭圆机等)、姿势矫正、运动活动(如上肢肌肉锻炼、步行训练、传统中医保健活动等)等。
三、理疗治疗处方。
此类处方是指在康复治疗中,采用物理手段,如电疗、针灸、拔罐、水疗、中草药等,将治疗效果最大化的方法,运用在康复治疗的处方中,其目的是帮助患者获得最大的舒缓效果,改善疼痛,促进病情恢复。
四、自我语言疗法处方。
自我语言疗法(self-talk therapy)是一种改善身心健康的心理调适技术,是根据自我状态的改变,采用自我语言的形式,来调整人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的反应。
其特点是通过重复的发生,逐渐形成心理调适的稳定状态,通俗的讲就是,通过对自己的持续积极消极话语影响,来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
五、职业康复治疗处方。
职业康复治疗是指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持他们的职业能力,改善受损职业功能,以达到职业重返工作场所的目的。
其处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职业咨询,比如:职业转变与职业研究、就业市场调查、就业机会调查等;个性训练,比如: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尊建设等;技能训练,比如:营销技能训练、人际关系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情绪技能训练等。
以上就是常见的康复治疗处方的种类。
抑郁症服药后感觉有些呆傻

抑郁症服药后感觉有些呆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障碍等症状。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医生常常会开具抗抑郁药物。
但是,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呆滞、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这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需要尽快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和几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注意事项1. 合理用药选择和使用抗抑郁药物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过量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2. 避免酒精和其他药物饮酒和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会干扰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降低治疗效果。
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其他药物。
3. 规律生活抑郁症患者应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平稳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如增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的摄入、减少咖啡因和糖分的摄入,有益于缓解症状。
5. 定期复查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期间应定期复查症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
二、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认识和了解自己,以及调整不良情绪和行为,减轻或消除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可通过运动对身体和心理进行调节,缓解抑郁症状。
适合抑郁症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游泳、瑜伽等,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社交支持社交支持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支持等。
根据研究,社交支持可以预防和缓解抑郁症状。
抑郁症患者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加社交网络。
4.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一种自然、温和的治疗方法,对某些抑郁症状和副作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不良行为的矫正

不良行为的矫正学习障碍矫正从 1896 年开始,矫正学习障碍的研究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把学习困难学生单独编班、编校进行专门矫治;第二阶段在专门矫治为主的同时,让这些学生定期回到正常学校中去;第三阶段让学生回归到主流学校,定期到专门矫治机构进行矫治。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不良问题仍较突出。
除智力因素影响外,学习障碍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
一、认知障碍认识障碍是指认识过程中,由于感知、记忆、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的对学习不适应。
常见的有:已有的基础知识较差;智力活动过程缺陷;学习技能缺失等。
(一)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一定的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进而理解,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媒介、基础是不行的,因此知识掌握的好坏、多寡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又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的学生,难免学习成绩不良。
(二)智力活动过程中存在缺陷。
智力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
所谓智力活动过程缺陷常见的是:(1)智力活动定向不明确。
有些学生接触新课题后,没有在头脑中提出事先应考虑的问题,即定向不明确;又不仔细审题,分析已知和未知条件,这样在活动定向阶段没有构成关于课题的初步表象,因此在智力活动的执行阶段就会发生困难。
(2)从一种智力活动向另一种智力活动转换的困难。
如让学生证明定理之后,再要求证明逆向定理,由于前一种活动的抑制性影响,会导致后一种转换活动发生困难。
(3)定势的负迁移影响。
定势是表现一定时间内智力活动的趋向性。
如地理课,两城市距离50公里,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地图比例尺。
结果学生计算为5:50=1:10,(应是5:5000000=1:1000000)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阅读、运算等基本技能的缺失。
阅读技能缺失,主要指阅读困难或阅读理解能力差,不仅语文学不好,还会影响其它课程学习。
运算技能缺失,大体是(1)概念混淆;(2)进率混淆;(3)计算方法上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治疗是整个心理治疗系统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许多规范的和成套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七种。
(1)系统脱敏法)。
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
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
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
他把一只猫置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
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
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
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
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
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
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
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
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
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
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
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
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
在临床上多用于戒
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
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
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3)行为塑造法(shaping)。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
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
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
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
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
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4)代币制疗法。
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
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
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
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
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
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
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5)暴露疗法。
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行为治疗技术。
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1967年斯坦夫尔和列维斯首先报告一种使患者逐步暴露于恐怖情境来治疗恐怖症的行为疗法,这便
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疗法,但当时称为爆破疗法。
此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需要让患者接触恐怖的对象(事物或情境)。
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之处:①在暴露疗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怖的措施。
②暴露疗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2小时或更长。
③系统脱敏法一般仅能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疗法则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
④暴露疗法不仅可用于个别治疗,还可用于集体治疗。
如对广场恐怖症可对5—6名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即同时暴露于恐怖情境,疗效与个别应用时相同。
(6)松弛反应训练,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
一般的松弛反应训练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创的渐进性松弛法。
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禅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①安静的环境;②被动、舒适的姿势;
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
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松弛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
松弛反应疗法由于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故它不仅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
独进行时所得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
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保持和发挥良好的竞赛和表演效果。
(7)生物反馈治疗。
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
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
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
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