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手法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一、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在《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描写:““每当雁群在高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亲热起来,苏比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欧•亨利想交代的其实就是“冬天将至”这个时间背景,但他却通过对“雁群”、“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等意象的描写将读者早已熟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描写。
二、余华《往事如烟》《往事如烟》中余华对于声音的圆润是这样形容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没有直接说“她们”的声音圆润光滑,而是用“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这种读者并不熟悉的感觉来形容,重构了“声音光滑”的感觉,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三、余华《第七天》《第七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余华在这里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我”终于回想起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但他却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
思维是借助身体行走的、情景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纷繁复杂,余华在这里借助了这些“陌生化”的描写加大了读者对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
四、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样描写黑孩灵敏的听觉:“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同感的手法,对听觉不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描写,而是将听觉视觉化、形态化,这是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五、雨果《巴黎圣母院》如果说上面的四个举例都是集中于描写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上的“陌生化”,那么《巴黎圣母院》中对“陌生化”手法使用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具有美好心地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不在像读者熟悉的那样具有英俊的样貌,而是有着十分丑陋令人恐怖的面容。
作者将内在的美丽与面貌的丑陋矛盾而又十分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让笔下的文学形象“陌生化”。
陌生化写作手法

陌生化写作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写作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技巧。
陌生化指的是将本来熟悉的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其变得陌生和新鲜。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效果。
陌生化写作手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转换角度
陌生化写作手法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转换角度。
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不同的世界。
例如,用动物的视角来描写人类社会,或者用孩子的视角来描写成年人的世界。
2. 扭曲形象
扭曲形象是指对熟悉的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和扭曲。
例如,将人类形象变成机器人或者动物形象,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些事物。
3. 模糊边界
模糊边界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无法分辨出它们的真正面貌。
例如,将人类和机器人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无法分辨出哪些是人类哪些是机器人。
4. 借用象征
借用象征是指用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
例如,用一朵花来代表爱情,或者用一个空房间来代表孤独。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可以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和新鲜,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部典型的陌生化小说。
除了文学创作,陌生化写作手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通过将产品与其他事物进行结合,让消费者重新认识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量。
总之,陌生化写作手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巧,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效果。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引言新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新诗的阅读常常感到困惑和无趣,缺乏主动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新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近年来,一种名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阅读手法逐渐在新诗教学中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影响。
一、“陌生化”手法的概念与特点1.1 “陌生化”手法的来源与定义“陌生化”一词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舍洛夫(Viktor Shklovsky)提出,用来描述一种破坏艺术作品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的手法。
它通过改变作品的语言、结构、形式等多种方式,使读者感到陌生和不熟悉,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1.2 “陌生化”手法的特点“陌生化”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破坏了文学作品中常规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和困惑感;其次,它以改变语言和形式为手段,通过使作品中的表意和抒情变得难以捉摸和解读,激发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品;第三,它追求对常识和普遍概念的反思,使读者能够超越直观的认识,把握作品中独特的意义和美感。
二、“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1 选用陌生的文本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文本作为教学素材,如形式独特、语言生涩、主题复杂等。
这些陌生的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2.2 提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
通过选择新颖的题材,如科技、社会热点、人类命运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作品,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2.3 改变诗歌形式和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一些陌生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通过改变传统的韵律、格律和诗句的排列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泰戈尔诗集中陌生化手法的句子

泰戈尔诗集中陌生化手法的句子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句话通过将生与死分别比喻为夏花的绚烂和秋叶的静美,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这句话中,泰戈尔将世界的痛苦和自己的响应转化为诗歌的形式,使读者在感受到痛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的美感。
“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这句话通过颠倒因果关系,使读者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这句话通过将负担和苦难转化为礼物和指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这句话通过将地狱和天堂的对比,使读者对困难和挑战有了新的理解。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这句话通过将错过太阳与错过群星进行对比,使读者对失去与收获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陌生化手法,使读者对平常的事物有
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尘埃落定》中的

一、作品题材的陌生化 小说通过一个家族故事,展现了藏族土司 时代的结束,一种没落制度的土崩瓦解,这 段遗世独立的社会生活,对于大多数读者来 说无疑是新鲜的、陌生的。 题材的陌生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1、小说的时间设定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 的时代,翻天覆地的变革即将到来。 尽管中国当代小说多有集中描写类似的对 象,但大多是对时代的政治图解,对于川西 藏族的这段历史,少有触及。 《尘埃落定》从川西藏族人的角度出发,观 照的是土司制度的最后时刻,对这一时代变 革做出陌生化的表达,对多数读者来说很具 有吸引力。
《尘埃落定》中的“陌 生化”表现手法
关于“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什克
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最先 提出“陌生化”这一理论术语,他认为“艺 术之所以存在为的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 为的是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更像石头。艺 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 事物。艺术程序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 更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然设法 强化。”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可以引导读者对其话语 进行真实性判断,而且可以让读者参与其中, 用心灵去感受。 所以,通过限知与全知的相互杂糅,小说 既完成了对土司世界的真实再现,又完成了 对土司世界的深刻反思,更深刻地传达出小 说的主旨。
3、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作为叙述者的“傻 子”死在了复仇者的刀下。实际上,整个故 事是通过一个亡灵来进行叙事,这种安排在 文学史上无疑是少见的、陌生的。 叙述者既身处其中,又仿佛置身局外,自 由地穿梭于现实与梦幻之间,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读者如痴如醉于这种神秘的叙述 方式,最后又如梦初醒,原来整个作品正是 对那个时代与制度的一曲挽歌,这是正常的 视角所无法表述的,只有通过这种超常规的 方式才得以实现。
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例子

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例子
陌生化处理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通过词语交互错位的方式,达到突破常规表
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思维上的冲击。
下面将举几个例子来演示这种创作方法。
例子1:
暖阳洒在窗台上,轻风拂过树梢,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繁忙交织在一起。
一条
小巷子弯弯曲曲,石板路上留下了阅读的足迹,那是人们对文字的热爱。
文化的花朵,在这个石头的草地中,绽放出自己的鲜艳。
例子2:
泛黄的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温馨的问候,宛如一抹温暖的阳光穿透窗户。
岁
月的洗礼并没有抹去友情的痕迹,它们在时光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交流的纽带,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无论距离有多远,我们始终相伴。
例子3:
黑夜笼罩着大地,星星在寂静的天空中闪烁,此刻大海平静如镜。
渔船在海面
上漂荡,渔民用力弯曲的身躯与暗红色的渔网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汗水洒在波浪中,成为大海的一部分。
这些例子都是利用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进行词语交互错位,通过使用不常见的词
语或者词语的非常规搭配,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这样的创作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新奇和冲击,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陌生化处理的方法时,需要把握好度,不要过度使用,
以防止文字难以理解或者令人产生误解。
作为作者,我们应该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保持文字的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效果,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够为读者带来新鲜感,刺激我们对语言的思考和理解,在文字的世界中开启一扇独特的窗户。
文学概论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陌生化是文学中的一种手法,指的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和日常生活的反思,创造出令人新奇、陌生和难忘的作品效果。
通过让作品对读者产生陌生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陌生化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包括对事物的描绘和描写方式、对人物的刻画和形象塑造、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等。
在文学中,陌生化常常被用来创造紧张、悬疑、刺激和感人的氛围,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陌生化是文学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摘要:一、引言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2.语法陌生化3.形象陌生化4.结构陌生化四、实例分析1.具体诗歌实例2.分析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的运用五、陌生化语言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1.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2.丰富诗歌的审美内涵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现代诗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往往充满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非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期为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是指诗人有意识地突破传统诗歌的语言规范,运用新颖、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是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2.特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常规:陌生化语言打破读者对传统诗歌的认知,使诗歌语言具有现代性。
(2)创新性:陌生化语言体现在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审美价值:陌生化语言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内涵,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词语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使用生僻、新颖的词汇,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
如:将“月亮”称为“月牙儿”,将“春天”称为“绿潮”等。
2.语法陌生化语法陌生化是指诗人打破常规语法规则,重新组合词语,使诗歌语言具有新奇感。
如:将“我要去远方”改为“远方,我要去”等。
3.形象陌生化形象陌生化是指诗人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使诗歌中的事物具有新的视觉感受。
如:将“雪花”描绘为“天空的白糖”等。
4.结构陌生化结构陌生化是指诗人突破传统诗歌的篇章结构,重新组织诗歌形式,使诗歌具有新颖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格列佛游记》看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陌生化手法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因其极致的讽刺艺术而堪称经典。
而达到讽刺艺术效果的原因就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本文从人物形象、叙述视角、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用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体现《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从而表明陌生化手法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展现的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格列佛游记,讽刺
一、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一词,又译奇特化、反常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的。
陌生化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随着对“陌生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陌生化”手法的应用扩展到了文学艺术中的题材、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等方面,以及小说、戏剧、音乐、雕塑、影视等领域。
对陌生化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艺术效果有理性把握,是正确理解陌生化理论的实际价值并进而推进文学作品的创新。
二、《格列佛游记》的陌生化技巧
小说《格列佛游记》以外科医师莱缪尔·格列佛之笔,透过一系列奇妙文化之旅对当代的科学家及政客进行辛辣的嘲讽。
从形式主义角度来看,所谓陌生化就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也是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基本手段。
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叙事视角、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上采用陌生化技巧。
1.人物形象的创造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形象的描绘属于陌生化,“几乎哪里有形象哪里就有陌生化”。
因为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易于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觉,即产生“视觉”而非“认知”。
例如慧嘶马国游记中的慧嘶马国是个马国,这儿的叫做慧嘶的马是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另一种动物叫野胡,被视为低等畜生。
小说中描绘的这些形象和国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们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创造出来的。
作者斯威夫特只是将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物、现象和场景陌生化了。
例如第二部分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2.叙述视角的转换
18世纪的游记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格列佛游记》主要采用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也就是说作品中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但是,有时为了讽刺艺术的客观性和作品的生动性,斯威夫特在叙述中就转化了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变化也是陌生化技巧之一。
例如,在小人国游记中,由一位“朝廷里相当重要的人物”间接叙述小人国朝廷大臣设谋陷害格列佛的过程。
这种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情节更具客观性。
在大人国游记中,作者插入的大人国国王对英国法庭、财政管理、教派政党、贵族绅士的娱乐等的评论采用了间接引语的叙述形式,对英国各种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而在慧嘶国游记中,作者更是通过马民与格列佛的问答形式,从品德高尚的马民视角对人类的贪婪和虚伪进行强烈的质疑和辛辣的讽刺。
3.语言的描写
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陌生化”的时候,指出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因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
语言的陌生化是体现在文学语言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加工上,使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之间产生疏离,从而更新人们对欣赏对象的认识,获得更多的感受经验。
如在小人国游记中,格列佛翻译的一份由两位小人检察官呈递给皇帝的搜查清单,清单译下级向上级传达的语言形式讽刺了小人国居民少见多怪和愚昧无知的姿态。
语言的陌生化还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创造上,即作者创造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陌生词汇。
这种陌生化效应可以吸引读者注意,使读者感到惊奇,增加读者接收的难度和时间,从而增强读者对作品的印象。
《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自造的词,如小人国的“赫够”、“那达可”,大人国里的“格里锥格”,慧嘶国游记里的“野胡”,甚至这些国家的名字都是作者创造的新词。
4.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取得陌生化效应的一种方式。
《格列佛游记》中采用夸张、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使熟悉的事物以这些方式转化为人们陌生的事物,从而使作品更加新奇,引人入胜。
如小人国游记中,对数字和比列进行夸张性的描写,“每辆装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上两三大口”(2000:14),“皇帝还指令一支六百人的队伍为我当差”(2000:16),夸张的数字有力地讽刺了英国剥削阶级生活的奢侈和本性的贪婪。
”小人国游记里的小人身高不足六英寸,与格列佛的身高比例悬殊,作者采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讽刺人类的荒唐渺小。
反语的使用使作品的讽刺达到了极点,如懦夫立了伟大战功,阿谀奉承的人最诚实,出卖祖国的人具有了古罗马人的优良品质等。
三、结论
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艺术家之所以采用“陌生化”的手法,目的就是要让接收者感受到生活化,体验到生活细节,从一个异乎寻常的角度发现隐藏在普通事物后面的道理。
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对于展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家通过“陌生化手法,增加人们对事物的感知难度,尽可能延长人们这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广泛利用了陌生化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关于欧洲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讽刺画,成为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