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新高考变化分析(语文)

合集下载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解析

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解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 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 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 理学的科学特征。 D.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 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 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 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 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 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 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 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 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 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试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 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 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 、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 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 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 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 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解析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解析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解析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已经结束了,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重点考查了哪些内容?专家们对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了解析,一起来看吧。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体现以“考”育人的自觉当今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考不仅是为国选才的重要途径,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引导考生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例题分析①多文本阅读的考查,选择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取得了“人无我有”重大成就的相关材料。

②大作文第1题以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最新消息为素材,以此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

③语言基础运用的考查,选取一则“扶贫攻坚”的新闻报道材料,引导考生了解和关注国家迈进“小康”社会的步伐和取得的成就。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世界的运行节奏,也改变了这一届考生原本紧张而不失规律的备考生活,但他们也因此见证了全体中国人携手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收获。

高考语文积极正面引导考生从这场“特殊”的人生经历,认知责任与使命。

2注重选材的思想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考生对语文学科内容及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古代诗歌考查,选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诗,诗人借“桃树”这一形象,构造了优美的意境,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的怜爱、思念之情。

散文阅读考查,选取了沈从文具有独特的美感的《从音乐和美术中认识生命》一文。

作者通过对自然万物及人世间的种种细节的观察与叙写,表达出对音乐与美术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重视具体事实与感官经验,去发现蕴含在平凡生活中的美与诗意。

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01页古代诗文阅读…………10页语言文字运用…………14页写作……………………17页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卷)地区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新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及试卷结构说明: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型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在第1和第2道选择题上与之前的全国卷保持一致,都是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

第3题开始有所变化,第3题是根据文章中的某一个定义或者一个解释去推断文章之外的事物,这与之前全国卷的第3题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4题给某一个事物下定义和第5题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都是新题型,与过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问答相比,更加考察学生的语文功底,即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语文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阅读(16分)①*表示新题型②*表示新题型③*表示新题型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与现代文阅读Ⅰ相比,现代文阅读Ⅱ在6-8题的考察上与之前的全国卷类似,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对文章的赏析。

考点与过去基本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平稳过渡。

第9题的考察形式又是一个创新,考察文章的行文线索,这与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较为类似,都是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把握。

如果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两道题的作答一定是不够理想的。

新高考对于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

这与之前相比,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

只有准确的把握文章,才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对于只抓部分,对文章总体把握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类题目解答起来可能会④*表示新题型有些困难。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大部分题目与原来题型相同,考察的仍然是传记。

与原来相比,翻译题的分值减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⑤*表示新题型道问答题。

文言文阅读基本保持稳定,问答题的增加让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全国Ⅰ卷)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全国Ⅰ卷)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全国Ⅰ卷)解析高中语文学习助手高考作文试卷复习资料高考志愿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分析(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分析(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分析(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新高考语文试卷的主要变化?( )A. 增加了阅读理解题的难度B. 减少了古诗文默写的比例C. 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 增加了作文题目的多样性2.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本主要来自哪一类材料?( )A. 报纸杂志B. 学术论文C. 文学作品D. 广告宣传3. 下列哪项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的特点之一?( )A. 强调议论文的写作B. 禁止使用古诗文C. 减少了作文的字数要求D. 增加了应用文的写作4.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阅读题通常包括哪几个部分?( )A. 诗歌和散文B. 诗歌和文言文C. 散文和文言文D. 诗歌、散文和文言文5. 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出题原则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突出语文核心素养B. 减少客观题的比例C. 增加跨学科内容的融合D.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二、判断题1.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文本类型更加多样化。

2020年北京新高考语文东城期末题目1作文《中国力量》范文

2020年北京新高考语文东城期末题目1作文《中国力量》范文

2020年北京新高考语文东城期末题目1作文《中国力量》范文①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力量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请以“中国力量”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传统文化的土壤等),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类上:48分中国力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其宏伟雄壮与勃勃的生机向世界彰显着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在于蓬勃发展的科技。

无论是港珠澳大桥世界级施工难度的完美完成,还是北斗卫星一颗接一颗的成功发射。

是4G的迅速遍及和5G的全球领先,还是蛟龙震惊世界的深潜,我不向世界宣告着中国已然走出了近代的阴影,而成为了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新的大国。

因此,面对着B B C的恶意诽谤。

面对川普的技术制裁,中国企业可以泰然自若地拿出早已有预备的自主研发方案,可以骄傲地宣布在技术上的完全独立。

这是对科技实力的自信,更是对中国力量无与伦比的自信。

而对中国力量的信心来自何处呢?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研发出不弱于美国的技术呢?回答我的不是经济学家的预测,也不是振奋人心的一次次报道,而是一组画面。

那是南仁东先生满头乌丝画作的银发,是袁隆平先生家中铺满的实验苗,是“胖五”的研发人员面前看到过700余次的指向两点的时钟,是一次次的失败与重启,挣扎与奋斗。

如果科技的发展是中国力量的外在体现,那么这群可爱而可敬的人就是中国力量最核心的内涵。

可作为一个中国青年的我,应该在这洪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是好吃懒作坐享其成,还是勇于将自己也化作这伟大的中国力量的一部分,成为能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意志的有志青年?我想答案不言而喻,他们已经工作的太久了,我们也理应接下这写着“中国力量”的旗帜。

中国力量简单到只需四个字就能跃然纸上,却也复杂到千万人的协力同心才构造出它的分量与精妙。

这不是个人的机缘巧合造就的奇迹,而是无数人推动下的水到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新高考语文卷解读(北京适应年卷)第一部分:整体分析(从试卷结构、难度、题型和整体分值上分析整体的变化)此次语文卷在命题上有不少亮点:一、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作文部分命题趋势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

三、名著部分除常见的微写作考查形式外,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

11题和16题,这种趋势已经在命题中体现出来了。

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第二部分:针对重要变化逐项分析,利用表格形式呈现(包含新高考和2019北京卷)1.试卷结构变化试卷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有少许变化。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由6道题变成5道。

围绕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

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

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试卷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下降;微写作考查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有4道是选择题,1道是简答题,这个比例是北京近几年高考多本文阅读题比较常见的比例。

尤其是多文本阅读题4道选择题都是3分的正规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题难度比2019年文言文高考真题低,基本回归多年来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形态,即1道实词选择,1道虚词选择,1道翻译的客观选择题和1道文意理解的客观选择题。

这套试卷将主观翻译题的4分省掉了。

另外,简答题难度不高,整个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没有变化,甚至有下降。

2.考查内容和题型略有变化从以上对比可以发现,适应性考试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

整套试卷突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尤其是对《红楼梦》的考查,以主观题的形式单独出来,不再和微写作合并,微写作三选一的形式,相当于是选考。

而适应性考试则是必考,对《红楼梦》考查应该是北京高考的一个指向性,就是精确考查,而不是粗线条考查。

3.难度要素变化(《论语》《红楼梦》成为必考内容)与传统高考不同的是适应性考试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考查更为精细。

4.备考指导对各类文本的考查点要全面复习,注意考题的变化传递的信息。

如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推断能力的考查,文言文对虚词的考查,语言题对语言的连贯、病句的考查,微写作对现代诗写作的考查,大作文”春节”可以写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疫情,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等。

在复习中考生要做到,夯实考点知识,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思路方法,关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问题。

鉴于这次适应性考试难度不大,高考的难度肯定会比适应卷难度大。

请考生务必做好心理准备。

补充材料:关于篆、隶、分、真、楷等正书体的重新考察该如何对待正书摘要:邵正红(浙江)书法顾童恭(浙江)书法学书一定要从楷书或正书学起,或一定要学楷书、正书,这并不是新话题,更不是新观点。

本来稍有点常识的书法人都应知晓。

但最近几年乃至几十年来,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学起,甚至不一定要学楷书,成了许多人一个强烈的自我个性张扬的艺术理念与主张,并产生了相当的共鸣。

很多…学书一定要从楷书或正书学起,或一定要学楷书、正书,这并不是新话题,更不是新观点。

本来稍有点常识的书法人都应知晓。

但最近几年乃至几十年来,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学起,甚至不一定要学楷书,成了许多人一个强烈的自我个性张扬的艺术理念与主张,并产生了相当的共鸣。

很多人认为,那种要从楷书学起、一定要学楷书的观念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已经过时了。

甚至前不久,我还听到一些高谈阔论:如果只会写楷书而不会写行草,那不算真正的书法家。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楷书不能算是书法艺术,顶多算是写字,写字不等同于书法。

必须要说明,说这些话的人不是书法外行,而恰恰是书法内行。

外行人说外行话自不奇怪,但内行人说外行话则不得不警惕了。

今天的书法家十分沾沾自喜的一点就是,动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观念、各种思想,似乎这才叫艺术,而且自以为超过了民国,超过了清朝,似乎当代书法已经进入全面复兴、全面繁荣的时代了。

果真如此吗?无可置疑,当今书法家接受了各种最新的艺术思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各种艺术观念的影响,但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从何而来?从正书体而来。

正书体包括除楷书以外的篆书、隶书、真书、分书等。

有人会问:按照你这意思似乎学书必要从篆书甚至要从甲骨文学起了?我当然不是此意。

因为甲骨文是比较简单的字体,笔画和笔法都还比较简单,属于祭司群体一种比较私密化的书体,甚至可以认为不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但到了商周金文则大不同了。

商周金文,也即先秦的大篆体系的书体,无论是书写还是笔法,都十分繁复、精美、华贵,具有一种贵族化的审美。

这是书法艺术真正璀璨的时代,可以说,书法艺术的高贵与华美,即以金文为代表。

到了东周末年,列国分封,群雄并起,中国很快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贵族体系被分化、瓦解,原有的贵族化审美也随之而消解,这时候,社会阶层剧烈变动,下层或民间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向上层流动,于是,出现了真正以知识和文化为职志的民间独立知识分子,也即产生了真正的文人群体,比如孔子、孟子、墨子等。

而这些文人知识分子由于身份较低,其书写材料也不可能再是青铜器或贵金属器皿,而只能是比较廉价的竹简。

这时,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竹简由于适应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书写,故而大量诞生。

竹简书法的诞生,使得大篆体系的书法形态开始向隶书形态转化。

因为大篆形态的书体结体繁复,行笔迟缓,必须一笔一笔一丝不苟,而青铜器这种书写材料,决定了它的书写只能是比较端庄,故所用字体只能是正书体。

因此,在没有纸张的情况下,简牍的产生,为书写提供了便利。

简牍产生之后,原有的大篆形态的书写方式则必须进行革命,这样,就要追求大篆的行草化书写,这便是草书的雏形,也即篆草或草篆,而篆草或草篆的出现,恰恰为隶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或者可以说,早期的隶书形态,就是这种篆草或草篆形态。

当然,区分是篆书还是行草书的依据是篆书行草化的程度。

如果篆书草化程度很低,虽然加入了一定的行草书笔意,但仍然还属于篆书,但这种篆书已经具备了行草书的雏形。

而先秦时期行草书的雏形即是隶书。

也就是说,篆书的快速化书写,是隶书产生的标志。

而先秦时期的隶书基本是书写在简牍上的,这时的书写工具也逐渐由原来的刻刀(硬笔)向毛笔(软笔)转变,书写方式则由原来的刻转变为了写。

目前出土的战国竹简书,大部分是以毛笔书写的,具有比较明显的笔锋和轻重粗细对比变化,而毛笔(软笔)与硬笔书写的差别之一便是,毛笔书写可以较为快速,而硬笔刻写则行笔较慢。

因此可以说,毛笔的出现,为书写速度提供了便利,改变了过去刻的书写方式。

而毛笔这种追求相对较快的书写工具,使得书法在字体和笔画形态上必须有所调整,这样,原有的大篆书体开始简化,一方面朝着小篆方向转化,一方面则朝着隶书方向转化。

而由篆书向隶书的这种转变,也就是分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分”。

八分和八分书并不是一回事。

八分是一个动态化的演变过程,而八分书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书体。

八分之八非数字之八,而是分的意思。

八者,别也,分也,背也。

八分也就是分,分就是书法产生逆势的进程,而这一进程正是隶书演进的进程。

八分之背,也即隶书笔法中的逆势。

而由篆向隶的分的进程,也许要四五百年以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篆书的八分即是隶书,也即是篆书的隶书化书写。

篆书的隶书化书写是隶书的最早形态,但依然还是篆书;当篆书的隶书化程度较高的时候,则可以两可,既可以仍然称为篆书,也可以称为隶书;当隶书化程度进一步发展、提高,就不能称篆书,只能称隶书,但可以说含有篆意的隶书。

相比于行草书,八分书才是一种最基本的书体,行、草书则是篆隶楷八分书的快写风格。

但必须强调的是,行书和草书并不是一种真正独立的书体,它包含于篆书、隶书、楷书和八分书之间。

也就是说,真正独立的书体,并不包含行书和草书。

这个是千百年来书法史和书论家对书体的一种误读。

那么如何理解?这里有必要接续前面所说的八分,来进一步说明正书体的八分进程。

如前所述,篆书的快写过程,也即产生了隶书,隶书转变的进程,也即是篆书快写的进程,而篆书的快写,也即诞生了行书和草书,也即是说,篆书的快写进程即是篆书的行书化和草书化。

所以,没有篆书这种书体,便没有行书和草书形态。

那么为什么说行书和草书不是独立的书体呢?因为篆书的行书化和草书化并不是一种固定形态,而是根据篆书行书化和草书化程度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篆书的草书化程度越低,则它的行书形态比较明显,草书化程度越高,则它的草书形态比较明显。

这可以从现在出土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简牍帛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从这些考古发掘的战国简及汉简书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即即便是同一时代、统一地域或同一系统的简牍书,其形态表现也千差万别,有的还呈现出十分浓厚的篆书笔意,甚至就是篆书,但又是一种快速书写的篆书,如包山楚简,有的则是略显呆板、僵滞、笔画整齐划一的隶书化书写,如湘西出土的里耶秦简,有的则是比较肆意、奔放、且粗细悬殊的具有浓厚的隶书粗放型书写特征、波碟比较鲜明而夸张、末笔翘得较高的书体即八分书,如甘肃武威、天水等地出土的汉简,同样是武威汉简,也有比较具有章草书特征的书体,这种书写介于隶书与草书之间,或可称之为隶草书。

也就是说,这些形态丰富、用笔灵活的简牍书,本非一种独立的书体,但其大多由篆、隶、分等几种书体的草化书写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