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导管异位
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新)

化影响而变化,液体滴速不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对PICC患者 通过咳嗽动作瞬间改变胸腔压力,改变上腔静脉、右心房内 压,进而观察液体滴注速度,判断导管尖端位置。 2.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在置管过程中对于PICC导管头端 位置的判断有效、方便。基于咳嗽动作能够间接迅速改变胸腔 压力,改变上腔静脉内压,引起液体滴速变化这一原理,研究 结果显示在置管过程中导管置入后,通过嘱咐患者咳嗽同时 观察咳嗽末期液体滴速的变化有无明显的停顿,能够准确判 断导管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 率。252例患者中PICC导管置入预定刻度后,217例患者出现 咳嗽末期液体滴注停顿,35例患者未出现。35例患者中,33例
期液体滴注停顿。见表1。 表1 252例PICC患者液体滴速受影响情况[例(%)]
的患者,可应用指压胸骨上窝刺激患儿完成咳嗽动作【¨一.“。
3.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对于PICC后的继发性头端异位判 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判断PICC导管尖 2.252例患者置管后均使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
・688・
虫国篡眉塑理基壶2Q!§生3旦21旦筮32鲞筮!塑£h也』里堂盟女堡,丛!堡h 21 2Q!§:y!!:32:盥!:9
临床护理・基础护理
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
赵芳吴美妮李文昕李沛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PICC导管异位的新方法。方法对252例行PICC患者采用一种新的
判定导管异位方法一咳嗽动作对滴速影响观察法,观察其效果。结果判定准确率达100.00%(252/
体滴注产生明显影响。在本研究中,观察呼吸运动对液体滴速
影响不明显,咳嗽动作对液体滴速影响明显,咳嗽末期可观察 到液体滴注出现明显的停顿,停顿时长为0.5~1.0 s。但胸外系 统管腔不受咳嗽时胸腔压力变化影响。当导管头端位于胸外 系统时,即异位于上腔静脉以外静脉时,管腔不受胸腔压力变
复位操在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及探讨

复位操在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及探讨摘要:随着肿瘤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PICC置管已经成为肿瘤疾病的重要、常见操作之一。
PICC置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难度低、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可对机体血管进行保护,对顺利开展各项输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缓解肿瘤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3]。
PICC置管受患者血管管腔复杂性、血管瓣膜、患者体位、分叉部位解剖异常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导管异位情况,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
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后,化疗药物极易造成脑神经损伤,还可造成眼睑、颜面部水肿,甚至出现精神、神志改变,故需要及时对异位导管实施复位。
根据常规置管操作实施复位,即PICC置管成功后退出软针并撤出导丝,发现导管移位后实施复位,不仅操作困难,且费时费力,复位成功率难以达到100%。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将复位操应用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且取得了理想效果,本文特展开综述。
关键词:复位操;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应用效果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尤其被用于肿瘤患者的化学治疗中,具有可靠、安全、高渗等特点,可为患者创建可靠的静脉通路,为正常治疗、抢救工作提供了保证,同时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1]。
但是,PICC置管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并发症,常见问题为导管异位,常见异位部位是颈内静脉。
发生导管异位后,极易出现穿刺点渗漏、静脉炎、置管侧肢体肿胀、血栓、堵管等,若异位至颈内静脉且未及时调整后,极易造成导管堵塞、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不仅会打乱患者治疗计划,同时还可增加患者精神压力与痛苦,极易造成护患纠纷。
采取常规方式置管成功后撤除了支撑导丝,固定后通过X光胸片实施检查,一旦发现导管异位后会及时复位。
常规复位操的复位效果并不理想,且费时费力,经医疗技术进步后,临床应用改良方式开展复位操,发现复位成功率高达100%。
本文针对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操方法、效果等实施综述,期望为此类患者提供指导。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原因分析与护理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原因分析与护理【摘要】目前PICC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是置管成功后仍有导管移位的现象发生,现分析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照护的认知。
【关键词】PICC;导管移位;体位;护理;穿刺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输入及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可靠通道,PICC 置管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1],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尤其适用于肿瘤科反复化疗的患者及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的患者。
但PICC导管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堵塞、感染、导管异位、静脉炎等[2]。
本文将对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1PICC导管移位原因分析11患者自身的原因111肢体频繁活动,体位改变导管移位是PICC置管成功后的常见问题。
有人认为导管移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肢体频繁活动、剧烈咳嗽,穿刺部位等有关[3]。
112患者对健康教育依从性差部分患者不能按宣教内容进行自我维护,活动量过大或患肢体位活动度超出置管要求的活动范围等,使得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易移位。
12护理人员的原因121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充分122穿刺部位的选择一般来讲都选择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但都有或多或少的偏差。
13贴膜、导管固定不牢贴膜受潮、边缘翘起、松动致导管自行脱出。
2护理对策21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在实际置管操作中,应在测量体表长度的基础上减去患者皮下脂肪厚度1~2 cm。
在测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身高及臂长。
22严格选择穿刺部位PICC常规穿刺部位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3改变宣教方式,避免不当体位231应使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形象、具体、生活化护理人员应熟悉并向患者宣教血管的解剖及生理:颈内静脉管径平均为13 cm,较锁骨下静脉粗大,且解剖位置变异较少。
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要点

动、正压通气、高压注射或者冲管技术等有关…】。导管异位极 易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I“】,还可引起心 律失常、血管穿孔、脑神经受损、心脏压塞等较为严重的并发 症【15I,尤其是继发性导管异位早期可无症状,容易受到忽视。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2011版实践指南I 6I中指出,置管后必须使 用胸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但对于导管留置期间多 长时间需再次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未予规定。临床中也未对长 期带管的患者常规定期进行胸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 置。分析原因可能是反复的x线摄片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x线负荷量,是否需要存在争议。继发性异位的观察逐渐受到 关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在置管过程中即时发现导 管异位,提高头端位置的准确率,但它是将心电电极与PICC 管的导引钢丝相连获得腔内心电信号,PICC置管成功确定导 管尖端位置后需将导引钢丝撤出,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继发 性异位的判断。咳嗽时滴速观察法,能够在患者输液过程中随 时嘱咐患者配合咳嗽动作完成。方法简单有效,对发现并及时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6.09.013
滴速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入上腔静脉的方法:咳嗽末期液 体滴注的连续性中断,有明显的停顿,停顿时长为0.5。1.0
s;
作者单位:710038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
通信作者:李沛,Email:peiyan92100@163.COITI
出现向术侧偏头动作或术侧上肢内收动作影响液体滴速,占
94.29%,可疑异位入腋静脉及颈内静脉。上述35例患者,经再
次送管,最终均达到导管入上腔静脉判断标准——咳嗽末期
液体滴注停顿。252例患者置管后均使用x线摄片确认导管 头端位置,251例为上腔静脉下1/3段,1例入右心房,首次置 管成功率100.00%。咳嗽动作对滴速影响观察法判断导管尖
48例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48例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分析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方法对48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8例导管异位病人中,误入颈内静脉2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9例,反折至胸壁静脉4例,反折至腋静脉2例,进入右心房6例,至对侧锁骨下静脉3例。
经处理后39例置于上腔静脉,4例由于血管条件差调整失败置于锁骨下静脉,5例更换肢体重新穿刺成功。
结论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正确的体位、准确的导管测量及有效的心理指导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关键词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防范措施近年来,经过外周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护理的深静脉置管途径[1]。
然而,PICC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6.63%~24.60%[2]。
导管异位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PICC置管中,48例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8例导管异位患者,男37例,女11例,年龄41岁-82岁,平均年龄67岁。
肺癌22例,乳腺癌8例,脑梗死7例,矽肺6,食管癌3例,结肠癌2例。
75岁以上的患者32例,占66.67%。
穿刺静脉中,贵要静脉23例肘正中静脉11例头静脉14例。
1.2 材料选用美国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5Fr或4Fr)。
固定材料均用3M公司生产的10 cm×12 cm的无菌贴膜覆盖。
1.3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X线摄片定位是PICC 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
T5-T7 为PICC置管适宜位置,T4相当于胸锁关节位置,T5相当于上腔静脉上段,T6-T-相当于上腔静脉中下段,T8以下为进入心房[3]。
于跃等[4]认为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
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及预防对策PPT课件

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
定期观察
密切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如 有红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处理。
导管维护
定期冲管、更换敷料及肝素帽,保持 导管通畅及清洁干燥。
体位护理
避免压迫置管肢体,适当抬高肢体以 促进血液回流。
健康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血常规等指标, 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家属沟通与健康教育
家属沟通
健康教育
术后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活动术肢,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导管 异位。
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
定期检查设备性能
对PICC导管及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 状态。
及时更换耗材
对使用过的导管、敷料等耗材进行及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防 止感染。
建立设备档案
对PICC导管及相关设备建立档案,记录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 便于追踪管理。
辅助检查方法
X线检查
是诊断PICC导管异位的 首选方法,能够清晰显
示导管头端位置。
B超检查
可用于辅助诊断导管异 位,尤其适用于孕妇和 儿童等不宜接受X线检查
的患者。
DSA检查
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 查,可用于复杂病例的
诊断和治疗指导。
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也可用 于诊断导管异位,但价
格昂贵且操作复杂。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能力培训,及时
发现并处理导管异位等问题,确保患者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导管长度选择不当,过长或过短均可 能导致导管异位。
其他因素
01
02
03
04
局部组织水肿
局部组织水肿可能导致血管受 压变形,影响导管的置入和稳
定性。
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及预防对策PPT课件

在深入分析PICC导管异位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包括改进 置管技术、加强患者教育、优化导管固定方法等。
降低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
通过实施上述处理流程和预防措施,我们成功降低了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了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导管材料与技术有待改进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PICC导管 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导管 异位问题也日益突出,给患者带 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PICC导管简介
PICC导管定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一 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位于 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 技术。
PICC导管用途
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 营养等,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静 脉通道。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术前宣教
向患者详细介绍PICC导 管的相关知识、操作过
程及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 持和安慰,缓解其紧张
情绪和恐惧心理。
术后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维护和使 用PICC导管,避免不当
行为导致导管异位。
及时沟通
鼓励患者及时反映导管 使用过程中的不适和异 常,以便医护人员及时
处理。
评估导管功能
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评估其是否能继 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确认导管异位的位置和程度。
立即处理措施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导管异位,应立即停止 输液,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
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拔出导管
根据异位情况,必要时需拔出导 管,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了一条无 痛性输 液通道 , 已在 临床广泛使用 , 但在 临床 置管 过
程中 , 也遇到各种 问题及并发症 , 其中导管异位是 常见 问题 之
一
。
导管异位是 指置 管后拍 摄胸 片示 导管 头端 不在 上腔 静
脉, 而进入颈 内静 脉等他血管 或心脏其他 部位 J 。导管 异位 可 明显增加 P I C C置管期 间的并发症 , 现总结 分析 如下 。
・
1 02 ・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1 3年第 1 O卷第 1 6期 ( 下半月版
B超 引 导 下 P I C C置 管术 中导 管 异 位 的 原 因分 析 与处 理
孙
摘 要
莉
目的: 分析 B超引导下 P I C C 置管术 中导管异位的原 因, 提 出相应处 理措施 , 以提高 P I C C置管成 功率。方法 : 2 0 1 2年 1 月- 2 0 1 3年 2
月在我科接受 B 超 引导下 P I C C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 l 4 例, 分析其原 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结果 : 1 4例病人 中, 除1 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
穿刺外 , 其余 1 3 例通过调 整体位 、 导管长度或边推 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 将导 管成功置入。结论 : 准确 的导管测量 , 正确的血管选择 , 精 确掌握撤 导丝 的时机 , 正确的体位 , 置管前 血管 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 管异位 的发生 。
测量误差 。
2 . 1 . 3 处理
异 位至 右心 房处理 方法 较简单 , 根据 x线摄
片结果 , 撤出导管 2~ 5 e m至上腔静脉 即可 。
2 . 1 异 位 至 右 心 房 4例
至颈内静脉病 例中 , 有4 例是 在右侧 贵要静 脉置入。 由于病 人成强迫体位、 肥胖 、 颈项强直 、 神 志不清而无 法配合偏头 , 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内心电导引技术
借通用心电连接器 ,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通过观察右 心房内 P 波的变化,能准确即时地调整和定位导管头端。当 心电监护仪上显示P波明显抬高,提示导管头端进入或在右心 房前 ,后退导管直至 P 波正常后,提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 ,再后退 2~3 cm 即为导管最佳的定位位置。
Cavoatrial Junction-CAJ
奇静脉 半奇静脉 腰升静脉
左左侧侧永永存存上上腔腔静静脉脉畸畸形形
双侧上腔静脉畸形
左侧入路PICC 置入 双侧上腔静脉畸形 PICC位于左上腔静脉
导管尖端异位的原因分析
与血管有关
M1 M4
与患者有关
与穿刺部位有关
M2 M3
与操作者有关
与血管有关
• 血管选择
选择不同的血管,导管异位率不同
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预防
偏头法
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后, 助手协助患者将下颌靠近 穿刺侧肩部,防止导管进 入颈内静脉,继续送管至 测量长度。
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预防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
(简称指压法 ),即当导送至 25~30cm(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 时 ,助手在同侧锁骨上窝靠近 胸锁关节处,以指并拢向内下方 用力按压颈内静脉,防止导管进 入颈内静脉。
指压法可使颈内静脉受压变瘪 , 能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预防
超声探头按压阻断法:原理与指压阻断法一致
腋静脉异位(反折 )的预防
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可以降低腋静脉异位的发生率
•通过改变穿 刺侧上肢角 度 ,明显 降低腋静脉 异位的发生 率
• 置管中采取当导 管头端到达腋静 脉时,协助患者 将穿刺侧上肢向 头部靠拢,与头 部形成 20 -30度, 当夹角<30,腋 静脉略高于锁骨 下静脉 ,并与颈 内静脉形成很小 的夹角
1
2
3
4
导管异位发 生后,应根据 异位的情况及 时采取科学的 正位方法,禁 止盲目的退管 与送管
异位处理在 置管后 2 h 内完成
严格无菌技术操 作原则。先拍X 线片定位,后撤 除导丝,有利于 导管异位时进行 调整,但存在无 菌区被污染 、 导管阻塞、导管
脱出的风险
确认PICC导管 位于上腔静脉 后再撤除导丝, 增加了复位的 成功率,不会 增加导管渗漏 阻塞 、静脉炎 的发生率
•导管不易进 入颈内静脉, 也不易发生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返折
锁骨下静脉异位(反折)的预防
因此,置管前必须认真评估 避开以上高危因素。
异位多表现为导 管在锁骨下静脉 内反折或遇到阻 力不能继续送管
与血管畸形 、疤痕或 狭窄 ,锁骨外伤及锁 骨上、下窝放疗史,颈 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 管史等有关
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
PICC导管异位的 预防及处理——技报告巧小标题
竞聘岗位:aaa 竞聘人:bbb
研讨内容
1
PICC导管异位的定义
2
PICC 导管异位的影像学表现
3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
4
导管异位预防及处理
定义
导管异位: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的任 何部位。 导管异位---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若异 位无法纠正,常被迫拔管导致治疗中断。
异位的临床表现
原因:血管解剖原因;病人体位;血管形态的改 变;颈部阻断不准确;测量不准确;发育异常---
送管困难
阻力回弹 无法抽到回血
回血不畅 自动回血
耳朵听到水泡声
导管位置的重要性
导管过短
导管过长
➢血栓的风险 ➢内膜损伤风险 ➢纤维蛋白鞘风险 ➢堵管的风险 ➢导管异位的风险
➢心律失常的风险 ➢三尖瓣损伤的风险 ➢心房血栓的风险
• 血管解剖变异或畸形
与穿刺部位有关
导管异位率:肘部>上臂
与患者有关
➢ 患者体位 仰卧位时病人上肢与躯干未成90 °
➢ 患者生理因素 血管不清楚、 塌陷焦虑
与操作者有关
• 血管解剖知识 • 外测量误差( 体外测量的长度永远不可能与
体内的静脉解剖完全一致 ) • 置管经验
继发异位
穿刺成功,首次X线检查导管 头端在SVC;但是在留管期间 导管头端移行至SVC以外位置
导管异位的X线表现:
走形异常:PICC管未经正常的路径走行 位点异常:PICC导管虽按正常的路径走行,但是其末端 未能置于正常区域内。
可发生在颈内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返折)、 腋静脉(返折)、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 、奇静脉、 右心房或右心室等部位
预防措施
血管
患者
操作者
血管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 次选肘正中静脉 末选头静脉
患者
➢ 健康教育
➢ 交待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利于置管的顺利进行.
操作者
➢ 专业化 (理论基础+临床置管经验 ) ➢ PICC资质认证合格证书
返回
PICC 导管异位的预防
基础预防
1.操作前做好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取合适的体位。 2.首选贵要静脉置管,尽可能选择右上肢置管,除非右上肢 存在血管畸形、疤痕或狭窄,或有手术、外伤或放疗史 , 有静脉置管史等。 3.导管置入时,动作必须轻柔、匀速、缓 慢 ,遇阻力时切 勿强行送管,可适当退管后,调整导管角度及上臂位置后再 送管。
PICC位置正确与否 对患者的治疗及安 全起着重要作用
PICC导管置入后的定位标准
1. X线摄片--定位是PICC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 2.心房内心电图导引定位 --是 PICC导管头端定位新的准确 实时标准方法。 3.其他定位法 X线透视、多普勒超声检查、X线断层摄影( CT)、核磁共振检查(MRI)、静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术(DSA)等技术均可进行 PICC 导管定位。
导管误入头臂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的预防
准确地进行导管预置长度的体表外测量是预防导管误入头 臂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的有效措施 。
主要测量方法:
1.L测量法 2.一字法
了解PICC测量原理——走行静脉的解剖
起点:锁骨下静
脉与头臂干汇合 点何方
头臂静脉长度:
右2-3cm,左4-6cm
上腔静脉长度:
4-7cm
• 气管隆突--做为标记更方便
右侧入路PICC导管的头端位置
经右侧置入的PICC导管, 导管容易达到与上腔静脉平行
左侧入路PICC导管的头端位置
经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如果导管太短,头端容易抵着SVC的外侧壁, 所以,应该留有足够的长度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头端异位,进入同侧的颈内静脉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8; 19:359 –365
正位胸片上的常用标记
(1) 锁骨 (2) 肋骨 (3) 主动脉球 (4) 右心房 (5) 右心室 (6) 左心室 (7) 左心房 (8) 隆突 (9) 右主支气管 (10) 左主支气管 (11) 横膈 (12) 气管 (13) 肺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头端进入对侧的锁骨下静脉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PICC导管头端进入内乳静脉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PICC导管头端进入奇静脉
奇静脉异位:起于右腰
升静脉,沿食管的后方、胸 主动脉的右侧上行,至第4胸 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 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奇静 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的 重要途径之一。
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
导管误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异位于头臂静脉
评估导管误入右心房或右心室的长度、或 从头臂静脉应进入上腔静脉的差距
常规消毒
在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下 ,将导管的误入 部分缓慢退出,或部分推进
重新固定
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调整处理
1.举臂 靠头法:
在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下 , 将导管拔至腋静脉 (拔出约15-20cm)
PICC尖端异位影响
导管过长,其头端异位进入心脏, 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
引起心脏穿孔,导致患者死亡
PICC末端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 静脉等,50%确诊有静脉血栓
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增加导管污 染的机会,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 感染、机械性静脉炎、渗血及血 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渗漏等 并发症的发生率
SVC, Cavoartial Junction ,略低于气管隆突,高于心影轮廓 气管隆突下方1-1.5椎体
SVC
• SVC的平均长度大约为6.5±1.1(4.1-9.1)cm • 在身高、年龄、体重这几个因素中,SVC的长
度与身高有关,与年龄、体重的关系没有统计 学意义 • SVC 越长,相对于胸椎来看,所有的替代标记 物就越往下,如CAJ,气管隆突,右心缘,右 侧主支气管
•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 • 只有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点称为CAJ • CAJ 标志着上腔静脉的终点 • 右心缘膨起的部分作为CAJ的标志不可靠
• 气管隆突作为CAJ定位时的参考比较可靠
导管头端的理想位置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96 (3): 335–40 (2006)
是置管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并 发症 ,其发生率为 10%~60%
最佳位置
PICC尖端应在SVC的下1/3处,临近SVC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为 最佳。 •为什么? ➢ SVC接受来自身体左右侧的血液,溶液得到的充分稀释。 ➢ 导管尖端可以自由漂浮,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类型
原发异位
是指穿刺成功后,X检查 PICC头端在SVC以外的位置
采取举臂靠头法,即协助患者将导管侧 上臂向头部靠拢,与头部形成 20-30度 将导管匀速、缓慢地送至上腔静脉。
如果支撑导丝已撤除 ,则由助手用 20 mL 生理盐水注射器接导管末端 进行脉冲式冲管,以增加导管的硬度,再匀速、缓慢地送管至上腔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