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新)
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处理技巧

采取举臂靠头法,即协助患者将导管侧 上臂向头部靠拢,与头部形成 20-30度 将导管匀速、缓慢地送至上腔静脉。
如果支撑导丝已撤除 ,则由助手用 20 mL 生理盐水注射器接导管末端 进行脉冲式冲管,以增加导管的硬度,再匀速、缓慢地送管至上腔静脉。
谢谢观看
导管误入头臂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的预防
准确地进行导管预置长度的体表外测量是预防导管误入头 臂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的有效措施 。
主要测量方法:
1.L测量法 2.一字法
了解PICC测量原理——走行静脉的解剖
起点:锁骨下静
脉与头臂干汇合 点何方
头臂静脉长度:
右2-3cm,左4-6cm
上腔静脉长度:
4-7cm
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处理技巧
研讨内容
1
PICC导管异位的定义
2
PICC 导管异位的影像学表现
3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
4
导管异位预防及处理
定义
导管异位: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的任 何部位。 导管异位---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若异 位无法纠正,常被迫拔管导致治疗中断。
是置管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并 发症 ,其发生率为 10%~60%
• 血管解剖变异或畸形
与穿刺部位有关
导管异位率:肘部>上臂
与患者有关
➢ 患者体位 仰卧位时病人上肢与躯干未成90 °
➢ 患者生理因素 血管不清楚、 塌陷干瘪、 硬化、管腔狭窄、畸形
➢ 患者心理因素 恐惧、焦虑
与操作者有关
• 血管解剖知识 • 外测量误差( 体外测量的长度永远不可能与
体内的静脉解剖完全一致 ) • 置管经验
导管异位的X线表现:
走形异常:PICC管未经正常的路径走行 位点异常:PICC导管虽按正常的路径走行,但是其末端 未能置于正常区域内。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PICC导管即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主要是通过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
PICC导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化学药物和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由于大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可以迅速稀释化学药物,避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PICC导管异位的现象,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本文就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以便提高PICC导管的使用成功率,减少异位的发生。
标签: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0.引言PICC导管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通常使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老年患者输液。
当PICC导管没有在上肢静脉处,则称之为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
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可造成治疗中断,导管保留比较困难,严重者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引起导管异位的发生部位通常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胸外侧静脉等。
1.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其一,解剖位置。
PICC导管的最佳穿刺静脉是贵要静脉,主要是由于贵要静脉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有利于穿刺。
肘正中静脉是比较短粗的静脉干,向心走行分为两条,一条在尺侧汇入贵要静脉,另外一条在肘窝外侧汇入头静脉。
由于头静脉在和锁骨下静脉入口连接处形成上弓,然而上弓形成的角度有问题,使得导管无法顺利进入到上腔静脉中,导致尖端抵触血管壁返回到腋静脉中。
因此,使得经头静脉置管容易发生异位[1]。
其二,体位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导管异位和穿刺时患者的体位有密切联系,送管时间可以根据送入长度对肢体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调整送管方向的目的。
从解剖学就角度分析,颈静脉和上行的上肢静脉之间有一个夹角,如果夹角的角度变大,导管就比较容易划入颈静脉中。
PICC导管移位分析及临床护理体会

PICC导管移位分析及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对picc导管在置管成功之后,患者出现导管移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了2010年至2012年之间在我院出现的picc导管置管成功之后发生位移的患者2例,对其位移原因作出了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患者肢体活动频繁以及体位的改变,护理人员自身没有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做充分以及患者自身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比较差这些原因是造成picc导管置管成功之后出现位移的根本原因。
结论要想使得置管成功后位移出现的现象得到有效避免,就必须要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把健康宣传教育的内容加以明确,把宣教的方式加以强化,最终把患者的依从性提升。
【关键词】 picc;导管置管;移位;护理对于picc来讲,这是通过外周静脉,而放置在患者中心静脉的导管,从其应用上来看,主要就是在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作为静脉输液治疗的一种安全的通道,最初使用这一项手术的时间实在90年代的时候,这一方式的最根本特点就是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性高,维护方便,被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留置当中。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其所能够造成的并发症也应该引起重视,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了导管堵塞、患者感染、导管移位以及患者静脉炎等等。
本文选取了2010年至2012年之间在我院出现的picc导管置管成功之后发生位移的患者2例,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护理对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的2例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患者的年龄为46,所患有的瑟吉欧右小腿恶性黑色素瘤,并且是多次复发的症状。
在这一患者置管一个月之后,第二次到医院实行化疗输液的时候,出现了左侧颈部疼痛的现象。
经过了拍片之后,picc导管的顶端位于患者的左侧颈内静脉的部位。
当医生询问患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时候,患者说自己在卧位的时候看喜欢把上肢垫在枕部或者是垫在颈后部。
另外的1例患者,年龄为43岁,所患有的是左股骨远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对其实行的是左股骨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
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要点

动、正压通气、高压注射或者冲管技术等有关…】。导管异位极 易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I“】,还可引起心 律失常、血管穿孔、脑神经受损、心脏压塞等较为严重的并发 症【15I,尤其是继发性导管异位早期可无症状,容易受到忽视。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2011版实践指南I 6I中指出,置管后必须使 用胸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但对于导管留置期间多 长时间需再次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未予规定。临床中也未对长 期带管的患者常规定期进行胸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 置。分析原因可能是反复的x线摄片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x线负荷量,是否需要存在争议。继发性异位的观察逐渐受到 关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在置管过程中即时发现导 管异位,提高头端位置的准确率,但它是将心电电极与PICC 管的导引钢丝相连获得腔内心电信号,PICC置管成功确定导 管尖端位置后需将导引钢丝撤出,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继发 性异位的判断。咳嗽时滴速观察法,能够在患者输液过程中随 时嘱咐患者配合咳嗽动作完成。方法简单有效,对发现并及时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6.09.013
滴速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入上腔静脉的方法:咳嗽末期液 体滴注的连续性中断,有明显的停顿,停顿时长为0.5。1.0
s;
作者单位:710038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
通信作者:李沛,Email:peiyan92100@163.COITI
出现向术侧偏头动作或术侧上肢内收动作影响液体滴速,占
94.29%,可疑异位入腋静脉及颈内静脉。上述35例患者,经再
次送管,最终均达到导管入上腔静脉判断标准——咳嗽末期
液体滴注停顿。252例患者置管后均使用x线摄片确认导管 头端位置,251例为上腔静脉下1/3段,1例入右心房,首次置 管成功率100.00%。咳嗽动作对滴速影响观察法判断导管尖
预防PICC导管异位操作方法改进的研究

汇合 的 人 口,锁 骨 下 静 脉 和 颈 内 静 脉 汇 合 处 可 形 成 静 脉 角 ,左 侧 颈 静 脉 角 为 8 1 . 5 。 , 右 侧 角 为
[ 关键 词 ] P I C C;导 管 异 位 ;改进 [ 中 图分 类 号] R 4 7 3 . 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 编 号] 1 6 7 3 —1 4 0 9( 2 0 1 3 )3 3 —0 1 0 0 一o 2
经 外周静 脉穿 刺置 人 中心 静 脉导 管 ( p e r i p h e r a l l y i n s e r t e d e e n t r a l c a t h e t e r s ,P I C C) 因其操 作 简单 、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科版) 2 0 1 3 年1 1 月号医学下旬 刊 第 l o 卷第3 3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E d i t ) No v . 2 0 1 3 ,Vo 1 . 1 0 No . 3 3
的痛苦 ,为患者 提供 中长 期静 脉治 疗 ,满 足患 者常 规化 疗需要 。
3 . 1 P I C C导 管颈 内静脉 异 位 的原 因分析
颈 内静 脉 、锁 骨下静 脉 汇合成 左 右头 臂 静 脉 ,左 右 头 臂 静 脉 汇 合 至 上 腔 静 脉 ,收 集 包 括 头 颈 、上
[ 6 ]王 春 兰 ,张 美 英 ,张 婉 平 . P I C C异 位 颈 内静 脉 的复 位 方 法 改 进 I - J ] .中华 护 理 杂 志 ,2 0 1 0 ,4 5( 6 ) :5 6 0 — 5 6 l _
不同体位下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最新资料

不同体位下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
1.2方法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操作人员固定。
①常规组置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拟穿刺上肢外展90°,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待干,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建立无菌区,行静脉穿刺,送导管至肩部位置时嘱患者
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膀,导管到达预定长度后撤去外套管
和导丝,抽回血,脉压冲管,接肝素帽,封管,贴膜固定。
②坐位组置管方法:患者戴口罩帽子,取坐位,手臂外展90°平放至治疗台,其余操作与常规组一致。
所有患者置管后进行胸部正位X线摄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
1.3 PICC导管位置的判断根据胸部X线摄片结果,如导管头端位于T5-T7水平即上腔静脉部位,为PICC导管正常位置。
如导管头端位于T8水平以下进入心房或位于上腔静脉以上的各级静脉均为导管异位。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AS8.1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
组别病例数导管异位数发生率(%)
常规组2464.3
坐位组23125.0
注:两组比较,χ2=4.3418, P=0.0372。
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种正位方法的比较

举臂靠静 脉
[ 关 键 词] P I C C ;颈 内静脉 ; 导管异位 ; 导管正位
【 中图分类号】 R 4 7 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8 — 9 9 6 9 ( 2 0 1 3 ) 0 8 A 一 0 0 6 6 — 0 2
称“ 偏头法” 【 5 1 , 存 在 一 定 的 局 限性 , 部 分 患 者 不 能 有 效配合 , 且 导 管 1次 正 位 成 功 率 低 , 因此 , 笔 者 设 计举臂靠 头法进行 导管正位 并探讨 其效果 , 报
道如 下 1 对 象与 方法
1 . 2 导 管正 位 方 法
本组 患 者 导管 置 入后 , 胸部 x
部位 提 升至肘 关节 以上 ,缩 短 了导管 在静 脉 内 的走
l 8例 , 乳腺 癌 l 5例 , 骨 肉瘤 8例 , 肺 癌 7例 , 鼻 咽癌
6例 , 血 液 病 6例 , 其他 9例 。置 管 部位 全 部 为上 臂
( 肘上 5 ~ 1 0 c m) ,置 管血 管 选择 贵 要静 脉 5 9例 , 肱 静脉 8例 , 贵要 静 脉走 向 的肘正 中静 脉 2例 。 置 管时
内静 脉导 管异 位 6 9例 , 其 中男 3 O例 , 女3 9例 , 年龄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2 0 【 作者 简介】 石 英( 1 9 6 5 一) , 女, 湖南 益 阳人 , 本科 学历 , 副 主任
护师 , 护士长。
耳廓 , 与头颈部形成 2 0 。 ~ 3 0 。 ; 常规消毒后 , 在 无 菌
全部 采 用 “ 偏头法” _ 5 1 , 即 由助 手 协 助患 者 去枕 , 将 头
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观察与处理

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观察与处理陆海燕;王丽英;薛嵋【摘要】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表现,并介绍异位的处理与结局,为临床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2015年至2017年134例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异位患者一般资料、置管信息及异位情况(临床指征、导管尖端位置与形态、处理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管反复回血、导管滑脱≥3 cm及持续导管功能障碍为导管异位的主要临床表现,且导管内反复回血能显著预测导管异位至同侧颈部静脉(x2=37.931,P<0.001).颈部静脉(47.8%)是最常见的导管尖端异位部位,63例(47.0%)异位导管发生形态改变.导管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冲管法(配合患者活动、深呼吸等)、拉出部分导管(同时持续检查导管功能)及DSA下复位.134例异位处理结果:74例(55.2%)调整成功,导管尖端仍位于上腔静脉;26例(19.4%)导管尖端调整至上腔静脉外,当作中长导管使用;34例(25.4%)因患者主动要求、调整失败或无治疗需求等拔管.结论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临床体征.导管异位需同时评估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形态,患者意愿、治疗需求、导管以往维护情况及异位状况等是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综合判断及处理的重要参考.【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4【总页数】4页(P390-393)【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导管异位;观察与处理【作者】陆海燕;王丽英;薛嵋【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临床主要是指导管留置期间,尖端异位到腔静脉以外的位置[1],是PICC留置期间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3],发生率为1.09%~10%[4-5],异位可发生于导管留置期间的任何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影响而变化,液体滴速不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对PICC患者 通过咳嗽动作瞬间改变胸腔压力,改变上腔静脉、右心房内 压,进而观察液体滴注速度,判断导管尖端位置。 2.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在置管过程中对于PICC导管头端 位置的判断有效、方便。基于咳嗽动作能够间接迅速改变胸腔 压力,改变上腔静脉内压,引起液体滴速变化这一原理,研究 结果显示在置管过程中导管置入后,通过嘱咐患者咳嗽同时 观察咳嗽末期液体滴速的变化有无明显的停顿,能够准确判 断导管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 率。252例患者中PICC导管置入预定刻度后,217例患者出现 咳嗽末期液体滴注停顿,35例患者未出现。35例患者中,33例
期液体滴注停顿。见表1。 表1 252例PICC患者液体滴速受影响情况[例(%)]
的患者,可应用指压胸骨上窝刺激患儿完成咳嗽动作【¨一.“。
3.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对于PICC后的继发性头端异位判 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判断PICC导管尖 2.252例患者置管后均使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
・688・
虫国篡眉塑理基壶2Q!§生3旦21旦筮32鲞筮!塑£h也』里堂盟女堡,丛!堡h 21 2Q!§:y!!:32:盥!:9
临床护理・基础护理
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
赵芳吴美妮李文昕李沛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PICC导管异位的新方法。方法对252例行PICC患者采用一种新的
判定导管异位方法一咳嗽动作对滴速影响观察法,观察其效果。结果判定准确率达100.00%(252/
体滴注产生明显影响。在本研究中,观察呼吸运动对液体滴速
影响不明显,咳嗽动作对液体滴速影响明显,咳嗽末期可观察 到液体滴注出现明显的停顿,停顿时长为0.5~1.0 s。但胸外系 统管腔不受咳嗽时胸腔压力变化影响。当导管头端位于胸外 系统时,即异位于上腔静脉以外静脉时,管腔不受胸腔压力变
万方数据
・690・
catheter(PtCC).Methods
The acdon of coughing
was印phed
to
252 patients and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dripping speed.Results The
Success
The accuracy rate of this new method was
动、正压通气、高压注射或者冲管技术等有关…】。导管异位极 易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I“】,还可引起心 律失常、血管穿孔、脑神经受损、心脏压塞等较为严重的并发 症【15I,尤其是继发性导管异位早期可无症状,容易受到忽视。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2011版实践指南I 6I中指出,置管后必须使 用胸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但对于导管留置期间多 长时间需再次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未予规定。临床中也未对长 期带管的患者常规定期进行胸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 置。分析原因可能是反复的x线摄片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x线负荷量,是否需要存在争议。继发性异位的观察逐渐受到 关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在置管过程中即时发现导 管异位,提高头端位置的准确率,但它是将心电电极与PICC 管的导引钢丝相连获得腔内心电信号,PICC置管成功确定导 管尖端位置后需将导引钢丝撤出,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继发 性异位的判断。咳嗽时滴速观察法,能够在患者输液过程中随 时嘱咐患者配合咳嗽动作完成。方法简单有效,对发现并及时
观察法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入上腔静脉正确率100.00%,首次置管 成功率1 00.00%。 讨论 1.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原理。从 贵要静脉等外周静脉到上腔静脉前属于胸外系统,上腔静脉 到右心房属胸内系统。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沿胸腔 内循环系统输入药物。呼吸运动可使胸腔压力发生变化,因胸 内系统管腔受呼吸胸腔压力变化影响。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 大,胸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 扩张,压力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的血回流至右心 房,呼气时则情况相反【8】。特别是当患者咳嗽时,胸膜腔内压力 会剧烈升高,导致上腔静脉、右心房内压迅速升高,不利于外 周静脉的血回流至右心房,甚至产生离心方向的血流f9】,对液
assess
catheter№Fang,Wu Meini,Li
the Fourth Military.Medical
the mis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Wenxin,Li Pet*.*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Tangdu Hospital
生国塞旦塑理鍪圭!Q!§生3旦21旦筮32鲞筮!期£h也』旦望!盟女堕:丛塑尘21 2Q!§:y丛132:丛!!旦
处理继发异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方法更乐于被患者和 医护人员接受。 4.咳嗽时滴速观察法判定导管头端异位时的注意事项。 在置管过程中,导管预定刻度完全送入后,回抽见回血,脉冲 导管后,方可接液体。导管尖端人上腔静脉,通常不撤导丝情 况下,就可明显观察到患者咳嗽末期液体滴注的停顿。对于咳 嗽无力患者,咳嗽末期液体滴注的停顿不明显时,可撤除大部 分导丝,加快液体滴速后观察。液体滴速越快,咳嗽末期液体
25
端位置,不仅可应用于置管过程中,也可很好的应用于继发性 导管异位的判断。美国输液护士协会201 1版实践指南【6】中提 出,PICC导管异位分为原发异位和继发异位。原发异位发生 在置管过程中,继发异位可发生在导管留置期间的任何时间。 与胸腔内压的改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上肢或颈部的活
1例为上腔静脉下l/3段,1例人右心房。咳嗽动作对滴速影响
of
University,Xi’帆71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Pet,Email:peiyan92100@163.com
【Abstract]Objective
inserted central
To explore
a
new
method which could detect the mis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此咳嗽时滴速观察法能够在置管过程中有效发现导管异位, 及时进行调整,避免了二次调管,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首次置管 成功率。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
下。
资料与方法
术Is圾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16指导PICC的置人。但国内大部
分医院不具备设备条件,同时超声不能穿透骨骼,只能探测到 锁骨下静脉,不能显示PICC全部静脉走向,发生导管异位时 不能做到完全判断。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在置管过程中 及时发现导管异位,提高头端位置的准确率。但它需有相应的 设备,对操作者有较高的正确识别心电图的技术要求。很多医 院选择置管后前往相关检查科室进行胸部透视或x线摄片确 定导管头端位置,发现异位后再进行调整。这样增加了感染概 率、患者经济负担、护理工作量以及x线负荷量,同时也降低 了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术中导管异位的判断逐渐 成为首次置管成功的关键。由于咳嗽时会改变胸膜腔压力,因
判断导管尖端位置进入颈内静脉的方法:液体滴速不受咳嗽
万方数据
空国塞旦坦理塞圭2Q!§生3旦!!旦筮32鲞箜!翅£丛!』£!竖盥!望:丛塑h!!!Q!§,y塑:32:盟!.2
689・
影响,但大幅度的术侧偏头动作影响液体滴速;判断导管尖端 位置人腋静脉的方法:液体滴速不受咳嗽影响,但术侧上肢大 幅度的内收动作影响液体滴速。(2)材料。①导管:均采用前段 开口PICC导管(美国巴德),型号4 F或5 F;②固定敷料:选 用3 M透明贴膜;③导管接头:选用可来福正压接头;④精密 输液器。(3)评价标准。美国输液护士协会201 1版实践指南建 议胸部X线摄片是PICC头端定位的金标准f71。本次研究252 例患者置管后均使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凡未沿血 管进入上腔静脉及误人其他静脉,如颈内静脉、腋静脉、胸壁 静脉、无名静脉等均记为导管异位,但不包括导管过长进人心 房。 结果 1.252例患者置管过程中,导管预定刻度完全送入后,217 例患者出现咳嗽末期液体滴注停顿,35例患者未出现。35例 患者中,18例患者出现大幅度的偏头动作影响液体滴速,15 例患者出现大幅度的上肢内收动作影响液体滴速,2例患者头 部和术侧肢体活动均对液体滴速无影响。上述35例患者,经
端是否入上腔静脉正确率100.00%。这与张玉霞和周日莲¨0提
出的观察呼吸运动可用于判断PICC置管头端位置的原理一 致。本操作方法更为简便,只需导管送入后连接输液器,患者 完成咳嗽动作,观察液体滴速变化即可,观察指标更易判断。 该方法也可很好地应用于患儿及意识障碍但咳嗽反射仍存在
再次送管,最终均达到导管人上腔静脉判断标准——咳嗽末
252),252例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0%(252/252)。结论咳嗽动作对滴速影响观察法对于PICC 导管异位的判断有效、方便,对于置管过程中及后期继发性异位的判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胸膜腔内压
Clinical nnrsing
n啜龇h:a
novel method to
100.00%f252/252).
It suggests that
can
rate
of first PICC in these patients was also
100.00%(252/252).Conclusions
the new method Should be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in the assessment of PICC misplacement and it applied
to
be
detect the misplacement occurred in and after the process of P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