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
艺术的故事书评

艺术的故事书评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非常出色的艺术史著作,它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历程,让读者能够轻松地了解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
这本书的作者贡布里希是一位艺术史专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他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在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演变。
《艺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教材,更是一本启迪思维的读物。
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风格,更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总之,《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艺术的历史,更能够让我们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艺术史著作,作者E.H.贡布里希爵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发展历程。
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试验艺术,还涉及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贡布里希爵士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通过对比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的特点,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如古埃及的壁画、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除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这本书还让我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贡布里希爵士在书中不仅介绍了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还通过实例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如何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来解读艺术作品和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艺术史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千年来的艺术珍品,也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艺术的故事内容概要

艺术的故事内容概要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概括地叙述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的经典书籍。
作者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通过讲述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阐明了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写作此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开启读者的眼睛,以新鲜的眼光去观看艺术杰作,体悟其创作的意图与过程。
在《艺术的故事》中,贡布里希抛开了真、善、美这类美学定义,以及抽象、具象这类风格概念和线条、明暗、块面这类技术行话,聚焦于艺术生动微妙的视觉效果,关注艺术家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以体验其所面临的种种技术挑战。
各个时代乃至各个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并非在于技艺标准的不同,而是源于理念和意图的变化,因此,此书讲述的决非艺术技巧进步的故事,而是巧妙地将之归从于始终变化的观念和意图,由此解释新作品涌现的原因。
《艺术的故事》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广为传播,其英、法、德、西班牙语等版本业已销售近700万册。
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5: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由范景中先生翻译而来,本书意在向读者介绍西方艺术的历程和发展,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图片配合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讲述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百科全书。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既有趣也很有用,借此机会整理了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部分写成了下面的笔记内容:一、重新审视自己的固化思维: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的不够正确,那么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
一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二是除非我们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的不正确。
而应该:抛弃传统的固化思维,重新观看世界。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用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熟悉的题材往往会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这些人坚信背离传统的形状和表现形式就是亵渎神明。
而事实上,往往是那些最虔诚、最专心的艺术家才试图在脑海中构思神圣事迹的崭新画面,竭力的用崭新的眼光去审视着这个世界。
二、不要为了艺术而艺术:现如今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绘画和雕塑当初大都不是有意作为艺术来展出的,他们是为特定的场合和目的而创作的,但是圈外人为之焦虑的那些观念(美和表现的观念),艺术家却很少提及。
部分原因在于:艺术家往往腼腆害羞,说“美”这类的大话觉得不好意思,但如果谈到“表现他们的感情”等类似的说法,就会觉得自命不凡;另一个因素在于:艺术家在作画时考虑更多的是某处处理的是否“合适”,在事关协调形状和颜色时,会极端的挑剔,增一分少一分就会破坏画面的平衡与美感。
以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为例,观看他的速写稿就能发现,他反复尝试追求的是人物之间的某种平衡和使整个画面达到极端和谐的合适的关系,通过努力探索最终获得的构图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圣母看起来更加美丽,孩子们也更加可爱。
三、我们为什么要熟悉艺术史:纵观美术史,在某些时期,确实有一些艺术家或批评家曾经想方设法的总结他们的艺术法则;然而关于那些法则,事实总是证明,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但却一无所获,而真正的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未闻的新的和谐。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
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我无法表达自己 对于这一新版本的赞美之情。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所有这 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辉。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1995年。 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 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干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 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1995年。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 们。 ——法国卢佛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1998年
目录
contents
01
作者简介
单击输入本节汇报的内容,建议使用9-16号字体,模板内 图片均可替换,请注意板式整洁。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02
本书内容
单击输入本节汇报的内容,建议使用9-16号字体,模板内 图片均可替换,请注意板式整洁。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03
我的分享
单击输入本节汇报的内容,建议使用9-16号字体,模板内 图片均可替换,请注意板式整洁。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读后感
不管是审美还是别的任何事物,我们应当有一个相似的成功的标准: “敏感”。 事物的美应当是在它第一次被 人所感知到的那一刻开始,才能称之为存在。有太多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傲慢无知,因为我们的不懂欣赏而被忽视。 按照这个逻辑,对于愚钝的我们来说,这个瑰丽的人类文明宝库,在我们了解艺术史,开始对艺术的细节变得敏感之 前;它都是不存在的。 《艺术的故事》是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E.H贡布里希。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
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EH贡布里希 )

《艺术的故事》E·H·贡布里希1951年那会儿,贡布里希想为高中少年们写一个有关艺术的故事。
谁曾想到,故事甫一出版,一下子成了大学艺术史的教材,陆续被翻译成34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了800万册,直至1994年,彼时这位老先生已经85有余,这个故事已经翻印到了第十六个版本……至今提起它,仍被称为讨论艺术的著作中最知名、最经典、最畅销的一本。
这就是《艺术的故事》。
记得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艺术的故事》似乎为身边同学人手一本,把这本大部头读烂读透,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反倒是基本功。
不过,你千万别被这本鸿篇巨著的厚度吓跑,贡布里希自己说了,既然是讲一个“故事”,既然是写给青少年的入门书,那么,就一定要“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谨慎地避免奢谈术语或装腔作势,在语言上返璞归真,即使那样看起来很‘外行’”。
它的确一点也不枯燥,语言亲切,甚至有一点深情、娓娓动人,没有教条,没有锋利言辞。
缓缓地铺陈,淡淡地讲述,真的像是在听一个老者,讲述关于艺术的传奇,从金字塔上的壁画,到乔托对透视法的运用,从达芬奇的渐隐法,到后来印象派的光与影,还有莫兰迪的瓶瓶罐罐,以及霍克尼的当代艺术…配合400多幅彩图,近700页的内容一翻而过,从布鲁内莱斯基到毕加索的画家群像,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眼前,如同他们的画一样鲜活生动。
分别为13世纪乔托的壁画(局部)、15世纪达芬奇的圣母、17世纪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19世纪塞尚的苹果不过,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贡布里希并不只是记流水账,告诉读者是谁、在何时何地、画了什么——这些是知识层面的内容,他真正厉害之处在于,把一桩桩艺术事件,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当中。
他对不同艺术阶段的前因后果,对各位艺术家的位置贡献、及同前人的对比等都有很有意思的论述。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引领我们去思考,艺术不断更迭的动力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进而一步步深入到“什么是艺术?”这个本质问题。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
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
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佼楚。
贡布里希爵士自不必说,范景中先生对于此书的钟情与使命感令人钦佩。
先生将此书读了15遍,想必感悟颇深。
而取道先西后中这条路径,也定会使先生有郎世宁式的成绩吧。
读罢《艺术的故事》,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幕幕史诗般的艺术结晶,那些色彩、结构不断地混合、重叠,仿佛DNA在不断地攀升与回归。
从荷马史诗中的克里特岛出发,将尼罗河流域的神迹引向心灵的出埃及记。
拜占庭将希腊的美冰封了起来,它像颗睡莲的种子,避过兵戎、骗过时间,沉睡千年。
直到乔托丢它入水,古莲在罗马人的热泪中晕开千年的绿意,催开文艺复兴的芳芬。
高更的恐惧促使现代艺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马。
恐惧让艺术诞生,敬畏让艺术纯粹,疯狂让艺术自由生长,理性让艺术回归。
这是一首史诗般的交响,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
消融的雪水茁壮成奔腾的江河,又分身成众多小河,滋养着一方之地。
这些支流有些在“忠于自然”与“理想之美”的冲撞中干涸,有些在“风格”与“主义” 隔绝的湖泊中达到自顾自的丰饶。
阿克那顿的旁门异教、黑暗时期的混乱骚动、宗教改革时期的的艺术危机、法国大革命时期传统的中断…艺术史上那些险些切断脉络的时刻的令人感叹。
出征武士脚踝扭动的刹那,尤利西斯与继母眼神对望的瞬间,教堂墙上的制幻之洞,蒙娜丽莎迷幻的嘴角,暴风雨中空气的重量,阳台上的刺目光线…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韵脚令人震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
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
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佼楚。
贡布里希爵士自不必说,范景中先生对于此书的钟情与使命感令人钦佩。
先生将此书读了15遍,想必感悟颇深。
而取道先西后中这条路径,也定会使先生有郎世宁式的成绩吧。
读罢《艺术的故事》,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幕幕史诗般的艺术结晶,那些色彩、结构不断地混合、重叠,仿佛DNA在不断地攀升与回归。
从荷马史诗中的克里特岛出发,将尼罗河流域的神迹引向心灵的出埃及记。
拜占庭将希腊的美冰封了起来,它像颗睡莲的种子,避过兵戎、骗过时间,沉睡千年。
直到乔托丢它入水,古莲在罗马人的热泪中晕开千年的绿意,催开文艺复兴的芳芬。
高更的恐惧促使现代艺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马。
恐惧让艺术诞生,敬畏让艺术纯粹,疯狂让艺术自由生长,理性让艺术回归。
这是一首史诗般的交响,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
消融的雪水茁壮成奔腾的江河,又分身成众多小河,滋养着一方之地。
这些支流有些在“忠于自然”与“理想之美”的冲撞中干涸,有些在“风格”与“主义” 隔绝的湖泊中达到自顾自的丰饶。
阿克那顿的旁门异教、黑暗时期的混乱骚动、宗教改革时期的的艺术危机、法国大革命时期传统的中断…艺术史上那些险些切断脉络的时刻的令人感叹。
出征武士脚踝扭动的刹那,尤利西斯与继母眼神对望的瞬间,教堂墙上的制幻之洞,蒙娜丽莎迷幻的嘴角,暴风雨中空气的重量,阳台上的刺目光线…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韵脚令人震颤。
读《艺术的故事》仿如置身卢浮宫中,那是艺术的子宫。
我们会在某一件艺术品前驻足片刻,可它本身蕴藏的进化过程却要千百年的时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押着时间的脚印。
在这里流连,在这里凝视,数千年积累的进化过程在这里完成了快放。
面对这种发自内心而又回到内心的东西,我希望能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
科雷乔的《圣诞之时》中圣婴发出的光茫刺得我落泪,伦勃朗的《自画像》中作者晚年的目光摄得我心寒,华托的《游园图》中生命颤动的色彩让我伤感,艾克的《订婚式》中细笔描摹的真实场景让我迷失。
原来,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艺术,只有创造它们的艺术家,就像原本没有历史,只有谱写它们的千千万写手,就像原本没有路,只有经过那里的践行者。
佛说,一沙一世界。
每件艺术品本身也是一个宇宙,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之时,都在经历着作品的创世纪,他们倾尽所有力求完美并将自己的生命放进去。
他们渴望表达甚至不指望引起别人注意,只因他们“不得不画”。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想要了解我的人与其与我交谈,不如去看我的画,我的人生都在画里。
这些人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中,上下求索。
而完美是目标,完美亦是枷锁。
为了达到目标、开打枷锁,总会有好奇的试水者,也总要有勇于一猛子扎下去的人。
他们当中有些人,自知难以超越前者便转而去制造艺术。
抱歉,你不具备那种创造能力,在艺术失去方向,达达主义泛滥的今天,如果俯首拾起一张废纸或手捧着尿器高喊这是艺术,抱歉,我不具备那种欣赏能力。
他们当中的少数人,是深度制幻者,有能力将岩石中沉睡的人物解放出来,让大理石表面呼吸起来,让空气颤动起来,让画面成长起来。
他们是走钢丝的人,“地平线偏差”技法的运用使模仿者如同玩杂耍,《指环》的规模让后来者再加一分钟,即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些人,我们称他们为,大师。
左图右史,与大师同游,我也仿佛有了“我亦在场”的幻觉。
这里确实面临着一个诱人的危险:学会了一招半式的小和尚总要急于下山去试试拳脚。
12日在798,我自鸣得意的给媳妇大讲特讲,包含着各种术语的口水喷薄而出。
概念井喷之后的沮丧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用已知的作品去衡量未知,用已有的知识去标签化目及的一切。
用心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剥夺了人的最高天资——感情的力量和强度,以及直接表达的方式。
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由于一知半解而引来的自命不凡,还不如一无所知。
诚然,一方面要压抑“埃及人”的本性,一方面还要展开克里姆特式的联想的确有些困难,还是抛却那些暧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与作品真实的对视吧,不管是感动的落泪还是亢奋的勃起,都是幸福的。
自恃文脉深厚,笑别人“没看懂”、“不理解”的人尽管去笑,拿着图册按图索骥向人布道的人尽管去说。
去下次看展览,当着媳妇的面,我会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儿一样,不再礼貌的说“看不懂”、“真华美”或“有道理”,而纯粹的说“真难看!”主要关键点摘录事实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初学者乐于赞扬艺术家表现自己所见事物的技艺。
它们最喜欢的是看起来“逼真”的绘画。
伦勃朗的素描《大象》与丢勒精细的水彩画稿《野兔》相比未尝就相形见拙。
但是,对于那些喜欢绘画看起来“真实”的人,主要还不是粗略的画风触犯了他们,他们更为反感的是他们认为画的不正确的作品。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那么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需要反躬自问。
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的更改了他所看到的事物的外形。
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用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熟悉的题材往往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
1.艺术的起源古代美洲——史前和原始民族原始人进行绘画和雕塑是为了行使巫术。
他们古怪的想法演变成制作有神性的雕刻品和膜拜/仇恨对象,比如在岩壁上画一只野牛并对其刀攻斧凿,便可降服真正的野兽;带着动物模样的面具就能变成动物;在艺术品上赋以神话传说以体现其拥有着的地位尊高。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和秘鲁的印加人还有中美的玛雅人都制作了求神的雕刻与木像。
古代墨西哥艺术将蛇当做雷雨之神,因为闪电形似巨蛇。
2.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希腊)艺术具有极其明显的传承性,今天的艺术跟5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艺术之间,却有一个直接联系的传统。
从师傅传给弟子,从弟子再传给爱好者或摹仿者。
埃及的雕刻家专门为国王雕刻头像放到坟墓(金字塔)中,保证其灵魂永世长存。
埃及的艺术家在作画时都保持一个明显的特征: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得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
头部在侧面图中最容易看清,他们就画侧面图。
眼睛从正面看比较好看,就把正面的眼睛画到侧着的面孔上面。
两只脚也永远都是一模一样,不是两只左脚,就是两只右脚。
这并非是他们认为看见的事物就是这个样子,而是他们遵循着一条规则,以便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都包括在一个人的形状之中。
他们并不立足于在特定时刻看到的东西,而是以自己所知道和学到的那些形状来构成自己的作品,把自己对那些东西的意义的知识也体现在其中。
埃及人画的老板就比他的仆役大,甚至比他的妻子大。
埃及人对每一个细节都有强烈的秩序感,他们作画时先在墙上画直线网络,非常小心地沿着那些直线分布每个形象。
这些统一的创造法则形成了埃及艺术独有的风格。
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发展起来,希腊人称那里为美索不达米亚。
他们的艺术表现是竖起高高的纪念碑纪念他们辉煌的战绩。
3.希腊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1世纪希腊艺术最早起源于充满地中海海洋气候的克里特岛,早期的建筑风格都是木头,包括建造神庙,后来才改成石头。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阿提卡地区(Attica)的雅典城出现了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创作者们开始描绘自己眼中所见的图象了。
它意味着艺术家的目标已不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用最一目了然的形式画入图中,而是着眼于他看物体时的角度。
菲狄亚斯创造的雅典娜神像和宙斯神像未能保存下来,但存放它们的奥林匹亚神庙仍在。
从肩负苍穹的赫丘利的形象中,仍能看出支配埃及艺术的规则所产生的影响还迁延未消,而希腊雕塑的伟大、肃穆和有力正得益于这些古老规则与变化二者的平衡。
帕台农神庙的建成比奥林匹亚神庙大约晚了20年,但艺术表现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艺术家用雕塑的运动感征服了空间。
苏格拉底这样敦促艺术家:艺术家应该准确观察“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从而表现出“心灵的活动”。
以上这一切都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
艺术家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做出动态表现和短缩法了,尽管那时他们还不明白透视是怎么回事。
亚历山大时代促使了“希腊化艺术”,代表作有著名的《拉奥孔》群像。
这个时期艺术已经变得更为单纯的为技术而技术。
这个时期的风景画也安排的详细精巧。
总的来说,希腊艺术保留了埃及艺术中的原则的精髓,并在其上发挥了对艺术技法的极大创新,形成了一种不朽的完美境界。
4.天下的征服者罗马,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4世纪罗马人的建筑在历史上都是值得称赞的。
他们的道路,输水道,公共浴场,以及那些宏伟的古迹。
万神庙坚实的柱状支撑起球状天井穹顶P75,罗马人还制作惟妙惟肖的蜡肖像与胸像。
他们还用艺术来叙述英雄的功绩,进而为宗教做贡献。
印度的佛陀浮雕与塑像P81。
犹太教壁画,画的并不是很逼真,主要强调了神训的含义。
注:犹太法禁止制像,以免偶像崇拜。
基督教也沿用了传统希腊艺术。
5.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13世纪古典文化时代的"巴西利卡"教堂P134。
罗马帝国东部的拜占庭,或称君士坦丁堡。
这里的东方教会中有一派反对一切有宗教性质的图象。
他们被称为偶像破坏者。
但另一派教徒主张将教堂绘画看做超自然的另一世界的神秘的反映,即神圣。
于是拜占庭艺术开始遵循传统,按照古代模式画神像。
当时那些艺术家把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简单图解改为大型庄严的画像,统摄着拜占庭教堂的内部。
6.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13世纪波斯人的传奇、历史、神话的插画。
中国的青铜器,雕塑,画卷,其中动态表现生动。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颇深,而中国的山水画体会意境,掌握运笔用墨的精髓。
但传统的根基与画法钳制住了艺术的创造手法,使得艺术家越来越不敢依靠自己的灵感了。
(中国这段论述太过短草宽泛,也不知准确性如何,还须对照中国艺术史来补充信息)7.西方美术的融合欧洲,6-11世纪公元500年-1000年的艺术史处于一个混乱时期,各种风格相互抵触。
北方的条顿部落对艺术的认识也比较原始,但他们也能制作精细的金属制品。
爱尔兰和英格兰的插图写本中有着美妙复杂的图案。
中世纪的新风格: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