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与创作教案

诗词鉴赏与创作教案

诗词鉴赏与创作教案【导语】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诗词鉴赏与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旨在通过诗词鉴赏与创作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中国传统诗词,并激发学生创作诗词的兴趣和潜能。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和特点;2. 学习常见的中国传统诗词形式和技巧;3. 提升学生对诗词的欣赏、理解和创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一、诗词鉴赏1. 教师选取一首优美的古诗或古词,进行朗诵和解读,引发学生兴趣。

2. 分析古诗或古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鉴赏,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古词,分析、解读,并展示给全班。

二、诗词创作1. 学生参考优秀的古诗或古词,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作。

2. 教师介绍常见的诗词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等,并结合范例进行讲解。

3. 学生根据所选题材和诗词形式进行创作,并辅以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

4. 学生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互相促进进步。

三、诗词分享1.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整理和编辑,形成诗集或词曲集。

2. 学生进行诗词分享,可以是朗读、演唱或展示,展示形式多样。

3.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他人的作品,鼓励交流和互动,共同提高。

四、诗词演出1. 学校或班级组织诗词演出活动,邀请学生们进行精彩的诗词表演。

2. 学生可以以个人、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表演,展示独特的诗词创作和艺术表达。

3. 通过演出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舞台魅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发兴趣,探索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奥秘。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互相欣赏与评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 演绎法:通过朗诵、演唱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水平。

【教学评价】1. 审美评价:评价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包括对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应用等。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从语文学科的特殊教学内容来看,语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

中华文明月内涵深厚,诸子百家灿若星辰。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提升人文素养的优良载体。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一】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

这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采用讲故事的方法组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

教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导入: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

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

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

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惊跑了鱼才不理他的。

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

)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一首短诗把它描写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

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兴奋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2.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诗歌是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作者的生活年代不同、心情不同,所写诗歌的内容、风格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题目也是如此。

因此,向学生讲清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站在诗人角度去分析诗歌、阅读诗歌,可以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表达主体去体验诗歌的感情。

教师古诗词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古诗词培训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古诗词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将古诗词融入教学实践的信念。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古诗词的魅力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众多古诗词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

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首先,古诗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它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描绘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等。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最后,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许多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寓意着人生的哲理,给人以深思。

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在培训中,专家们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学习诗词的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提高文化素养。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如忠诚、孝顺、节俭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古诗词教学实践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诗词创作教案

诗词创作教案

诗词创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词创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经典的诗词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2. 工具:投影仪、白板、笔。

3. 素材: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如自然风景、友情、爱情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用一首经典的唐诗,如《登鹳雀楼》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表达魅力和艺术特点。

Step 2:课堂讲解(20分钟)1. 解释诗词创作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对情感和意境的追求。

2. 分析经典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如对仗、押韵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Step 3:示范创作(25分钟)以自然风景为主题,以《静夜思》为范例,给学生展示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词语和诗句供学生参考。

Step 4:学生创作(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主题和素材,自主创作一首诗词。

同时,老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表达技巧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Step 5: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可以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时,老师和同学可以根据创作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诗词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技巧。

在未来的学习中,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诗词作品。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继续创作一首诗词,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优秀诗词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自信心。

3. 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应变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培养方法指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培养方法指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培养方法指导古代诗词意味着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思维视野,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启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本次说课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古代诗词的美,同时教授相关的创作技巧与方法。

一、说课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

2.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代诗词的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包括唐诗宋词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频设备,笔记本电脑。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诗词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

这段音频可以选择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插曲,如《千与千寻》中的《いつも何度でも》等。

【新课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著名的古代诗词作品,并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几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和意境。

例如,展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品味这几句诗词,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示范与引导】1.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诗词欣赏,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朗读与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随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位学生朗读他们选取的古代诗词,并引导全班一起欣赏。

2. 指导学生创作古代诗词教师示范古代诗词的创作过程。

可以选取一个简单的题材,如春天、雨天等,以示范的方式进行创作,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同时,教师提供词语提示,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诗句。

【巩固与拓展】1. 学生自主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感受,进行创作。

可以给学生一个题目,如《春天的风景》或《夜晚的星空》等,帮助他们展开思维,进行创作。

古诗词课程教案(3篇)

古诗词课程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形式和分类。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创作古诗词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形式和分类。

2. 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创作古诗词。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和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平仄、韵律、对仗等。

2. 介绍古诗词的形式:诗、词、赋、曲等。

3. 分类讲解古诗词:五言诗、七言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词、七言词、赋、曲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一首古诗词,分析其形式、特点、意境和情感。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品味字词、理解意境、感受情感等。

2. 以一首古诗词为例,讲解鉴赏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鉴赏一首古诗词,并写出自己的鉴赏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鉴赏心得,并给予指导。

四、创作古诗词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鉴赏方法,创作一首古诗词。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并给予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形式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阅读、鉴赏和创作古诗词的能力。

3.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诗词社团培训材料

诗词社团培训材料

诗词社团培训材料
诗词可以使我们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美好机遇,古典诗词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的基因。

生逢好时代,我们就应该很好的发展,不负时代,同时这个时代将使中华诗词出现创新和飞跃。

诗起源于生产劳动而绝非凌驾于生产劳动之上的空中楼阁,诗词应该为生活服务,或者为物质或者为精神,展示生活。

目前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工商时代、信息时代,诗词出现多元化发展,应该接地气,敏锐的可看到这些变化,反映当今的生活,而不应该还流连于红烛等等过时的东西。

然而诗词既要接地气,又要高于生活。

诗言志、词言情,要避免无病呻吟、闭门造车,强调了无病呻吟这种通病非常难改。

要多去自然界,多深入生活,去感悟,去捕捉灵感;否则遏制灵感。

不能老是拟古来写诗填词,而使诗词失去活力。

在用词方面,以雅为美,但并不拒俗。

这里的“俗”为烟火气,就是说要有现实,不能总是天马行空。

有许多诗人还在留恋红烛泪等等来表达相思,殊不知现在是在什么场合才点蜡烛!现在,不是在喜庆的场合而是悲哀的氛围,这是典型的模拟。

诗词以雅为美,高雅典雅是诗词的特质,要不就和一般文学失去了区别,但是并不拒俗。

俗就是有烟火之气,要有现实生活。

也就是要在有现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诗人的慧眼和艺术手法形成一种高雅的气质。

提倡通过感悟现实中的一草一木,激发灵感,而不能海阔天空地空想,使作品没有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

在这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

你们都是年轻人。

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

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

古典诗词从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

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诗指的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

比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

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不同呢?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

而近体诗呢?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有严格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

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

大家都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

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

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

这是一首五绝,全诗只有2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有两个因素:一是押韵,二是平仄调和。

我们先来说一下韵,古人的近体诗,一般用的是《平水韵》,大家到网上可以搜到这个韵表。

现在人提倡用《中华新韵》,也就是按今天汉语拼音的四声编写的韵表。

不管我们今天的创作用什么韵,但因为我们是传承古典诗词,所以都有必要对《平水韵》有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平水韵》表和《中华新韵》表。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五绝,它的第一句不入韵,第二句押的韵是“钩”,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秋”。

“钩、秋”两个韵在《平水韵》的下平“十一尤”里,在《中华新韵》的“七尤”里。

我们再看平仄: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大漠”是仄仄,“沙如雪”是平平仄,句尾仄收;第二句“天寒”是平平,“白屋贫”是仄仄平,句尾平收;第三句“柴门”是平平,“闻犬吠”是平平仄,句尾仄收;第四句“快走”是仄仄,“踏清秋”是仄平平,句尾平收。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来看下一首:泊湘口(戴叔伦)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不押韵,第二句押的韵是“波”、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多”。

这首诗押平水韵的下平“五歌”韵。

我们再来看句子的平仄:第一句“湘山”是平平,“千岭树”是平仄仄,结尾仄收;第二句“桂水”是仄仄,“九秋波”是仄平平,结尾平收;第三句“露重”是仄仄,“猿声绝”是平平仄,结尾仄收;第四句“风清”是平平,“月色多”是仄仄平。

结尾平收。

2、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五绝的两种样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仄收式。

这也是五绝的“正格”,那么五绝还有“非正格”的吗?有,那就是首句押韵。

首句押韵式,在这里我们先不讲,你们先把这正格掌握了,写熟了,非正格也自然就会了。

大家要问了,古人怎么就这么呆板啊,这二十个字,不是平,就是仄,难道就没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吗?当然有,古人也不是就这么不讲道理,能通融的地方也可以通融。

比如: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绝的两种格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平收式。

二四句要押韵,而且韵字要在同一个韵部。

绝句的前两句称为一联,后两句也称为一联。

一句里平仄要相间,一联里平仄要相反。

二三句之间要相粘(粘头不粘尾)。

这两种格式掌握了,那么七绝的格律就容易掌握了:七绝的平起平收式:先来看五绝的仄起仄收式: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加上两个“平平”,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第二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第三句,我们在“中平平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仄仄中平中仄仄;第四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绝的平起平收式: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

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平收式:我们先来看五绝的平起仄收式: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平中仄仄”的前面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第二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平平”,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第三句,我们在“中仄平平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平平中仄平平仄;第四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

这就是七绝的仄起平收式: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

从五绝的格律到七绝的格律,首句因为从仄收转到平收,这里需要大家留心记一下它的变化,只要首联的格律正确了,其它三句的格律都可以推出来。

另外,七言绝句首句以平收为正格。

还有两种:一种是平起仄收式,一种是仄起仄收式。

这两种我们暂时先不讲。

大家把正格先掌握,以后写得多了,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格都会写。

掌握了格律后,我们就可以动手写诗了。

但在写诗之前,我们还要明确一件事,诗和散文、小说等其它文章一样,它也是一种体裁,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想好,我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先把主题确定好了,然后选择能表达这个主题的材料。

当然,能表达同一样主题的材料很多,就看你怎么选,从什么角度去选。

那么后面就是动笔写了。

写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语言。

古典诗词的语言、优美、凝炼、含蓄,这是诗词特有的美。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绝句的章法一般来说有起承转合四个步骤。

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

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

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

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

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

写细了,会浪费笔墨。

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

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

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

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

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

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

顺承,就是接着前一句话说,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

妙成,好比抖包袱。

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

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

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

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

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

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

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

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的命运。

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

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

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

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

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

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

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

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读者可能会问,写这样大的题材,当然可以做到波澜壮阔。

如果是小的题材呢?其实,诗的技巧就在于作者的构思上,是诗人思力的体现。

小的题材一样可以尽起波澜,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把握。

比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

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

山顶千门次第开。

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山顶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

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

杜牧过华清宫旧址,过去的事情早已经成为历史。

作为咏史篇,这里的事情是透过历史的印记而想象出来的。

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不乏夸张的妙用。

比如千门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而是一种夸张。

但这个夸张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辞。

因为它只对这一句起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

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

但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

无人知是荔枝来。

原来是在说荔枝。

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

了解荔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

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

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诗,尤其是绝句,它的线索是很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