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答案 第十章 格和布尔代数
离散数学中的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

离散数学是一门研究离散结构和离散对象的数学学科,它在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是离散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们在逻辑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布尔函数是一种将布尔域上的值映射为布尔域上的值的函数。
布尔域上的值只有两个:真和假。
布尔函数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布尔值。
布尔函数可以通过真值表、函数表达式或者逻辑电路图表示。
常见的布尔运算有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等。
布尔函数可以定义在不同的布尔变量上,而布尔变量可以取真或假两个值。
通过组合不同的布尔运算,可以构造出复杂的布尔函数。
布尔代数是研究布尔函数性质和运算规则的代数系统。
布尔代数的基本操作有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等。
与运算、或运算和非运算是布尔函数的基本运算,在布尔代数中具有特殊的性质。
例如,与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或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非运算满足德摩根定律。
布尔代数还有很多其他的运算规则,如吸收律、零元律、幂等律等。
这些运算规则可以用来简化布尔函数,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在逻辑电路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逻辑电路是一种基础的电子电路,用来完成逻辑运算。
布尔函数可以用来描述逻辑电路的功能,布尔代数可以用来简化逻辑电路。
通过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可以设计出各种复杂的逻辑电路,如逻辑门、多路选择器、时序电路等。
逻辑电路在计算机硬件中广泛应用,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
因此,研究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不仅有助于理解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也对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此外,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在计算机编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计算机程序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通过执行这些指令实现特定的功能。
布尔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程序中的条件和逻辑关系,判断某个条件是否成立,从而确定程序的执行路径。
布尔代数可以用来简化程序的逻辑表达式,使程序更加高效和可读。
在编程语言中,布尔变量和布尔运算是基础数据类型和基本运算符之一,它们与布尔函数和布尔代数密切相关。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为了更好地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课后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集合论1. 设A={1,2,3},B={2,3,4},求A∪B和A∩B的结果。
答案:A∪B={1,2,3,4},A∩B={2,3}2. 设A={1,2,3},B={2,3,4},C={3,4,5},求(A∪B)∩C的结果。
答案:(A∪B)∩C={3,4}二、逻辑与命题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a) 若2+2=5,则地球是平的。
b) 若今天下雨,则我会带伞。
c) 若x>0,则x^2>0。
答案:a)假,b)真,c)真。
2. 用真值表验证下列命题的等价性:a) p∧(q∨r) ≡ (p∧q)∨(p∧r)b) p→q ≡ ¬p∨q答案:a)等价,b)等价。
三、关系与函数1. 给定关系R={(1,2),(2,3),(3,4)},求R的逆关系R^-1。
答案:R^-1={(2,1),(3,2),(4,3)}2. 设函数f(x)=x^2,g(x)=2x+1,求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
答案:f(g(x))=(2x+1)^2=4x^2+4x+1四、图论1. 给定图G,其邻接矩阵为:0 1 11 0 11 1 0求图G的度数序列。
答案:度数序列为(2,2,2)2. 判断下列图是否为连通图:a) G1的邻接矩阵为:0 1 11 0 01 0 0b) G2的邻接矩阵为:0 1 01 0 10 1 0答案:a)不是连通图,b)是连通图。
五、组合数学1. 从10个不同的球中,任选3个,求共有多少种选法。
答案:C(10,3)=120种选法。
2. 求下列排列的循环节:a) (123)(45)(67)b) (12)(34)(56)(78)答案:a)循环节为(123)(45)(67),b)循环节为(12)(34)(56)(78)。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1-2-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1-2-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习题1.11、(1)否(2)否(3)是,真值为0(4)否(5)是,真值为12、(1)P:天下雨Q:我去教室┐P →Q(2)P:你去教室Q:我去图书馆P →Q (3)P,Q同(2)Q →P(4)P:2是质数Q:2是偶数P∧Q3、(1)0(2)0(3)1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1、(1)是(2)是(3)否(4)是(5)是(6)否2、(1)(P →Q) →R,P →Q,R,P,Q (2)(┐P∨Q) ∨(R∧P),┐P ∨Q,R∧P,┐P,Q,R,P(3)((P →Q) ∧(Q →P)) ∨┐(P →Q)),(P →Q) ∧(Q →P),┐(P →Q),P →Q,(Q →P),P →Q,P,Q,Q,P,P,Q3、(1)((P →Q) →(Q →P)) →(P →Q) (2)((P →Q) ∨((P →Q) →R))→((P →Q) ∧((P →Q) →R))(3)(Q →P∧┐P) →(P∧┐P →Q)4、(P →Q) ∨((P∧Q) ∨(┐P∧┐Q)) ∧(┐P∨Q)习题1.31、(1)I(P∨(Q∧R)) = I(P)∨(I(Q)∧I(R)) = 1∨(1∧0) = 1(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 (3)I((P←→R)∧(┐Q→S)) = (1←→0)∧(┐1→1) = 0∧1 = 0(4)I((P∨(Q→R∧┐P))←→(Q∨┐S)) = (1∨(1→(0∧┐1)))←→(1∨┐1) = 1←→1 = 1(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2、(1)P Q P→Q Q∧(P→Q) Q∧(P→Q)→P0 0 1 0 10 1 1 1 01 0 0 0 11 1 1 1 1(2)P Q R Q∧R ┐(P∨(Q∧R)) P∨Q P∨R(2)原式<=> ┐T∨(┐(┐P∨Q)∨(┐┐Q∨┐P)) <=> (P∧┐Q)∨(Q∨┐P)<=> (P∧┐Q)∨┐(P∧┐Q) <=> T 原式为永真式(3)原式<=> ┐(P∧Q) ←→┐(P∧Q) <=> T 原式为永真式(4)原式<=> P∧(Q∨R) ←→P∧(Q∨R) <=> T 原式为永真式(5)原式<=> ┐(P∨┐Q)∨Q <=> (┐P∧Q)∨Q <=> Q 原式为可满足式(6)原式<=> ┐(P∧Q)∨P <=> ┐P∨┐Q∨P <=> T∨┐Q <=> T 原式为永真式(7)原式<=> (┐P∨P∨Q)∧┐P <=> (T∨Q)∧┐P<=> T∧┐P <=> ┐P 原式为可满足式(8)原式<=> ┐((P∨Q) ∧(┐Q∨R))∨(┐P ∨R) <=> (P∧┐Q)∨(Q∧┐R)∨(┐P∨R)<=> ((P∧┐Q)∨┐P)∨((Q∧┐R)∨R)<=>(( P∨┐P)∧(┐Q∨┐P))∨(( Q∨R)∧(┐R ∨R))<=> (┐Q∧┐P)∨( Q∨R) <=> T 原式为永真式4、(1)左<=> ┐P∨┐Q∨P <=> ┐┐P∨(┐P ∨┐Q) <=> 右(2)左<=> ┐(┐P∨Q) <=> 右(3)左<=> ┐(P∧Q)∨P <=> ┐P∨┐Q∨P <=> T∨┐Q <=> 右(4)左<=> ┐(P→Q)∨┐(Q→P) <=> (P∧┐Q)∨(Q∧┐P) <=> 中<=> ((P∧┐Q)∨Q)∧((P∧┐Q)∨┐P)<=> (P∨Q)∧(┐Q∨Q)∧(P∨┐P)∧(┐Q∨┐P)<=> (P∨Q)∧┐(P∧Q) <=> 右(5)左( P Q) ( R Q) (P Q) Q 右5.(1)左Q P Q 右(2)(P (Q R)) ((P Q) (P R))( P Q R) ( P Q) ( P R)(P Q R) (P Q) P R(P Q R) ((P P) ( Q P)) R(P Q R) ( Q P R)(P Q R) (P Q R)T故P (Q R) (P Q) (P R)(3).(P Q) (P P Q)( P Q) P (P Q)( P Q) ( P P) ( P Q)( P Q) ( P Q)T故P Q P P Q(4).((P Q) Q) P Q( ( P Q) Q) P Q(( P Q) Q) P Q( P Q) (Q Q) P Q(P Q) (P Q)T故(P Q) Q P Q(5).((P P) Q) ((P P) R) (Q R) (( T Q) ( T R)) Q R(Q R) Q RQ R Q RQ TT故((P P) Q) ((P P) R) Q R(6)左(Q F) (R F)( Q F) ( R F)Q RRR Q 右6.(1)原式( P Q R)(2)原式P Q P (P Q P)(3)原式P (Q R P) P Q R ( P Q R)7.(1)原式( P Q P)(2)原式( P Q R) P Q ( ( P Q R) P Q)(3)原式P Q (R P) (P Q (R P))8. (1) (P Q) (( P ( P Q)) R) P(2)(P Q R) ( P R)(3)(P F) (Q T)习题1.41.(1)原式( P Q) (( P Q) (Q P))( P Q) (Q P)(P Q) Q PQ P,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2)原式(( P Q) ( P Q)) ( ( P Q) ( P Q))(P Q) (P Q) 析取范式P (Q Q)合取范式(3)原式P Q S ( P Q)析取范式( P ( P Q)) Q SP Q S合取范式(4)原式P P Q Q 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2.(1)原式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0,001,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R) (P Q R) (P Q R)(2)原式(P Q) R(P Q (R R)) ((P P) R)(P Q R) (P Q R) (P Q) ( P R)(P Q R) (P Q R) (P (Q Q) R) ( P (Q Q) R)(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3)原式( P (Q R)) (P ( Q R))(( P (Q R)) P) (( P (Q R)) ( Q R))( P P) (Q P R) ( P Q R) (Q R Q R)(P Q R) ( 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0,111(4)原式P P Q Q R 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1,010,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R) (P Q R) (P Q R)3.(1)原式P Q P Q T主合取范式,无为假的解释。
离散数学中的代数系统和布尔代数

离散数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离散结构和离散对象的性质。
代数系统和布尔代数是离散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代数系统是研究集合上的运算的一种数学结构。
它由集合和一组运算所组成,其中运算可以是两个对象相互运算得到一个新的对象,也可以是一个对象自身经过某种运算得到一个新的对象。
代数系统包括了很多种类,例如群、环、域等等。
其中,布尔代数是代数系统的一种重要类型。
布尔代数是一种二元代数系统,它研究的是关于真值和逻辑运算的代数。
在布尔代数中,我们考虑的对象是命题,而运算包括了与、或、非等等。
布尔代数主要用于逻辑运算和电路设计中。
布尔代数中的命题可以用真和假来表示,它们分别对应于数学中的1和0。
与、或、非等运算在布尔代数中也有对应的符号,分别是∧、∨、¬。
这些符号在逻辑运算中扮演重要角色。
布尔代数的运算有很多有趣的性质。
比如,与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等;或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等;非运算满足逆运算和恒等律。
这些性质使得布尔代数具有很强的推理和运算能力。
布尔代数在逻辑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中,布尔代数被用于电路设计和逻辑推理;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尔代数被用于知识表示和推理;在运筹学中,布尔代数被用于约束求解和优化问题。
布尔代数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是离散数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总结起来,离散数学中的代数系统和布尔代数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代数系统研究的是集合上的运算,而布尔代数研究的是关于真值和逻辑运算的代数。
布尔代数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是离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结构和运算方法。
离散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而离散数学第2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1.1 命题逻辑习题1: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答: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包括命题变量、命题联结词和括号。
命题变量用字母表示,代表一个命题。
命题联结词包括否定、合取、析取、条件和双条件等,分别表示“非”、“与”、“或”、“如果...则...”和“当且仅当”。
括号用于改变命题联结词的优先级。
习题2:列举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
答: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包括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吸收律和否定律等。
1.2 集合论习题1:什么是集合?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哪些?答: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交、差和补等。
习题2:列举集合的基本定律。
答:集合的基本定律包括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和德摩根定律等。
第二章:数理逻辑2.1 命题逻辑的推理习题1:什么是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列举几个常用的推理规则。
答: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是用来推导命题的逻辑规则。
常用的推理规则包括假言推理、拒取推理、假言三段论和析取三段论等。
习题2:使用推理规则证明以下命题:如果A成立,则B成立;B不成立,则A不成立。
答:假言推理规则可以用来证明该命题。
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A成立,则B成立。
又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B不成立,则A不成立。
2.2 谓词逻辑习题1:什么是谓词逻辑?它与命题逻辑有何区别?答:谓词逻辑是一种扩展了命题逻辑的逻辑系统,它引入了谓词和量词。
与命题逻辑不同,谓词逻辑可以对个体进行量化和描述。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研究的是离散对象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
离散数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领域。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命题逻辑1.1 习题答案:1. (a) 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b)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c)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TF | T | TF | F | F(d)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TF | F | T1.2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b)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c)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d)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 (¬p ∧ q)”。
1.3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b)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c)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 (¬p ∧ q)”。
(d)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1.4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与命题“¬p ∨ q”等价。
离散数学 第10讲 分配格、有界格与有补格

一、分配格
定理4 设<L,*,⊕>是一个分配格,那么对于任意a,b,c∈L,若有a*b= a*c和a⊕b=a⊕c,则必有b=c。 证明: c = (a*c)⊕c = (a*b)⊕c = (a⊕c) *(b⊕c) = (a⊕b)*(b⊕c) = ((a⊕b)*b)⊕((a⊕b) * c) = b⊕((a*c) ⊕(b*c))
二、有界格和有补格
有补格定义: 如果在一个有界格中,每个元素都至少有一个补元,则称这个格为有补格. 上图中(2)和(3)是有补格,而(1)不是有补格.
定理7 在有界格<L,∧,∨,0,1>中, 0 和 1互为补元, 且是唯一的.
证明: ∵0∧1=0,0∨1=1,∴0、1互为补元。设c也是0的补元, ∵0∨c =1, ∴必有c=1,故0的补元唯一。 同理可证1的补元也唯一。 定理8 在分配格中,如果元素a∈L有一个补元a' ,则此补元a'是唯一的. 证明: 设 b,c都是a的补元, 则a∧b=0=a∧c, a∨b=1=a∨c,分配格 满足消去律,可知b=c. 消去律: (即对于任意a,b,c∈L有(a∧b=a∧c)∧ (a∨b=a∨c)⇒b=c)
一、分配格
例2: 图中钻石格与五角格是分配格吗?
(a) b*(c⊕d)=b*a=b
(b) c*(b⊕d)=c*a=c
(b*c)⊕(b*d)=e⊕e=e
(c*b)⊕(c*d)=e⊕d=d
所以b*(c⊕d) ≠ (b*c)⊕(b*d)
所以c*(b⊕d) ≠ (c*b)⊕(c*d)
一、分配格
定理1 设<L, ≤ >是偏序格,则<L, ≤ >是分配格当且仅当 (i) 在此格中不存在与钻石格同构的子格; (ii) 且不存在与五角格同构的子格。 推论:设<L, ≤ >是格,|L|<5, 则<L, ≤ >是分配格。
离散数学第二版最全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离散数学第二版最全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气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学习离散数学的同学们来说,课后习题的解答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您提供离散数学第二版的最全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开始讲解具体的习题答案之前,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离散数学的主要内容。
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图论、代数结构等几个部分。
集合论是离散数学的基础,它研究集合的性质、运算和关系。
在集合论的习题中,常见的问题包括集合的表示、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等)、集合的包含关系以及集合的基数等。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设集合 A ={1, 2, 3},B ={2, 3, 4},求 A ∪ B 和A ∩ B。
答案是:A ∪ B ={1, 2, 3, 4},A ∩ B ={2, 3}。
这是因为并集是包含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而交集是同时属于两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证明的工具,它包括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在数理逻辑的习题中,需要掌握命题的符号化、逻辑公式的等价变换、推理规则的应用等。
比如,给出这样一个命题:“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不去公园”,将其符号化。
我们可以设“今天下雨”为 P,“我去公园”为 Q,那么这个命题可以符号化为P → ¬Q。
图论是研究图的性质和应用的分支。
图的概念在计算机网络、交通运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图论的习题常常涉及图的表示、顶点的度、路径、连通性、图的着色等问题。
假设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无向图有 10 个顶点,每个顶点的度都为 6,求这个图的边数。
根据顶点度数之和等于边数的两倍这个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边数为 30。
代数结构则包括群、环、域等概念,在这部分的习题中,需要理解和运用代数结构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些习题的详细解答。
例 1:设集合 A ={x | x 是小于 10 的正奇数},B ={x | x 是小于 10 的正偶数},求 A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格和布尔代数习题10.1 1.解 ⑴不是,因为L 中的元素对{2,3}没有最小上界;⑵是,因为L={1,2,3,4,6,9,12,18,36}任何一对元素a ,b ,都有最小上界和最大下界;⑶是,与⑵同理;⑷不是,因为L 中的元素对{6,7}没有最小上界不存在最小上界。
2.证明 ⑴因为,a ≤b,所以,a ∨b=b ;又因为,b ≤c,所以,b ∧c=b 。
故a ∨b=b ∧c ;⑵因为,a ≤b ≤c,所以,a ∧b=a,b ∧c=b,而a ∨b=b ,因此,(a ∧b )∨(b ∧c )=b ;又a ∨b=b,b ∨c=c,而b ∧c=b, 因此,(a ∨b )∧(b ∨c )=b 。
即(a ∧b)∨(b ∧c)=(a ∨b)∧(b ∨c)。
习题10.21.解 由图1知:<S 1,≤>不是<L,≤>的子格,这是因为,e ∨f=g ∉S 1;<S 2,≤>不是<L,≤>的子格, ∵e ∧f=c ∉S 2;<S 3,≤>是<L,≤>的子格.2.解 S 24的包含5个元素的子格有如下的8个:S 1={1,3,6,12,24}, S 2={1,2,6,12,24}, S 3={1,2,4,12,24}, S 4={1,2,4,8,24},S 5={1,2,3,6,12}, S 6={1,2,4,6,12}, S 7={2,4,6,12,24}, S 7={2,4,8,12,24}.3.证明 因为,一条线上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有(偏序)关系,所以,都有最大下界和最小上界,故它是格,又因为它是<L ,∨,∧>的子集,即是<L ,∨,∧>的子代数,故是子格。
4.证明 由(10-4)有,a ∧b ≤a ,由已知a ≤c ,由偏序关系的传递性有,a ∧b ≤c ;同理 a ∧b ≤d 。
由(10-5)和以上两式有,a ∧b ≤c ∧d .5.证明 因为由(10-4)有,a ∧b ≤a ,因此,(a ∧b )∨(c ∧d )≤a ∨(c ∧d ) ①由分配不等式有,a ∨(c ∧d )≤(a ∨c )∧(a ∨d ) ②再由由(10-4)有,(a ∨c )∧(a ∨d ) ≤a ∨c ③由偏序关系的传递性和①②③则有,(a ∧b )∨(c ∧d )≤a ∨c同理 (a ∧b )∨(c ∧d )≤b ∨d因此有, (a ∧b )∨(c ∧d )≤(a ∨c ) ∧(b ∨d )。
习题10.31.解 ⑴ 是,全上界是24,全下界是1;⑵1的补元是24;3的补元是8;8的补元是3,4、6没有补元。
图1图22.解 图3是两个格的哈斯图,其中图⑴是有补格但不是分配格的例子;图⑵是分配格但不是有补格的例子。
3.证明 先证充分性。
由已知条件知,对于任何的a ,b ,c ∈L ,有(a ∨b )∧c ≤a ∨(b ∧c ),因此和等幂律、交换律可得,(a ∨b )∧c=((b ∨a )∧c)∧c≤(b ∨(a ∧c))∧c=((a ∧c)∨b)∧c≤(a ∧c)∨(b ∧c) ①又因为,(a ∧c)≤(a ∨b)∧c 且(b ∧c)≤(a ∨b)∧c ,所以, (a ∧c)∨(b ∧c)≤(a ∨b)∧c ②由①②可得, (a ∧c)∨(b ∧c)=(a ∨b)∧c再由交换律得到, c ∧(a ∨b)=(c ∧a)∨(c ∧b) ③由此式容易证明c ∨(a ∧b)=(c ∨a)∧(c ∨b) ④由③④可知它是分配格。
再证必要性。
因为<L ,≤>是分配格,则(a ∨b )∧c =(a ∧c )∨(b ∧c )≤a ∨(b ∧c )。
4.证明 因为,∧∧=∨∧∧b a b a b a ()()(000)()=∨=∧∧∨b b a a ;同理有,)()()(b a a b a b a ∨∨=∨∨∧111)(=∨=∨∧∧b a b ;又因为补元素是唯一的,故b a b a ∨=∧)(成立。
习题10.41.解 是布尔代数,因为<A ,≤>是有补分配格。
2.证明 因为,<B ,-,∨,∧>是布尔代数,所以,运算-,∨,∧在B 上都是封闭的,因此,由运算 的定义可知,运算 在B 上也是封闭的。
又运算∨,∧都满足交换律。
因此,对于任意的a,b B,)()(b a b a b a ∧∨∧=⊕=))(())((b b a a b a ∨∧∧∨∧=)()()()(b a b a b a a b ∨∧∨=∨∧∨由其对称性可知 满足交换律。
下面证明运算 满足结合律,对于任意的a,b,c B 由上式则有c b a b a c b a ⊕∨∧∨=⊕⊕)]()[()())()(())]()([(c b a b a c b a b a ∨∨∧∨∧∨∨∧∨=])()[()()(c b a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同理可得)(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即,=⊕⊕c b a )()(c b a ⊕⊕,亦即 满足结合律。
下面再证0是关于 的单位元。
事实上对于任意的a B ,a a a a a =∨∧=∧∨∧=⊕0)1()0()0(0。
最后证明任意的a B 关于运算 都可逆,且其逆元就是a 自身,事实上000)()(=∨=∧∨∧=⊕a a a a a a综上所述,>⊕<,B 是交换群。
复习题十1.证明 显然,a ,b ∈B ,所以,B 非空。
对于任意的x , y ∈B ,则a ≤x ≤b , a ≤ y ≤b ,由格的保序性和等幂律则有,a ≤x ∨y ≤b , a ≤x ∧y ≤b即集合B 对于运算∨和∧是封闭的。
因此,<B ,≤>是<L ,≤>的子格。
而子格也是格,故<B ,≤>也是一个格。
2.证明 因为,<L ,∨,∧>是一个格,由格的分配不等式则得((a ∧b )∨(a ∧c))∧((a ∧b)∨(b ∧c))≥(a ∧b)∨(a ∧b ∧c)=a ∧b ①(a ∧b )∨(a ∧c)≤a ∧(b ∨c) ②(a ∧b )∨(b ∧c)≤b ∧(a ∨c) ③由②③和格的保序性可得,((a ∧b)∨(a ∧c))∧((a ∧b)∨(b ∧c))≤(a ∧(b ∨c))∧(b ∧(a ∨c)=a ∧b ∧(b ∨c)∧(a ∨c)=a ∧b ④由①④和反对称性则有,((a ∧b )∨(a ∧c ))∧((a ∧b )∨(b ∧c ))= a ∧b 。
3.证明 因为<L ,≤>是格,对任意a ,b ,c ∈L ,(a ∧b )∨(b ∧c )∨(c ∧a ) ≤ [((a ∧b )∨b )∧((a ∧b )∨c )]∨(c ∧a )=[b ∧((a ∧b )∨c )]∨(c ∧a ) ≤[b ∧(a ∨c )∧(b ∨c )]∨(c ∧a )=[b ∧(a ∨c )]∨(c ∧a ) ≤(b ∨(c ∧a ))∧((a ∨c )∨(c ∧a ))=(b ∨(c ∧a ))∧(a ∨c ) ≤ (b ∨c )∧(b ∨a )∧(a ∨c )= (a ∨b )∧(b ∨c )∧(c ∨a )。
4.证明 因为有限格都是有界格,而有界格必存在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故有限格一定有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
5.证明 因为,a ≤b,所以,a ∨b=b ;因此有,a ∨(b ∧c)≤(a ∨b)∧(a ∨c)=b ∧(a ∨c)。
6.证明 因为,h 将运算∨传送到运算∪,将运算“-”传送到运算“'”,所以,对于任意的x ,x 1,x 2∈B 1有:h (x 1∨x 2)=h (x 1)∪h (x 2) ①))(()('=x h x h ②所以,对于任意的a ,b ∈B 1,而)(b b a ∨=∧,因此有:))()(())(())(()('⋃='∨=∨=∧b h a h b a h b a h b a h)()()))(())(((b h a h b h a h ⋂=''⋃'=。
即h 将运算∧传送到运算∩。
7.证明 由习题10.4第2题可知<B ,⊕>是一个交换群。
由于,在布尔代数<B ,-,∨,∧>中∧是可结合的且是可交换的,由*运算的定义可知,*是可结合的且是可交换的。
由*运算的定义可知可进一步看出,关于*运算的单位元是布尔代数<B ,-,∨,∧>的全上界1。
事实上,对于任意的a B,有a a a =∧=*11因此,要证明<B ,⊕, *>是一个含幺交换环,只需证明*对⊕满足分配律。
事实上,对于任意的a,b,c B,)()()]()[()(c b a c b a c b c b a c b a ∧∧∨∧∧=∧∨∧∧=⊕*)()()()(c a b a c a b a ∧⊕∧=*⊕*))()(())()((c a b a c a b a ∧∧∧∨∧∧∧=))()(())()((c a b a c a b a ∧∧∨∨∨∧∧=)()()()(c b a c a a c b a a b a ∧∧∨∧∧∨∧∧∨∧∧=)()(c b a c b a ∧∧∨∧∧=即 =⊕*)(c b a )()(c a b a *⊕*综上所述,<B ,⊕, *>是一个含幺交换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