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

地震发生之前我们会看到: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具体来讲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地震前动物也有预兆。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
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
中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
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地震发生之中我们会看到: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会颤动。
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会有小的晃动。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知识总结(5篇)

地震知识总结(5篇)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它们携带了大量关于地震的信息。
地震一般分为三种,即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二、地震预防和减轻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可以提前知道地震,并给人们提供几秒钟的时间来采取防护措施。
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的原理,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出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2.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制定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人员撤离和安置等方面。
三、地震应急响应1.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疏散人员和物资,并尽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地震救援和减灾工作应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是地震预防和减轻的基础,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为地震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地震知识总结是重要的,只有充分了解地震的特性,预防和减轻地震的方法,以及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岩石破裂,使岩浆或岩层中的气体突然释放出来。
3.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几千米,最浅的为几米,最深的为70千米左右。
4.地震的震中称为震源,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
震源越浅,对地面影响越大。
二、地震的预测和防范1.地震的预测目前还很难。
目前只有少数地震可以预测,而且准确性很低。
2.强烈地震之前,往往有一些前兆现象,如地面的异动、地面的倾斜、地面的断裂等。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自然灾害,一般由于地壳内部能量释放而引起。
地震的产生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是地球表面的最薄的一层,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的产生。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地球的地壳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它们之间相互挤压、拉伸和滑动,导致了地震的产生。
地震还可以由于火山喷发、坍塌以及人类活动等引起。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征,震级越大表示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震级一般是由测震台所测定,并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确定。
地震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桥梁受损等严重后果,甚至会引发海啸、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
地震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已成为地震学的研究重点。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的研究包括地震的监测、测震台的建立和运营以及地震数据的分析等。
通过对地震的监测和研究,科学家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和预警,避免地震对人类的损失。
地震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术语和概念。
例如地震带、地震波、地震震源、地震震中等,这些术语都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应对地震灾害时,人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防灾减灾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疏散和逃生等,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伤害。
总之,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表震动,是地球的自然现象之一。
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已成为地震学的研究重点,人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方案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防灾减灾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损失。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金属:( 0.25 , 0.33 )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主要差异: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S 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ρE V P =ρμ=S V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 震中距:1°= 110km2、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 后,,γ为衰减系数传播距离x 后,,α为吸收系数3、 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地震概论地概笔记1号

知识要硬才会有力量,如果不应用那只是一种负担。
不然北大的老师为什么没什么力量。
第一章地震介绍✧中国多地震国家,死亡超过20万世界6次,中国4次。
地震两面性。
唐山、海南、华县、汶川)✧9.11双子塔倒塌。
原因:不是豆腐渣,钢结构混凝土少,不防高温,火烧。
✧震级是微观标准,用仪器测量,表示的真能量传播。
烈度是宏观标准,实际强度。
✧地方震(100公里以内)、近震、远震(1000公里以外)✧李嘉诚的书要多看3.4 地概看电影《大地震》3.11 第二章地震波✧复习:小地震大灾害(板块密度大)✧地震分类:大小分,深度分,距离分。
一、波的性质✧波的性质;横波(切变)纵波;气体和液体只能传播纵波。
(因为没有剪切效应),外核是液体剪切力:只作用在固体表面上的力。
(力的方向和受力面平行)平面球面波:太阳光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都可视为平面波。
波面为平面/球面波/柱面波驻波:两列频率相同的想干波相遇✧波长大于介质分子间的距离是介质才是连续的;若小于,不连续,不能传播弹性波✧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频率上限✧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振面垂直✧在任意时刻,波面有很多个,最前面的波面是波前,波前只有一个✧波动是不同频率波的混合;光线描述光的传播。
✧我们认为地球介质是:均匀连续的,✧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很短时可以假定为:完全弹性体✧研究地震发生:脆性、二、地震波✧弹性介质:(塑性不能回复,)✧杨氏模量/泊松比/体变模量/切变模量✧波动方程:体积变化引起纵波,对方程求散度,求旋度✧P波S波差异1)纵波P波比横波S波速度快根号3倍;2)质点振动方向互相垂直;3)p波垂直分量较强,s波水平;4)s波低频成分丰富;5)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位为主。
6)P波无旋波通过,质元无转动而有体积变化;s波无散等容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面波的振幅急剧衰减,地震记录上面波的振幅大于体波✧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耳语长廊或者天坛回音壁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周期越大的波渗透深度越大✧半无限不均匀介质不产生勒夫波,瑞利波无频散✧到达顺序:P波,S波,love面波,Rayleigh面波,尾波3.18第三章首波、侧面波3.25第三章第一节✧费尔马原理:地震波传播的路是走时最短的路线,但是只适用于高频/短波(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尺度)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高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地震射线: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能量束的宽度(能量达到某一标准的分布范围)反比于频率,高频时,能量束成为线✧首波(地震波由低速层向高速层入射)与直达波,超过一定临界距离,首波先于直达波到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序言:
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
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
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
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
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
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
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
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
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1.1填空题:
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
(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
(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
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1.1填空题:
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
(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
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
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
看法不同?(环境不同)
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
1.1填空题:
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
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
改名为中国地震局)
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
Chapter 1.章测试
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
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
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
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
(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
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
(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
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
(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
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
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
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
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
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
1.波的性质简述:
1.1填空题:
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则B点的振动比
A点落后的时间为该声波周期的匝倍。
2)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一个频率上限。
2.地震波:
1.1填空题+知识点:
1)介质弹性常数与波动方程推导:四个常数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
2)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P波的速度一般来讲大约
是S波的1.73倍,在柏松介质下P波速度等于S波的1.73倍,
即I?P = 1.73 x v s
1.2弹性介质与弹性常量:
1)介质的弹性性质,脆性性质,塑性性质:
应力:单位面积上受的力(。
二F/A, unit二pa)
应变:物质的形态变化量(芹AL/L)
Hookes Law: AL/L=a/E, a = E x s(E:杨氏模量)
2)弹性常量:
i.杨氏模量:E
在线应变条件下,F/S = E x AL/L ii.泊松比:〃(一般在0-1/2之间)
在样品纵向拉长时横向必定缩短,设横截面线度为d,纵向
长度为L,则v = -(Ad/d)/(AL/L)
iii.体变模量:K:
△V代表静压力下的体积变化量:F/S = Kx LV/V
iv.切变模量:〃:
单纯发生剪切应力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 (F/S)/0
中:切变情况下的偏转角度
上述四个弹性常数是由物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其中只有两个是独
立的,其余两个满足一些关系式的推导
1.3波动方程:
无外力作用时,弹性介质的位移场应满足方程:
我没能力掌握
1.4地震横波和纵波:
纵波:压缩波,振动方向与压缩方向相同,速度快(V5)
横波:振动方向与压缩方向垂直,速度慢(1)
3.地震波的类型一:体波:
1.1填空题:
1)在地震图上,P波(纵波)的振幅一般比S波(横波)小。
2)在地震图上,P波(纵波)的频率一般比S波(横波)离。
(S波低频部分比S波丰富)
3)在地震图上,P波(纵波)一般比S波(横波)出现的星。
(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