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塔式心理学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
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
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
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
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
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
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
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
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
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铁钦纳把冯特心理学带到美国以后,根据冯特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格式塔(Gestalt)有完整、形状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也被叫做完形。
完形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
以魏特海默、柯勒、卡夫卡为首的格式塔学派最先强调先验论和整体论,反对当时在心理学中流行的以冯特为首的结构主义,后来又反对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试误说。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在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或者对情境与自身关系不断建构完形的过程。
一、整体论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整体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最早出现于德国。
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统一,使得其经济、教育、科技迅速发展,这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国在欧洲的社会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变,赶超了许多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德国更加注重国家的快速发展,强调整个国家的整体性,并以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心理学也受到了当时整体性的影响,进而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哲学背景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对各学科都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能够为它们提供一定研究的范式。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还受到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提出了先验论,认为它的形式不是来自经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实现的,而是必须由自我意识提供,自我生成的。
因此,它是先天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这种先验论是综合的,它的先天综合是经过自我意识的统一。
康德采用了这种先验论的方法来认识个体,先验论把整个认识过程看成是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人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的现象。
于是,整体论思想在先前学者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主张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三)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出现前,有些心理学家已推出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二)引言概述:格式塔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勒维-斯特劳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认知和心理规律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归类和编码,来实现对外界的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理论,并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应用,以期逐步揭示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正文内容:一、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1. 结构化认知: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认知,来整合和组织外界的各种知觉刺激。
这种结构化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并构建起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
2. 选择性感知:格式塔理论指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有限,所以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进行选择性感知,即只关注与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感知可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3. 简化与归类:为了方便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格式塔理论将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为一种简化与归类的策略。
人们通过将信息归类到已有的概念和认知结构中,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负荷。
二、格式塔理论的应用领域1. 广告营销: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广告的反应和记忆是受到其结构和编码方式的影响的。
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格式塔理论的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结构化的广告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提高广告的认知和传达效果。
2.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和学习也可以受益于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将新知识归类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商业决策:格式塔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决策中。
在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信息冲击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结构化和归类来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商业决策。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完形心理学诞生时间1912年创立人韦特海默起源地德国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社会背景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最新8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勒温传略
• 勒温(Kurt Lewin,1890-1947),拓朴心 理学创始人,也 是社会心理学的 奠基者。他的工 作侧重在整个物 理和社会的关系 中来研究人类行 为。
二、同型论
同型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用来解释 心物和心身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主 张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格式 塔”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 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 是同型的。即“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 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 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苛勒的界 定)”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会出现似乎一条光线从一个位置移动 到另一个位置,惠德海默将此现象称 为似动现象。即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 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 激从前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一个刺激 位置运动的现象。即没有空间位移的 物体被主体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意识经验不能还原成感觉经验]
b
a
t = 30ms 同时出现 t = 60ms 运动现象 t = 200ms先后出现
7、简单原则
人们对一个 复杂对象进行知 觉时,如没有特 殊要求,常常倾 向于把对象看作 是有组织的简单 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
个体倾向于把一个图形中连接 在一起的平滑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四、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实验与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具有四个特点:从没有 解决到解决的过渡是突然的、完全的; 以由顿悟获得的解决方法为基础的表 现是流畅而没有错误的;由此获得解 决问题的办法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由 此获得的原理很容易应用于其他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三个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三个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埃尔·梅鲁巴特创立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不是被所观察对象的特征直接决定的,而是由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学习经历塑造的。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
1. 同化与顺应原则:人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通过将外界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的。
当外界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符合时,个体会将新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之中,并将其视为可理解的一部分。
如果外界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冲突,个体会尝试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以适应新的信息。
2. 异化与分离原则:与同化与顺应原则相反,个体在面对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冲突的信息时,也可能选择将其与已有的认知框架进行区分和分离。
个体将新的信息视为与已有认知框架不同的一部分,不将其整合进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保持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3. 平衡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追求一种平衡状态。
当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界的信息相符合时,个体将感到满足和舒适。
而当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界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个体会感到不满和不舒适,并会尝试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恢复平衡。
这三个原则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现代心理学,它认为认知过程涉及各种格式性因素,如记忆、注意力、解决问题和决策分析等,为了各种心理活动提供架构。
它的主要观点有:
一、认知过程是构造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构造的,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由人们自身的认知机制构建出来的。
认知发生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内,而且它也是直接受到环境影响的,它建立了一种“理解”,使人们能够理解环境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环境中的信息。
二、认知过程是受到环境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学会了认知技能,他们的认知过程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经常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环境中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行为。
三、认知过程是可控制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过程是可控制的,他们可以规定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并可以实现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以利用一些行为调节技术,如重新定位、认知疗法等,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四、认知过程是可变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可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修改和变换他们的思维模式来影响自己的认知状态。
他们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表明,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一个认
知和行为的综合体,因此,它的行为是受到外界环境和认知构造的综合影响的。
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为行为是一种可控制的、可变的、受到环境影响的活动过程。
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并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评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支重要流派,主张从整体和结构的角度看待心理现象。
在美学领域,格式塔心理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在审美体验中,整体的形式和结构比单个的元素更为重要,美感来自于对整体形象的感知和把握。
首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完整的、有组织的整体。
这种整体不仅包括外部形态,还涉及到内在的情感和意义。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感受到的美感来自于对整体形象的感知,而不仅仅是单个元素的简单组合。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整体的设计和组织,以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其次,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在审美体验中,结构指的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清晰、简洁的结构,使得观赏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结构的美感也来自于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这些规律和逻辑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
此外,格式塔心理学还认为美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是对静态的物体进行感知,更是对其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进行感受。
因此,艺术家应该注重作品的动态表现,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和技巧来展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主张强调整体、结构和动态的重要性。
这些主张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从整体和结构的角度去感知和把握作品的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塔式心理学主张
格塔式心理学主张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经历和感受。
因此,他们也要以不同的方式被对待,每个人都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的特殊条件和有关的心理因素而制定。
与天赋、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现实因素相结合,心理学主张人的行为和思想是人对
内外环境合理反应。
格塔式心理学主张认为,我们的自我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家庭
和社会的交互而发展和形成的。
人们需要自我实现的目标来定义自我,并利用针对性、能
力和自我价值感来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
在这个流程中,格塔式心理学主张个体对其自我
过程负有责任。
格塔式心理学主张许多时候,个体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生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引起的明显
缺陷,而是因为自我知识的不足所造成的。
因此,治疗的重点应该是帮助个人开发自我知识,以形成更全面、更一致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应该采取开
放和非评估性态度,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程度。
在格塔式心理学主张中,治疗师被认为是个体成长的协调者和咨询者,他们应该帮助
患者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应该为患者提供指导和资源。
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患者
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功能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这个目标应该基于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并应该结合患者的环境、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总之,格塔式心理学主张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特殊的条件
和有关的心理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师应该积极引导患者发展自我知识和自
我实现能力,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态度。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其心理
健康,提高其社会功能和自我实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