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后题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姓名:_______1.古诗三首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银钲。

(3)那小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默读课文。

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我”还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睡觉。

特别之处:祖父的园子里不但动植物齐全,而且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1)我感受到了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都有梦幻般的色彩,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2)黄瓜是有灵性的,能做得了自己的主,是自由快乐、不受约束的。

3.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长大后即使再回到故地,因为没有了祖父,所以也没有了童年时的快乐。

作者怀念童年的生活,同时也怀念祖父。

5.草船借箭1.默读课文。

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2)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到了箭。

(3)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自愧不如。

2.读下面的句子, 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一是从大局着想,不愿破坏联吴抗曹的大局;二是已识破周瑜的奸计,并夜观天象知道两天后的晚上大雾弥江,草船借箭之计已然胸有成竹。

周瑜认为三天造十万支箭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而诸葛亮又立下了军令状,这样,周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治诸葛亮的罪。

鲁肃答应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全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古诗三首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5课《草船借箭》(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5课《草船借箭》(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幔.(mèn)子妒忌.(yǐjì)丞.(chéng )相B.都(dū)督.擂鼓(lèi)瑕不掩瑜.(yù)..C.水寨.(zhài)弓弩.(nǔ)手惩.罚(chéng )D.翎.毛(líng)擂.台(lèi)调.(tiáo )度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昨天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

B.因为老舍爱养花,而且养了许多花。

C.夏天的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

D.他喊他出去玩。

3.下列哪些选项看不出诸葛亮“神机妙算”?()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二、书写4.看拼音,写词语。

zhōu yúdùjìshāng yìdūdu chéng fálíng máo jiāo qīyíhuòzhīyuán jièjiàn三、填空题5.比一比,再组词诸(_____)虚(_____)妙(_____)雷(_____)都(_____)虑(_____)沙(_____)擂(_____)6.先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草船借(____)②大雾(____)天③船(____)水(____)④神机妙(____)(1)词语①,原为历史故事,现在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知道的历史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②描写的是天气,我知道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9.古诗三首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

西yuè()华山有千rèn()高。

山中有许多古代的mó()崖石刻,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yí()产。

二、给带点的字或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剑外忽传收蓟.(jíjì)北,初闻.(①听说。

②闻到)涕.(tì dì)(①鼻涕②眼泪)泪满衣裳。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仰()聘()楷()抑()骋()谐()遵()堆()尊()锥()四、根据句子内容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却:A.后退; B.推辞,拒绝; C.再。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我见他诚意相邀,就没有推却.。

()(3)山高路险,令人望而却.步。

()2.漫:A.到处都是,遍; B.广阔,长; C.不受约束,随便。

(1)漫卷诗书喜欲狂。

()答案解析于尾页(2)漫.山遍野开放着映山红。

()(3)我们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

()五、下列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了一个“喜”字。

B.“满”描摹了诗人眼泪犹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拟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六、下列爱国诗不属于陆游的诗的一项是()A.《春望》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C.《示儿》七、“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指的是()A.妻子B.妻子和儿子C.妻子和女儿D.妻子和儿女八、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参考答案:一、1.(zhòu) 2.(zhēng) 3.(bēi)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刷子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刷子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刷子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参考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豆浆包袱水桶屏障神圣难堪欺诈发怔侵犯师父二、比一比,再组词。

捏(捏造)怔(发怔)炸(煎炸)障(屏障)堪(难堪)扬(飞扬)证(证书)诈(诈骗)潭(水潭)甚(甚至)三、多音字组词。

hánɡ行业tiáo 调整xínɡ实行diào 调查四、近义词。

规矩—(规则)搜索—(搜寻)侵犯—(侵扰)半信半疑—(将信将疑)五、反义词。

清脆—(沙哑)雪白—(漆黑)明白—(糊涂)天衣无缝—(漏洞百出)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雪白)的屏障(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发怔发傻)的模样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规则规矩1.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2.吃饭的时候不说话是我们家的(规矩)。

集中收集3.老师把大家的建议(集中)起来,打算选出最合适的班长。

4.春天是一幅画,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让花儿们在画中争芳斗艳。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天衣无缝)2.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暴露出来。

(露馅儿)3.发呆。

(发怔)4.仔细寻找。

(搜索)5.悠闲的样子。

(悠然)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把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曹小三看不出来。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什么?属于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反映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3.画出上文中的比喻句。

4.把“居然”换成“果然”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果然”表示在情理之中,“居然”表示在意料之外。

曹小三一直对师傅的绝活半信半疑,所以,每刷完一面墙,他都会搜索一遍,但是一个白点都没发现,用“居然”写出了曹小三的惊讶,也写出了“刷子李”的名不虚传。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7课《猴王出世》(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7课《猴王出世》(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7.猴王出世课后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猕猴(mí) 灵芝(zhī)迸溅(bìnɡ)B. 提挈(qì) 阻挠(náo) 山涧(jiàn)二、填空题2.补充下列词语,并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填空。

伸________缩________ 安________稳________________耳________腮 ________弟________兄力________神________ ________不自________①大家看到小猴子被果子酸得________的样子,全都笑起来。

②她连续工作了这么长的时间,早已________。

③同学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个个________。

3.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读音。

顽劣________(lüè liè) 享受________(xiănɡhēnɡ)疲倦________(juăn juàn) 迸裂________(bènɡbìnɡ)遮蔽________(zhězhē)喜不自胜________(shènɡshēnɡ)4.“石猴”后来又有了很多称谓,你知道吗?请你连连线。

美猴王________ 花果山上孙悟空________ 大闹蟠桃会期间齐天大圣________ 西天取经路上弼马温________ 发现水帘洞后5.“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一句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

从中能感受到石猴________、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________的性格。

6.补充句子,完成练习。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________草木,________涧泉,________山花,________树果;与________为伴,________为群,________为友,________为亲;夜宿________之下,朝游________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答: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的意思,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诗的画面,最后抓住三首诗的具体景物将三首诗背诵下来。

默写古诗时要关注生字,注意较难字。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

“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

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

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

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

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

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

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

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村晚》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火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一个可爱的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往家走;他随口吹着一支短笛,老牛踏着笛声悠闲地把家回。

2.祖父的园子1.默读课文。

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答: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花、草、韭菜、谷子、狗尾草、黄瓜、倭瓜、玉米。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我”还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睡觉。

特别之处:祖父的园子里不但动植物齐全,而且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a、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

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b、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

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3.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答:主要内容:祖父去世后,作者对园子景象的想象与猜测。

新的体会: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长大后即使再回到故地,因为没有了祖父,所以也没有了童年时的快乐,可以说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祖父给予的。

作者怀念、留恋童年的生活,同时也留恋祖父、怀念祖父。

5.草船借箭1、默读课文。

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

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

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

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

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

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

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4、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答:“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8、9自然段。

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6.景阳冈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筛酒、哨棒”,可以猜一猜意思。

答:筛酒:斟酒。

本文指从壶里往杯子或者碗里倒酒。

哨棒:古代防狼的器具,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发出像虎叫的声音,另一头是棒子。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主要内容:讲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武松见了大虫,惊吓不已,忙从青石上翻身下来,闪在青石边。

大虫从半空里撺下来,向武松扑去,武松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又一剪,武松闪在一边。

武松抡起梢棒劈向大虫,不料却打在了树枝上,梢棒折成两截。

大虫又扑过来,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就势把大虫的顶花皮揪住,把它按下地去,然后朝大虫的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大虫边咆哮边扒身下的泥,扒了个土坑,武松把大虫按下坑里,左手揪住大虫,空出右手,使劲打大虫。

打了好多十拳,大虫七窍流血,不再动弹了。

4、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

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a、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我认为这两种评价都有道理。

武松明知山有老虎,却无惧无畏,而且最终打死了老虎,这是他勇敢的一面;另外他不听店家劝阻,有些固执,而且看到官府的榜文后,不肯返回,说明他很要面子。

8.红楼春趣●阅读链接林庚的《风筝》主要回忆了儿时如何放风筝和各种风筝的样子,与《红楼趣事》一文比较没有语言描写,没有神态描写。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放风筝的画面。

9.古诗三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答: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毛主席得知儿子牺牲后心情悲痛。

第二部分:虽然很想看看儿子的遗骨,但毛主席最终还是决定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2.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2.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3.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示例:毛主席认为儿子既然是革命者,就是把身心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死后躯体是否回到家乡并不重要,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场又何妨呢?11.军神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答: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语速和语气,凸显人物的特征和情感的变化。

2.沃克医生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答:沃克医生曾经当过军医,根据伤口就能判断出来;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从容,这是一名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