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0课 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公开课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作为本章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是讲述鸦片战争前中西方状况;第二目“鸦片战争”则着重阐明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第三目“战火再燃”主要是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教材在“学思之窗”、“历史纵横”以及大量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史料。

【教材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虎门销烟
【探究一】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

所以林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首,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过程
阶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侵入广东海面-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阶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强占香港岛-进攻镇江-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三、战火再燃
【拓展知识】你知道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吗?
清方拘禁了以巴夏礼等共39人,关押在圆明园。

并在当天与英法联军在张家湾、八里桥交战,清军惨败。

清政府被迫释放巴夏礼等,被监禁的39人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

英法两国被激怒而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才选择了圆明园。

【探究二】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探究三】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本课小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真实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林则徐、道光帝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增强历史感知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后原因和深远影响。
2.展示鸦片战争的画卷或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引导学生进入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侵略行为。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爆发、发展和结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生动地描绘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详细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记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
此外,我还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林则徐、道光帝等,通过扮演角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增强历史感知力。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通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材分析】1、地位:《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2、重难点: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3)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

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必修1 第10课鸦片战争琼山中学历史组吴小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并从中概括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及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 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3. 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利用问题探究的方法,用七个问贯穿全课,督促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加强对学生史料研读方法的培养,利用课本资源,促进学生提取有效知识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鸦片战争背景原因及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引导学生从世界发展潮流的立场和角度来认识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从爱国将领和民众浴血抗敌,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权益壮烈牺牲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认识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的悲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后果。

难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三、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同时与史料研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什么时间为标志的?就是爆发于1840年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

我们今天就走近这场如此具有标志性的战争。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思考,对这场战争抽丝剥茧。

一、鸦片战争思考一:分析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状况,推测鸦片战争的结果。

(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概括。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巨大反差指导学生思考1840年前夕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先找出比较点,然后再列出中英两国差异。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如战争示意图、战争场面等,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听说过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贸易纠纷、鸦片问题等,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过程的重要事件、战争结果等,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2.历史责任感:让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
3.批判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和谐发展观: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维护国家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5.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鸦片战争中的战争罪行和人道主义灾难的剖析,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们关爱生命、尊重人权。
2.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史料、分析问题、交流观点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鸦片战争”,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的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这节课,他们可以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鸦片战争的研究主题,进行合作探究。
2.讨论问题: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的关键问题,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概括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视频和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鸦片战争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代入感。
3.创设辩论赛情境,让学生就鸦片战争的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视频和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变化,认识近代化的起步。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深入剖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4.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在分享中交流学习心得,提升历史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实施课堂问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让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课后跟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视频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课题,让学生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如《南京条约》的签订,提问学生对鸦片战争的了解程度。
2.视频导入:播放鸦片战争的资料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故事导入:讲述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起因:讲解鸦片贸易的背景,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中英贸易失衡、鸦片问题等。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描述战争的重要战役,如广州之战、南京之战等,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后果:讲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南京条约》的签订、领土割让等,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严重后果。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适时给予小组反馈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总结历史教训,提高历史素养。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2.通过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2.学生归纳: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鸦片战争的知识点,提高记忆效果。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研究相关历史人物等。
2.作业点评: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提醒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起因: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林则徐禁烟运动等。
2.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时间线索,梳理鸦片战争的各个阶段,重点讲述主要战役和条约签订。
3.鸦片战争的结果: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领土割让、赔款、五口通商等。
4.鸦片战争的影响:深入剖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民族危机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
本科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每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课共分三目。

第一目“虎门烧烟”,讲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目“鸦片战争”,讲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三目“战火再燃”,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等历史知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4)班学生是县双语班学生,虽然这些这些学生在初中学过这节课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鸦片战争方面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及从历史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引导法及思考问题法,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针对性的许多小问题,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经过、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3)通过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和地图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等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使学生理解吸毒及吸烟的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3)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虎门烧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提问法,阅读教材法,激发发、思考分析,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教案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回顾前课】
【导入新课】
以“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而把学生带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虎门烧烟
第一目,按以下7个小问题来解释。

(1)请你们谈一谈,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学生根据图片材料及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状况)
以展示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状况。

(合作学习)
(2)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中英外贸以那些商品为主?中英外贸中,最初哪个国家处于出超地位?为什么?(4)为了逆转贸易逆
差,英国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恶例措施?
(5)鸦片走私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6)提出禁烟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谁?道光皇帝对此持了什么样的态度?
(7)林则徐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了烧烟?林则徐虎门烧烟的影响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虎门烧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二、鸦片战争
第二目,按以三个问题来解释。

(1)鸦片战争什么时候,怎样爆发的?结果是什么?
以展示鸦片战争图,师生一起学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什么时候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性质及其内容是什么?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及教材分析此题)
三、战火再燃
第三目按以下六个小问题来解释。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那两个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什么时候签订了那些不平等条约?
以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图,师生一起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4)《天津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5)《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根据天津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教材,讨论此题)
九、总结:
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以虎门烧烟为借口,1840年6月,发动了鸦片战争。

因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差异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及妥协而清朝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了。

1842年8月中英两国之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遭到拒绝。

因此,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十、巩固练习
(略)
十一、作业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写一篇议论文。

十二、板书设计
第10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封建化虎门烧烟鸦片战争的原因
林则徐虎门烧烟
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
战火再燃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加深了
十三、教学反思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