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赏析】作者以兵家的眼光,论胜负由人之理,通过假想,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点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即“包羞忍耻”。

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应该有容忍羞愧与耻辱的气量,而不是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负气自杀。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作者的设想之辞,是说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重返江东,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译文】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题乌江亭》原文赏析1原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诗词赏析: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2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词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相关阅读:
杜牧《鹤》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杜牧《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全诗翻译及视频解读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全 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 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 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 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 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 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 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 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题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及注释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注释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本诗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替他卖命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1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历代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商山四皓》云: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

皆反说其事。

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

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
《围炉诗话》: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义山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

露圭角者,杜牧之《题乌江亭》诗之胜负兵家未可期是也。

然已开宋人门径矣。

《历代诗话》:牧之数诗(按指本诗及《赤壁》、《四皓庙》),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谢叠山所谓死中求活也。

创作背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