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1: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 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例2:
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 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 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 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 “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 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2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 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 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3: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 的景物。 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例5: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例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
时空感官有动静 色彩虚实点修辞 正侧结合在其中
•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2、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
•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描写技巧
积累写景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通感等) 动静(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渲染、色彩对比 ) 时空(远近、高低、俯仰、内外、早晚、四季) 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点面结合 正侧面结合( 对比 反衬)
⑤拟人。一个“弄”字,赋予了“江”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江流的 生动活泼。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虚实结合 想象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 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②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 州为毗陵郡。
16. ①虚实结合,在雨打梧桐的夜晚想象美丽的 千里稻花。②视听结合,心中千里稻花的画面和 耳畔雨打梧桐的声响。③秀色,照应题目“秋苗 以苏”;佳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①“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 ②“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 白云而不见友人; ③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 别友人时的留恋、孤寂和感伤。
作业
衡水金卷(十三)一、《归舟》 八、《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 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 妻子白白寄 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 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图文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图文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 情感。
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依恋之情。
实战演练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 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 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 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 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荒凉苦寒的环境。
(09全国卷)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

在今省华阴县。

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叙述。( 。(5分 叙述。( 分)
答案: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答案:答案: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意盎然的景象 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幼蚕; 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 青草, 牛犊在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树林,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 实则为己赋,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1、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 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可以 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描写憎恨的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 厌恶感。(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厌恶感。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 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 的特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的特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方法三:虚实结合 方法三:
方法四:多角度描写 方法四: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老莱衣: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 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方法二: 方法二: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 动静结合的方法 松如盖, 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 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 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 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 衬出山中的宁静。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代人赋①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叙述。( 。(5分 叙述。( 分)
学习目标
掌握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掌握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掌握方法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掌握方法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高考回望陕西卷
江总①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 从军度陇西③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江总( ):南朝陈文学家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历仕梁、 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 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 隋三朝。 榆溪:指边塞。 陇西: 甘肃东部。 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 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塑造的生动 感人、具有一定情感的人、 感人、具有一定情感的人、物、景 等。
诗歌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 诗歌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 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诗中形象, 诗中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更是含有情感 更是含有情感( (“象”),更是含有情感(“意”) 意象” 的形象, 的形象,即“意象”。
方法一: 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 拟人手法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样就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方法五: 方法五:白描
方法六、多种观察 方法六、 山行 角度结合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 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 白描手法 枫叶等景物。 家、枫叶等景物。 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 远景 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 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近景。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 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09高考回望(全国卷1) 09高考回望(全国卷1 高考回望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 述。 答 :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 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 的画面 , 写了小桥 、流水 、村庄 、绿岸 、 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自号石湖居士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 ?):字尧章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 ?):字尧章,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浪迹江湖, 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 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不仕。淳熙十四年( ) 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高考回望陕西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凉苦寒的环境。 凉苦寒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