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的护理
吸痰护理的注意事项

吸痰护理的注意事项吸痰护理是指对患者进行痰液引流,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措施。
以下是吸痰护理的注意事项:1.洗手:在进行吸痰护理前,护士要彻底洗手,使用洗手液清洁双手,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选择合适的时间:尽可能在患者吃饭或饭后1-2小时进行吸痰,避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吸收。
3.准备必需的器材:准备好吸痰机、痰盂、吸痰管、消毒溶液、护理巾等必需的器材,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4.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将患者置于高位置或半卧位,以便痰液顺利排出。
5.观察患者病情:在吸痰前,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呼吸困难程度、痰液量等,并记录相关信息。
6.采用正确的吸痰技巧:握紧吸痰管,通过旋转进入患者气道,避免刺激到气道黏膜。
吸气时,尽量将吸痰管置于最佳位置,以增加吸痰效果。
7.避免过度吸痰:避免过度吸痰,以防止引起气道刺激和裂伤,同时避免引起患者呼吸困难。
8.注意痰液性质:观察痰液的颜色、黏稠度等,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9.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吸痰后,及时观察患者呼吸状况,确保气道通畅,如有需要,可通过予氧、气管插管等方式进行辅助通气。
10.消毒器材:吸痰后,要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器材,以防止交叉感染。
11.关注患者反应: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如呕吐、咳嗽等,要及时停止吸痰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12.提供心理安慰:吸痰过程中,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到安心和放松。
总结:吸痰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良好的护理措施和细心的观察有助于提供有效的护理,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士要持续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吸痰护理 标准

吸痰护理标准一、确定吸痰的必要性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确定吸痰的必要性:1.咳嗽无力或无法有效咳出呼吸道分泌物。
2.听到患者呼吸道内有明显痰鸣音或哮鸣音。
3.患者呼吸受阻,如呼吸困难、发绀等。
4.患者发生呕吐,且呕吐物易进入呼吸道。
5.患者意识障碍,无法自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二、吸痰前准备在吸痰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准备吸痰器、生理盐水、纱布、手套等必要的护理用品。
2.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呼吸道情况,评估吸痰的必要性。
3.告知患者吸痰的目的和操作过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4.确保患者呼吸道湿润,如需要,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的湿化液。
5.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如需要,可先进行雾化吸入或其他处理。
三、吸痰操作在吸痰时,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洗手,穿戴手套,检查吸痰器是否完好。
2.将吸痰管插入气道,深度适宜,一般不超过20厘米。
3.开启吸痰器,缓慢吸引气道内的分泌物。
吸引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4.吸痰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呼吸情况,如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吸痰并报告医生。
5.吸痰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以免交叉感染。
四、吸痰后处理吸痰结束后,需要进行以下处理:1.用纱布清洁患者的口腔和鼻腔,保持呼吸道通畅。
2.记录吸痰的情况,包括吸出的分泌物量、颜色、性质等。
3.及时清理用过的吸痰器和物品,保持清洁卫生。
4.定期检查吸痰器的性能和消毒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五、注意事项在吸痰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2.吸痰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呼吸道黏膜,避免损伤。
3.对于意识障碍或无法配合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吸痰护理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协助患者取舒 适卧位
2.接通电源,打开吸引器开关,检查吸引装置性 能是否良好,根据患者的情况及痰粘稠度调节负 压
3.吸引器胶管与吸痰管相接,试吸生理盐水(放 于治疗碗中),检查是否通畅
4.患者平卧或侧卧头转向操作者并略向后仰张口。 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帮助张口
⑦吸痰过程中要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 面色、口唇颜色的变化情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 理若有异常立即停止吸痰,给予高流量、高浓度 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⑧吸痰完毕,再次给予高流量(5~10L/分)、高 浓度(80%)吸氧3分钟。
⑨吸痰后再次听诊双肺呼吸音以评价吸痰效果
吸痰后的处理工作
危重病人吸痰
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及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能有效 地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 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 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便于应用机械通气或加压 给氧,并利于气道雾化、湿化及气道内给氧等。 可见对此类病人的吸痰护理尤为重要。
采取按需吸痰、适时吸痰的原则。适时吸痰主要 指的是以下4种表现: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症; 可在床旁听到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报警; 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
⑦由于气管插管的病人,气体交换不经过鼻咽部 的湿化,使气管插管内较干燥,故应定时做雾化 吸入2次/日~4次/日,以起到湿化气道、防止痰 液结痂的目的,而且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 加入治疗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氟美松、糜蛋 白酶、沐舒坦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行机 械通气的病人要保持湿化蒸发器的温度为32~
吸痰护理
ICU吴玲君
吸痰的目的
将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呕吐物吸出,以保持呼 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发绀, 甚至窒息。适用于危重、年老、昏迷、麻醉后未 清醒者。病人因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 功能不全,导致不能将痰液咳出,或将呕吐物误 吸。
吸痰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吸痰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吸痰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吸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护理操作,主要使用在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意识镇静等情况下的患者。
下面是吸痰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操作前,需要先佩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避免感染或者交叉感染的发生。
2.安全定位:安全定位是吸痰的前提,需要确保患者的头部向一侧倾斜,保证吸痰管进入口腔而不是气管。
同时,需要让患者向一侧侧卧,以免误吸引起窒息等问题。
3.吸痰管准备:准备好长度适当的吸痰管,同时涂上润滑剂,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并通过喉部进入气管。
4.吸痰操作:一边插管,一边抽吸痰液。
一般来说,需要在轻轻的旋转吸痰管的同时逐渐向下吸痰管内的内容,每个管道不要超过15秒钟。
5.清洗吸痰管:操作完毕后,需要及时地将吸痰管拔出,清洗和消毒吸痰管。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和操作后要洗手,并进行手卫生。
2.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呼吸,如果患者感到不适或呼吸间隔变短,需要及时停止吸痰操作。
3.操作需要轻柔,不要与患者拉扯,以免造成口腔黏膜和气管
的创伤。
4.操作后要及时记录患者吸痰的情况,如痰液的性质、数量、颜色、气味等,方便下一步护理。
吸痰的护理要点范文

吸痰的护理要点范文吸痰是指利用吸引器或手动方法从呼吸道中清除痰液的护理方法。
吸痰是呼吸系统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肺部感染,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
以下是吸痰的护理要点:1.术前准备:吸痰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气道状况等。
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吸痰设备,如吸引器、吸引管、生理盐水、口罩、手套等。
2.个人防护:护士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佩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以防止交叉感染。
此外,注意洗手和消毒工作,以确保整个操作过程的无菌性。
3.术中注意事项:首先,要保持患者的舒适,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在吸痰前,可先让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促进患者咳嗽排痰,尽量减少吸痰次数。
如果患者神志清楚,可以事先告知操作过程,以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
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确定患者的气道通畅,不要在气道堵塞的情况下进行吸痰操作。
-使用适当大小的吸引器和吸引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格选择合适的设备。
-使用合适的技术和力度进行吸痰操作,以免引起不适或伤害患者。
-吸痰时尽量避免过度吸引痰液,以免引起呼吸系统的刺激和损伤。
-在进入气道进行吸痰时,注意吸引管的方向和角度,以免误导入食道或声门,引起不必要的不适。
4.吸痰后护理:吸痰后,护士应及时清洁吸痰设备并进行消毒。
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在吸痰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咳嗽、呕吐、低氧血症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护理。
此外,在吸痰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疼痛感。
注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紧张。
总之,吸痰是一项复杂的护理操作,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吸痰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无菌性,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护士还应注重患者的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吸痰护理操作

低氧血症与防范措施
低氧血症的表现
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氧气含量不足,吸痰过 程中如操作不当,容易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
防范措施
为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吸痰时应确保吸痰 管连接紧密,避免漏气;同时,应根据患者 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选择合适的吸痰压力 ,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压力导致低氧血症的发
生。
吸入性肺炎与防范措施
取出吸痰管并关闭吸痰器开关
取出吸痰管
吸引完成后,缓慢将吸痰 管从气道中取出,避免对 气道造成刺激和损伤。
关闭吸痰器开关
将吸痰器开关关闭,停止 负压吸引。同时断开电源 ,确保安全。
整理用物
整理用物,包括吸痰管、 手套、治疗巾等,按照医 疗废物处理规范处理用物 。
04 吸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吸痰时的手法与力度
卫生
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要对手部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 叉感染。同时,还需要对吸痰器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
消毒
在吸痰过程中,需要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以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还需要对使用过的吸痰管进行消毒处理。
05 吸痰后的护理与观察
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患者呼吸情况
吸痰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 率、呼吸深度以及呼吸音是否正 常,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呼吸道阻塞或其他呼吸系统
VS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吸痰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以及吸痰后的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方 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06 吸痰操作的风险与防范措 施
气道痉挛与防范措施
气道痉挛的表现
气道痉挛是吸痰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 表现为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 致窒息。
防范措施
为避免气道痉挛的发生,应选择合适的吸痰 管,避免过粗或过硬的吸痰管对气道造成刺 激;同时,在吸痰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湿润 ,防止干燥空气刺激气道。
《吸痰护理》ppt课件

在吸痰过程中,应避免让患者处于 平卧位,以免影响吸痰效果和导致 患者窒息。
吸痰的压力和频率
压力控制
吸痰时应控制适当的压力,压力过大会对呼吸道造成损伤,影响患者的呼吸功 能。一般建议使用小于300mmHg的压力进行吸痰。
频率适度
吸痰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痰液量来决定,不宜过于频繁,以免对患者造 成不必要的损伤和不适。一般建议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两次吸痰之间应间隔 2-3分钟。
了解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等基 本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吸痰方式。
选择合适的吸痰设备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01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呼吸道通畅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型号的
吸痰管。
选择合适的负压吸引器
02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负压吸引器,以确保有效的吸痰效果。
准备必要的辅助设备
03
准备要的辅助设备,如手套、口罩、消毒液等,以确保操作
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吸痰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保患者舒适
在吸痰前,确保患者处于 舒适的状态,如有必要可 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检查吸痰设备
确保吸痰管和负压吸引器 处于良好状态,没有损坏 或堵塞。
准备消毒液
准备消毒液,对吸痰管和 相关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吸痰操作
01
02
03
04
插入吸痰管
将选择好的吸痰管插入患者呼 吸道,深度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观察患者情况
观察患者症状是否有所改 善,呼吸道是否通畅。如 有需要,可调整吸痰的深 度和频率。
03
吸痰护理的注意事项
吸痰时患者的体位
患者体位
吸痰时应将患者置于舒适的体位, 如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吸痰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吸痰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1、护理要点:
(1)熟练掌握医疗设备和吸痰工具的操作方法,确保灵活操作;
(2)在吸痰前、吸痰中和吸痰后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避免患
者出现呼吸困难、疼痛等不良反应;
(3)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采用合适的吸痰方法,坚持正确的吸痰
技术,以确保患者吸痰的质量和效果;
(4)将患者的痰液收集到医院指定的容器中,并保存其完整性,对
痰液进行科学检验;
(5)吸痰后要给患者清洁,并注意护理患者的脐部及吸痰管的部位,防止感染的发生;
(6)按照规律记录患者的吸痰情况,定期检查患者的痰中有无病毒
和细菌;
2、注意事项:
(1)护士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正确使用设备,正确操作;
(2)在吸痰前要查验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状况,以预防突然
发生呼吸骤停;
(3)吸痰前一定要让患者重新准备,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的睡眠;
(4)在进行护理时,要确保呼吸道的通畅,避免痰的堆积及复发;
(5)吸痰后,要进行完善的护理,如加强活动及调节痰液,以确保痰液的充分排出;
(6)要定期进行吸痰,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监护要求,确保护理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吸痰的护理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能有效的咳嗽、咳痰,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最重要的护理措施为湿化、吸痰。
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并可留取痰标本进行试验室检查。
通过鼻腔吸痰时易引起疼痛、损伤鼻咽部黏膜,故吸痰时应动作轻柔,熟悉鼻咽部解剖,可于患者吸气时插入吸痰管,尽量减少损伤。
1·选择适合的吸痰管一般可用一次性吸痰管(塑料或防静电塑料吸痰管),也可用改制后的橡胶导尿管。
吸痰管硬度适中,过软易被负压吸扁而影响吸引,过硬则易损伤气管黏膜。
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吸痰管远端除了直开口之外还应有侧孔,以防止负压过大损伤黏膜。
吸痰管长度为40~50cm,太短不利于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
2·正确判断吸痰时机,采用非定时吸痰技术。
3·吸痰时机的判断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掌握。
如见到痰液溢出或听到痰鸣音,或患者烦躁不安、脉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患者要求吸痰,或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加,出现咳嗽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
当体位改变、雾化治疗、气管导管或套管护理、更换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时应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临床上也应根据患者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的时机,如痰液位置较浅、稀薄,痰量较多时,应适当缩短吸痰的间隔时间,而痰液位置较深,黏稠者应加强气道湿化。
采用非定时即适时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
时吸痰的并发症,如黏膜损伤、气管痉挛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4·吸痰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
吸痰前向患者解释吸痰的注意事项,如吸痰时会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感,向患者讲明吸痰时需咳嗽配合,以利于下呼吸道痰液的清除。
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吸引负压应不超过-50mmHg,以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
吸引前提高吸入氧浓度(FiO2)至100%并保持30s—3min;吸痰后继续高浓度吸氧1—5min,直至心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吸痰水平。
吸痰的手法为: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然后向上提拉吸痰管,同时进行左右旋转。
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对严重缺氧者,如ARDS患者,吸痰时间更应严格控制,可由两人共同完成吸痰操作,尽可能缩短吸痰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缺氧。
痰量多时忌长时间吸引,必要时间隔3min以上再次吸引。
分泌物黏稠者,吸痰前向气道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后在吸引,必要时可以重复2—3次。
或采用气道冲洗法,即注入10—20ml生理盐水,然后行机械通气或简易呼吸囊辅助呼吸数个周期后立即吸引,以解决痰液黏稠问题。
气道冲洗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不能较好耐受缺氧者不宜采用。
使用一根吸痰管吸痰时,口腔、鼻咽部或气囊上分泌物的吸引应在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吸引后方可进行。
若导管套囊需要放气,应先吸引气囊上方口咽部的分泌物,然后换另一根无菌吸痰管,在气囊放气的同时吸引气管内分泌物。
口腔插管者应选用中间有孔的牙垫,便于口腔分泌物的清除。
5·密切观察密切观察吸痰过程中或吸痰后患者的反应,详细记
录痰液的性质,并做好交班。
6·做好吸痰装置和吸痰管的消毒工作每个患者的吸痰装置及用物应个人专用。
吸痰用具包括吸引器和废液瓶等均应定期消毒。
一次性吸痰管的消毒可按一次性用品的消毒方法处理,然后才能丢弃。
橡胶吸痰管做好定时煮沸消毒,即煮沸—消毒—煮沸,以防交叉感染。
7·预防吸痰有关的并发症
(1)低氧血症负压吸引时停止了机械通气,停止了氧疗,也带走了部分肺泡内的气体,如果吸痰前未能有效充分给氧、使用的吸痰管太粗、负压过高、吸痰时间太长、吸痰过于频繁,就容易发生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的预防应针对以上可能的原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吸痰前应将FiO2暂时提高至100%,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吸痰操作,对能配合的患者可指导其在吸痰前深呼吸3—4次,吸痰后继续高浓度吸氧数分钟。
吸痰时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及脉搏、心率等。
当血氧饱和度<90%时提示低氧血症,应停止吸痰,并短时吸100%氧。
应选择适合的吸痰管,以达到有效吸引,不导致缺氧。
(2)气管黏膜损伤因气道黏膜很脆弱,若每次吸痰时吸痰管都超出气管插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远端直接接触气管黏膜、吸痰管太粗、负压过高、吸痰在某个部位停留时间太久、吸痰时未能旋转吸痰管等,均易造成黏膜损伤、出血。
(3)继发感染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各种物品消毒不严等均可引起下呼吸道继发感染。
(4)支气管痉挛过于频繁的吸痰或冷湿化液的刺激可导致患者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呛咳,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
(5)导管或套管内痰痂形成痰痂可部分阻塞人工气道,使气道阻力明显升高或有窒息先兆的表现,临床上应设法杜绝此危险现象的发生,提高警惕,一旦怀疑应立即更换导管。
(6)迷走神经兴奋可导致心率失常和低血压等。
【护理评价】
1·呼吸道保持通畅,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预防并发症发生。
2·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观察病情及时,护理记录完整。
3·清醒患者能作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和有效的咳痰,掌握非语言交流技巧。
4·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者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
5·患者及家属能知晓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患者及家属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应付焦虑,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