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色彩与饮食文化之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与意义1.色美: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色香味俱佳,追求色彩搭配的和谐与美感,以提高食欲和饮食享受。
2.形美:食物的形状与外观对于食欲的刺激和满足至关重要。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形状的美感和精致程度。
3.香美:香气是食物的灵魂,能够唤起食欲和味觉的期待。
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独特香味,追求香气的浓郁和悠长。
4.味美:中国饮食追求多味统一、鲜味醇厚,讲究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均衡和协调,以提高口感和满足味觉。
5.趣美:饮食的趣味性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带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菜品制作和食用方式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6.心齐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句俗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主人的心情和情绪对食物的影响,认为享受饮食应当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
7.力美:力美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重视饮食的营养平衡,追求食物的健康和对身体的益处。
8.义美: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享受和需要,还有着社会性和亲情的象征。
中国饮食注重饭局的团结和和睦,强调饮食文化的共享和亲密情感的表达。
9.约美:约美指的是把握饮食的节奏和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食,达到健康和身体的平衡。
10.和美:和美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饮食带来的和谐与平衡,讲究食物的平衡搭配和食材的相互呼应。
这十美原则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理念和追求。
它们不仅仅是对于菜品制作和食用的规范和指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中国人将饮食变得有艺术感和仪式感,让饮食成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延伸。
这些原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之有道、循序渐进以及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是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总结和表达,它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彰显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独特追求和品味,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高度重视。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摘要】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深深融入体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精神。
文章从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自然观在其中的体现入手,探讨了日本饮食中的色彩意识,常见的色彩表现,食材选择中考虑的色彩因素,以及色彩与食物匹配性的重要性。
同时分析了色彩对食欲和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自然观与色彩意识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饮食文化中自然观与色彩意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日本料理之美,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新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 自然观, 色彩意识, 日本料理, 食材选择, 食欲, 心理影响, 独特性, 启示1. 引言1.1 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的狩猎采集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人主要以采集水果、根茎、坚果和野兽为食。
随着农业的发展,稻米成为日本人的主要粮食,而渔业也逐渐成为重要的食品来源。
在食物的选择和制备过程中,日本人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和天然味道,强调以自然为本。
这种自然观念贯穿日本饮食文化的始终,成为日本料理的核心理念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逐渐融入日本饮食中,为日本料理注入了不同的色彩和风味。
日本人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色彩意识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食材的选择和配搭,日本料理不仅在口感和营养上追求完美,更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协调,使食物更加美观诱人。
这种色彩意识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外观上,更影响着食客的食欲和心理感受,使用餐成为一种视觉和味觉的享受。
1.2 自然观在日本饮食中的体现自然观在日本饮食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日本人对自然与食物的尊重和敬畏。
日本人认为食物的原始状态最为珍贵,强调保持食材的原味和新鲜度。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食材拥有独特的能量,可以滋养身体并与自然产生联系。
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四季变化对食材的选择和搭配有着重要影响。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自然观是日本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以自然和季节变化为基础来选择和制作食物的观念。
日本人注重以最新鲜、最自然的食材来烹饪美味的佳肴,这在日本饮食文化中被称为“旬の味”(即季节的味道)。
这一概念与日本的四季分明的气候密切相关,春季以山菜、鳗鱼、鲑鱼等为主要食材,夏季则以水果、冷面、临海鱼类为主要食材,秋季则以芋类、蘑菇、鹿肉为主要食材,冬季则以烤鸡、寿司、煮汤等为主要食材。
这样不仅体现了日本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尊重,同时也使餐桌上的食物多样化、富有变化和生机。
此外,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颜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颜色对于人们的健康和情绪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色彩在日本饮食文化中也被高度重视。
根据传统的日本色彩学说,红色、绿色、蓝色、白色、黑色、橙色、紫色是七种基本颜色,在日本饮食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通常代表祝福、欢庆和吉祥,因此红色的食品在庆祝节日和活动时经常使用,如日本传统的新年餐食“绘制堂会”中,就会准备上红色的豆子和蜜糖果。
绿色代表新鲜和健康,因此在寿司和色料料理中,经常使用绿色食材如鳗鱼、苦瓜和罗汉果等。
而黑色则代表庄重、古朴和高贵,所以黑色的食材如紫菜、黑豆和黑木耳等,被认为是高级饮食。
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除了以上介绍的自然观和色彩意识之外,日本人还非常注重食客的独特体验感受,这种体验是通过餐具、饮食环境、美学等元素共同创造的。
在日本,美食不只是美味,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的形式,传统的和现代的元素相互交织,让食客们不仅尝到美味的味道,还能欣赏到精致的摆盘、漂亮的色彩和独特的创意,这使得日本饮食文化更加独特、多元化和魅力十足。
总之,日本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
自然观和色彩意识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不仅凸显了日本人对自然世界的敏感和尊重,同时也使日本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如果有机会在日本品尝美食,一定会有一场完美的味蕾之旅。
谈色彩与饮食文化之关系

谈色彩与饮食文化之关系作者:丁为民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11期[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是注重色彩、讲究色彩搭配的;色彩是为了悦目,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审美的享受;饮食色彩的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了的团结、和合、交融的“中和之美”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 色彩饮食文化前提审美情趣中国的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说是色彩艺术与饮食文化的共同产物,特别是中国菜以其“色、香、味、形、器、质、养”而名扬海内外。
“色”,既色彩、颜色,它位于各项之首,可见色彩的重要。
菜肴的色彩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欲,同时带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一、色彩的前提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讲究食物色彩的,自古就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
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色、形、美统一的各种造型,表达出的是独树一帜的审美意境。
我们翻开古籍,南宋诗人陆游的诗章中就有不少有关食事的诗,其中许多佳句吟咏了食物的色泽,如《与村邻聚饮》中的“鸡跎宜菰白,豚肩杂韭黄。
鲞香红糁熟,灸美绿椒新。
”诗中的菰白、韭黄、红糁、绿椒,色彩斑斓,当然给人们以强烈的食欲。
但话又说回来,色彩是为了悦目,这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审美的享受。
人在直立行走之后,不但要用眼睛分辨自然界中五颜六色的有毒植物和凶猛的动物,还要养成会看水果成熟与否等的本领,这些本领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练成的。
现代人类已经用不着再去过穴居生活,然而,世上的万物仍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认知,才能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
人们通常认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其实并非如此。
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是人的眼睛再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据科学家估计,在人们获得的信息中,大约80%是从眼睛得到的,与其说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还不如说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如此丰富多彩。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某一物体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只能说是我们见道的这一物体是什么颜色的,审美欣赏的动作并不是在眼睛而主要是在脑部发生的,五光十色的色彩变幻也并不是完全发生在外部世界的,而是发生在我们的“心”里,既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碰撞产生审美过程。
浅谈色彩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影响

浅谈色彩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影响色彩在主题餐饮空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给顾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影响他们的情绪和用餐体验。
下面将从色彩的心理影响、色彩在不同主题餐饮空间中的应用等方面谈谈色彩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影响。
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
红色是一种充满激情和能量的颜色,适合在主题餐饮空间中运用,可以增强顾客的食欲和热情。
绿色是一种舒缓和安静的颜色,适合在素食或清真餐厅等追求健康和平静环境的场所使用。
蓝色是一种冷静和放松的颜色,适用于快餐厅或咖啡馆,可以给顾客营造一种休闲和舒适的用餐氛围。
在选择餐饮空间的主题色彩时,需要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来进行搭配。
色彩也可以用来增强品牌和主题餐饮空间的形象。
色彩可以成为一个餐饮品牌和主题餐饮空间的重要标识,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展现品牌的特点和独特性。
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黄色和红色是其品牌标志色,不仅让顾客在视觉上能够更容易辨认出品牌,也能够给人一种快乐和活力的感觉。
色彩也可以与主题餐饮空间的装修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海鲜主题餐厅中使用蓝色和白色的搭配,能够给人一种清新和海洋的感觉;在西式主题餐厅中使用黑色和白色的搭配,能够给人一种高雅和时尚的感觉。
色彩也可以用来引导顾客的视线和注意力。
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可以把顾客的视线引导到需要突出的区域,提高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关注度。
可以在主题餐饮空间内使用暖色调的照明灯具来烘托餐桌上的菜品,增加顾客对菜品的兴趣和欲望;在展示区域内使用鲜艳的色彩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增加购买欲望。
在不同主题餐饮空间中使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也可以给顾客不同的用餐体验。
浅色调的搭配可以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适用于家庭主题餐厅或私人订制的用餐空间;鲜艳的色彩搭配可以给人一种活力和兴奋的感觉,适用于儿童主题餐厅或休闲娱乐场所。
在设计主题餐饮空间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标客户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以达到更好的用餐体验和效果。
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的重要性

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个健康而多样化的饮食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饮食中,色彩搭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美感和食欲,还能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本文将探讨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颜色,而不同颜色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
比如,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和红椒富含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绿色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和青椒富含叶酸和维生素K;橙色的食物如胡萝卜和南瓜富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
通过摄入各种颜色的食物,我们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
其次,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可以增加食物的美感和食欲。
颜色是人类感官的重要刺激源之一,人们在进食时通常会受到色彩的影响。
如果我们只食用单一颜色的食物,比如只吃米饭或者只吃素食,那么餐桌上的食物会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搭配多种颜色的食物,不仅可以增加餐桌的美感,还可以刺激食欲,使我们更加愿意品尝各种不同的食物。
此外,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也能带来身心的平衡和享受。
多样化的饮食可以给我们带来多种口味的享受,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尝试不同颜色的食物,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口感和味道,还可以增加我们的饮食乐趣。
而且,研究表明,食物的颜色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比如,红色的食物可以增加我们的兴奋和活力,蓝色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和缓解压力。
因此,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味蕾,还能够带来身心的平衡和享受。
针对色彩搭配多样化饮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实现。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来搭配餐桌。
例如,橙色的胡萝卜配上绿色的西兰花、红色的草莓配上黄色的葡萄等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烹饪方法来突出食物的色彩。
浅析饮食文化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饮食文化中的色彩艺术作者:宋朝阳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8期【摘要】民以食为天,中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對于“吃”这件事也极其讲究,其中色彩搭配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影响人们的感官。
烹饪技术是色彩艺术与饮食文化的共同产物,历史悠久特别是中国菜以其“色、香、味、形、器、质、养”而著称。
色即为色彩、颜色,它排于首位,由此可见色彩的重要性。
美味佳肴的色彩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欲,同时带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关键词】色彩艺术;饮食文化;审美情趣一、色彩的介绍人们通常认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事实上它是以光为媒介,当人的眼睛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据科学家估计,在人们获得的信息中,大约80%是从眼睛得到的。
所以,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时,实质上是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并不知道某一物体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只是我们见到的这一物体的颜色是大脑对审美的欣赏,这一审美过程正是主体和客体的碰撞。
二、饮食文化中的色彩人们对于一道菜品的完美体验通常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
五味、五色和五香之说,是中国菜的根本,与中国的五行之说息息相关。
“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木”则代表青色。
我们常说中华大地,生养人类民族的便是脚下的黄土地。
因而黄色在五种颜色中是最为尊贵的,尤其体现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帝王要穿黄色龙袍,皇宫大殿用黄金来装饰,用来显示神圣的地位,皇上赐给有功之臣的黄马褂在影视剧中也屡见不鲜。
无论是从选材还是烹饪技术上,中餐的考究程度都极不一般。
在西方色彩艺术上,三原色为红、黄、蓝,三种色彩之间相互搭配出间色、复色,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把黄、红、蓝、白、黑作为正色,其他为间色,可以根据这些正色在调色板上自我调配,调出不同的色彩。
其原理与五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彩斑斓的菜肴,经过视觉信息的接收传到大脑中,刺激人类的味觉中枢,从而引起食欲。
色彩搭配与饮食如何利用食物颜色提升营养价值

色彩搭配与饮食如何利用食物颜色提升营养价值食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而食物的颜色不仅仅是吸引人们食欲的一种方式,更是食物中所含有的丰富营养元素的象征。
因此,合理利用食物的颜色搭配,不仅可以使食物更加美观,还能提升其营养价值。
本文将探讨色彩搭配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利用食物颜色提升营养价值的方法。
一、色彩对食欲的影响色彩对于人类的感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食欲。
不同的颜色对人们的食欲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红色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食欲,绿色则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
因此,在食物的色彩搭配上,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颜色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而使饮食更加健康和均衡。
二、橙色与黄色食物的营养价值橙色和黄色的食物往往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如柑橘类水果、黄瓜、南瓜等。
维生素C对人体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而维生素A则对人眼视力的维持和皮肤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饮食中适当加入橙色和黄色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疾病,并保持皮肤的健康。
三、红色与紫色食物的营养价值红色和紫色的食物往往富含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如番茄、红薯、紫薯等。
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
而类胡萝卜素则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能够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
此外,红色和紫色的食物还富含一种叫做花青素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
因此,适当增加红色和紫色食物的摄入量,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消化健康。
四、绿色食物的营养价值绿色食物是一种非常健康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和绿色水果等。
绿色食物中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维生素K等多种营养物质。
叶绿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同时,叶绿素还能促进血液中红细胞的生产,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加体能和抵抗力。
此外,绿色食物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也能够促进免疫力的提高,并对骨骼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色彩与饮食文化之关系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是注重色彩、讲究色彩搭配的;色彩是为了悦目,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审美的享受;饮食色彩的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了的团结、和合、交融的“中和之美”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色彩;饮食文化;前提;审美情趣
中国的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说是色彩艺术与饮食文化的共同产物,特别是中国菜以其“色、香、味、形、器、质、养”而名扬海内外。
“色”,既色彩、颜色, 它位于各项之首,可见色彩的重要。
菜肴的色彩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欲,同时带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一、色彩的前提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讲究食物色彩的,自古就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
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色、形、美统一的各种造型,表达出的是独树一帜的审美意境。
我们翻开古籍,南宋诗人陆游的诗章中就有不少有关食事的诗,其中许多佳句吟咏了食物的色泽,如《与村邻聚饮》中的“鸡跎宜菰白,豚肩杂韭黄。
鲞香红糁熟,灸美绿椒新。
”诗中的菰白、韭黄、红糁、绿椒,色彩斑斓,当然给人们以强烈的食欲。
但话又说回来,色彩是为了悦目,这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审美的享受。
人在直立行走之后,不但要用眼睛分辨自然界中五颜六色的有毒植物和凶猛的动物,还要养成会看水果成熟与否等的本领,这些本领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练成的。
现代人类已经用不着再去过穴居生活,然而,世上的万物仍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认知,才能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
人们通常认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其实并非如此。
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是人的眼睛再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据科学家估计,在人们获得的信息中,大约80%是从眼睛得到的,与其说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还不如说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如此丰富多彩。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某一物体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只能说是我们见道的这一物体是什么颜色的,审美欣赏的动作并不是在眼睛而主要是在脑部发生的,五光十色的色彩变幻也并不是完全发生在外部世界的,而是发生在我们的“心”里,既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碰撞产生审美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过程使感官不只籍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为促使人的生命活动有了意义,而且把现实分装整理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并将它重组为有意义花样,这种符合个性或者符合
民族审美情趣的东西,就不止是一种游戏而已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了。
二、饮食文化中的色彩
中国菜有五味、五色和五香之说,这与中国的五行学说有关。
其中,“五色”在五行学说中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既“火”为赤色,“土”为黄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木”为青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食草的民族,赖以生存之根就是黄土地和黄色的“粒食”,因而黄色在这“五色”中要数最为尊贵,体现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延伸到封建帝王要穿黄色龙袍,居住在明黄顶的宫殿里以示地位神圣。
清代画家方董在《山静居论画》中说:“设色不以深浅为准,难于彩色调和,和则神奇生动。
”故以色彩为重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品,都必须通过色彩的配置、艺术处理。
中餐不像西方饮食把材料囫囵个儿或是“卸”成几块后下锅,不论从烹饪的角度,还是从食用的角度,中国菜都略胜一筹,科学之中透出一种灵便。
单从色彩上“五色”之说只不过是一种泛指,事实上存在有许多颜色,不见得就是这五种颜色。
西方色彩艺术以红、黄、蓝为三原色,原色间相互搭配出间色、复色,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把黄、红、青(蓝)、白、黑作为正色,其他为间色,可根据这些正色在调色板上调出无尽的色彩来。
其原理与五味同出一辙,五彩缤纷的菜肴,经过眼睛传到大脑,同样会刺激味觉中枢,引起食欲。
古人为了悦目,在饮食上花了不少的心思,将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运用到饮食生活中,塑形、点染、刻画、花香拼盘、色彩艺术无所不至。
中国菜烹饪的核心,即把一盘菜肴当作一帧美术作品来做,使菜肴产生了感染力和内在的欣赏价值,有时会美得叫人不忍动筷,生怕埙坏了这艺术品,色彩艺术在整个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可否认,饮食艺术中所使用的原料色彩有它的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象美术绘画那样随心所欲地调色,“配色”就成为烹饪艺术调和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
菜肴的配色大体有两种途径:(一)食物原料的表面色相。
许多蔬菜甚至肉类本色属自然生成,都具有使人愉悦的色彩,恰当的对比组成调和的和色,菜肴、食品就会产生最佳的色彩效果。
(二)调料加色。
加色——以佐补不足,如番茄煨鱼;配色——组合映衬,如蟹黄龙虾盅;缀色——辅色点缀主色;润色——腌渍色度加深,明度提高,色彩更为明亮。
色彩的种类有很多,在某种程度上饮食的色彩确实会左右人们味觉的灵敏度,各种颜色餐桌上对人的味觉产生不同感知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色彩的联想。
如:红色——给人甜美、厚重和味道浓郁的感受,心情愉悦。
如川菜的红椒鱼片;黄色——明亮、清香甜嫩、酥脆干香。
如银丝奶黄包;绿色——给人一种鲜美、新鲜、清淡的感觉。
如蒜汁盖兰;棕色——又称酱红色。
最能诱发食欲的颜色,浓郁芳香。
如东坡肉;白色——洁净、清淡、素雅。
如芙蓉龙虾片;黑色——味浓干香,黑色食品营养丰富。
如黑木耳烧肉等等。
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是注重色彩鲜明、和谐悦目、讲究色彩搭配的,菜肴的色彩对人的味觉
所产生不同感知和心理的影响,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感受到色彩后产生有意识或潜意识的相关联想来实现的。
三、饮食色彩的审美情趣
色彩的情感是通过颜色的调和体现出来的,同样,饮食的色彩艺术不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而且具有浓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国人对饮食色彩的审美情趣,实际上也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之整合与制约。
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中国人自己看作是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节令风俗等。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它往往蕴含着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因此,人们往往做什么事,不是真实的做给自己的,而首先是要做给别人的看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看”文化,这充分体现在宴请上,讲色彩、讲搭配、讲氛围,参加餐饮活动不仅是吃,更重要的是去“品”、“观”,当然这包括给自己和给客人。
和世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一样,中国饮食文化也是从艰难的生存挣扎中产生的,人们首先必须劳动、生存,然后才能参与社会活动,从事政治、宗教、哲学和艺术等等。
因此,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我们的先民不但要勤奋劳动,还要请“神”吃饭。
他们认为:无论人们间是否相识,或有无血缘,一旦在一起共同享用了同一食物,就会被视为自家人。
处于这种需要,饮食的味道已不仅仅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色、香、味,还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种“人情味”,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所体现的团结、和合、交融的“中和”精神。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色彩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
求美是人类不可泯灭的天性,然而,美只是人生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美不能脱离真、善而存在。
色彩之美誉饮食也是同理,色彩为饮食增添了生活的质量,然而作为一种绝对的价值或病态地去追求饮食中的色彩美,饮食文化的完整性就会被割裂。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明时代,中西方文化对于饮食色彩的追求和反思,存在趋向上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对于这种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
因而,我们即可以和家人一起在麦当劳的黄色拱门下,品味异国色彩的快餐文化,又不忘在除夕夜的家宴上,围桌举箸共尝“五色”、“五味”,那才真是其情切切哉,其乐融融焉,这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人间真情。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偏重于食物之色彩,是指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华夏民族的饮食色彩艺术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特性,但饮食文化仅仅是“色彩”二字所能说尽的吗?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概括为: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品质、审美、情感、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色彩艺术与饮食文化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林乃. 中国饮食文化[J].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杨辛, 甘霖. 美学原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段宝林,江溶. 中国山水文化大观[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
丁为民,(1969-),男,河南周口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筹)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