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参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见,雾霾——《氮的循环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价类二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雾霾、酸雨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以污染物的治理为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雾霾有关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引起雾霾的元凶。

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作为高中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我市雾霾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创设认知情景,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一:探究雾霾的形成机理某地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中部分物质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浓度年平均值浓度NO3-SO42-NH4+SO2NH3HNO2HNO3霾日26.80 29.05 19.16 22.99 6.78 4.19 1.54非霾日13.58 17.69 9.93 28.17 5.72 3.30 1.70(1)推测NO X污染物在大气中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过度施用氮肥,是否会影响霾的形成?活动探究培养观察数据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体会雾霾形成中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跟踪练习巩固提升小试牛刀:中科院官微曾给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下图所示稀燃系统(1)根据如图信息可以看出,所列的气体污染物并非由机动车行驶造成的是。

汽车发动机废气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写出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NO来自于。

(2)农业活动排出的氨可能是施用的化肥分解,也可能是施用不当导致的。

比如某些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会释出氨,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3)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的霾呈中性,其主要原因如下图所示,A的化学式是。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

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三、教学流程主题一、硝酸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I复习和预习模型认知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IV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识水平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1.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的角度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硝酸的化学性质主题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P81-82 有关内容:(1)综合评价人类固氮活动的利与弊。

高中化学: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究自然界中的奥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

(2)让学生体会氮的固定,合成氨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了解NO、NO2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氮固定的相关知识,认识N2、NO、NO2的性质,了解自然界形成硝酸的过程。

重点:(1)知识重点:N2、NO、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对非金属元素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学生对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生知道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

也就是说:学生们已接触了一些非金属元素的知识。

教师应注意选择什么样的线索,怎样承载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尤其重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含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氮的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氮的各种形式和转化方式;3. 知道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影响;4. 能够分析氮的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和形式:a. 氮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氮化合物、水中的氮化合物;b. 氮的主要形式:氮气(N2)、铵态氮(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有机氮等。

2. 氮的转化方式:a. 固氮:闪电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硝化作用;b. 氮的硝化作用:铵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c. 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d. 氮的腐殖化: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3. 氮的循环过程:a. 大气中的氮气进入土壤或水体,被植物吸收;b. 植物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c. 动物通过排泄物将有机氮释放到土壤或水体中;d. 细菌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氮,进而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e. 氮化合物通过径流、渗漏进入水体,或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f. 氮氧化细菌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氮,再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g. 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4. 氮循环的影响:a. 自然界的影响:氮是生物体生长的必需元素,影响着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施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农田和水体中氮的积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海洋赤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5. 解决氮循环问题的方案:a. 控制农田施肥和农药使用的数量和频率;b. 按照植物的需求施肥,避免过度施肥;c. 发展环保型农业,提倡有机农业;d.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氮污染的排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氮的循环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氮的重要性及其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 深入讲解氮的来源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氮气和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转化方式。

《氮的循环》经典教案

《氮的循环》经典教案

《氮的循环》经典教案2020-12-09《氮的循环》经典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及脱氮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氮循环对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形态的氮(如氨、硝酸盐、氮气等)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氮循环过程,提升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形成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对氮循环的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元素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氮循环的细节和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应与课本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氮循环基本概念: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脱氮等过程。

- 教材章节:氮循环及其生态意义。

2.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材章节:氮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氮循环与生态环境。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材章节:人类活动与氮循环;氮污染及其防治。

4. 氮循环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典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异常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氮循环基本概念及作用介绍。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二中 红年一.教材分析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部分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涉及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等,容在编写上突出“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本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元素化合物,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在设计上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N 2→氮的化合物→NH 3→铵盐→HNO 3→硝酸盐→N 2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知识网络结构的学习,使学生对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三、知识框架课时分配: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氮气和氨气的性质,主要使学生认识到氮气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以及氮的氧化物和氨气的性质;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主要包括铵盐的水溶性、不稳定性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三课时介绍硝酸的性质,重点是掌握它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1、了解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掌握氮气和氨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处理能力,对学生进行外因与因辩证统一的观点的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通过对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的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的观念。

教学重点:氮气、氨气的化学性质;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教学过程:【引入】: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空气的组成。

大家还记得它的主要组成吗?【学生】:体积比依次为:氮气约78%,氧气约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约0.94 %,二氧化碳约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评价并讲述】:很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氮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除了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外,氮元素也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土壤中和水体中。

【讲述】: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的氮元素,又有各种各样的含氮化合物,并且这些物质之间还进行着相互转化。

氮在自然界中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

【投影图片】: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讲述】:从此图可以看出大气中的氮气在自然界中的转化非常复杂,我们可以概括成:在自然界中,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后,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为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又回到水体和土壤中,被植物再次利用。

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氮的循环。

【板书】: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渡】:既然氮的循环存在如此多的形式,必然存在许多含氮物质。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总结含氮的物质及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投影】:【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设疑】:氮气是我们初中时学过的容,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空气中体积分数为约78﹪【讲述】:氮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6﹪,自然界中的氮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于大气中,除此之外,氮元素也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

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循环,由于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必需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上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所以说“氮是生命元素”。

【过渡】: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氮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构,需要很高的能量。

因此,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在放电的情况下,它也能发生一些反应。

【讲述设疑】:从转化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就可以转化成含氮化合物。

那么,在此过程中氮气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板书】:②化学性质:a.与氧气的反应N2+O2 ===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2NO+ O2===2NO2(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Ⅰ)3NO2+H2O=2HNO3+N O(Ⅱ)【讲述】:反应生成的硝酸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可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所以雷雨天气对庄稼生长有利。

但是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却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如生成的硝酸会形成酸雨。

NO与CO一样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而且比CO毒性更强,氮的氧化物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

不过人们也发现了它在生物学方面的独特作用。

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在使血管扩、免疫、增强记忆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过渡】: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雷电时氮气发生的反应,比较一下反应(Ⅰ)和(Ⅱ),在反应(Ⅰ)中生成的NO2 在反应(Ⅱ)中又被消耗掉,所以NO2在这两个反应中作为中间产物可以消去。

将反应(Ⅰ)×3 +(Ⅱ)×2可得:4NO+2H2O+3O2=4HNO3同理也可以把NO作为中间产物而消去,(Ⅰ)+ (Ⅱ)×2可得:4NO2+2H2O+O2=4HNO3【板书】:4NO2+2H2O+O2=4HNO34NO+2H2O+3O2=4HNO3【练习】:现有NO2和O2的混合气体12ml,通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逸出2ml气体,(同温同压下),则原混合气体中含氧气的体积是()A.1.2mlB.2.4mlC.3mlD.4ml【设疑】:空气中氮的氧化物的来源有哪些?【学生】:汽车尾气、硝酸工厂的废气等。

【讲述】:在氮气与氧气的反应过程中,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那么氮的固定有哪些呢?【板书】:氮的固定:使空气中的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高能固氮生物固氮分类合成氨人工固氮仿生固氮【过渡】:氮气在一定条件下除了能与氧气反应以外,还能与氢气发生反应。

【板书】:b.与氢气的反应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设疑】:在我们所学的反应中,哪些属于自然固氮?哪些属于人工固氮?【学生】:合成氨反应属于人工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作用及其雷雨时氮气和氧气的反应属于自然固氮【讲述】: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氮气由于分子中存在N≡N,氮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比较稳定。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与一些物质如O2、H2等反应,而且与氢气反应的条件也很苛刻:高温高压催化剂,产物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氨气。

下面我们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板书】:2.氨气【展示】:我手中拿的就是一瓶氨气,通过你们的观察,可以得出氨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①.物理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很容易液化,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氨气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学习它的化学性质。

首先来看它和水的反应。

【演示】:喷泉实验【设疑】:1.在此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喷泉?2.最终溶液呈红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1.当烧瓶气体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的时候就能形成喷泉。

2.此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并且水溶液呈碱性。

【评价并设疑】:很好。

氨气的喷泉实验要成功至少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1.烧瓶一定是干燥的;2.气体要收集满;3.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板书】:②.化学性质a.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 OH-NH3·H2O △NH3↑+H2O【设疑】:根据上述反应,请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与液氨相比有哪些不同点?【投影展示】:液氨和氨水的比较液氨氨水物质成分纯净物(非电解质)混合物(NH3·H2O为弱电解质)微粒种类NH3分子NH3、NH3·H2O、H2O、NH4+、OH-、H+主要性质不具有碱性具有碱的通性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存在常温常压下可以存在【学生看书总结】:由于氨水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一般情况下氨水应盛装在玻璃容器、橡皮带、瓷坛等。

【过渡】:氨气作为一种碱性气体,它还具有哪些性质?【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中滴入浓氨水和浓盐酸,盖上玻璃片,然后抽去中间的玻璃片,观察发生的现象。

【板书】:b.与酸的反应NH3 +HCl== NH4ClNH3+HNO3== NH4 NO32NH3+ H2SO4==( NH4)2 SO4NH3+ H2O+CO2== NH4HCO3【过渡】:前面讨论的氨的性质涉及的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在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氨具有还原性,能与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c.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催化剂△4NO+6H2O【设疑】:1.用双线桥表示这个氧化还原反应.2.指出此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及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氨气的性质,氨气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哪方面的用途呢?【板书】:③.氨气的用途Ⅰ.制铵盐Ⅱ.制硝酸Ⅲ.制医用氨水Ⅳ.用作制冷剂Ⅴ.制纯碱Ⅵ.制尿素【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氮气和氨气的性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氮气的分子结构很稳定,导致它的性质也很稳定,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化学变化,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

而氮的固定就把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

氨气是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种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能与酸反应,实质就是结合酸中的氢离子生成铵盐。

铵盐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容,请大家课后预习。

【作业】:同步作业、预习铵盐容【板书设计】: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②化学性质:a.与氧气的反应N2+O2 ===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2NO+ O2===2NO2(通常状况下)(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Ⅰ)3NO2+H2O=2HNO3+NO(Ⅱ)4NO2+2H2O+O2=4HNO34NO+2H2O+3O2=4HNO3氮的固定:使空气中的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高能固氮放电生物固氮分类合成氨人工固氮仿生固氮b.与氢气的反应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2.氨气①物理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很容易液化,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②化学性质:a.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 OH-NH3·H2O △NH3↑+H2Ob.与酸的反应NH3 +HCl== NH4ClNH3+HNO3== NH4 NO32NH3+ H2SO4==( NH4)2 SO4 NH3+ H2O+CO2== NH4HCO3c.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催化剂△4NO+6H2O③氨气的用途:Ⅰ.制铵盐Ⅱ.制硝酸Ⅲ.制医用氨水Ⅳ.用作制冷剂Ⅴ.制纯碱Ⅵ.制尿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铵根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了解氮肥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了解化学肥料的分类及氮肥的施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