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一氮地循环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二氮地性质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闻得到吗?(1)氮气地物理性质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2)3)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三氮地固定阅读材料:粮食危机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氮地方式有几种: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地特点: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本节小结:分析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地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1)2)3)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课后自我评价:。

山东省巨野一中高一化学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案

山东省巨野一中高一化学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物质。

2、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
质。

3、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氢气发
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4、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氧化还原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氮的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2、通过NO和N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师生交流。

质,同时说明氮的循
现在
设计思路:以探究民间俗语“一场雷雨一场肥”的原因为明线,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暗线,两条线索交叉进行。

利用动画视频,结合实验探究,力求达到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高效课堂。

不足之处望各位评委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一课时)
巨野县第一中学张凤香。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作者:日期:2、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 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元素的化合态 新课预习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态,如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态,如:通过豆科作物的 把空2、氮的高 能化学固氮: 固 氮 反应的方程式1、氮气的电子式 两个氮原子间通过 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o3、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①NO 和氧气的反应: ②NQ 和N 2O 4的相互转化:因为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 NO 2或N 2O 4并不存在。

③NO 2和水反应: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3NO 2+H 2O =2HNO + NO ……②氮的氧化物简介 12、NO 、NO 2的性质、制法 原理:2NO+Q =2NO 2•••••••(2)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条件x 3 +②x2可得反应方程式 +②x2可得反应方程式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法收集。

C.N 2 + 4CO 2 = 2NO 2 + 4COD.N 2 + 4H 2。

= 4H 2 + 2NO 23.将盛有12mlNO 和Q 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 的体积是课后练习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 . NOB . NO C. O D. CI 2 2、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②实验室制取 NQ 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法收集课堂练习: 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一、教学设计讲明本节课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让学生讲明氮循环示意图,了解氮循环要紧过程,逐步接触含氮的物质,体会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在基础上,初步把握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之一-----氮气的性质,了解氮的固定及其分类。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通过联想质疑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摸索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

其次,通过学生活动,了解氮循环的要紧环节,体会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关于氮气性质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体会,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现其中的要紧过程,探讨发生的要紧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哪些重要的应用,最后,让学生了解氮的固定及其分类,认识氮固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差不多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把握氮气的性质;了解氮的固定及氮固定的要紧形式。

〔2〕了解氮的两种的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把握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及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看、总结、分析咨询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阻碍,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氮气、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归纳总结。

五、实验预备:一试管NO和一试管NO2气体水槽一瓶紫色石蕊试液胶头滴管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如何样才能成为一节受学生欢迎,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呢?单一的课堂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课后大量练习的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观念倡导〝以学生进展为本〞,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促使学生的自我进展。

知识技能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然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知识灌输来形成,它们必须靠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内化而形成。

化学鲁科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

化学鲁科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教案 Word含解析

第2节氮的循环本节分析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知识框架教材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2)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3)掌握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4)认识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②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②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NO、NO2、HNO3、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一)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一)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存在,通过各种固氮的过程落实氮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初步引入元素化合物的二维坐标图。

知识框架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特点是基础比较薄弱,有兴趣进行实验探究,但实验能力并不很强,对于实验方法预测物质性质和反应过程比较陌生,知识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通过二维坐标图的使用,建立正确的元素转化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讨氮气以及化合物的用途,建立科学的价值观,明白科学是双刃剑,懂得正确的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为人类服务。

2. 由生活走进化学,再回到自然、社会,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知识上:重点: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难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方法上: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和推断实验产物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学信息技术手段说明、技术准备前期准备阶段,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整理资料、编写教学设计,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编制上课所需的课件。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教案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教案化学教案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 1.能依据元素化合价列举、描述、辨识含氮元素的典型物质——N 2、NO 、NO 2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

2.能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N 2、NO 、NO 2的性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能分别根据N 2、NO 、NO 2的性质分析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问题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对环境的影响。

1.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自然循环(2)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化肥厂:□01N 2→NH 3→氮肥、硝酸等含氮化合物。

②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产生的□02氮氧化物。

(3)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03游离态和化合态。

2.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稍小;难溶于水。

(2)氮气的化学性质 氮气分子的□04结构稳定,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05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①与O 2反应:□06N 2+O 2=====放电2NO 。

②与H 2反应:□07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3)氮的固定①定义:使□08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②氮的固定的分类3.NO 和NO 2的性质比较一、氮气及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交流研讨]1.会种地的农民说种大豆不用上氮肥,你认为有道理吗?提示:有道理;因为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给植物提供氮肥。

2.白炽灯泡中为什么要充入N2?提示:N2稳定,高温下不与钨丝反应,能延长灯泡的寿命。

[点拨提升]1.由氮气(N2)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由含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新的含氮的化合物,不是氮的固定。

2.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除MgO外,还有Mg3N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

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

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鉴于我校是省一级达标学校,我所任教的高一两个班学生素质较好,本着“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在“氮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的定量关系”这一内容上,作适当的拓展。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有课本、《导与练》听课手册、视频等,并进行有机融合。

其次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三是通过阅读,着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第四是通过对“雷电发庄稼”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是通过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突出学习重点,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第六是通过对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通过对循环反应分析,培养学生确立“始终态”计算的思维方法,定性与定量关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⑶.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的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的难点: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方法引导、实验观察、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